>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螺髻山下客(
姜世民也好笑道:上个月就准了,小武知道后,觉得自己明年考京营没希望了,还哭了一场呢。
林方旭作为有经验的菜鸟,斜靠在椅背上,听完后轻笑道:依小弟之见,姜二哥大可不必如此气馁,明年只管去考便是,这武考的策略文章,难道还要求像科举文章一样写得天花乱坠不成?估计只要能将自己的军事谋略阐述清楚就好。
姜世民惊奇道:东升这是还未入朝堂,便知朝堂事啊!我来杭州前去请休时,大都督便是这样说的。
林方旭正要谦虚两句,却被湖边,姜世武传来的喊话声打断:大哥,表哥,你们看,小云钓着一条红鲤鱼!
姜世民回头,看小云正提着鱼儿踢了大嗓门的小武一脚,脸上笑得狡黠可爱,再看看旁边提着花篮的陈恺,心里堵了堵。
姜世民同他姆父是一样想法,觉得两人并不是很合适,本来爹爹也只是和姑姑定了口头上的约定,却被姑姑有意无意地宣扬得交好的人家都知道,因为这件事,姆父到现在都没给父亲好脸。
作为知道两人有口头婚约的外人,林方旭此时显然忘了这件事,眼里只有红衣人儿提着红鱼儿,别说远处提花篮的陈恺,就是大块头姜世武都被他当成了隐形人。
武安侯夫郎的到来,似乎是一个信号,紧接着商家的姻亲世交都陆续赶来,商家人都忙得很。
除了一些必须要见见的人外,许仲康和林方旭两人大部份时候要么呆在客院,要么自己出去游玩。
转眼就到了九月十八,商仲淹的寿辰。
商仲淹自从辞官后,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以往过寿都只是邀些一些亲戚朋友,吃碗寿面了事。
然而这次却是广发请帖,从早上开始,苏州官员,能到的都到了,苏州世家的各位家主也是一家都不缺。
巳时过一刻,等人都到得差不多的时候,又有宫中传旨太监,带着皇帝赏赐的贺礼,前来贺寿。
商仲淹由商谭扶着,到正院接了赏赐,招呼刘公公进门。
等两人到正堂入座后,客人们才陆续进来,说一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话。
林方旭几个小辈一早就已经向师公拜了寿,林方旭送了一副来杭州时,大哥为他准备的古董字画作为寿礼。
小辈们规规矩矩磕了头后,都自由活动去了,林方旭同许仲康、姜世民三人在角落喝茶,看着大堂里商仲淹将商谭介绍给自己的好友、商家的世交认识,这才是这场宴会的主题。
商仲淹老了,商谭中了乡试五魁,办这场宴会其实为了将商家未来的话事人推向台前,也是为了让商谭以后能够更好的接过爷爷手里的政治资源。
林方旭看着众人中间的一老一少,想象着以后有一天自己身边或许也会站着一个林家小辈,然后自己将手中资源递给他,同样也将家族重担交给他。
商家的这场交接大会,办了三天才完全结束,商家的客人基本都已经离开,林方旭当然是高兴的,毕竟自己来求学的,又不是来玩耍吃席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开心,此时姜世武就正在试图劝说姆父多玩几天再回去。
商道虞哪里肯答应,说道:你父亲倒是不用管,可你大嫂还怀着身子呢,必须回去!
姜世武不假思索道:那让大哥先回去,不就好了。
商道虞瞪他一眼道:你大哥一个大老爷们,再说他还要去京营当值,能起多大作用。
没多大作用的姜世民:
商道虞看儿子垂头丧气的模样,想了想道:要不你和小云就在杭州再呆一段时间吧,也替姆父在外祖父面前尽尽孝,会试时,还可以跟谭儿一起回京。
和姜世武不同,陈恺是被他母亲逼着留下来的,她原话是这样说的:你和小云已经定了婚,就留下来陪陪他,多相处相处。
陈恺不情愿道:他又不爱和我玩儿,再说,也只是您和舅舅口头上定的婚约
姜荷不等他说完便怒道:住嘴!母亲好不容易才让你舅舅点头,你倒拆起台来了?母亲还不是为了你好,你现在就承了个空头爵位,以后能不能某个一官半职还得靠你舅舅,你难道指望你那群庶兄弟?
陈恺见母亲发怒,面色发白,却还是声若蚊蝇道:就算我不娶表弟,舅舅肯定也会帮我的。
姜荷听见后,并不想理睬他,呵,人家有自己儿子,轮到你得什么时候去了。
尽管姜荷再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自从她嫁到陈家后,就不再是姜嫁女,而是陈家妇了。
自己儿子也姓陈不姓姜,没道理人家不把政治资源给自己儿子,反而给你的,只有娶了小云,加深了这层纽带,才能分得更多。
就这样,陈恺被迫留了下来,还被母亲赋予了加深纽带的重任。
商婉君和陈恺、姜世武都不同,当她跟姚氏说要留下来时,姚氏是不同意的。
姚氏将丫鬟婆子遣出去,柳眉微蹙,为难道:小武、陈恺他们想留下来多玩几天,怎么你也想了?你又是不知道,你祖父向来不待见我们家,留下来惹他生气不说,自己也不快活。
商婉君不答,反问道:母亲,祖父为何不喜我们一家人?
姚氏似乎被触痛到了什么伤心事,目含哀愁,却故意风淡云轻地说道:其实也没什么不能说的,怪只怪,你父亲当初不顾你祖父反对娶了我,让你祖父失望了。你父亲当初还是不该娶我的,他若不娶了我,你祖父也不会放弃了他,害得你父亲仕途不顺,怀才不遇。
姚氏说着说着小声啜泣起来,商婉君赶紧掏出帕子,上前为母亲擦拭泪珠,安慰道:母亲别难过,都这么久了,祖父也该气消了,若是没消,我便留下来作这个出气筒好了。
商婉君看母亲还要劝,忙说道:昨天,祖父一直将堂哥带在身边,好像默认堂哥以后就是商家的领头人了,可,可明明爹爹才是嫡长子不是?总不能一直这样远着呀,到最后亲人不似亲人的?
姚氏听女儿说完也不哭了,沉思片刻,便点头答应了。
所以,昨天姜荷将儿子托付给商家后,隔了一天,姚氏也将女儿托付给了弟妹,磕磕巴巴地说了许多好话。
钟氏将大嫂送出院子回来后,对着商道庭感叹道:哎哟,跟大嫂说这么会儿话,可真是把我给累死了。说起来,大嫂之前还一副怕父亲不让她们进门的样子,这时候怎么愿意让女儿留下了?
商道庭慢悠悠地品着茶,在钟氏快要不耐烦的时候,慢悠悠地说道:估计昨天看父亲带着谭儿,急了呗
钟氏听完,面色凝重道:我其实早就想问,父亲这样越过大哥,会不会不妥当?
商道庭嗤笑道: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商家本来就是父亲说了算,他愿意给谁就给谁,他觉得谭儿合适,给了谭儿,怎么你这当娘的还不乐意了?
钟氏被他堵得心头憋闷,一把夺过他手中的茶杯,连带茶壶一起,气呼呼地端走了。
商道庭好笑地摇摇头,慢悠悠地躺倒在摇椅上,姚氏也是好笑,总认为父亲和大哥的不合,只是不满意他们的婚事,她觉得留下个女儿能起到什么作用?
她确实不是父亲中意的儿媳,可大哥自小寄养在舅舅姚家,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早就暗生情愫,又有母亲说和,父亲最后不也没说什么。
父亲和大哥最大的不合,其实是不满大哥这些年在京城四处钻营,不懂进退。
哼,大哥始终没明白,父亲要的是退,他自己的退,他们兄弟这一代人的退,为谭儿这一代人留一个进的机会。
不,或许他是明白的,只是不愿意,不死心罢了。
可是不死心又怎样,董阁老就是不死心的反例,现在被架在那个位置上进退不得,进一步刀山火海,退一步万丈深渊。
第三十五章
商家的处境和林方旭暂时没有关系,不过商仲淹的为官之道,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九月底,送别了姜道虞一行人后,商家除了多出来的几个年轻人外,又恢复了往常的生活。
当然,一群小辈留在商家,商家人也不能不管不问,让他们自己钓鱼摘花不是?
商仲淹秉着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一视同仁的原则,干脆给所有人都统一上课。
姜世武、商语几人又不考科举,当然不能天天讲四书五经,商仲淹就讲自己最擅长的。
商仲淹擅长什么?问这个,不如问他和年轻人有什么不同?
他比年轻人活得久,他比年轻人去得远,他比年轻人经历的事情多,包括林方旭这个身心不和一的家伙。
商仲淹每隔三天,给九个小辈讲一些自己经历过或者别人经历过的事,算是给他们上课,讲完后还要求回去写写听后感什么的。
林方旭、许仲康、商谭三人还会单独再布置几道时文题。
要参加会试的人,听一样的故事,总不能跟其他人做一样的课后作业不是,商仲淹作为前朝进士,点评点评今朝科举文章还是游刃有余的。
姜世武和姜世云作为只好武不好文的典型代表,按理说是应该觉得外祖父要求写文章这事,简直是无情无义又无理取闹。
可是谁叫京营考试多了文考呢,再无情无义无理取闹,为了梦想,也得忍着写啊。
不过,可能外祖父还是心疼他俩的,头一次上课就讲了一个战场上的故事。
话说十国战乱那会儿,赵国和胡国相邻,胡国势弱,赵国势大。
赵国想将胡国吞并,找了个莫须有的理由发动了战争。
赵国兵强马壮,物资富饶,自然是势如破竹,但当打到胡国都城时,却久攻不下。
胡国人借城池之利,持破釜沉舟之势,让赵国军队在攻城中损失不小。
赵国先锋将军洪契,最后可能是迫于无奈,也可能是立功心切。
再一次攻城时,洪契命人拿刀枪驱赶大量胡国百姓往前冲,最后是踏着胡国百姓尸体磊成的人墙攻进去的。
胡国灭国后,洪契作为拿下胡国都城的功臣,后任京卫指挥使。
过了五年后,有御史因为他当初攻城时,驱赶普通百姓送死,参他草菅人命,残害良民,最后被罢了官。
商仲淹慢条斯理地讲完后,看几人一眼,继续说道:洪契当时被罢官时,有人为其开解,言说当时死的都是胡国人,乃是敌国百姓,算不得良民,不能因此抹杀了洪将军的功劳。又有人说,现在整个胡国都姓了赵,哪还有什么敌国百姓,你杀了我赵国子民的家族亲人,还不算残害良民?
商仲淹说完,见以姜世云为代表的几人,跃跃欲试地想要发言,便点名问道:小云啊,你觉得洪契该不该被罢官呢?
姜世云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说道:不该,他打下胡国都城是事实,不能因为谋略不当,就罢了功臣,这样太令人寒心。
等他说完后,姜世武在一边赞同地直点头。
商谭等他说完后,主动站了起来,恭敬道:祖父,孙儿有不同看法。
商仲淹也想听听他的见解,便鼓励到:那你说说吧。
商谭正色道:国与国之间的征战,都由掌权者决定,百姓何其无辜,却要因此饱受痛苦,孙儿觉得洪将军确实犯了草菅人命这一条,该被罢官。
姜世武听后,忍不住大声道: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再说他也只是个听君命的而已。
商仲淹见商谭要开口反驳,阻止道:好了,我之前就说过,会给你们留课业。今天的课业就是,你们觉得洪契该不该被罢官?不管是觉得该也好,不该也好,都把自己的理由写清楚,两天后再说。
商仲淹又单独给商谭三人出了两道时文题目后,就打发他们自己去练字写文章了。
年轻人结伴离开时,八岁的商语,拉着大哥商谭的衣袖,忧心忡忡地问道:大哥,你说我是觉得该还是不该啊?
商谭刮了刮着妹妹鼻子好笑道:大哥怎么知道你觉得该不该?放心好了,祖父这题不是出来考你的,你先把母亲教的《千字文》学好就行了。
陈恺在一旁听着兄妹对话,也很想问问商谭,自己该选哪个,感觉都有道理,怎么说都是对的啊,这该怎么选,真是愁死人了。
可惜到底不好意思问,商谭也听不到他的心声,他此时对着林方旭和许仲康问道:东升和子健的观点是什么?
许仲康笑道:我和显思兄一样,也认为该被罢官。
姜世武听到后,在一旁炸毛道:哼,我就知道,你们这些学文的肯定都是一伙儿的!
林方旭调侃道:我都还没说呢,姜二哥怎么就觉得我也和他们俩人是一伙儿的了?
姜世云抱手,拉长调子笑着道:咦,书生居然不抱团了?解元郎总不可能是站在我们这边的吧?
林方旭也笑笑道:为何不能呢?
商谭、许仲康两人也颇为惊奇,许仲康忍不住问道:东升觉得不该?为兄很是好奇东升这样选的理由啊?可否先给为兄讲一讲?
林方旭却不想满足他,说道:听说朝堂诸君,经常因为对一件政事观点不同,引经据典,展开辩论,不如我们到时候也学诸君,就对这次师公出的题辩上一辩?
都是年轻人,哪个没有争强好胜的心,商谭两人见他下了战帖,哪有不接之理。
好极,好极,这个主意好!许仲康拍手道。
对,到时还可以请祖父作见证,我到要看看东升有何不同见解,能以一辩二。商谭附和道。
听商谭说完,姜世武却不干了,说道:什么以一辩二,我和小云跟林小哥也是一伙儿的,好吗?
商论在旁边听了半天,忍不住插嘴道:那不公平!,你们这边就是三个人了,大哥,我站你们这边吧?
商谭却没接受他的好意,反而轻声责备道:你都十三了,圣贤书也读了两年了,不能人云亦云。
商论红着脸道:可是我就是觉得,好像都对,又都不对,不知道怎么选?
陈恺听他说完,也一松了一口气,终于有人问出来了。
也许是陈恺的表情太过明显,商谭看他一眼,又说道:再好好想想祖父讲的故事,自己根据自己的判断作选择,实在选不了,就算都不选,也不能盲目附和他人。
恋耽美
林方旭作为有经验的菜鸟,斜靠在椅背上,听完后轻笑道:依小弟之见,姜二哥大可不必如此气馁,明年只管去考便是,这武考的策略文章,难道还要求像科举文章一样写得天花乱坠不成?估计只要能将自己的军事谋略阐述清楚就好。
姜世民惊奇道:东升这是还未入朝堂,便知朝堂事啊!我来杭州前去请休时,大都督便是这样说的。
林方旭正要谦虚两句,却被湖边,姜世武传来的喊话声打断:大哥,表哥,你们看,小云钓着一条红鲤鱼!
姜世民回头,看小云正提着鱼儿踢了大嗓门的小武一脚,脸上笑得狡黠可爱,再看看旁边提着花篮的陈恺,心里堵了堵。
姜世民同他姆父是一样想法,觉得两人并不是很合适,本来爹爹也只是和姑姑定了口头上的约定,却被姑姑有意无意地宣扬得交好的人家都知道,因为这件事,姆父到现在都没给父亲好脸。
作为知道两人有口头婚约的外人,林方旭此时显然忘了这件事,眼里只有红衣人儿提着红鱼儿,别说远处提花篮的陈恺,就是大块头姜世武都被他当成了隐形人。
武安侯夫郎的到来,似乎是一个信号,紧接着商家的姻亲世交都陆续赶来,商家人都忙得很。
除了一些必须要见见的人外,许仲康和林方旭两人大部份时候要么呆在客院,要么自己出去游玩。
转眼就到了九月十八,商仲淹的寿辰。
商仲淹自从辞官后,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以往过寿都只是邀些一些亲戚朋友,吃碗寿面了事。
然而这次却是广发请帖,从早上开始,苏州官员,能到的都到了,苏州世家的各位家主也是一家都不缺。
巳时过一刻,等人都到得差不多的时候,又有宫中传旨太监,带着皇帝赏赐的贺礼,前来贺寿。
商仲淹由商谭扶着,到正院接了赏赐,招呼刘公公进门。
等两人到正堂入座后,客人们才陆续进来,说一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话。
林方旭几个小辈一早就已经向师公拜了寿,林方旭送了一副来杭州时,大哥为他准备的古董字画作为寿礼。
小辈们规规矩矩磕了头后,都自由活动去了,林方旭同许仲康、姜世民三人在角落喝茶,看着大堂里商仲淹将商谭介绍给自己的好友、商家的世交认识,这才是这场宴会的主题。
商仲淹老了,商谭中了乡试五魁,办这场宴会其实为了将商家未来的话事人推向台前,也是为了让商谭以后能够更好的接过爷爷手里的政治资源。
林方旭看着众人中间的一老一少,想象着以后有一天自己身边或许也会站着一个林家小辈,然后自己将手中资源递给他,同样也将家族重担交给他。
商家的这场交接大会,办了三天才完全结束,商家的客人基本都已经离开,林方旭当然是高兴的,毕竟自己来求学的,又不是来玩耍吃席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开心,此时姜世武就正在试图劝说姆父多玩几天再回去。
商道虞哪里肯答应,说道:你父亲倒是不用管,可你大嫂还怀着身子呢,必须回去!
姜世武不假思索道:那让大哥先回去,不就好了。
商道虞瞪他一眼道:你大哥一个大老爷们,再说他还要去京营当值,能起多大作用。
没多大作用的姜世民:
商道虞看儿子垂头丧气的模样,想了想道:要不你和小云就在杭州再呆一段时间吧,也替姆父在外祖父面前尽尽孝,会试时,还可以跟谭儿一起回京。
和姜世武不同,陈恺是被他母亲逼着留下来的,她原话是这样说的:你和小云已经定了婚,就留下来陪陪他,多相处相处。
陈恺不情愿道:他又不爱和我玩儿,再说,也只是您和舅舅口头上定的婚约
姜荷不等他说完便怒道:住嘴!母亲好不容易才让你舅舅点头,你倒拆起台来了?母亲还不是为了你好,你现在就承了个空头爵位,以后能不能某个一官半职还得靠你舅舅,你难道指望你那群庶兄弟?
陈恺见母亲发怒,面色发白,却还是声若蚊蝇道:就算我不娶表弟,舅舅肯定也会帮我的。
姜荷听见后,并不想理睬他,呵,人家有自己儿子,轮到你得什么时候去了。
尽管姜荷再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自从她嫁到陈家后,就不再是姜嫁女,而是陈家妇了。
自己儿子也姓陈不姓姜,没道理人家不把政治资源给自己儿子,反而给你的,只有娶了小云,加深了这层纽带,才能分得更多。
就这样,陈恺被迫留了下来,还被母亲赋予了加深纽带的重任。
商婉君和陈恺、姜世武都不同,当她跟姚氏说要留下来时,姚氏是不同意的。
姚氏将丫鬟婆子遣出去,柳眉微蹙,为难道:小武、陈恺他们想留下来多玩几天,怎么你也想了?你又是不知道,你祖父向来不待见我们家,留下来惹他生气不说,自己也不快活。
商婉君不答,反问道:母亲,祖父为何不喜我们一家人?
姚氏似乎被触痛到了什么伤心事,目含哀愁,却故意风淡云轻地说道:其实也没什么不能说的,怪只怪,你父亲当初不顾你祖父反对娶了我,让你祖父失望了。你父亲当初还是不该娶我的,他若不娶了我,你祖父也不会放弃了他,害得你父亲仕途不顺,怀才不遇。
姚氏说着说着小声啜泣起来,商婉君赶紧掏出帕子,上前为母亲擦拭泪珠,安慰道:母亲别难过,都这么久了,祖父也该气消了,若是没消,我便留下来作这个出气筒好了。
商婉君看母亲还要劝,忙说道:昨天,祖父一直将堂哥带在身边,好像默认堂哥以后就是商家的领头人了,可,可明明爹爹才是嫡长子不是?总不能一直这样远着呀,到最后亲人不似亲人的?
姚氏听女儿说完也不哭了,沉思片刻,便点头答应了。
所以,昨天姜荷将儿子托付给商家后,隔了一天,姚氏也将女儿托付给了弟妹,磕磕巴巴地说了许多好话。
钟氏将大嫂送出院子回来后,对着商道庭感叹道:哎哟,跟大嫂说这么会儿话,可真是把我给累死了。说起来,大嫂之前还一副怕父亲不让她们进门的样子,这时候怎么愿意让女儿留下了?
商道庭慢悠悠地品着茶,在钟氏快要不耐烦的时候,慢悠悠地说道:估计昨天看父亲带着谭儿,急了呗
钟氏听完,面色凝重道:我其实早就想问,父亲这样越过大哥,会不会不妥当?
商道庭嗤笑道: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商家本来就是父亲说了算,他愿意给谁就给谁,他觉得谭儿合适,给了谭儿,怎么你这当娘的还不乐意了?
钟氏被他堵得心头憋闷,一把夺过他手中的茶杯,连带茶壶一起,气呼呼地端走了。
商道庭好笑地摇摇头,慢悠悠地躺倒在摇椅上,姚氏也是好笑,总认为父亲和大哥的不合,只是不满意他们的婚事,她觉得留下个女儿能起到什么作用?
她确实不是父亲中意的儿媳,可大哥自小寄养在舅舅姚家,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早就暗生情愫,又有母亲说和,父亲最后不也没说什么。
父亲和大哥最大的不合,其实是不满大哥这些年在京城四处钻营,不懂进退。
哼,大哥始终没明白,父亲要的是退,他自己的退,他们兄弟这一代人的退,为谭儿这一代人留一个进的机会。
不,或许他是明白的,只是不愿意,不死心罢了。
可是不死心又怎样,董阁老就是不死心的反例,现在被架在那个位置上进退不得,进一步刀山火海,退一步万丈深渊。
第三十五章
商家的处境和林方旭暂时没有关系,不过商仲淹的为官之道,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九月底,送别了姜道虞一行人后,商家除了多出来的几个年轻人外,又恢复了往常的生活。
当然,一群小辈留在商家,商家人也不能不管不问,让他们自己钓鱼摘花不是?
商仲淹秉着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一视同仁的原则,干脆给所有人都统一上课。
姜世武、商语几人又不考科举,当然不能天天讲四书五经,商仲淹就讲自己最擅长的。
商仲淹擅长什么?问这个,不如问他和年轻人有什么不同?
他比年轻人活得久,他比年轻人去得远,他比年轻人经历的事情多,包括林方旭这个身心不和一的家伙。
商仲淹每隔三天,给九个小辈讲一些自己经历过或者别人经历过的事,算是给他们上课,讲完后还要求回去写写听后感什么的。
林方旭、许仲康、商谭三人还会单独再布置几道时文题。
要参加会试的人,听一样的故事,总不能跟其他人做一样的课后作业不是,商仲淹作为前朝进士,点评点评今朝科举文章还是游刃有余的。
姜世武和姜世云作为只好武不好文的典型代表,按理说是应该觉得外祖父要求写文章这事,简直是无情无义又无理取闹。
可是谁叫京营考试多了文考呢,再无情无义无理取闹,为了梦想,也得忍着写啊。
不过,可能外祖父还是心疼他俩的,头一次上课就讲了一个战场上的故事。
话说十国战乱那会儿,赵国和胡国相邻,胡国势弱,赵国势大。
赵国想将胡国吞并,找了个莫须有的理由发动了战争。
赵国兵强马壮,物资富饶,自然是势如破竹,但当打到胡国都城时,却久攻不下。
胡国人借城池之利,持破釜沉舟之势,让赵国军队在攻城中损失不小。
赵国先锋将军洪契,最后可能是迫于无奈,也可能是立功心切。
再一次攻城时,洪契命人拿刀枪驱赶大量胡国百姓往前冲,最后是踏着胡国百姓尸体磊成的人墙攻进去的。
胡国灭国后,洪契作为拿下胡国都城的功臣,后任京卫指挥使。
过了五年后,有御史因为他当初攻城时,驱赶普通百姓送死,参他草菅人命,残害良民,最后被罢了官。
商仲淹慢条斯理地讲完后,看几人一眼,继续说道:洪契当时被罢官时,有人为其开解,言说当时死的都是胡国人,乃是敌国百姓,算不得良民,不能因此抹杀了洪将军的功劳。又有人说,现在整个胡国都姓了赵,哪还有什么敌国百姓,你杀了我赵国子民的家族亲人,还不算残害良民?
商仲淹说完,见以姜世云为代表的几人,跃跃欲试地想要发言,便点名问道:小云啊,你觉得洪契该不该被罢官呢?
姜世云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说道:不该,他打下胡国都城是事实,不能因为谋略不当,就罢了功臣,这样太令人寒心。
等他说完后,姜世武在一边赞同地直点头。
商谭等他说完后,主动站了起来,恭敬道:祖父,孙儿有不同看法。
商仲淹也想听听他的见解,便鼓励到:那你说说吧。
商谭正色道:国与国之间的征战,都由掌权者决定,百姓何其无辜,却要因此饱受痛苦,孙儿觉得洪将军确实犯了草菅人命这一条,该被罢官。
姜世武听后,忍不住大声道: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再说他也只是个听君命的而已。
商仲淹见商谭要开口反驳,阻止道:好了,我之前就说过,会给你们留课业。今天的课业就是,你们觉得洪契该不该被罢官?不管是觉得该也好,不该也好,都把自己的理由写清楚,两天后再说。
商仲淹又单独给商谭三人出了两道时文题目后,就打发他们自己去练字写文章了。
年轻人结伴离开时,八岁的商语,拉着大哥商谭的衣袖,忧心忡忡地问道:大哥,你说我是觉得该还是不该啊?
商谭刮了刮着妹妹鼻子好笑道:大哥怎么知道你觉得该不该?放心好了,祖父这题不是出来考你的,你先把母亲教的《千字文》学好就行了。
陈恺在一旁听着兄妹对话,也很想问问商谭,自己该选哪个,感觉都有道理,怎么说都是对的啊,这该怎么选,真是愁死人了。
可惜到底不好意思问,商谭也听不到他的心声,他此时对着林方旭和许仲康问道:东升和子健的观点是什么?
许仲康笑道:我和显思兄一样,也认为该被罢官。
姜世武听到后,在一旁炸毛道:哼,我就知道,你们这些学文的肯定都是一伙儿的!
林方旭调侃道:我都还没说呢,姜二哥怎么就觉得我也和他们俩人是一伙儿的了?
姜世云抱手,拉长调子笑着道:咦,书生居然不抱团了?解元郎总不可能是站在我们这边的吧?
林方旭也笑笑道:为何不能呢?
商谭、许仲康两人也颇为惊奇,许仲康忍不住问道:东升觉得不该?为兄很是好奇东升这样选的理由啊?可否先给为兄讲一讲?
林方旭却不想满足他,说道:听说朝堂诸君,经常因为对一件政事观点不同,引经据典,展开辩论,不如我们到时候也学诸君,就对这次师公出的题辩上一辩?
都是年轻人,哪个没有争强好胜的心,商谭两人见他下了战帖,哪有不接之理。
好极,好极,这个主意好!许仲康拍手道。
对,到时还可以请祖父作见证,我到要看看东升有何不同见解,能以一辩二。商谭附和道。
听商谭说完,姜世武却不干了,说道:什么以一辩二,我和小云跟林小哥也是一伙儿的,好吗?
商论在旁边听了半天,忍不住插嘴道:那不公平!,你们这边就是三个人了,大哥,我站你们这边吧?
商谭却没接受他的好意,反而轻声责备道:你都十三了,圣贤书也读了两年了,不能人云亦云。
商论红着脸道:可是我就是觉得,好像都对,又都不对,不知道怎么选?
陈恺听他说完,也一松了一口气,终于有人问出来了。
也许是陈恺的表情太过明显,商谭看他一眼,又说道:再好好想想祖父讲的故事,自己根据自己的判断作选择,实在选不了,就算都不选,也不能盲目附和他人。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