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长命百岁——最白(70)
李封脸顿时红了,他羞愧交加,面对霍屹的时候感觉尤甚,但又要强行装作十分镇定的样子。
霍屹看着他,这种十五岁的少年太好看懂了,眼神和动作代表的意思非常明显。霍屹想起自己十五岁的时候,也是第一次上战场,虽然很紧张,但也要勉强让自己看起来能应付过来的样子。
将军,我有辱使命。李封说:请将军责罚。
霍屹朝秋鸿光那边看了一眼,秋鸿光眨眨眼,乖巧地出去了。
霍屹没有纠结右贤王的事,而是问道:你这一路是如何追踪的?
李封便一五一十地给他讲,霍屹听着,偶尔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又问了李封和右贤王交手的具体情况。
霍屹把他行动中出现问题的地方都挑出来给他分析了一遍,语气比较温和,并没有责备的意思,他如今已经不需要这些东西来展现自己的威严。李封听了之后,获益匪浅,也越发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心里更加敬佩霍将军和秋鸿光。
霍将军如今的这一切,是有一些天赋,但更多靠经验累积而成,以及自己的思考。
而秋鸿光,就完全是个天赋型人才,刚才霍屹举例的时候,虽然只短短地提了几句秋鸿光,但其中的认同和赞赏十分鲜明。
霍将军甚至认为,再过一场战役,秋鸿光就可以独自领军了。
李封有点羡慕,慢慢地心里也不那么紧张了。
霍屹就过来看看这个小孩,很快便离开了。
他终于写完了那份报告,随后便将军队驻扎在这片区域,等陛下的下一步命令。
一个月之后,周镇偊的回信便过来了。
同陛下的诏书一起来的,还有周镇偊亲自指派的特使。那天清晨,霍屹刚刚醒过来,便听到外面特使的声音。
他在霍小满的服侍下穿上正袍,走出帐篷,看到皇帝特使匆匆下马,风尘仆仆,一看就是用最快速度赶过来的。
特使是个霍屹没见过的人,对方先向他行礼,扬了扬手中的诏书。霍屹半跪下来,听特使念诏书内容。
诏书上说朕接到战报,十分高兴。霍将军百战不殆,屡破匈奴,捍卫大越。因此派特使直接带着印信,前往军中拜霍屹为大将军,加封食邑八千户。
特使念着:大将军屹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馀人,益封屹八千户
霍屹经过多次封赏之后,本来就已经是万户侯,再加上这八千,加起来有二万多户了。这个数字实在有些可怕,从大越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得到这样的封赏。
这可真的是封无可封了。
特使还没念完,霍家仅有一女,霍灵月也被封为列侯,食邑一千户。除此之外,随从霍屹作战的秋鸿光,李封,李海,慕容远,顾延,霍小满等等皆有封赏,虽然都是大手笔,但比之霍屹,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霍屹接过诏书,心里想的却是:张来潜肯定要疯了,这些地封给自己的话,大越就没法征税了。
特使读完诏书之后,立刻换上了一副十分殷切的笑容,他拱了拱手:恭喜霍大将军了。
霍屹见他奔波辛苦,便道:特使大人一路辛苦,先入营帐休息片刻,再吃点东西如何?最近没有战事,军营内整体气氛还是比较松散的,伙夫们烹牛宰羊,给将士们准备的都是大鱼大肉。
谁知特使站直了身体,道:大将军,还有另一份诏书。
霍屹微怔,随后半跪在地。
这一份诏书上是关于接下来的作战计划,皇帝陛下没打算让他们班师回朝,而是下令让所有军队撤回到高阙,等补充了后勤部队之后,于秋末再次出击。
霍屹微微皱眉,接下了诏书。
军队很快再次开拔,返回到高阙进行休整。
现在大越的手最长就能伸到高阙,等皇帝陛下筹集好粮草运到高阙,又是两个月的时间。霍屹这段时间就在练兵,准备作战。
他面上表现与往常无二,就连霍小满都没发现异常。那天晚上,霍屹回到营帐之中,他揉了揉眉心,将长剑放在自己膝上,旁边的烛火安静地燃烧,偶尔有风吹过,使他的影子如水波一般摇晃着。
外面传来通报声,说秋将军来了。
霍屹应了一声,秋鸿光掀开帘帐,走到他面前盘腿坐下。
有什么事?霍屹问。
秋鸿光道:将军,你觉得陛下的安排有问题?
怎么忽然这么说。
我看你最近对出兵有所顾虑。
小秋还真够敏锐的,霍屹心想,他说:倒也不至于顾虑,只是这次出兵太仓促了,恐怕很难再有好的战绩。
这次不像之前那样有明确的作战计划,浑邪王和休屠王是不能打的,他们经过战斗之后的兵力,还远远不能直接对上盘踞在河西走廊的浑邪王和休屠王联手。秋末时分,正是匈奴在大漠上活跃的时候,他们确实能有所收获,但肯定不大,都是些小的部落,霍屹觉得以目前的兵力去对付那些小部落,多少有点杀鸡焉用宰牛刀的意思,还很浪费后方补充的粮草,那些运送粮草的农夫都是服役的百姓啊。
以霍屹的观点,他认为应该直接回长安城,做好准备之后,直接向浑邪王和休屠王进攻。
占据河西走廊对大越来说非常重要,当初右贤王的部落虽然被大越打下来了,但那里宽阔无比,易攻难守,简直是敞开大门等着敌人进攻。只有占据河西走廊,才能关上这扇大门。
当初右贤王盘踞与此的时候,前面还有楼烦王他们占据河套地区用来守门,都是一样的道理。
陛下的这个决定,确实不妥当。秋鸿光说:他难道觉得打仗是很简单的事吗。真正作战的时候,要考虑的事太多了。如今大越国库空虚,不应该如此浪费的。
霍屹忍不住瞥了他一眼,心里帮他把这话藏起来。
这次作战你怎么想的?霍屹问。
秋鸿光继续道:既然在这里打收获不大的话,要不就再深入一点?他的作战思路,和其他人总是有些不一样的。
霍屹沉思片刻。
秋鸿光双手交叉,身体前倾,道:霍将军,这次你要不给我一千精锐,我往旁边走走。
去哪?霍屹挑了挑眉。
秋鸿光展开双手,说:东西两边,连接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的这一整片区域。咱们都知道,这里还有很多残存的匈奴部队,右贤王只是其中一个大头而已。
一千就够?
多了麻烦。
秋鸿光兴致勃勃地说:将军,你要不把那个李封派给我,我看他作战能力是有的,只是缺乏一些经验。
霍屹笑了笑:按照陛下的任命,你们可是平级,他能愿意跟着你走当下手?
但他们都觉得,李封应该是愿意的。
秋鸿光笑了一声,声音慢慢变低了:他不来,那就是他的损失了
霍屹问他:你怎么会有这个想法?
秋鸿光老老实实地说:这次作战,右贤王其实还是从我手里逃出去的,我没立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他这样想,倒是很正常的。
秋鸿光又补充道:我也不是非要立功,不是为了封赏或者金银,霍将军,你给我个机会吧。他说这话可太真诚了,整个军营都没有比他更有钱的,想要钱甚至都不用回家,自然有人送过来,就连爵位什么的,他家也可以买。
秋鸿光极为渴求地看着霍屹,最后却只得到了一句再说吧。
元鼎五年秋末,霍屹为大将军,率领六万骑兵出击匈奴。按照陛下的诏令,以慕容远为中将军,顾延为左将军,李海为右将军,李封为后将军,分领四路大军,统一归大将军霍屹指挥,浩浩荡荡从高阙出发,北进数百里,斩获匈奴军一万多人。
秋鸿光坐在马背上,口里咬着草根,尝到了其中略带涩的甜意。
他身后只有一千骑兵以及后勤部队,还有李封这个小子。
李封提着枪,催马走过来,问:这是哪里?
秋鸿光环顾四周,把口里嚼烂了的草根吐掉,闲闲地说:我也不知道,咱们是追击匈奴残部过来的嘛,我怎么知道他把我们带到哪里了。
李封觉得这人一定知道,就凭他这幅气定神闲的样子!
那现在怎么办?咱们追丢了,回去和大军汇合?李封问。
秋鸿光摸了摸自己的刀柄:那怎么行,逃跑的那个匈奴,可是单于的叔父啊!名字好像叫呼衍且车,我告诉你,我认识他的。
你认识?李封瞪大了眼睛。
秋鸿光觉得逗这个老实孩子还挺有意思,笑着说:是啊,老熟人了。
*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秋鸿光才是霍将军的唯粉啦。
第九十章 百战不殆
呼延且车这个人, 确实是秋鸿光的老熟人。
当然,想必霍屹更熟悉一些。当初在西河边郡,呼延且车随匈奴小王子军臣岚准备大肆进攻西河边郡,结果打了半个月, 没打下来。
那场战斗秋鸿光并没有参与, 不过他现在回想起来, 也会觉得有点羞愧,毕竟当时的自己实在是过于冲动了。当然, 他现在仍然冲动, 但实力早已经是天壤之别,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那呼延且车,和霍将军有点仇。秋鸿光拔出长刀, 说:霍将军可能不记得了,但我记得啊。
李封心想霍将军的仇关你什么事,你怎么看上去好凶的样子但他心里又很好奇,忍不住问道:什么仇啊。
秋鸿光冷哼了一声:他骂霍将军。
李封:这样啊。
秋鸿光认真地说:所以, 咱们一定要追上去,杀了他,给将军报仇。
李封回头望向这一千多骑兵,说:可是咱们已经跟丢了, 之后速度只会越来越慢。
呼延且车在往西边走,咱们往西边追就是。那里至少有五座城邦,都是匈奴的属国,对了,很久以前是大越的。要跑得快, 就把后面的物资部队抛下,你不用担心。
李封觉得秋鸿光和自己的这个思路完全不一样, 他说的一切都好像理所当然的样子。
但事实,总是根据秋鸿光的想法进行的。
秋鸿光就带着李封和一千骑兵闷头往西跑,开始物资部队还想追上他们,后来发现秋鸿光根本不等物资部队,骑兵的速度哪是他们能跟上的,押粮官气疯了,干脆不追了,等着秋鸿光自己回来找他们。
然而秋鸿光是真的不需要这些粮草。
李封最开始看着粮草和物资离自己越来越远,心里可谓是胆战心惊。秋鸿光只顾往西边跑,那些骑兵也完全听从他的命令,这支部队,正是一开始跟着秋鸿光的精锐骑兵。经过这么多次战争打磨,在秋鸿光的带领下深入刀山火海,早已经变成了精锐中的精锐。秋鸿光说往西跑,他们立刻就跑,没有一个人担忧后面的物资部队。
这是一支执行力极强的精锐骑兵,李封清晰地能感受到他们和北军其他队伍的差异。可以说,差不多整个大越最强大的兵力都集中在这里了。
而秋鸿光指挥他们,指挥得得心应手。
秋鸿光下限尚且不知道如何,但上限极高,是连霍屹都时常惊叹的程度。无论多强的兵力,只要在他手上,就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没有粮草,秋鸿光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去找那些城邦要就好。
而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遇到一些游荡的匈奴部队,秋鸿光以这一千兵力,见谁打谁,未尝一败。打完了之后,他就把匈奴的干粮占为己有,仍然反抗的匈奴以武力征服,愿意投降者则给予安抚。
李封跟着他连续转战半个月,打得脑子都蒙掉了。有时候甚至忘了自己是在追击呼延且车,反正他们见人就打,但秋鸿光的路线明显是有逻辑可循的。
李封因此建立了一种奇异的自信,坚信这支部队确实是战无不胜的。现在让他去冲一支匈奴的万人军队,他也敢往前冲。
所以,其他那些跟随秋鸿光更久的精锐们,也一定是这么想的。
除了走到哪儿就打到哪儿,在哪儿补充物资之外,秋鸿光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地方。那些投降来的匈奴兵,他降服之后,立刻就编入军队之中,上战场了!所以非常不可思议的是,这支队伍,越打人越多了。
恋耽美
霍屹看着他,这种十五岁的少年太好看懂了,眼神和动作代表的意思非常明显。霍屹想起自己十五岁的时候,也是第一次上战场,虽然很紧张,但也要勉强让自己看起来能应付过来的样子。
将军,我有辱使命。李封说:请将军责罚。
霍屹朝秋鸿光那边看了一眼,秋鸿光眨眨眼,乖巧地出去了。
霍屹没有纠结右贤王的事,而是问道:你这一路是如何追踪的?
李封便一五一十地给他讲,霍屹听着,偶尔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又问了李封和右贤王交手的具体情况。
霍屹把他行动中出现问题的地方都挑出来给他分析了一遍,语气比较温和,并没有责备的意思,他如今已经不需要这些东西来展现自己的威严。李封听了之后,获益匪浅,也越发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心里更加敬佩霍将军和秋鸿光。
霍将军如今的这一切,是有一些天赋,但更多靠经验累积而成,以及自己的思考。
而秋鸿光,就完全是个天赋型人才,刚才霍屹举例的时候,虽然只短短地提了几句秋鸿光,但其中的认同和赞赏十分鲜明。
霍将军甚至认为,再过一场战役,秋鸿光就可以独自领军了。
李封有点羡慕,慢慢地心里也不那么紧张了。
霍屹就过来看看这个小孩,很快便离开了。
他终于写完了那份报告,随后便将军队驻扎在这片区域,等陛下的下一步命令。
一个月之后,周镇偊的回信便过来了。
同陛下的诏书一起来的,还有周镇偊亲自指派的特使。那天清晨,霍屹刚刚醒过来,便听到外面特使的声音。
他在霍小满的服侍下穿上正袍,走出帐篷,看到皇帝特使匆匆下马,风尘仆仆,一看就是用最快速度赶过来的。
特使是个霍屹没见过的人,对方先向他行礼,扬了扬手中的诏书。霍屹半跪下来,听特使念诏书内容。
诏书上说朕接到战报,十分高兴。霍将军百战不殆,屡破匈奴,捍卫大越。因此派特使直接带着印信,前往军中拜霍屹为大将军,加封食邑八千户。
特使念着:大将军屹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馀人,益封屹八千户
霍屹经过多次封赏之后,本来就已经是万户侯,再加上这八千,加起来有二万多户了。这个数字实在有些可怕,从大越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得到这样的封赏。
这可真的是封无可封了。
特使还没念完,霍家仅有一女,霍灵月也被封为列侯,食邑一千户。除此之外,随从霍屹作战的秋鸿光,李封,李海,慕容远,顾延,霍小满等等皆有封赏,虽然都是大手笔,但比之霍屹,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霍屹接过诏书,心里想的却是:张来潜肯定要疯了,这些地封给自己的话,大越就没法征税了。
特使读完诏书之后,立刻换上了一副十分殷切的笑容,他拱了拱手:恭喜霍大将军了。
霍屹见他奔波辛苦,便道:特使大人一路辛苦,先入营帐休息片刻,再吃点东西如何?最近没有战事,军营内整体气氛还是比较松散的,伙夫们烹牛宰羊,给将士们准备的都是大鱼大肉。
谁知特使站直了身体,道:大将军,还有另一份诏书。
霍屹微怔,随后半跪在地。
这一份诏书上是关于接下来的作战计划,皇帝陛下没打算让他们班师回朝,而是下令让所有军队撤回到高阙,等补充了后勤部队之后,于秋末再次出击。
霍屹微微皱眉,接下了诏书。
军队很快再次开拔,返回到高阙进行休整。
现在大越的手最长就能伸到高阙,等皇帝陛下筹集好粮草运到高阙,又是两个月的时间。霍屹这段时间就在练兵,准备作战。
他面上表现与往常无二,就连霍小满都没发现异常。那天晚上,霍屹回到营帐之中,他揉了揉眉心,将长剑放在自己膝上,旁边的烛火安静地燃烧,偶尔有风吹过,使他的影子如水波一般摇晃着。
外面传来通报声,说秋将军来了。
霍屹应了一声,秋鸿光掀开帘帐,走到他面前盘腿坐下。
有什么事?霍屹问。
秋鸿光道:将军,你觉得陛下的安排有问题?
怎么忽然这么说。
我看你最近对出兵有所顾虑。
小秋还真够敏锐的,霍屹心想,他说:倒也不至于顾虑,只是这次出兵太仓促了,恐怕很难再有好的战绩。
这次不像之前那样有明确的作战计划,浑邪王和休屠王是不能打的,他们经过战斗之后的兵力,还远远不能直接对上盘踞在河西走廊的浑邪王和休屠王联手。秋末时分,正是匈奴在大漠上活跃的时候,他们确实能有所收获,但肯定不大,都是些小的部落,霍屹觉得以目前的兵力去对付那些小部落,多少有点杀鸡焉用宰牛刀的意思,还很浪费后方补充的粮草,那些运送粮草的农夫都是服役的百姓啊。
以霍屹的观点,他认为应该直接回长安城,做好准备之后,直接向浑邪王和休屠王进攻。
占据河西走廊对大越来说非常重要,当初右贤王的部落虽然被大越打下来了,但那里宽阔无比,易攻难守,简直是敞开大门等着敌人进攻。只有占据河西走廊,才能关上这扇大门。
当初右贤王盘踞与此的时候,前面还有楼烦王他们占据河套地区用来守门,都是一样的道理。
陛下的这个决定,确实不妥当。秋鸿光说:他难道觉得打仗是很简单的事吗。真正作战的时候,要考虑的事太多了。如今大越国库空虚,不应该如此浪费的。
霍屹忍不住瞥了他一眼,心里帮他把这话藏起来。
这次作战你怎么想的?霍屹问。
秋鸿光继续道:既然在这里打收获不大的话,要不就再深入一点?他的作战思路,和其他人总是有些不一样的。
霍屹沉思片刻。
秋鸿光双手交叉,身体前倾,道:霍将军,这次你要不给我一千精锐,我往旁边走走。
去哪?霍屹挑了挑眉。
秋鸿光展开双手,说:东西两边,连接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的这一整片区域。咱们都知道,这里还有很多残存的匈奴部队,右贤王只是其中一个大头而已。
一千就够?
多了麻烦。
秋鸿光兴致勃勃地说:将军,你要不把那个李封派给我,我看他作战能力是有的,只是缺乏一些经验。
霍屹笑了笑:按照陛下的任命,你们可是平级,他能愿意跟着你走当下手?
但他们都觉得,李封应该是愿意的。
秋鸿光笑了一声,声音慢慢变低了:他不来,那就是他的损失了
霍屹问他:你怎么会有这个想法?
秋鸿光老老实实地说:这次作战,右贤王其实还是从我手里逃出去的,我没立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他这样想,倒是很正常的。
秋鸿光又补充道:我也不是非要立功,不是为了封赏或者金银,霍将军,你给我个机会吧。他说这话可太真诚了,整个军营都没有比他更有钱的,想要钱甚至都不用回家,自然有人送过来,就连爵位什么的,他家也可以买。
秋鸿光极为渴求地看着霍屹,最后却只得到了一句再说吧。
元鼎五年秋末,霍屹为大将军,率领六万骑兵出击匈奴。按照陛下的诏令,以慕容远为中将军,顾延为左将军,李海为右将军,李封为后将军,分领四路大军,统一归大将军霍屹指挥,浩浩荡荡从高阙出发,北进数百里,斩获匈奴军一万多人。
秋鸿光坐在马背上,口里咬着草根,尝到了其中略带涩的甜意。
他身后只有一千骑兵以及后勤部队,还有李封这个小子。
李封提着枪,催马走过来,问:这是哪里?
秋鸿光环顾四周,把口里嚼烂了的草根吐掉,闲闲地说:我也不知道,咱们是追击匈奴残部过来的嘛,我怎么知道他把我们带到哪里了。
李封觉得这人一定知道,就凭他这幅气定神闲的样子!
那现在怎么办?咱们追丢了,回去和大军汇合?李封问。
秋鸿光摸了摸自己的刀柄:那怎么行,逃跑的那个匈奴,可是单于的叔父啊!名字好像叫呼衍且车,我告诉你,我认识他的。
你认识?李封瞪大了眼睛。
秋鸿光觉得逗这个老实孩子还挺有意思,笑着说:是啊,老熟人了。
*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秋鸿光才是霍将军的唯粉啦。
第九十章 百战不殆
呼延且车这个人, 确实是秋鸿光的老熟人。
当然,想必霍屹更熟悉一些。当初在西河边郡,呼延且车随匈奴小王子军臣岚准备大肆进攻西河边郡,结果打了半个月, 没打下来。
那场战斗秋鸿光并没有参与, 不过他现在回想起来, 也会觉得有点羞愧,毕竟当时的自己实在是过于冲动了。当然, 他现在仍然冲动, 但实力早已经是天壤之别,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那呼延且车,和霍将军有点仇。秋鸿光拔出长刀, 说:霍将军可能不记得了,但我记得啊。
李封心想霍将军的仇关你什么事,你怎么看上去好凶的样子但他心里又很好奇,忍不住问道:什么仇啊。
秋鸿光冷哼了一声:他骂霍将军。
李封:这样啊。
秋鸿光认真地说:所以, 咱们一定要追上去,杀了他,给将军报仇。
李封回头望向这一千多骑兵,说:可是咱们已经跟丢了, 之后速度只会越来越慢。
呼延且车在往西边走,咱们往西边追就是。那里至少有五座城邦,都是匈奴的属国,对了,很久以前是大越的。要跑得快, 就把后面的物资部队抛下,你不用担心。
李封觉得秋鸿光和自己的这个思路完全不一样, 他说的一切都好像理所当然的样子。
但事实,总是根据秋鸿光的想法进行的。
秋鸿光就带着李封和一千骑兵闷头往西跑,开始物资部队还想追上他们,后来发现秋鸿光根本不等物资部队,骑兵的速度哪是他们能跟上的,押粮官气疯了,干脆不追了,等着秋鸿光自己回来找他们。
然而秋鸿光是真的不需要这些粮草。
李封最开始看着粮草和物资离自己越来越远,心里可谓是胆战心惊。秋鸿光只顾往西边跑,那些骑兵也完全听从他的命令,这支部队,正是一开始跟着秋鸿光的精锐骑兵。经过这么多次战争打磨,在秋鸿光的带领下深入刀山火海,早已经变成了精锐中的精锐。秋鸿光说往西跑,他们立刻就跑,没有一个人担忧后面的物资部队。
这是一支执行力极强的精锐骑兵,李封清晰地能感受到他们和北军其他队伍的差异。可以说,差不多整个大越最强大的兵力都集中在这里了。
而秋鸿光指挥他们,指挥得得心应手。
秋鸿光下限尚且不知道如何,但上限极高,是连霍屹都时常惊叹的程度。无论多强的兵力,只要在他手上,就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没有粮草,秋鸿光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去找那些城邦要就好。
而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遇到一些游荡的匈奴部队,秋鸿光以这一千兵力,见谁打谁,未尝一败。打完了之后,他就把匈奴的干粮占为己有,仍然反抗的匈奴以武力征服,愿意投降者则给予安抚。
李封跟着他连续转战半个月,打得脑子都蒙掉了。有时候甚至忘了自己是在追击呼延且车,反正他们见人就打,但秋鸿光的路线明显是有逻辑可循的。
李封因此建立了一种奇异的自信,坚信这支部队确实是战无不胜的。现在让他去冲一支匈奴的万人军队,他也敢往前冲。
所以,其他那些跟随秋鸿光更久的精锐们,也一定是这么想的。
除了走到哪儿就打到哪儿,在哪儿补充物资之外,秋鸿光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地方。那些投降来的匈奴兵,他降服之后,立刻就编入军队之中,上战场了!所以非常不可思议的是,这支队伍,越打人越多了。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