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几文钱?景安侯一听,目瞪狗呆,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几文钱?
是,几文钱。周安重重地点头,曾祖说,那个商人说了,这可以说是真真正正得一本万利的买卖。我把方子写下来,族伯可以找人一试。
景安侯点点头,这年头,谁会嫌银子多?像他们侯府,说来也算兴旺,光各位主子和下人一个月的月钱,一千两都打不住。要是利润真有说的这么高,这钱基本上都是纯赚啊。景安侯当下拿了个庄子出来,并指派了一个管事负责玻璃的制造工作。周安就在堂叔祖家里住了下来,并托景安侯府的路子,给家里去了信,报了平安。如果他所料不差,侯爷肯定是要派亲近可靠的人去西北,查一查他们家的底细的。在堂叔祖家的帮助下,周安花了点时间,把曾曾祖这一支的亲戚基本上在京的都认全了。其他的族人也认识了不少。虽然周安的太爷爷是被朝廷发过海捕公文的,但是并没牵连家人。从族长和各位族老态度来看,大家也都明白,族里是要允他们这一支认祖归宗的,和他说起话来也都很亲切。一个月后,周安看到了成品,两个玻璃杯子。我觉得吧,还可以制成玻璃板,安在窗户上,阳光可以照进来,又能挡风,而且阴天的时候屋里也不至于特别暗。周安道。安少爷说的,小的记下了,回头让下面的人试试。负责的管事兴奋地连连点头。玻璃终于制出来了,看成本也知道,利润相当相当可观。等作坊赚了钱,他这个负责的管事,到时候收入也少不了的。这个安少爷,点子还挺多。这样,回头我找族老们问一问,看族里有想入股的没有,到时候侯府三成,你家里两成,,剩下的,族里一百多户,一家分一点儿就是了。我这边出了个庄子,以后就是多造几个窑的事儿。你这边就用方子入股就成了,余下建窑的钱,就让各家凑一凑就是了。
景安侯道。这方子是族人献的,他总不能吃独食,总要给族人一些好处的。他吃肉,最少也要让族人们喝上汤。族伯,股份的事儿,小侄要不了那么多,和其他的人家一样就行了。就是小侄子的事儿,还要族伯多费心。周安行了一礼道。瞧你说的,这事,我是说了从长计议,但也没说不管。我已派了可靠的心腹去了西北,打听这位葛副将的情况了。他派去西北探周安一家底细的人还没有回来。但是话不能这么说。周安心里也清楚,这位族伯应该是也在等最终的消息汇总。当下点了点头。股份的事,就按我说的办。不用想太多。
景安侯拍了拍周安的肩膀。其实他心里已经相信了,周安应该就是当年那位族叔祖的后人。拿过来的信件和当年族中留下的这位族叔祖的笔迹是对得上的,还有就是,应该没有人为了对他们下手就使这么大的手笔,他们家没有军权,家里也没有姑娘在宫里做嫔妃。更没有什么皇子外甥。要是对他们景安侯府下手就拿出这样珍贵的方子,希望对他们侯府下手的人再多些!
不过谨慎起见,还是等派出去的人回来再下决定比较好。全凭族伯做主。周家倒是没意见。他刚才有此一说,还不是一年遭蛇咬,十年怕井绳!
就拿方总督来说,你方家把好处都拿了,就该履行承诺,结果,不但不报恩,还要对恩人下手,这一脚掺得就是不合规矩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默契。比方说,有人给另一个人送了幅名画,啥也没说,收画的人就应该心里明白,送礼的人其实是有求于他,并且对对方所求之事心中有数,还要帮着人家把事办了。大家虽然没签合同,但也是心照不宣,这就是一种潜规则。不能说你开开心心把画收了,最后不办事,要周安说,那和方总督有啥区别?
*
景安侯召集族老们开会了,讲了玻璃作坊入股的事儿。并且,强调了,利润很高!
现在周安族人一共一百多户,景安侯放出来五成的份子,一家平均也就能得两个多点。近支是看不上这点钱的,但是远支就不一样了,他们从侯府分出来的早,有的都是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就从侯府分出来了,每家可能也就几百亩甚至几十亩地,几个铺子的样子,这办作坊,每户也就掏二三十两银子,家家还是能拿得出来,拿不出来的,凑一凑也是能凑上的。到时候就可以月月分钱了。有钱不赚是傻子。该分家时就分家。最近,景安侯府新风尚,好多族人都开始分家啦。只要成婚的,基本上不是嫡长子的,都被父母分了出来。最后算下来,族里总共是两百八十四户入了股。平分了五成的股份。周安借住的堂叔祖家里趁着这个机会也分家了,分成了四户。堂叔祖大儿子家的二孙子,还有二儿子一家都被分了出去,二儿子家被分出去后又进行了二次分家,把家里的小儿子分了出去。这是火线入股,抢占份额?面对族里轰轰烈烈的分家行动,周安也有些目瞪狗呆。侯府自然是不缺铺子的,没多久,城里就开了两个专卖玻璃制品的铺子。有玻璃杯,还有周安说的,玻璃板,店里直接往窗户全安的玻璃,算是演示广告。玻璃的好处,是个人都能看得见的。第一个月,两个铺子就赚了两万两。周安也很快拿到了分成,四千两的银票。堂叔祖家里,分到了三十多两。现在一个七品翰林一个月也就十两薪俸。一个月三十多两,一年就四百两多呢。现在一千多两就能买套三进宅院,三四年就能分到一套宅子的钱。分红的当天晚上,周安从京城有名的馆子得月楼叫了二十桌好酒好菜,款待曾曾祖这支的亲人。大家也很捧场,在京城的基本上不管男女老幼都来了。过了几天,周安买下了在一处经纪那里看好的一座四进大宅。随后,周安遍请族人,办了暖宅酒。侯府的人也送了礼,还过来吃了酒。又过了一个月,侯府有人过来,说侯爷有请。周安就知道了,应该是侯爷派去西北的人回来了。孩子的事你想怎么办?书房里,景安侯拿手指敲敲桌子,问道。周家的孩子,没有流落在外的道理,让别人看了,好像我周家无人一样。周安赶紧把话把家族荣誉感上扯,往大里说。要是刘氏是个拎得清的,我家也不是非要争这口气,只要对孩子好,跟谁都不一样。主要还是刘氏行事,实在是怕她把孩子养废了。还有,就是,我父母也很挂心小侄子,有时候想起来,就一直抹眼泪,族伯也知道,我哥是为了保护家里人才没的。他在世上,就这么点骨血。
无妨,我让世子带着府里的帖子,陪你去一趟西北。务必把孩子要回来。景安侯正色道。周安给族人带来这么大利益,他这个做族长的,总要表示表示的。就这个玻璃方子,就是周安找到别的权贵,说要一点股份,再帮他要回孩子,这个买卖,也绝对不亏,无论找到哪个权贵头上,只要脑袋没问题的都会答应。帝都权贵多如牛毛,但是这么值钱的方子,就这么一份!
这种方子,周安肯献到族里,也是因为念着一个祖宗的情份。最近族里多了这么个作坊后,族里家家都多了一份丰厚的收入,没有不开心的。不说别的,最起码,再也没有到人到他们侯府哭穷了。~
再也不用脑仁疼了。~
族里就有那么两位老太太,我去,有事没事的就去侯府哭诉一番,然后夫人最后多少都得给她点东西。把他们拦在门外吧,又显得他这个当侯爷的不讲情份。历代侯爷,分家分得都是家产的七成,这族人太落魄了,还真不好干看着。每每夫人跟他抱怨这个,他也是烦透了。虽然他怀疑,这两位老太太家里并没她们说的那么穷,但是,他没有证据,或者说,他不好为此事太过较真儿去花大力气寻找证据。好吧,在这两个老太太火速给儿孙分家,并且每家都凑上份子钱的时候,他就知道了,他以往的怀疑是正确的。景安侯也不想和葛副将闹翻了。毕竟,人家也不算恶意,说起来也是帮着他们周家养孩子,不忍孩子离了母亲罢了,闹得太难看了,也显得他们景安侯府咄咄逼人。他就想着,让世子过去,递张贴子,希望葛副将看他们侯府面上,把孩子还回来。世子,是他的继承人,要想以后让族人信服,也是要养望的。周安拿出了这样的东西,族里自然要尽力满足他的愿望。何况他的要求本来就合情合理,这事儿也确实关乎他们周家的脸面,就陪周安走一遭如何?当年那位族叔祖,说起来也是为了维护他们周氏一族的荣誉,才被刘贵妃逼得远走他乡,至死都没见到父母兄弟姐妹们一面,说来也是一件憾事。这位族叔祖至死都没忘记族里,还留下这么一个珍贵的方子,荫庇族人。世子远去西北,把对族里有贡献的这一支找回来,让他们认祖归宗,传出去,也是一段佳话。恐怕这位葛副将,就算见了帖子,也是不肯还孩子的。周安苦笑道。要说理由,也说不上来,就是第六感觉吧。哦?景安侯不解。这位方总督和葛副将,都不是什么讲规矩的人。但使方总督讲点规矩,前世周家的孩子就不会落在刘氏手里。景安侯不以为意。没事,到时候多派点人手过去。先递帖子,要是他们肯还孩子,再好不过。要是不还的话景安侯用手指背敲了敲桌子,那就先把孩子抢回来再说!
到时候你们直接带孩子回京城,他想够也够不着。有本事,他就上金銮殿打官司去。老子奉陪到底!
反正皇上也不愿意看到重臣和边关大将关系太近了,他得罪一个也没什么。就当立威了。哎呀,可算找着组织了!周安心里暗道。这话一听就爽快!
第40章 被养歪了的侄子(五)
景安侯世子点了一百名护卫, 和周安一起踏上了去往西北的路。回到家后,双方互相引见,叙了番同族情谊。周安听父母说起, 葛副将的正室夫人得病没了, 像前世一样,刘氏大着肚子被扶正了。好在周家父母称病, 方总督倒是没好意思像前世一样来逼着周家立文书。景安侯世子收拾收拾, 就拿着侯府的帖子带着周安去葛副将府上要人了。世子,不是我不给你面子,实在是内子对那孩子爱如至宝,我我实在是不忍他们骨肉分离。人家葛副将是真的心疼新妻,直接拂了个袖, 拒了。他是武将,景安侯府从文, 历来大家都是井水不犯河水, 犯不着给景安侯府面子。世子听完当下就楞住了, 呆了一会才反应过来。他们景安侯府一族, 也是京城有头有脸的家族。他都千里迢迢地过来了,亲自上门, 也是很重视这个孩子的意思。没想到, 就像周安说的那样,人家葛副将,是真的不肯给他们这个面子。这种事,真要论起来,也没法儿说谁对谁错。反正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家都想把孩子留在身边,归根到底, 其实都是想为孩子好。不过,他是景安侯府的世子,自然是代表景安侯府一族的利益,既然周家一家想要回孩子,他屁股肯定是不能坐歪了的。好说好商量你不给?那就抢呗!
景安侯世子找人买通了一个道士,吓唬刘氏的爹娘说,他们命中有一劫,需要所有的近亲一起祈福三天,不然,性命难保。这刘氏爹娘一听,这关系到人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吧,赶紧通知女儿带着外孙子过来,他们要长命百岁。刘氏也有心显摆一下她如今的富贵。当年她嫁到周家,村里还有一些红眼病,说她使了手段,高攀什么的,后来她改嫁到葛府,又有人在背地里嘀咕她什么不守妇道之类的。要她说,这些人都是忌妒!
现在她可是三品高官的太太,是别人仰望的存在了。她要让那些背后嚼舌根的人们看看,再忌妒也没用。刘氏回到娘家,世子的人在刘家直接放了一把火,趁乱中抢走了周浩晨。孩子到手了,还等什么?风紧,扯乎!
五十个护卫护送着周安父母,小弟还有小侄子踏上回就路。世子是个非常有分寸的人,也没好意思让人家葛副将着急,托人给葛府递了封信,告诉他,孩子我们带走了,现在已经跟着祖父母回京了,让他放心,他们老周家会好好地照顾自己家的子嗣的。并且,欢迎他们以后派人去京城看这个孩子。地址打听景安侯府就成了,不用谢。葛副将接到信,当下就气坏了。他倒不是多在乎这个孩子,主要是,这事他妈的打脸啊。葛副将是个直人,直接奏折一封,把景安侯参了,告他教子不严,夺人子嗣。皇上一看到葛副将的奏折,心里乐开了花。葛副将的奏折一看就不是自己起草的,奏折里,对景安侯世子派人抢孩子时的可恶,孩子母亲失去孩子的痛苦进行了层层的渲染,步步推进,简直是让人见之伤心,闻之落泪。葛副将肚子里没这点墨水!
当皇上的,哪个愿意看到底下的文武大将太团结哟。要是大家都团结了,他晚上就睡不着了。他也是个多年的吃瓜精英了。每天上朝的时候,大臣们在大殿里,撕逼的事儿还少了?
通过递折子送瓜的臣子也挺多的。葛副将这奏折一看就有点避重就轻嘛。闹不太清就找人来问问吧,皇上就找了他的吃瓜助理,贴身大太监刘义,问他葛副将和景安侯家的瓜是怎么回事?
刘公公这里,帝都的大瓜还是挺全的,有的都分门别类整理好了。他就说了,景安侯府最近刚认回来一支族人,应该就是孝宗当年那个据说被景安侯下令除族的人的后人回来了。这家人口倒也简单,周家父母膝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做到了百户,后来遇上劫匪没了,留下了个几岁的遗孤。景安侯世子抢的应该就是这个孩子。景安侯府一族新开了个作坊,听说挺挣钱的,好像就是这家族人拿回来的方子。族人都入了股了,月月有分红。听说景安侯世子还专门跑了趟西北,就是为要回这个孩子,多半酬的就是这个方子钱。、
皇上一听,更好奇了,嗷,看来这个方子还挺赚钱的
听说景安侯族一户族人家里一个月能分上三十多两呢。要是商人拿出这个方子来,未必卖得出个好价钱,周家倒底是景安侯府同族,总有情份在的。
皇上听完,就心里有数了。既然葛副将参了,总要把景安侯府私下叫过来,解释解释的。爱卿,中间可有什么误会?皇上假假地问道。景安侯一听葛副将找他麻烦,当下也气坏了。我把嫡长子派过去,亲自去你府上拜见,结果,你不给我面子!就这么着,我也没怎么样你,没想到,你夺人子嗣你倒反过来找我的麻烦了。岂有此理。景安侯就讲了,这孩子是他们周家的骨血。孩子祖父母都健在,年纪也都不算大,刚四十左右,照看个孙子长大也没问题的。而且这孩子还有两个叔叔。钱财上,周家也是不缺的,到时候还有他们族人看顾,孩子肯定会衣食无忧得长大的。他认为,周安的私事完全不劳葛副将操心。当然,有一点,他还是要重点强调一下的,就是吧,刘氏是在前夫孝期内和葛副将无媒苟合的。还大着肚子进的葛家,就凭这人品,我们对刘氏的教养也不放心呐。还有,皇上哎,这历来诰命都是奖励品德洁高的官员家眷,这刘氏,应该是不适合做诰命吧?
这事本来就是景安侯府占理,再说,孩子已经在周家人手里了,皇上也想好了稀泥从哪个方向活了。退下吧。皇上摆了摆手。皇上在回折里,训斥了葛副将几句。说孩子已经给人家了,警告他不要多事。三年后,周安在科举上一路高歌,先是中了秀才,第二年举人,第三年直接进士。。十三岁的进士。绝对可以称得上一句少年英才了。大辛朝自打开国以来,这么年轻的进士,也是头一个了。景安侯对周安也是颇为看重,还亲自来喝了他的庆祝酒。他倒是没什么打压旁支的心思。独木难支,旁支过得好了,对世子来说也只会是助力。周安羽翼未丰,本想着过两年再对付方总督的,没想到,没多久,方总督家就为帝都吃瓜界贡献了个大瓜。
恋耽美
是,几文钱。周安重重地点头,曾祖说,那个商人说了,这可以说是真真正正得一本万利的买卖。我把方子写下来,族伯可以找人一试。
景安侯点点头,这年头,谁会嫌银子多?像他们侯府,说来也算兴旺,光各位主子和下人一个月的月钱,一千两都打不住。要是利润真有说的这么高,这钱基本上都是纯赚啊。景安侯当下拿了个庄子出来,并指派了一个管事负责玻璃的制造工作。周安就在堂叔祖家里住了下来,并托景安侯府的路子,给家里去了信,报了平安。如果他所料不差,侯爷肯定是要派亲近可靠的人去西北,查一查他们家的底细的。在堂叔祖家的帮助下,周安花了点时间,把曾曾祖这一支的亲戚基本上在京的都认全了。其他的族人也认识了不少。虽然周安的太爷爷是被朝廷发过海捕公文的,但是并没牵连家人。从族长和各位族老态度来看,大家也都明白,族里是要允他们这一支认祖归宗的,和他说起话来也都很亲切。一个月后,周安看到了成品,两个玻璃杯子。我觉得吧,还可以制成玻璃板,安在窗户上,阳光可以照进来,又能挡风,而且阴天的时候屋里也不至于特别暗。周安道。安少爷说的,小的记下了,回头让下面的人试试。负责的管事兴奋地连连点头。玻璃终于制出来了,看成本也知道,利润相当相当可观。等作坊赚了钱,他这个负责的管事,到时候收入也少不了的。这个安少爷,点子还挺多。这样,回头我找族老们问一问,看族里有想入股的没有,到时候侯府三成,你家里两成,,剩下的,族里一百多户,一家分一点儿就是了。我这边出了个庄子,以后就是多造几个窑的事儿。你这边就用方子入股就成了,余下建窑的钱,就让各家凑一凑就是了。
景安侯道。这方子是族人献的,他总不能吃独食,总要给族人一些好处的。他吃肉,最少也要让族人们喝上汤。族伯,股份的事儿,小侄要不了那么多,和其他的人家一样就行了。就是小侄子的事儿,还要族伯多费心。周安行了一礼道。瞧你说的,这事,我是说了从长计议,但也没说不管。我已派了可靠的心腹去了西北,打听这位葛副将的情况了。他派去西北探周安一家底细的人还没有回来。但是话不能这么说。周安心里也清楚,这位族伯应该是也在等最终的消息汇总。当下点了点头。股份的事,就按我说的办。不用想太多。
景安侯拍了拍周安的肩膀。其实他心里已经相信了,周安应该就是当年那位族叔祖的后人。拿过来的信件和当年族中留下的这位族叔祖的笔迹是对得上的,还有就是,应该没有人为了对他们下手就使这么大的手笔,他们家没有军权,家里也没有姑娘在宫里做嫔妃。更没有什么皇子外甥。要是对他们景安侯府下手就拿出这样珍贵的方子,希望对他们侯府下手的人再多些!
不过谨慎起见,还是等派出去的人回来再下决定比较好。全凭族伯做主。周家倒是没意见。他刚才有此一说,还不是一年遭蛇咬,十年怕井绳!
就拿方总督来说,你方家把好处都拿了,就该履行承诺,结果,不但不报恩,还要对恩人下手,这一脚掺得就是不合规矩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默契。比方说,有人给另一个人送了幅名画,啥也没说,收画的人就应该心里明白,送礼的人其实是有求于他,并且对对方所求之事心中有数,还要帮着人家把事办了。大家虽然没签合同,但也是心照不宣,这就是一种潜规则。不能说你开开心心把画收了,最后不办事,要周安说,那和方总督有啥区别?
*
景安侯召集族老们开会了,讲了玻璃作坊入股的事儿。并且,强调了,利润很高!
现在周安族人一共一百多户,景安侯放出来五成的份子,一家平均也就能得两个多点。近支是看不上这点钱的,但是远支就不一样了,他们从侯府分出来的早,有的都是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就从侯府分出来了,每家可能也就几百亩甚至几十亩地,几个铺子的样子,这办作坊,每户也就掏二三十两银子,家家还是能拿得出来,拿不出来的,凑一凑也是能凑上的。到时候就可以月月分钱了。有钱不赚是傻子。该分家时就分家。最近,景安侯府新风尚,好多族人都开始分家啦。只要成婚的,基本上不是嫡长子的,都被父母分了出来。最后算下来,族里总共是两百八十四户入了股。平分了五成的股份。周安借住的堂叔祖家里趁着这个机会也分家了,分成了四户。堂叔祖大儿子家的二孙子,还有二儿子一家都被分了出去,二儿子家被分出去后又进行了二次分家,把家里的小儿子分了出去。这是火线入股,抢占份额?面对族里轰轰烈烈的分家行动,周安也有些目瞪狗呆。侯府自然是不缺铺子的,没多久,城里就开了两个专卖玻璃制品的铺子。有玻璃杯,还有周安说的,玻璃板,店里直接往窗户全安的玻璃,算是演示广告。玻璃的好处,是个人都能看得见的。第一个月,两个铺子就赚了两万两。周安也很快拿到了分成,四千两的银票。堂叔祖家里,分到了三十多两。现在一个七品翰林一个月也就十两薪俸。一个月三十多两,一年就四百两多呢。现在一千多两就能买套三进宅院,三四年就能分到一套宅子的钱。分红的当天晚上,周安从京城有名的馆子得月楼叫了二十桌好酒好菜,款待曾曾祖这支的亲人。大家也很捧场,在京城的基本上不管男女老幼都来了。过了几天,周安买下了在一处经纪那里看好的一座四进大宅。随后,周安遍请族人,办了暖宅酒。侯府的人也送了礼,还过来吃了酒。又过了一个月,侯府有人过来,说侯爷有请。周安就知道了,应该是侯爷派去西北的人回来了。孩子的事你想怎么办?书房里,景安侯拿手指敲敲桌子,问道。周家的孩子,没有流落在外的道理,让别人看了,好像我周家无人一样。周安赶紧把话把家族荣誉感上扯,往大里说。要是刘氏是个拎得清的,我家也不是非要争这口气,只要对孩子好,跟谁都不一样。主要还是刘氏行事,实在是怕她把孩子养废了。还有,就是,我父母也很挂心小侄子,有时候想起来,就一直抹眼泪,族伯也知道,我哥是为了保护家里人才没的。他在世上,就这么点骨血。
无妨,我让世子带着府里的帖子,陪你去一趟西北。务必把孩子要回来。景安侯正色道。周安给族人带来这么大利益,他这个做族长的,总要表示表示的。就这个玻璃方子,就是周安找到别的权贵,说要一点股份,再帮他要回孩子,这个买卖,也绝对不亏,无论找到哪个权贵头上,只要脑袋没问题的都会答应。帝都权贵多如牛毛,但是这么值钱的方子,就这么一份!
这种方子,周安肯献到族里,也是因为念着一个祖宗的情份。最近族里多了这么个作坊后,族里家家都多了一份丰厚的收入,没有不开心的。不说别的,最起码,再也没有到人到他们侯府哭穷了。~
再也不用脑仁疼了。~
族里就有那么两位老太太,我去,有事没事的就去侯府哭诉一番,然后夫人最后多少都得给她点东西。把他们拦在门外吧,又显得他这个当侯爷的不讲情份。历代侯爷,分家分得都是家产的七成,这族人太落魄了,还真不好干看着。每每夫人跟他抱怨这个,他也是烦透了。虽然他怀疑,这两位老太太家里并没她们说的那么穷,但是,他没有证据,或者说,他不好为此事太过较真儿去花大力气寻找证据。好吧,在这两个老太太火速给儿孙分家,并且每家都凑上份子钱的时候,他就知道了,他以往的怀疑是正确的。景安侯也不想和葛副将闹翻了。毕竟,人家也不算恶意,说起来也是帮着他们周家养孩子,不忍孩子离了母亲罢了,闹得太难看了,也显得他们景安侯府咄咄逼人。他就想着,让世子过去,递张贴子,希望葛副将看他们侯府面上,把孩子还回来。世子,是他的继承人,要想以后让族人信服,也是要养望的。周安拿出了这样的东西,族里自然要尽力满足他的愿望。何况他的要求本来就合情合理,这事儿也确实关乎他们周家的脸面,就陪周安走一遭如何?当年那位族叔祖,说起来也是为了维护他们周氏一族的荣誉,才被刘贵妃逼得远走他乡,至死都没见到父母兄弟姐妹们一面,说来也是一件憾事。这位族叔祖至死都没忘记族里,还留下这么一个珍贵的方子,荫庇族人。世子远去西北,把对族里有贡献的这一支找回来,让他们认祖归宗,传出去,也是一段佳话。恐怕这位葛副将,就算见了帖子,也是不肯还孩子的。周安苦笑道。要说理由,也说不上来,就是第六感觉吧。哦?景安侯不解。这位方总督和葛副将,都不是什么讲规矩的人。但使方总督讲点规矩,前世周家的孩子就不会落在刘氏手里。景安侯不以为意。没事,到时候多派点人手过去。先递帖子,要是他们肯还孩子,再好不过。要是不还的话景安侯用手指背敲了敲桌子,那就先把孩子抢回来再说!
到时候你们直接带孩子回京城,他想够也够不着。有本事,他就上金銮殿打官司去。老子奉陪到底!
反正皇上也不愿意看到重臣和边关大将关系太近了,他得罪一个也没什么。就当立威了。哎呀,可算找着组织了!周安心里暗道。这话一听就爽快!
第40章 被养歪了的侄子(五)
景安侯世子点了一百名护卫, 和周安一起踏上了去往西北的路。回到家后,双方互相引见,叙了番同族情谊。周安听父母说起, 葛副将的正室夫人得病没了, 像前世一样,刘氏大着肚子被扶正了。好在周家父母称病, 方总督倒是没好意思像前世一样来逼着周家立文书。景安侯世子收拾收拾, 就拿着侯府的帖子带着周安去葛副将府上要人了。世子,不是我不给你面子,实在是内子对那孩子爱如至宝,我我实在是不忍他们骨肉分离。人家葛副将是真的心疼新妻,直接拂了个袖, 拒了。他是武将,景安侯府从文, 历来大家都是井水不犯河水, 犯不着给景安侯府面子。世子听完当下就楞住了, 呆了一会才反应过来。他们景安侯府一族, 也是京城有头有脸的家族。他都千里迢迢地过来了,亲自上门, 也是很重视这个孩子的意思。没想到, 就像周安说的那样,人家葛副将,是真的不肯给他们这个面子。这种事,真要论起来,也没法儿说谁对谁错。反正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家都想把孩子留在身边,归根到底, 其实都是想为孩子好。不过,他是景安侯府的世子,自然是代表景安侯府一族的利益,既然周家一家想要回孩子,他屁股肯定是不能坐歪了的。好说好商量你不给?那就抢呗!
景安侯世子找人买通了一个道士,吓唬刘氏的爹娘说,他们命中有一劫,需要所有的近亲一起祈福三天,不然,性命难保。这刘氏爹娘一听,这关系到人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吧,赶紧通知女儿带着外孙子过来,他们要长命百岁。刘氏也有心显摆一下她如今的富贵。当年她嫁到周家,村里还有一些红眼病,说她使了手段,高攀什么的,后来她改嫁到葛府,又有人在背地里嘀咕她什么不守妇道之类的。要她说,这些人都是忌妒!
现在她可是三品高官的太太,是别人仰望的存在了。她要让那些背后嚼舌根的人们看看,再忌妒也没用。刘氏回到娘家,世子的人在刘家直接放了一把火,趁乱中抢走了周浩晨。孩子到手了,还等什么?风紧,扯乎!
五十个护卫护送着周安父母,小弟还有小侄子踏上回就路。世子是个非常有分寸的人,也没好意思让人家葛副将着急,托人给葛府递了封信,告诉他,孩子我们带走了,现在已经跟着祖父母回京了,让他放心,他们老周家会好好地照顾自己家的子嗣的。并且,欢迎他们以后派人去京城看这个孩子。地址打听景安侯府就成了,不用谢。葛副将接到信,当下就气坏了。他倒不是多在乎这个孩子,主要是,这事他妈的打脸啊。葛副将是个直人,直接奏折一封,把景安侯参了,告他教子不严,夺人子嗣。皇上一看到葛副将的奏折,心里乐开了花。葛副将的奏折一看就不是自己起草的,奏折里,对景安侯世子派人抢孩子时的可恶,孩子母亲失去孩子的痛苦进行了层层的渲染,步步推进,简直是让人见之伤心,闻之落泪。葛副将肚子里没这点墨水!
当皇上的,哪个愿意看到底下的文武大将太团结哟。要是大家都团结了,他晚上就睡不着了。他也是个多年的吃瓜精英了。每天上朝的时候,大臣们在大殿里,撕逼的事儿还少了?
通过递折子送瓜的臣子也挺多的。葛副将这奏折一看就有点避重就轻嘛。闹不太清就找人来问问吧,皇上就找了他的吃瓜助理,贴身大太监刘义,问他葛副将和景安侯家的瓜是怎么回事?
刘公公这里,帝都的大瓜还是挺全的,有的都分门别类整理好了。他就说了,景安侯府最近刚认回来一支族人,应该就是孝宗当年那个据说被景安侯下令除族的人的后人回来了。这家人口倒也简单,周家父母膝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做到了百户,后来遇上劫匪没了,留下了个几岁的遗孤。景安侯世子抢的应该就是这个孩子。景安侯府一族新开了个作坊,听说挺挣钱的,好像就是这家族人拿回来的方子。族人都入了股了,月月有分红。听说景安侯世子还专门跑了趟西北,就是为要回这个孩子,多半酬的就是这个方子钱。、
皇上一听,更好奇了,嗷,看来这个方子还挺赚钱的
听说景安侯族一户族人家里一个月能分上三十多两呢。要是商人拿出这个方子来,未必卖得出个好价钱,周家倒底是景安侯府同族,总有情份在的。
皇上听完,就心里有数了。既然葛副将参了,总要把景安侯府私下叫过来,解释解释的。爱卿,中间可有什么误会?皇上假假地问道。景安侯一听葛副将找他麻烦,当下也气坏了。我把嫡长子派过去,亲自去你府上拜见,结果,你不给我面子!就这么着,我也没怎么样你,没想到,你夺人子嗣你倒反过来找我的麻烦了。岂有此理。景安侯就讲了,这孩子是他们周家的骨血。孩子祖父母都健在,年纪也都不算大,刚四十左右,照看个孙子长大也没问题的。而且这孩子还有两个叔叔。钱财上,周家也是不缺的,到时候还有他们族人看顾,孩子肯定会衣食无忧得长大的。他认为,周安的私事完全不劳葛副将操心。当然,有一点,他还是要重点强调一下的,就是吧,刘氏是在前夫孝期内和葛副将无媒苟合的。还大着肚子进的葛家,就凭这人品,我们对刘氏的教养也不放心呐。还有,皇上哎,这历来诰命都是奖励品德洁高的官员家眷,这刘氏,应该是不适合做诰命吧?
这事本来就是景安侯府占理,再说,孩子已经在周家人手里了,皇上也想好了稀泥从哪个方向活了。退下吧。皇上摆了摆手。皇上在回折里,训斥了葛副将几句。说孩子已经给人家了,警告他不要多事。三年后,周安在科举上一路高歌,先是中了秀才,第二年举人,第三年直接进士。。十三岁的进士。绝对可以称得上一句少年英才了。大辛朝自打开国以来,这么年轻的进士,也是头一个了。景安侯对周安也是颇为看重,还亲自来喝了他的庆祝酒。他倒是没什么打压旁支的心思。独木难支,旁支过得好了,对世子来说也只会是助力。周安羽翼未丰,本想着过两年再对付方总督的,没想到,没多久,方总督家就为帝都吃瓜界贡献了个大瓜。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