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造(重生)——千萌(125)
季椽和宋冀宁本来也负责一组数据,不知道为什么,却被大家说你们两人在一个组浪费人力,于是把两人分成了两个小组。没有小宋哥在身边搭档感觉有点不适应,但忙着赶时间实验,季椽也没空多想,带领自己的小组工作着。之后又进行交叉研究,重复实验,花费三个月时间,终于得出了准确的数值。
第一难关攻克的时候,所有人都欢呼起来。季椽也松了口气,比起攻克难题,他更欣喜于终于又可以和小宋哥搭档了。虽然小组成员都很优秀,但总不如他与小宋哥无需开口的配合默契。
不知什么时候,宋冀宁站在季椽身边,握住他的手。
两人对视一眼,有着相同的想法。
果然默契。
一项难题攻克了,没有休息时间,紧接着是第二项难题:找出低通滤波器的正确工作频率。
再度开会,安排研究工作,将近一年的研究下来,团队对季椽的安排没有任何疑异,唯独当他想要和宋冀宁搭档时,再度遭到整个团队的反对。
虽然这两人搭档确实很默契,但以他们在团队中的作用,反而不应该在一个小组。这相当于把两名主力研究员放在同一个小组,浪费人力。
不过这次季椽不再妥协,小宋哥一人在他身边可以抵得三个助理,配合又快又默契,跟他在一起除了研究,都不用动脑考虑其他事,省心多了。
季椽不妥协,宋冀宁也不答应,大家终于还是遗憾的让两人继续搭档了。为此李院士还过来跟两人谈了谈心,鼓励他们多承担些责任,早日习惯独自带领团队进行研究:毕竟你们不可能总在一起,要习惯分开。
我知道的,李院士,但暂时还是请让我们在一组吧!季椽能理解,根据研究的需要,被调动分开是常有的事。但这么多年下来,他已经习惯和小宋哥搭档,分开的那三个月他感觉难受死了,至少现在绝对不想再分开。
至于以后被调动了再说吧
宋冀宁沉默不语。
他比季椽更不能接受分开这件事,虽然研究忙碌时,两人连抬头看一眼对方都没机会,但知道季椽在身边,宋冀宁心中就满足了。所以如果将来参与其他项目被分开的话,他是绝对不接受的。
当然,他不是小鬼,也不可能因为这种事就不搞研究了。
如果我有一所自己的研究院,把季椽圈进来,就没人有权把我们分开了吧?
头一次,宋冀宁产生了这个想法。
分开三个月的两人再次合作研究,仍旧默契得像是从没分开过一样,就连研究进度似乎都比别的小组快几步。但默契归默契,要攻克的难题一点也没减少,只是两人之间省却了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为什么要引用这道公式等等争执讨论过程,已经追上季椽的宋冀宁不需要讲解就能看懂他的实验,季椽也是抬头看一眼,就知道宋冀宁想干什么,不用他开口就能接手下一步工作。
因为他们的默契,整个小组的研究进度确实很快,但小组成员却受不了啦!
这两人只要一个摸上设备,另一人就直接递工具,一个画图,另一人就写公式,连话都不用多说几句。
快是快了,没有参与感啊!
看看其他小组,哪次讨论不是吵来吵去的,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再写写画画算出大家都认为最合适的方案,最后展开实验。短的吵一两个小时,长的争执三五天都有可能。毕竟现在的研究项目越来越难,实验充满了不确定性,吵架也是谨慎的表达方式。
再看看他们的小组,开起会来是这种画风:
季椽:我试着加入了新的公式
宋冀宁:Mc1,内推解的那道公式吗?
季椽:得出的最终数值是20.3GHz。
宋冀宁:耦合数值偏低,实验中再加两个空芯变压器怎样?
季椽:我也是这么考虑,另外二极管的阻抗匹配
宋冀宁:我负责调整。
季椽:那就没问题了。各位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组成员:
没有了。
对两人的实验安排和研究水准没有任何疑异,但能不能至少争执一下,给我们一个举手投票的机会?
当然这也只是心里想想啦,小组的两位主负责人配合默契不耽误研究进度,其实大家还是开心的。只是私下里忍不住嘀咕,那么默契你们干脆结婚算了!
低通滤波器的工作频率研究1个月,高频谱波导的含量研究4个月,电子束空间电荷2个月,谐振腔模块5个月,虚阴极震荡器组装完成后又经历半年的检验,最终研究完成时,总共用了两年半的时间。
季椽负责的虚阴极震荡器,是整个非核电磁脉冲武器研究中最早完成的项目。
第197章 参与核心
工作完成后,部门便没有再集合的必要了,只需不时配合其他部门进行实验就行。因此部门成员要么开始休假,要么转调别的组,人员渐渐减少。
与其他部门的配合实验并不需要季椽和宋冀宁时刻在场,两人将工作交给其他研究员,便决定给自己好好放个假。
本来是打算回家休假的,看日历的时候,猛然发现还差一个半月就是考研的时间。季椽自然就生起了考研的心思,与宋冀宁商量:小宋哥,我们看完家人后,回学校考研吧!
此刻以他们的学识而言,早已不需要靠学历来证明自己,但没办法,他们的学历低。在这整所研究院中,最低都是硕士学历,而他们只有本科学历。尽管研究员都清楚他们的能力,但毕竟在体制内工作,有些文件档案的审核总是必要的。季椽一点都不想哪天碰到个不长眼的上级,因为学历问题砍掉他们的研究项目。
不知道谁传出了两人要回去考研的消息,研究院众人一开始只当笑谈,后来猛然发觉,季椽和宋冀宁好像真的只是本科学历耶!
然后季椽和宋冀宁就被各位研究员们团团包围了。
回学校考研?浪费时间,你们直接来跟我好了,学校都不用去,保送考研的事我给你们直接办了。
季椽你们上次不是对自动武器和弹药工程感兴趣吗,干脆来跟我学吧?虽然比不过这里的设备水准,但我们科技大学的实验室也是全国顶尖的!
来我们理工大学吧,你们上次不也说想研究反辐射技术吗?
不对,他们喜欢的是防空导弹技术,所以宋冀宁季椽你们应该来我们学院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由于平常工作交流的时候,两人喜欢向各位研究员们学习各方面的技术,导致大家都觉得他们喜欢自己的专业技术,搞不好可以拉来当学生这样优秀的两个学生,没有人是不想要的。
在场的研究员们无一不是某项顶尖技术的权威专家,换个场所,季椽和宋冀宁可能都不够资格跟他们交谈。现在却是众教授们围着他们拉拢,想让他们跟随自己读研,甚至有人说出不管他们想考研哪个专业,学校的教授都可以任选之类的话。
季椽和宋冀宁被围追堵截了好几天,连门都不敢出了,实在无法拒绝长辈们殷切的目光。不过他们也有认真考虑各位师长的建议,如果非要考研的话,研究院里的教授们确实很适合,只是一时之间他们决定不了考研哪个专业。
想研究导弹武器就选管理科学与工程,装甲设备是机械设计及理论,想继续研究磁爆压缩应该选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专业等等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每一个专业他们都曾涉猎、学习、研究过。不过这些都只是基于研究需要,两人并没有特别偏好,哪个专业他们都喜欢的。
季椽,宋冀宁,请到1号实验楼,李院士找你们。
1号实验楼守备严格,因为最重要的磁通压缩发生器就在此进行实验,并且三位国家级科学院院士及众多前苏联科学家都在这栋楼中。季椽和宋冀宁的实验室在2号楼,除了在虚阴极震荡器完成后运往1号楼,以及数次辅助实验外,他们没有进入过这里。
不过这不影响1号实验楼的人都认识他们,连警卫似乎都听过他们,审核两人的证件事,露出了一脸恍然大悟的神情,惊奇的上下打量。
两人一进门,看到他们的研究员,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前苏联的,都善意的过来打招呼,甚至不少人追问:你们选好要考研的专业了吗?考虑一下我怎么样?
季椽很认真的询问了他们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并表示会考虑。随后来到李院士的办公室,李院士在忙,还是临时从实验室里出来接待他们的,所以说话也很赶。
听说你们打算休假?抱歉我太忙了,没来得及通知你们,接下来你们要调到1号楼参与磁通压缩发生器的研究,没有休假时间。
季椽和宋冀宁对视一眼,满脸惊讶。磁通压缩发生器是整个非核电磁脉冲的研究核心,主要研究人员是前苏联的西尔多、卢克博士以及华国的三位国家级院士。
这项核心研究的技术远超过两人的所知所学,并非自谦,而是清醒的认知,以他们两人目前的知识技术水准,还不足以参与如此核心的研究。
李院士一眼就看出两人在想什么,说道:不用疑惑,这是经过我们认真讨论的结果,西尔多也推荐你们。这是难得的机会,进来再慢慢学吧!
季椽和宋冀宁没有纠结,迅速接受新的调令:博士,我们要参与哪个技术项目?什么时候开始?
李院士满意的点点头:既然来了,就现在吧,跟着我。
于是两人就跟着李院士进入实验室。
磁通压缩发生器的原理,用普通人能理解的,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是使用炸药的化学能产生膨胀力加速导电体和压缩磁通,从而把炸药的部分化学能转变成电磁能的装置。
当然,现实的研究并不简单,其技术难度与威力,绝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
否则就不会成为第二核武的核心技术了。
这项技术最初是50年代由苏联萨哈罗夫院士提出,之后以俄美为首的核武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至今几十年才有了较成熟的技术。
华国科技发展相对较晚,对磁通压缩发生器的研究方处于起步阶段。好在季椽和宋冀宁把前苏联的西尔多博士等人弄来了,让华国直接接收了前苏联的研究成果,技术直接跨越十多年,直追美帝。
季椽和宋冀宁当然是懂得磁通压缩发生器的原理的,甚至理论上他们还知道应该如何研究内电压,增益电感线圈螺距,怎么设置准电接触临界点等等。
但也仅限于理论,实验如果只要看看理论就能得出结果,就不会有之前俄美几十年的研究,以及西尔多博士和李院士等人至今的辛劳了。
两人跟在李院士身后,在这项实验中,他们帮不上忙,理论上以为正确的知识,到真正实验时,根本毫无用处。
比如理论上只是将能量化为电磁脉冲,负载性质却有很多限制,光是解决一个负载数据,就需要用到强磁场物理、材料合成和高压相变等技术。
之前在研究虚阴极震荡器的时候,两人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够多了,此时才发现自己还是坐井观天。
第198章 导师与道路
强磁场物理不是很难,高中就有物理磁场的课程了,季椽和宋冀宁研究到现在,不敢说比得过物理学家们,但那些知识对他们来说,也算是熟悉的常用知识,高压相变同上。倒是材料合成技术,两人没接触过,又学到了一门新知识。
不过跟在李院士身边,对比他的研究,这些知识就显得过于浅薄了。
李院士负责的是冲击压缩、等熵压缩、电磁轨道炮、材料动态强度、物态方程等实验,这其中包含着高能量密度流体动力学、原子发射光谱、强脉冲中子源等等各种高等级知识。
这些知识已经完全超出了季椽前世的所知所学,毕竟他前世可从没接触过如此核心的研究,宋冀宁更是很多技术听都没听过。
当然,如果只是让他们以一名普通工程师,研究员的身份参与的话,一些普通研究工作他们还是没问题的,比如优化调整一下负载电流波形,研究能量放大倍数等等,他们还可以比其他研究员优秀点。
但是李院士特意把他们拉过来,本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参与核心的,自然不会让他们做普通研究员的工作。
季椽和宋冀宁也争气,完全没有辜负李院士的期待,学习很快,从一开始的纯粹旁听到参与研究,只花了两个月时间。
但两人对自己的进度并不满意,他们仅仅参与了冲击压缩、等熵压缩的实验罢了,其他复杂的如材料动态、物态方程实验等,他们还没学会。
然后某一天,李院士假装不经意的问季椽:听说你们打算考研?
季椽点头:毕竟我们学历太低了,不过现在实验更重要,等这边的工作完成了我们再回学校。
不用那么麻烦。李院士递过来一份文件:在这签个名。
季椽还以为是和往常一样的学习资料,接过来准备收好,看清上边的内容,愣住了。
这是一份研究生录取的协议书,学生是季椽和宋冀宁,导师名李泽业,国内外著名的流体物理学家,国家技术科学部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Fello即,季椽眼前的李院士。
老师,这是?
虽然称呼李院士为老师,但那只是尊称,两人并非真正的师生关系,季椽也没想过李院士会收他为学生。李院士是一所国家研究院的院长,并不带研究生。
你再往后看。李院士说。
季椽翻到下一页,发现又是一份研究生录取协议书。学生仍是季椽和宋冀宁,导师名徐立学,电工、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家,国家技术科学部院士,A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再翻一页,果然又是一份研究生录取协议书。学生季椽、宋冀宁,导师陈春煜,物理学、力学、爆炸力学专家,国家技术科学部院士,U大理工学院校长。
这三名研究院等级最高的科学院院士,同时向季椽和宋冀宁两人伸出了橄榄枝。
这段时间,其实是我们对你们的考核。李院士说:结果是我们三人都很想要你们,但最终想要跟谁学习,由你们自己决定。想要学习哪方面知识,未来的研究规划,相信你们有自己的考虑。而我们会根据你们的选择,对你们之后的实验工作进行调整。
李院士顿了顿,补充道:当然,谁都不选也没关系,我们还是会教你们的。
季椽理解他的意思,他们这段时间主要跟随李院士学习,但也经常向徐院士和陈院士请教问题,不过由于工作繁忙,能教导他们的时间不多。
恋耽美
第一难关攻克的时候,所有人都欢呼起来。季椽也松了口气,比起攻克难题,他更欣喜于终于又可以和小宋哥搭档了。虽然小组成员都很优秀,但总不如他与小宋哥无需开口的配合默契。
不知什么时候,宋冀宁站在季椽身边,握住他的手。
两人对视一眼,有着相同的想法。
果然默契。
一项难题攻克了,没有休息时间,紧接着是第二项难题:找出低通滤波器的正确工作频率。
再度开会,安排研究工作,将近一年的研究下来,团队对季椽的安排没有任何疑异,唯独当他想要和宋冀宁搭档时,再度遭到整个团队的反对。
虽然这两人搭档确实很默契,但以他们在团队中的作用,反而不应该在一个小组。这相当于把两名主力研究员放在同一个小组,浪费人力。
不过这次季椽不再妥协,小宋哥一人在他身边可以抵得三个助理,配合又快又默契,跟他在一起除了研究,都不用动脑考虑其他事,省心多了。
季椽不妥协,宋冀宁也不答应,大家终于还是遗憾的让两人继续搭档了。为此李院士还过来跟两人谈了谈心,鼓励他们多承担些责任,早日习惯独自带领团队进行研究:毕竟你们不可能总在一起,要习惯分开。
我知道的,李院士,但暂时还是请让我们在一组吧!季椽能理解,根据研究的需要,被调动分开是常有的事。但这么多年下来,他已经习惯和小宋哥搭档,分开的那三个月他感觉难受死了,至少现在绝对不想再分开。
至于以后被调动了再说吧
宋冀宁沉默不语。
他比季椽更不能接受分开这件事,虽然研究忙碌时,两人连抬头看一眼对方都没机会,但知道季椽在身边,宋冀宁心中就满足了。所以如果将来参与其他项目被分开的话,他是绝对不接受的。
当然,他不是小鬼,也不可能因为这种事就不搞研究了。
如果我有一所自己的研究院,把季椽圈进来,就没人有权把我们分开了吧?
头一次,宋冀宁产生了这个想法。
分开三个月的两人再次合作研究,仍旧默契得像是从没分开过一样,就连研究进度似乎都比别的小组快几步。但默契归默契,要攻克的难题一点也没减少,只是两人之间省却了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为什么要引用这道公式等等争执讨论过程,已经追上季椽的宋冀宁不需要讲解就能看懂他的实验,季椽也是抬头看一眼,就知道宋冀宁想干什么,不用他开口就能接手下一步工作。
因为他们的默契,整个小组的研究进度确实很快,但小组成员却受不了啦!
这两人只要一个摸上设备,另一人就直接递工具,一个画图,另一人就写公式,连话都不用多说几句。
快是快了,没有参与感啊!
看看其他小组,哪次讨论不是吵来吵去的,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再写写画画算出大家都认为最合适的方案,最后展开实验。短的吵一两个小时,长的争执三五天都有可能。毕竟现在的研究项目越来越难,实验充满了不确定性,吵架也是谨慎的表达方式。
再看看他们的小组,开起会来是这种画风:
季椽:我试着加入了新的公式
宋冀宁:Mc1,内推解的那道公式吗?
季椽:得出的最终数值是20.3GHz。
宋冀宁:耦合数值偏低,实验中再加两个空芯变压器怎样?
季椽:我也是这么考虑,另外二极管的阻抗匹配
宋冀宁:我负责调整。
季椽:那就没问题了。各位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组成员:
没有了。
对两人的实验安排和研究水准没有任何疑异,但能不能至少争执一下,给我们一个举手投票的机会?
当然这也只是心里想想啦,小组的两位主负责人配合默契不耽误研究进度,其实大家还是开心的。只是私下里忍不住嘀咕,那么默契你们干脆结婚算了!
低通滤波器的工作频率研究1个月,高频谱波导的含量研究4个月,电子束空间电荷2个月,谐振腔模块5个月,虚阴极震荡器组装完成后又经历半年的检验,最终研究完成时,总共用了两年半的时间。
季椽负责的虚阴极震荡器,是整个非核电磁脉冲武器研究中最早完成的项目。
第197章 参与核心
工作完成后,部门便没有再集合的必要了,只需不时配合其他部门进行实验就行。因此部门成员要么开始休假,要么转调别的组,人员渐渐减少。
与其他部门的配合实验并不需要季椽和宋冀宁时刻在场,两人将工作交给其他研究员,便决定给自己好好放个假。
本来是打算回家休假的,看日历的时候,猛然发现还差一个半月就是考研的时间。季椽自然就生起了考研的心思,与宋冀宁商量:小宋哥,我们看完家人后,回学校考研吧!
此刻以他们的学识而言,早已不需要靠学历来证明自己,但没办法,他们的学历低。在这整所研究院中,最低都是硕士学历,而他们只有本科学历。尽管研究员都清楚他们的能力,但毕竟在体制内工作,有些文件档案的审核总是必要的。季椽一点都不想哪天碰到个不长眼的上级,因为学历问题砍掉他们的研究项目。
不知道谁传出了两人要回去考研的消息,研究院众人一开始只当笑谈,后来猛然发觉,季椽和宋冀宁好像真的只是本科学历耶!
然后季椽和宋冀宁就被各位研究员们团团包围了。
回学校考研?浪费时间,你们直接来跟我好了,学校都不用去,保送考研的事我给你们直接办了。
季椽你们上次不是对自动武器和弹药工程感兴趣吗,干脆来跟我学吧?虽然比不过这里的设备水准,但我们科技大学的实验室也是全国顶尖的!
来我们理工大学吧,你们上次不也说想研究反辐射技术吗?
不对,他们喜欢的是防空导弹技术,所以宋冀宁季椽你们应该来我们学院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由于平常工作交流的时候,两人喜欢向各位研究员们学习各方面的技术,导致大家都觉得他们喜欢自己的专业技术,搞不好可以拉来当学生这样优秀的两个学生,没有人是不想要的。
在场的研究员们无一不是某项顶尖技术的权威专家,换个场所,季椽和宋冀宁可能都不够资格跟他们交谈。现在却是众教授们围着他们拉拢,想让他们跟随自己读研,甚至有人说出不管他们想考研哪个专业,学校的教授都可以任选之类的话。
季椽和宋冀宁被围追堵截了好几天,连门都不敢出了,实在无法拒绝长辈们殷切的目光。不过他们也有认真考虑各位师长的建议,如果非要考研的话,研究院里的教授们确实很适合,只是一时之间他们决定不了考研哪个专业。
想研究导弹武器就选管理科学与工程,装甲设备是机械设计及理论,想继续研究磁爆压缩应该选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专业等等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每一个专业他们都曾涉猎、学习、研究过。不过这些都只是基于研究需要,两人并没有特别偏好,哪个专业他们都喜欢的。
季椽,宋冀宁,请到1号实验楼,李院士找你们。
1号实验楼守备严格,因为最重要的磁通压缩发生器就在此进行实验,并且三位国家级科学院院士及众多前苏联科学家都在这栋楼中。季椽和宋冀宁的实验室在2号楼,除了在虚阴极震荡器完成后运往1号楼,以及数次辅助实验外,他们没有进入过这里。
不过这不影响1号实验楼的人都认识他们,连警卫似乎都听过他们,审核两人的证件事,露出了一脸恍然大悟的神情,惊奇的上下打量。
两人一进门,看到他们的研究员,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前苏联的,都善意的过来打招呼,甚至不少人追问:你们选好要考研的专业了吗?考虑一下我怎么样?
季椽很认真的询问了他们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并表示会考虑。随后来到李院士的办公室,李院士在忙,还是临时从实验室里出来接待他们的,所以说话也很赶。
听说你们打算休假?抱歉我太忙了,没来得及通知你们,接下来你们要调到1号楼参与磁通压缩发生器的研究,没有休假时间。
季椽和宋冀宁对视一眼,满脸惊讶。磁通压缩发生器是整个非核电磁脉冲的研究核心,主要研究人员是前苏联的西尔多、卢克博士以及华国的三位国家级院士。
这项核心研究的技术远超过两人的所知所学,并非自谦,而是清醒的认知,以他们两人目前的知识技术水准,还不足以参与如此核心的研究。
李院士一眼就看出两人在想什么,说道:不用疑惑,这是经过我们认真讨论的结果,西尔多也推荐你们。这是难得的机会,进来再慢慢学吧!
季椽和宋冀宁没有纠结,迅速接受新的调令:博士,我们要参与哪个技术项目?什么时候开始?
李院士满意的点点头:既然来了,就现在吧,跟着我。
于是两人就跟着李院士进入实验室。
磁通压缩发生器的原理,用普通人能理解的,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是使用炸药的化学能产生膨胀力加速导电体和压缩磁通,从而把炸药的部分化学能转变成电磁能的装置。
当然,现实的研究并不简单,其技术难度与威力,绝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
否则就不会成为第二核武的核心技术了。
这项技术最初是50年代由苏联萨哈罗夫院士提出,之后以俄美为首的核武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至今几十年才有了较成熟的技术。
华国科技发展相对较晚,对磁通压缩发生器的研究方处于起步阶段。好在季椽和宋冀宁把前苏联的西尔多博士等人弄来了,让华国直接接收了前苏联的研究成果,技术直接跨越十多年,直追美帝。
季椽和宋冀宁当然是懂得磁通压缩发生器的原理的,甚至理论上他们还知道应该如何研究内电压,增益电感线圈螺距,怎么设置准电接触临界点等等。
但也仅限于理论,实验如果只要看看理论就能得出结果,就不会有之前俄美几十年的研究,以及西尔多博士和李院士等人至今的辛劳了。
两人跟在李院士身后,在这项实验中,他们帮不上忙,理论上以为正确的知识,到真正实验时,根本毫无用处。
比如理论上只是将能量化为电磁脉冲,负载性质却有很多限制,光是解决一个负载数据,就需要用到强磁场物理、材料合成和高压相变等技术。
之前在研究虚阴极震荡器的时候,两人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够多了,此时才发现自己还是坐井观天。
第198章 导师与道路
强磁场物理不是很难,高中就有物理磁场的课程了,季椽和宋冀宁研究到现在,不敢说比得过物理学家们,但那些知识对他们来说,也算是熟悉的常用知识,高压相变同上。倒是材料合成技术,两人没接触过,又学到了一门新知识。
不过跟在李院士身边,对比他的研究,这些知识就显得过于浅薄了。
李院士负责的是冲击压缩、等熵压缩、电磁轨道炮、材料动态强度、物态方程等实验,这其中包含着高能量密度流体动力学、原子发射光谱、强脉冲中子源等等各种高等级知识。
这些知识已经完全超出了季椽前世的所知所学,毕竟他前世可从没接触过如此核心的研究,宋冀宁更是很多技术听都没听过。
当然,如果只是让他们以一名普通工程师,研究员的身份参与的话,一些普通研究工作他们还是没问题的,比如优化调整一下负载电流波形,研究能量放大倍数等等,他们还可以比其他研究员优秀点。
但是李院士特意把他们拉过来,本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参与核心的,自然不会让他们做普通研究员的工作。
季椽和宋冀宁也争气,完全没有辜负李院士的期待,学习很快,从一开始的纯粹旁听到参与研究,只花了两个月时间。
但两人对自己的进度并不满意,他们仅仅参与了冲击压缩、等熵压缩的实验罢了,其他复杂的如材料动态、物态方程实验等,他们还没学会。
然后某一天,李院士假装不经意的问季椽:听说你们打算考研?
季椽点头:毕竟我们学历太低了,不过现在实验更重要,等这边的工作完成了我们再回学校。
不用那么麻烦。李院士递过来一份文件:在这签个名。
季椽还以为是和往常一样的学习资料,接过来准备收好,看清上边的内容,愣住了。
这是一份研究生录取的协议书,学生是季椽和宋冀宁,导师名李泽业,国内外著名的流体物理学家,国家技术科学部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Fello即,季椽眼前的李院士。
老师,这是?
虽然称呼李院士为老师,但那只是尊称,两人并非真正的师生关系,季椽也没想过李院士会收他为学生。李院士是一所国家研究院的院长,并不带研究生。
你再往后看。李院士说。
季椽翻到下一页,发现又是一份研究生录取协议书。学生仍是季椽和宋冀宁,导师名徐立学,电工、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家,国家技术科学部院士,A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再翻一页,果然又是一份研究生录取协议书。学生季椽、宋冀宁,导师陈春煜,物理学、力学、爆炸力学专家,国家技术科学部院士,U大理工学院校长。
这三名研究院等级最高的科学院院士,同时向季椽和宋冀宁两人伸出了橄榄枝。
这段时间,其实是我们对你们的考核。李院士说:结果是我们三人都很想要你们,但最终想要跟谁学习,由你们自己决定。想要学习哪方面知识,未来的研究规划,相信你们有自己的考虑。而我们会根据你们的选择,对你们之后的实验工作进行调整。
李院士顿了顿,补充道:当然,谁都不选也没关系,我们还是会教你们的。
季椽理解他的意思,他们这段时间主要跟随李院士学习,但也经常向徐院士和陈院士请教问题,不过由于工作繁忙,能教导他们的时间不多。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