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跑团后我成了科研大佬 > 跑团后我成了科研大佬
错误举报

跑团后我成了科研大佬免费阅读(104)

    宫蓝:那在拍摄的过程中感觉怎么样呢?有没有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陈颂:感觉还行吧,因为我们不是专业人士嘛,而且时间也不多,剧组一直很迁就我们。以前对拍戏一直没什么概念,这次拍摄之后才知道,那些认真拍戏的演员挺辛苦的,他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把一部优秀的作品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很不容易,也很值得敬佩。
    童一淮:确实是这样。至于说有趣的事情,应该说是好事吧,就是在一次拍摄的过程中,导演说要拍摄师弟研究数学的时候的样子,师弟干脆就把自己当时的手稿拿过去,真的开始计算起来了。结果导演都拍完了他都不知道。
    陈颂也笑道:嗯,当时突然就是来了灵感,然后导演他们也没有打扰我,我就在哪里算完了一个关键的步骤,回去就发了一篇重要的论文。结果论文发表之后,我数学专业的老师智院长就来找我说,你该毕业了。
    宫蓝也笑了起来,那陈教授这次拍摄看来不亏啊。
    陈颂哈哈一笑,岂止不亏,简直太赚了,对我们搞研究的来说,灵感真的很重要,有时候卡上几年的问题,可能就是缺了一个灵感而已。
    宫蓝开玩笑道:那看来您还得请导演吃个饭感谢一下他。
    陈颂煞有介事地点点头,你说得对,提醒我了,是该感谢他。
    玩笑开过,宫蓝继续回归正题,我了解到,《大国崛起》拍摄的一个重要的剧情,就是我们国家的小行星防御系统周天系统的建造过程,而你们两位也是这个项目组的重要成员,你们感觉剧组拍摄的内容和你们在项目组的过程中经历的比起来怎么样呢?
    童一淮:那肯定是拍戏轻松,拍摄的时候他们只让我们在一个研究所里进行了一些实验和理论的模拟,没几天就完成了。
    陈颂也笑着点头,很赞同童一淮的话。
    宫蓝问道:那能说说你们在项目组的经历吗?花了多长时间?
    童一淮想了想,说道:具体多长时间还真没算过,反正有好几年吧,中间有几段时间是真的很辛苦,大家都很忙,春节也没空回家。而且我和师弟是中途加入的,在我们加入之前,其他的研究员已经为这个项目忙碌了很多年了,大家都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
    宫蓝:听起来真的经历了很多的事情,能说说你们在项目组经历过的最让你们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吗?
    两人对视一眼,都笑了起来,看来是想到了同一件事情。
    童一淮说道:要说最难忘的事情,应该是和大家一起在山上过年的经历吧。其实当时听艰难的,山上条件很差,寒冬腊月还特别的冷,但是我们所有人为了同一个目标留在那里,也各尽所能把那个年过好,这可能是我们这辈子最难忘的一次过年的经历。
    第090章 粉丝 二合一,过渡
    宫蓝又问了几个问题之后, 访谈就进入了最后,也是大家最期待的环节,网友提问环节。
    宫蓝拿出平板电脑查看直播提问页面, 突然看到了其中一条,笑着说道:陈教授,这是一条来自您的粉丝后援会的的问题, 他们问怎么才能上您的课,以及您是否考虑开通网络课程。
    听到自己的粉丝后援会,就是那个让自己离他们的生活远一点的粉丝组织,陈颂不由沉默了一下, 才说道:目前我只在京华大学数学院教大四的数论基础课程,所以京华大学数院大四的学生可能有机会上我的课, 另外京华大学的学生也可以来旁听这门课程。至于网课, 我目前还没有精力去做这件事情。
    宫蓝:听起来都要拼概率, 旁听的话也不好抢位置吧?我听说旁听陈教授课程的学生特别多。
    陈颂面露微笑, 说道:目前我才上了第一节 课而已, 当时旁听的学生确实特别多,但并不一定每次都有那么多学生来旁听, 他们可能只是凑个热闹,数学毕竟不是讨大多数人喜欢的学科。
    宫蓝:陈教授您这样说就偏颇了啊, 我们普通人很想喜欢数学的, 就是喜欢不起啊,看到那些公式我都头大了, 好像在看什么天书。不过, 难道就没有一定可以上您的课的方法吗?
    陈颂:那还是有的, 我明年就要开始招收研究生了, 真的特别想要上我的课的同学, 可以考虑报考我的硕士研究生。
    宫蓝:这听起来竞争会很激烈,不过倒确实是个好方法,粉丝后援会的朋友们听明白了吗?想要上陈教授课程的要开始准备了哦。让我们看下一题,啊,这个问题有点私人,陈教授和童教授如果不想回答可以不回答。这个网友问,两位教授在节目过程中频频互动,看起来特别默契,你们是不是有什么超过师兄弟的关系?
    听到这个问题,两人对视一眼,默契地交握双手,把他们手上的对戒展示在了镜头底下。
    童一淮说道:嗯,我们不仅是师兄弟,还是未婚伴侣。
    宫蓝早就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关系,但此时还是用一种惊叹的语气说道:哇,这可真是出人意料,毕竟两位都这么年轻。不过仔细一想,两位教授确实非常般配,从你们的表现也可以看得出来你们的感情一定很好,祝你们百年好合。
    陈颂浅浅一笑,谢谢。
    宫蓝:那我们看下一题。啊,突然出现了很多询问两位教授感情经历的问题呢,看来大家对此都很好奇。这位网友问,很好奇两位教授是怎么在一起的,在一起的过程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如果不想回答也没有关系。
    童一淮:我们在一起的经历,应该还蛮顺其自然的吧。具体感情是怎么产生的,其实也很难说清楚,但是反正在课题组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彼此吸引,等我们意识到这种感情和吸引就自然而然地在一起了。我们的师长和朋友也很支持我们,其中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宫蓝:下一位网友的提问,看到前面两位教授都说过工作比较忙,而且各自有自己不同的课题,那会不会觉得陪伴彼此的时间太少?咦,这个问题我也很好奇啊,这好像是现在比较忙碌的职业都会遇到的问题。
    童一淮说道:我觉得还好吧,其实我们现在比起以前来并不是很忙,虽然教学任务和课题研究,但是基本上每天都能按时下班。我和师弟目前住在学校附近的公寓里,每天下班之后我们会一起走路回家,路上会聊聊,偶尔周末的时候也会放下研究去和朋友聚会。在家里的时候虽然也还会做各自的研究,但我们会一起呆在书房里。
    陈颂也说道:对,而且虽然我们做的是不同的课题,但我们之间并没有秘密,也会互相就对方的课题进度进行一些讨论,很有意思的。
    宫蓝:这就是伴侣同一个职业的好处吗?我好像get到了,虽然我已经迟了。这个网友说,我是一个高中生,很想学好数学,可是一上数学课就开始不由自主地犯困,甚至于晚上失眠的时候,只要在床头放一本数学书马上就能睡觉,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拯救他的数学成绩?
    陈颂表情显然有些愕然了,他思索了一下说道: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但是从表现分析,这位同学应该是基础没有打好,所以上课的时候完全听不懂,因为听不懂或者才会犯困。而晚上用数学书催眠,可能是一种心理作用。我的建议是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学习,然后找一些趣味数学题做做,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宫蓝: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祝福这位网友能够如愿地学好数学。下一位网友提问,这也是一位中学生,他说陈教授、童教授,他对科研也非常好奇,想知道你们做研究都是出于兴趣吗?当遇到很难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会不会感觉很痛苦呢?
    陈颂认真思考了一下,说道:其实可能就跟求职者选择职业和公司一样,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课题都是出于兴趣,有些时候也是会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比如说我刚开始加入老师的课题组,只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机会摆在我的面前,我不可能放弃,那时候并没有想太多,当然高兴肯定是高兴,但对课题本身的兴趣不能说特别浓厚。
    说到这里,他突然笑了笑,说道:不过那个时候我对科研本身是很感兴趣的,而且也觉得能够加入那样的课题组是一件很让我激动的事情,所以虽然说中间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没有太多痛苦的情绪,只是想着要想办法解决它。
    后来我们加入了周天项目组的时候,也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当时项目组找到我们,说国家需要我们。那个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想过感不感兴趣,唯一的想法就是,国家需要我们,而我们又能帮得上忙,那就义不容辞。周天系统真的是个非常困难的项目,中间我们遇到很多很多的难题,有时候确实会非常痛苦。
    那种痛苦和无力不仅仅是因为遇到了困难的问题,还很担心会不会拖慢整个项目组的进度,会不会影响到国家的部署?我们有时候会怀疑,是不是中间哪一步做错了,是不是整个思路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每当那种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从头开始,一步步重新来,寻找其中的问题,而如果真的没有问题,那可能确实一开始就错了。
    其实这种情况,每一个科研人员可能都会遇到科学研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它总会遇到很多问题,这种事情可能大家都会很痛苦,但没有办法,我们必须冷静下来,想办法去解决它。不过如果是自己选择的课题的话,我想大家应该都是感兴趣的,至少是很想解决的。比如我现在研究的课题,还有我之前选择的数学课题,就都是这样的。
    但其实,就算是这种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也同样会遇到很多的瓶颈和困难。有些时候,就算是你很感兴趣的课题,当被各种困难困住的时候,可能你的热情也会慢慢地消磨掉,这都是难以避免的事情。所以搞科研,很多时间都需要恒心和毅力,当然在真的毫无思路的思路,也可以选择放松一下,说不定一放松灵感就来了。
    童一淮:我要说的基本上和师弟差不多,不过可以再补充一点。可能很多外行人觉得科研是一件很酷很神秘的时候,但其实大多数时候科研都是很枯燥,你可能需要一次次重复同样的实验,可能需要一次次重复同样的计算,无聊费时又费力。我非常欢迎对科研感兴趣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行列,但希望大家在做决定前经过慎重考虑。
    这期的访谈在网络上还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虽然大多数人一开始都是冲着陈颂和童一淮之间的感情问题来的,当知道他们内部消化了之后,人们一边痛心疾首失去了两个绩优股,一边傻笑着嗑cp。
    但不得不说,在了解他们的感情问题之余,人们也对以往感觉十分神秘的科学家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感觉科学家们好像走下来了神坛,露出了和普通人差不多的一面。
    虽然他们智商可能比普通人高一些,但他们本质上也是人类,也有人类的七情六欲,也有人类的苦恼。
    而在访谈中稍微提到的过的《大国崛起》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对科学家的生活和研究感兴趣的网友都表示等这部片子播出的时候一定会去看。
    趁着这个时机,《大国崛起》剧组也开始了宣传,首先了官网放出了宣传片,接着就是各种拍摄过程中的花絮,其中就有不少陈颂和童一淮的花絮。
    陈颂和童一淮也去看了看,发现其中就不少他们两个人在剧组的互动,有些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被拍了,而弹幕更是一群人在喊甜。
    而吃到了糖的人,自然要出去安利,导致来剧组花絮吃糖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花絮的点击量也越来越高。
    不过这些后续陈颂和童一淮就没有关注了,他们已经回归到了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之后,最开始的时候走在校园里还会有学生偷偷看他们,被发现了就朝着他们傻笑,后来大概学生们的新鲜感也过去了,便没有再出现这种情况。
    而就在这样的时候,陈颂的粉丝后援会里,有一群人开始努力了起来。
    他们都是各个学校数学系有考研意愿的大四学生,在看到陈颂和童一淮的那一期访谈之后,他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考陈颂的研究生。
    哈明宇就是其中一员,虽然有一个很少见的姓氏哈,但哈明宇确实是纯正的汉族,哈作为姓氏的时候念上声,和哈达的哈同音。
    哈明宇并不是名校学生,他本科读的是一所普普通通的三流大学,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不聪明,纯粹是因为他的身体太糟糕了。
    哈明宇是早产儿,从出生的时候就先天不良,他家里的条件很好,全家人对他都非常紧张,唯一的期望就是他能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活下去。
    然而这份爱,对哈明宇来说,有时候显得太沉重了。
    因为身体太差,动不动就容易生病,家里对他非常紧张,把他看得很紧。
    他不能进行任何剧烈的运动,甚至于小时候跟小朋友一起打打闹闹都被严厉禁止。
    等他大一些上学了,其他学生的家长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而哈明宇的家长只会在他学习的时候让他好好休息。
    这种生活一度被他不爱学习的学渣朋友羡慕,但是对哈明宇来说,他只觉得痛苦。
    很多时候,他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废人,什么都做不了,只能依靠家人活着。
    如果他是个胸无大志,也没什么能力的人,或许反而会好过一些,但偏偏他并不是,他其实很聪明,即便学习时间很少,但有一段时间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成绩,只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自暴自弃,才到了现在的学校。
    这种明明有能力,却无法施展,而是被自己的家人禁锢,要求他过普通人的生活的感觉,让他觉得非常痛苦。
    他会成为陈颂粉丝后援会的一员是出于羡慕,他羡慕陈颂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渴望成为像是陈颂那样的人。
    但后来他认识很多后援会的人,大家都很积极向上,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困难,但大家都没有放弃,而是努力用自己的方法做得更好。
    比如很多人都不如哈明宇聪明,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总是很难理解一些在哈明宇看来很简单的问题,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放弃,而是一次次试图去攻克这些困难,最后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虽然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
    他们的这种精神激励了哈明宇,也点醒了他。
    哈明宇觉得,他和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有某方面的缺陷,以致于比别人更难达成自己的梦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哈明宇觉得自己比他们要更幸运,毕竟现在的医学发展很快,很多疾病都是可以治疗的,他体弱的问题将来或许也能够有彻底解决的方法,但是至少目前的科学并没有什么能够提升人类智商的方法。
    对比起来的话,那些人就像是得了不治之症,而他的病还有救。
    既然得了不治之症的人都没有放弃,他一个还有救的人,为什么要放弃自己?
    至于家人的禁锢,他还小的时候没有办法,但现在他都已经成年了,即便他身体不好,也是一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为什么不能想办法脱离家人的掌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他知道家人所做的一切也是出于自己的关心,他也会小心地不让自己生病,这样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出于这样的想法,哈明宇决心和后援会想要考研的人一起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他们是竞争对手,也是互相支持的伙伴。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