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山河不夜天[穿越] > 山河不夜天[穿越]
错误举报

>山河不夜天[穿越]——莫晨欢(38)

    唐慎在心中哀叹:杨大学士是真的喜欢《周易》啊!

    这都出的什么感人肺腑的破题啊!

    唐慎再翻看其他试卷,看了看上面的题目。果不其然,最难的就是《周易》这五题!

    《周易》五题能讨杨大学士欢心,可《周易》五题也难写至极!

    唐慎冥思苦想时,天色已经放明。旭日东升,照亮密密麻麻、蜂窝似的贡院号房。圣上面南而治,臣下面北称臣,贡院的号房全部都面朝北面。阳光斜照进号房,唐慎眯着眼睛,望着冉冉升起的太阳。

    他心一横,突然不再怀疑:哪怕写得不好又如何,这是《周易》,只要我不写跑题,写叛逆之言,杨大学士就不会给我差分。再说,我对乡试第一场颇有把握。第二场的五题只是附加分,总归是没问题的。

    既然决定了,唐慎便认认真真地再看起这五道题来。

    君子以辨,需小而亨,必自强不息,前路便如何天之衢,谨以作乐崇德!

    唐慎双目一亮。

    这些题目太难,出题范围重复,以他才写了两年八股文的水平,很难写得更出彩。但是无论是梁诵还是王溱,他们都说,唐慎写八股文最出色的地方不是文笔与逻辑,而是他标新立异的破题思路。既然如此,他何不更新颖一些!

    直接将这五道题联合在一起,写一篇大文!

    大文分五部分,每部分自成一篇,但每部分都可算是大文的一份子。五篇文章连在一起,便是一篇君子求道,圣人贤能的作品。这种创意,应当能遮掩住他一部分的才学平乏。

    有了思路,唐慎在草稿纸上画出逻辑图,找出五道题之间的关系,再用递进和平行关系将这些题目分类。

    到了乡试第二日的晚上,他才整理好五道题之间的联系,开始正式答题。

    杨大学士出自强不息。

    唐慎提笔回道:夫自胜之强,君子寻道而法天之理也。小辨以行,上之所履,是合天以为德,神化乃至极

    洋洋洒洒写完第一篇,唐慎没有停下,他趁着灵感迸发,迅速写下第二篇。

    一连写了三篇,唐慎大睡一场,醒来就着月色和烛火,又写完两篇。

    这时鸡声大起,已然是最后一天。

    唐慎狠狠地睡了一觉,再醒来,他用端正秀美的馆阁体将五篇文章誊抄完毕,吹墨交卷。

    提前出考场的秀才们一起迈步出盛京贡院,这时才不过第三日下午申时。姚三和奉笔正坐在贡院前的大柳树下乘凉,突然看见唐慎,两人都没反应过来。等唐慎走过来,姚三赶紧站起身:小东家这就出来了?

    唐慎笑道:写完了,自然出来了。

    好像是这么个理。姚三挠挠头:那我们回家休息吧。

    唐慎四处看了看:子丰师兄今日没来?

    姚三:没来。小东家在等王大人?

    唐慎:没,走吧。

    在家休息了一天,第二日,唐慎再次赶赴考场。

    乡试第三场,几乎就是打酱油来的,考生都神色轻松。考得上与考不上,几乎已经决定了。第三场要考的是时政策论,这些秀才哪里懂什么时事政治,不过是纸上谈兵!考官们也没想过秀才能写出什么策论大作,只要别以下犯上、写出大不逆的文章,都算过了。

    唐慎写得轻松,三日后离开贡院,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

    泡在温暖的浴桶里,唐慎长舒一口气:爽!

    不过他没闲着。梳洗打扮,换上一身新衣服后,唐慎趁天还没全黑,来到傅府。

    傅渭拿着一捧鸟食,正在喂书房里的两只鹦鹉。见到唐慎,他给了唐慎一手心的鸟食。唐慎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情景十分眼熟,脑中闪过一个清雅别致的身影,他心中一愣,看向傅渭,道:先生,学生乡试完了。

    傅渭一听,一脸严肃:怎么能说乡试完了?景则,你这句读可真成问题!

    唐慎哭笑不得:是是是,学生的乡试考完了。

    傅渭笑了:觉着如何?

    唐慎仔细回忆:第一场写的应当还算不错,发挥略超常。第二场发挥挺好,第三场策论学生也不大会写,就听子丰师兄的,老老实实写,不要激进。

    傅渭哼了一声,道:谁问你这些了。

    啊?

    我是问你,那盛京号房里的汗味屎味脚丫子臭味,可是芬芳扑鼻?

    唐慎:

    这都什么人啊!

    八月十九,盛京贡院的三场乡试刚刚结束一日,官差们就将三万多份卷子全部糊名完毕,送到阅卷官所在的堂屋。试卷山连绵起伏,看得这些学政、学士们一个脑袋有两个大。

    主考官杨大学士在正式批阅前,举杯道:以茶代酒,诸位同僚,十日内,批阅万份考卷。我敬诸位一杯!

    敬大人一杯!

    众人喝了茶,开始苦兮兮的阅卷十日。

    等到八月二十九,每位阅卷官都看完考卷,每张考卷都被仔细审阅了三轮,写上了考官批语和点评。最后一日,三位副考官各自选了三篇考卷,杨大学士也选了一份考卷,众人围在一起,开始决议今年盛京乡试的前三甲。

    一位副考官道:这位山西刘泽,与我算是同乡,我曾听过他的名声。他是山西有名的神童,十六岁那年开始进考,直接得了当年的童试小三元。原本两年后他要参加乡试,谁料他母亲突然离世,他为母亲守孝三年,不得进考。三年后,他又要参加乡试,谁料父亲也意外过世,又是守孝三年。一来二往,他耽搁了整整八年,如今二十五岁,才来盛京参加乡试。

    另一位副考官看了刘泽的卷子,道:文采斐然,笔力雄劲,才思缜密,大善!

    众人都看了看,连杨大学士都双眼发亮,道:大善!这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字字心血,想来他是身有所感,才能写下这般大作。本届解元,当之无愧!

    又一个副考官道:这位姚僐,乃是京城人士,今年四十有三。他年岁甚大,然而才名不菲。二十四年前,他本是盛京那年的童试小三元,谁料他兄长死于辽人手下,他便弃笔从戎,前往幽州府当了个小兵。待到去岁,才退伍回来。他这篇我亦欲正人心,写得豪迈壮阔,阅历丰沛,充实翔集。

    杨大学士看了后,点头赞叹道:大善!

    众人把十个秀才的第一场试卷都看完后,除了刘泽被杨大学士直接任命为本届解元,其余九人的排名,四人可有想法,难以达成一致。

    有人提议道:再看看他们第二场的五经制艺吧。

    第二场的卷子本就是要看的,众人便看了起来。

    堂屋里寂静一片,忽然只听杨大学士连道三声:好,好,好!

    其余三位副考官立刻过来:杨大人,可是看到优秀的文章了?

    杨淇立刻将这份卷子展示出来:诸位大人可曾看过这份作品?

    一位副考官道:唐慎唐景则?这人的卷子我记得,在那九人中,他无论是制艺还是试帖诗,都不够夺人出众,但每篇都优秀夯实,在九人中属于中上。而且他字迹秀美,颇有他的恩师傅渭傅大人的风范。

    原来是傅大人的高徒。

    王大人的书法天下闻名,他的师弟自然也字劲朗秀。

    在傅渭和王溱不知道的时候,他们又收获了一堆马屁。

    杨大学士道:这人的《周易》五题,看似每篇文章都写得中规中矩,但诸位请看,他每篇破题时,都写了另外四篇。这是一分为五,五篇合一,写了一篇大文啊!

    众人这才仔细看起来。

    大善!

    杨淇越看唐慎的卷子,越是喜欢。

    他们选出来的这十个人中,只有唐慎和另一个人选的是《周易》。另一人文辞华美,却写得一般。杨淇是翰林院中最典型的清高穷翰林,唐慎从他选的这五道题目中就能看出,杨淇孤高自傲,自我要求极高。

    相较于另一个辞藻华丽的考生,杨淇更爱唐慎的这五篇,甚至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夫自胜之强,君子寻道而法天之理也。小辨以行,上之所履,是合天以为德,神化乃至极!

    这说的便是他杨淇啊!

    不与那浑浑噩噩的官场众臣同流合污!

    杨淇甚至有了让唐慎得本届解元的想法。他将这个念头与其他三位副考官说了。

    三位副考官都惊讶道:虽说这唐慎的《周易》五篇写得好,但他第一场的卷子,答得并不如那刘泽。大人先前也说,刘泽是当之无愧的解元。

    有人猜测道:杨大人莫非喜欢《周易》?

    杨淇:

    要是唐慎在这,恐怕会大吃一惊。王溱说好的世人皆知,杨大学士爱《周易》呢?这是哪来的世人皆知!

    杨淇再看了看唐慎的《周易》五篇,又去看刘泽的卷子。刘泽选的是《春秋》,写了《春秋》五篇。

    天命如此啊!

    九月初一,乡试放榜。

    姚三本来想去贡院前看官差放榜,但唐慎拦住他:你可知今日有多少人围在贡院外?

    姚三哪里知道:不知道。

    唐慎:一万多考生,至少有七八千人想知道自己的成绩。他们还有亲朋好友,加在一块,怎么也得一两万人围在桂榜旁。咱们没有午夜排队,哪里看得到!别去了,让奉笔在人群外头听着声音,若是报到咱们的名字,回来告知一声就是。举人我还是考得上的。

    这时候,陆掌柜和林账房也都北上来到了盛京。

    旁人说这话,林账房还不信,觉得是说大话。但唐慎说了,林账房摸着胡子道:姚三不去了,让奉笔去。听到消息,往回报就是。

    奉笔领了命令前往贡院,唐慎等人在家中等着。

    时间渐渐过去,奉笔还没回来,连唐慎也有点急了。他从书架上翻出王溱给的那本《法门寺碑》,一遍遍的临摹,借此精心。等到日上三竿,奉笔急急地跑回来,脸颊涨得通红,喜不自胜。

    众人一看就知道唐慎肯定中了。

    姚三:你快些说,小东家中了?中了多少名。

    中中了!

    唐慎从书房里走出来,正好听到这句话,他长长松了一口气。

    林账房问道:多少名?

    奉笔喝了口茶,喘过气:亚元!公子中了亚元!

    众人全部一愣。

    下一秒,院子外传来吹锣打鼓的声音。穿着官服、系着红带的官差们进入院落,笑着道喜:贺江南姑苏府唐慎唐景则,高中本届盛京乡试亚元!

    亚元,乡试第二。

    唐慎哈哈一笑,看向姚三:赏。

    姚三立刻拿出准备好的银裸子,分给这些报喜的官差。

    知道成绩后,唐慎立刻前往傅府,向傅渭报喜。

    傅渭竟然一点不惊讶,而是笑着对唐慎说:不错。

    唐慎想了想,道:先生莫非也派人去贡院外头等着了?

    温书童子在一旁插嘴道:可不是,我一大早就去贡院外面排队了呢,在地上睡了一夜!

    唐慎心中一暖。

    傅渭的两个学生,王溱当年是真正的三元及第,童试、乡试、会试都是第一。这次唐慎得了乡试第二,傅渭并没不高兴,反而觉得自己这个学生是真的努力了。

    王子丰出身琅琊王氏,五岁就拜他傅希如为师。唐慎是真正的寒门学子,年仅十五便有这番成就与学问,实在难得。

    傅渭问道:可曾向你师兄报喜?

    唐慎:还未。

    那便去吧,子丰也算是你半个先生了。

    唐慎点点头,又去尚书府。

    等到王溱回来,只见唐慎在花厅里老老实实地等他。一见到他进门,唐慎立刻站起来,道:多谢子丰师兄乡试每场给我送的考篮,景则未曾得本届解元,让师兄失望了。

    王溱脚步一顿,望着唐慎恭恭敬敬的模样,忍不住笑了:他这个小师弟,倒是会先发制人。

    一万人中的亚元,难道就不好了?

    唐慎作揖:师兄当年是解元。

    王溱让管家又上了一杯茶,他没坐在花厅的上座,反而随意地坐在了唐慎身边的椅子上。他忽然道:古来说,有龙凤呈祥之意。

    唐慎:?什么玩意儿?

    王溱真心实意地感叹道:我是解元,小师弟是亚元。包揽前二,正如那龙凤呈祥,咱们师门齐全了。

    唐慎:

    你王子丰怕不是脑子有毛病吧!!!

    作者有话要说:  小唐郎:谁和你是龙凤啊!

    隔壁老王:嗯?我只是说,我与小师弟都是人中龙凤。小师弟想到什么了吗?

    第39章

    两人在花厅内喝茶, 屋外渐渐飘起了雨。是一场疾来的骤雨, 只听一阵阵雨打芭蕉的清脆声。

    王溱静静地品茶, 他就穿着簇新的正红官服,显然是刚回府就来找唐慎了。唐慎悄悄地打量他一眼,知道自己这位师兄虽说某些方面有点古怪, 为人不可捉摸,行为举止也难以预料,但目前看来, 总归对他并无恶意。

    唐慎心里叹了口气:王子丰就是爱怼人了一点, 他担着就是。

    唐慎正在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就听王溱突然道:这次乡试第二场, 你选了《周易》五题?

    唐慎愣了愣,坐正了说道:是。听子丰师兄说, 本届主考官杨大学士喜欢《周易》,我就取巧, 写了《周易》。

    写得不错。

    唐慎心里闪过一个念头:你怎么知道我写得不错。

    很快他反应过来,杨大学士与王溱同朝为官,自己是王溱师弟的事情在国子监不是秘密, 或许杨大学士也知道。那么他私底下告诉王溱自己写的文章, 也不是不可能。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