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不夜天[穿越]——莫晨欢(73)
赵辅一愣。
过了片刻,他对身旁的季福道:唐景则不是三年前才中的探花,如今都当副考官了?
赵辅派人去打听了下情况,这才知道是徐毖把唐慎派去了会试考场。但这种事岂能瞒得过皇帝?再让手下探听了虚实,赵辅便知道,这事其实是翰林院的周瑾周大学士把唐慎调走的。
周瑾那老东西,可不是干这种零碎琐事的人。此事,定然是傅希如的主意。好你个傅希如,你学生才当官三年,你就如此迫不及待地让他做这等大事,提拔他?嘴上这么说,赵辅却笑了。
傅渭整日在家浇花逗鸟,一副不理世事的模样。如今突然为学生开后门,把唐慎塞进会试考场镀金,这反而让赵辅更安心了。
你傅渭也不是真的没有一点私心啊!
唐慎既然正在盛京贡院,没法出来,赵辅就打消了把他扔到江南去的主意。
唐慎站在明远楼上,还不知道自己差点又被皇帝扔进刀山火海。
二月十九,会试三场全部结束。
举人考生们纷纷离开贡院,但考官们却还没有开始批卷。前三天,数千名秀才把考卷誊抄一份,糊名后送到批卷的堂屋里。唐慎等人又开始批阅考卷。等到二月底,一万多份考卷才被批阅完。
由吏部尚书沈运点出本次会试的前三名,考官们才真正卸下了责任。
而这时,一场席卷整个盛京的暴风雨也正式展现在这些考官的面前。
去江南的钦差早就出发了,度支司的几个官员也被皇帝罢免了官职,暂时拘在自家府中,等候发落。唐慎听说了这些事,回到家中,他便来到尚书府,见到了王溱。
唐慎来的时候,王溱正在用晚饭。
见到他,王溱道:再添一双碗筷。
管家:是。
唐慎坐了下来。
其实唐慎也没吃晚饭,但他此刻心中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心思吃这些东西。他望着这满桌的菜,没动一筷子。
王溱瞧了他一眼,轻轻笑了,声音温和:既然不动筷子,定然是没有喜欢吃的菜。来人,让厨房再做一道蟹粉狮子头、一道鸡汁煮干丝、一道文思豆腐。他看向唐慎,小师弟可喜欢?
唐慎哑口无言。
蟹粉狮子头、鸡汁煮干丝、文思豆腐
三样都是赫赫有名的广陵名菜!
得,王子丰早就知道自己的来意。
唐慎郁闷地拿起筷子,迅速吃完。用完饭,两人用茶水洗手,来到书房。
王溱拂袖沏茶,道:小师弟有什么想说的,便直接说吧。
唐慎定了定神,开口道:广陵一事,师兄早就知晓?
第一个问题,就让王子丰失笑。他望着唐慎的眼睛,颇有些受伤:在你心中,我便是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唐慎愣住,他立即解释:师兄误会了,我并非说那江都县丞的死与师兄有关,而是想问,师兄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件事的。
王溱自然知道唐慎并非怀疑他,但望着唐慎焦急关切的目光,他忍不住勾了勾嘴角,给出了一个答案:上月廿九。
正月廿九!
这也就是说,广陵府的江都县丞死于正月上旬,半个月后,王溱就知道了这件事。而皇帝却是整整一个多月后,才收到消息。
果然,这一切都在王党的计划中!
知道这个答案,唐慎之前怀疑的很多事便也有了结论。他道:我早早便猜想过,王相公提出赋改二十三条,表面上是为了改革赋税制度,其实是在给以纸代币出一个现行的遮蔽伞,悄悄地将以纸代币施行出去。只不过左相定然不会任其发展,所以便重开了度支司,决定插一手。
王溱倒了一杯茶,悠然地品了一口,静静地望着唐慎:继续。
左相想分一杯羹,王相自然不肯。但左相毕竟掌管朝堂大权,做这样的事不好绕开他,所以去年,师兄在朝堂上,当众同意了左相的建议,重开度支司,分了户部的权。若谨慎行事,畏手畏脚,便难以被抓住把柄;若忍耐不住,提前而动,才能不小心暴露了缺漏。左相重开度支司,确实分了户部的权,但也锋芒毕露,有机会被抓住把柄。
王溱用悠长的目光凝视着唐慎,看得唐慎心里发毛。
师兄这样看我作甚?
王溱:度支司重开至今,已有半年。小师弟一直有所关注?
唐慎:是。
为何关注?
唐慎想了想:我毕竟算是王党中人,和师兄站在一条船上。这样大的事,我怎能不关心。况且我一直相信师兄,去年夏天我与师兄说了蜀地出现以纸代币的现象,师兄绝对不会把这件事搁置一边,你一定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这一字一句,充满了信任,甚至夹杂了一丝连唐慎自己都没发现的钦佩和敬仰。
他在毫无保留地赞美王溱。
这并非溜须拍马,吹彩虹屁,而是在他心里,他真的认为,王溱有如此大的能力。
这些话说进了王子丰的心中,让他唇边的笑意更加灿烂。
唐慎将自己这段时间的推测都说了出来,王溱似有似无地给出了一些肯定。虽说没完全把王党的谋划都交代出去,但唐慎感觉自己已经快要拨开云雾,看清藏在背后的真相。
然而说到现在,最为关键的是,王溱却没说。
唐慎问道:杀死那位县丞的究竟是谁?
王溱打开存放茶叶的茶盒,用手指捻了一些茶叶出来。他将捻出来的茶叶分成三堆,第一堆数量最多,铺成一片,平平的。第二堆虽然少了点,但堆起来,比前一堆高了许多。而第三堆数量上而言是最少的,可它们拥挤地堆在一起,高度极高。
王溱指着这三堆茶叶,道:以茶叶作为人,以高度作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小师弟觉得,可还形象?
唐慎立马明白王溱的意思,他点点头。
自先帝以来,大宋便一直钱荒。缺少青铜白银黄金,缺少能铸造钱财的材料。大宋地域宽广,地大物博,虽说商贸着实繁荣,对钱币数量的要求极高,但也不至于就少了铸造钱币的矿藏。可就是不够,就是钱荒。小师弟可曾想过,这是为何?
唐慎哪里明白!
为何?
因为,他们藏起了太多的东西!王溱手指一点,如同钦点江山,狠狠地将第三堆茶叶戳穿,落满一地。
王溱:便以琅琊王氏为例,世家大族,传承百年,家底丰厚。百年下来,他们藏了太多钱币,藏而不用,便物以稀为贵。这是造成钱荒的原因之一。大宋律例,一千文为一吊,一吊钱可换一两白银,十两白银,即为一两黄金。可这是律例,你若真拿了一万文钱去换一两黄金,那绝绝换不出来。非得再添一千文,才有人愿意去换!黄金最贵,白银次之,最次为铜钱。琅琊王氏,百年前便有藏宝屋一座,内藏多少黄金,唯有每代家主知晓!
唐慎这才恍然大悟。
按照正常的规定,一千文钱可以换一两白银。但那是规定。别人有白银,他不乐意和你换,那你就换不到!
黄金最值钱,难以贬值;白银其次。
世家大族,名家豪门,藏起了太多的钱,他们不用,便让这些钱越来越贵!
王溱话锋一转,目光冰冷地看向桌上被戳散的第三堆茶叶:那江都县丞死于何人之手,我并不知晓。但他定然死于这群人之手。以纸代币,是在剥削这群人的利益,为大宋万利,为这些人却万万不利。
所以小师弟,你如今知道,他为何而死了么?
自古改革,向来是阶级斗争。
唐慎心里清楚,他长叹一声:师兄解疑后,我清楚了。
王溱笑了:只要想以纸代币,便一定会出现这样难以解决的纷争。既然左相愿意重开度支司,愿意身先士卒,那便随他去吧。左相大义,高洁无私,愿以身与那些奢靡浪费、钟鸣鼎食的世家大族相抗,真是令我等崇尚感叹,力不能及啊!
唐慎一开始差点被王子丰的话逗笑,但随即他就想到。
等等,你一个琅琊王氏的嫡系公子,带头去反世家,还拿琅琊王氏举例这样真的没问题吗?!
第81章
唐慎的眼神太过直白, 王溱瞧自家小师弟竟然压根没一点含蓄的意思, 就差把师兄你这么造你自己的反真的没问题吗这话顶在头上。王溱忍不住轻笑一声, 悠然道:琅琊王氏,从来不是不懂变通之辈。王谢二氏,谢家显露颓势, 王氏如日中天。小师弟,可曾想过为何?
唐慎沉思半晌,倏然长叹: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王溱凝视着他, 目光更亮了几分。
唐慎辞别王溱,离开尚书府。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动也!
王子丰以琅琊王氏为例,但他只是说, 琅琊王氏是世家大族中的代表,却从没说过, 琅琊王氏是害人的刽子手。王氏成家数百年,自有名声起,在惶惶华夏大地上便是第一大族。很早时还没有科举制, 那时的社会等级固化更严重。等后来, 科举制出现,世家的利益被一步步剥夺,于是诸多世家衰败落寞,王氏却依旧屹立至今。
因为王氏改变了自己,适应这个世界!
如果换成其他世家子弟, 他们面对以纸代币的改革,深知这件事会大大有损自己的利益,他们会如何去做?他们会隐瞒,会故意排斥。但无论是王溱,还是右相王诠,他们选择的都是大力推动。
琅琊子弟,不仅仅为世家做官,更为这个世道而做官。
唐慎想到:广陵府的世家势力远不如金陵府,可县丞之死出现在广陵,不在金陵这便是王家的态度吧!
二月中旬,钦差使团前往江南广陵府,调查度支司案件。
三月末,刑部右侍郎曹会寻写了封折子,命人快马加鞭送往盛京。赵辅看完这封折子后,勃然大怒,命户部尚书王溱与刑部尚书耿少云前往广陵府,督办度支司一案。当日傍晚,两位二品尚书就带着亲信,前往广陵。
勤政殿中,如同往日,并无太大变化,只是赋改的事渐渐被耽搁下来。
赋改二十三条就相当于一个想法,一个思想,度支司是执行它的利器。如今度支司被皇帝罢免,赵靖和秦嗣都被关在家中听候发落,度支司没了人,赋改二十三条也被耽搁了。
谁都知道这项赋改是个好东西,绝无问题,可谁都没法实现它。
四月,幽州一带,辽君犯禁,与宋军发生一些摩擦。
征西元帅李景德大败敌军,捷报在第三日就八百里加急,送到盛京。皇帝看后龙颜大悦,一连说了三个好字,决定犒赏三军。等过了几日,详细的军情才被送入勤政殿。唐慎翻阅这些厚厚的军情折子,他看了许久,忽然心中一动。
两日后,唐慎写了封折子,悄悄地递了出去。
不过多时,一个官差在送汤饭时,给唐慎递了张纸条。唐慎看完上面内容,默默将纸条藏入袖中,等到无人的时候,偷偷烧了。晚上下了衙,唐慎走出皇宫,这一次他没有一路向东回家,而是来到了正阳门大街。
正阳门大街上,两侧商铺林立,路上行人匆匆。
唐慎径直地来到细霞楼,这本就是唐家的产业,唐慎从侧门悄悄进去,有人专门替他打掩护。他来到二楼的雅间,推开门后,唐慎立即行了一礼,道:下官唐慎,见过王相公。
只见宽敞整洁的屋子内,坐在上座之人,正是当朝右相王诠!
王诠年愈五十,却已两鬓花白。他蓄了极长的的胡子,身形清癯,俨然一副两袖清风的文臣形象。王诠与王溱长得并不相似,但二人举止投足间都有种难以模仿的世家子弟风范。此刻王诠端坐在堂屋中,他看着态度恭敬的唐慎,笑道:都是自家人,便过来吧。
是。
这是唐慎第一次与右相正式接触。
在这朝堂上,有诸多派系。百官派系并没有必然的敌党,每个间都有一些似有似无的联系。唐慎之所以算是半个王党,是因为他和王溱是一党人,但他不能算是右相一派的人。
王诠和王溱是亲叔侄,但两人各自为政。
比起王党身份,王溱更像一个皇党,他所忠心的、效力的,只是皇帝一个人。他是赵辅的心腹。
因为王溱是个皇党,唐慎与他一派,自然也被归于皇党派系。当然,这个派系也十分复杂。苏温允是皇党中人,可苏温允和王子丰向来不大对付,他与唐慎也不大对付。
赵辅权衡百官的帝王之道,复杂从深。他用了三十年时间摆出了这样一副朝堂政局,寻常人看,根本看不出什么东西。但细细品究,却令人头皮发麻。
雅间内,桌上摆着一锅热气腾腾的拨霞供,但王诠却没有动筷子的意思。
二人坐在一旁,王诠道:为何将那封折子给我?
唐慎默了默,道:师兄不在,我唯一能想到的,便是给王相公。
王诠笑了:你对子丰倒是无比信任。
唐慎没吭声,他心道:我信任王子丰不错,但我不信任你。只是权衡之后,选择将这封折子给你。
正如王子丰所说,谢家早已衰败,王氏依旧鼎盛。他相信王氏子弟,所以他将这封折子给了王诠。
王诠定定望着唐慎,仿佛要从他脸上看出一朵花。许久,这位当朝权臣笑了声,起身道:听傅希如说过,他虽是你的先生,却从未教过你一天课,将你托付给了子丰。如今看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唐慎这下真的有点惶恐:王相公过誉了。
竟然说他比王子丰强,唐慎还是有点心虚的。他家师兄脾气古怪,唐慎至今没摸清楚王溱的心思。万一王子丰听说了王诠夸唐慎胜过自己,嫉妒生气了,那可怎么办。
王诠笑道:今日便到此吧。
话毕,王诠起身离开。
桌上的拨霞供压根没动过一筷子,等王诠走了,唐慎才松了口气,叫来陆掌柜和唐璜一起吃火锅。
唐璜见到这一大桌的菜都没吃,惊讶道:这可是咱们精心挑选的最新鲜的菜,哥,你们怎么一口没吃?可好吃了!
唐慎调侃道:你心里就想着吃。
唐璜撇撇嘴,理直气壮:民以食为天!
恋耽美
过了片刻,他对身旁的季福道:唐景则不是三年前才中的探花,如今都当副考官了?
赵辅派人去打听了下情况,这才知道是徐毖把唐慎派去了会试考场。但这种事岂能瞒得过皇帝?再让手下探听了虚实,赵辅便知道,这事其实是翰林院的周瑾周大学士把唐慎调走的。
周瑾那老东西,可不是干这种零碎琐事的人。此事,定然是傅希如的主意。好你个傅希如,你学生才当官三年,你就如此迫不及待地让他做这等大事,提拔他?嘴上这么说,赵辅却笑了。
傅渭整日在家浇花逗鸟,一副不理世事的模样。如今突然为学生开后门,把唐慎塞进会试考场镀金,这反而让赵辅更安心了。
你傅渭也不是真的没有一点私心啊!
唐慎既然正在盛京贡院,没法出来,赵辅就打消了把他扔到江南去的主意。
唐慎站在明远楼上,还不知道自己差点又被皇帝扔进刀山火海。
二月十九,会试三场全部结束。
举人考生们纷纷离开贡院,但考官们却还没有开始批卷。前三天,数千名秀才把考卷誊抄一份,糊名后送到批卷的堂屋里。唐慎等人又开始批阅考卷。等到二月底,一万多份考卷才被批阅完。
由吏部尚书沈运点出本次会试的前三名,考官们才真正卸下了责任。
而这时,一场席卷整个盛京的暴风雨也正式展现在这些考官的面前。
去江南的钦差早就出发了,度支司的几个官员也被皇帝罢免了官职,暂时拘在自家府中,等候发落。唐慎听说了这些事,回到家中,他便来到尚书府,见到了王溱。
唐慎来的时候,王溱正在用晚饭。
见到他,王溱道:再添一双碗筷。
管家:是。
唐慎坐了下来。
其实唐慎也没吃晚饭,但他此刻心中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心思吃这些东西。他望着这满桌的菜,没动一筷子。
王溱瞧了他一眼,轻轻笑了,声音温和:既然不动筷子,定然是没有喜欢吃的菜。来人,让厨房再做一道蟹粉狮子头、一道鸡汁煮干丝、一道文思豆腐。他看向唐慎,小师弟可喜欢?
唐慎哑口无言。
蟹粉狮子头、鸡汁煮干丝、文思豆腐
三样都是赫赫有名的广陵名菜!
得,王子丰早就知道自己的来意。
唐慎郁闷地拿起筷子,迅速吃完。用完饭,两人用茶水洗手,来到书房。
王溱拂袖沏茶,道:小师弟有什么想说的,便直接说吧。
唐慎定了定神,开口道:广陵一事,师兄早就知晓?
第一个问题,就让王子丰失笑。他望着唐慎的眼睛,颇有些受伤:在你心中,我便是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唐慎愣住,他立即解释:师兄误会了,我并非说那江都县丞的死与师兄有关,而是想问,师兄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件事的。
王溱自然知道唐慎并非怀疑他,但望着唐慎焦急关切的目光,他忍不住勾了勾嘴角,给出了一个答案:上月廿九。
正月廿九!
这也就是说,广陵府的江都县丞死于正月上旬,半个月后,王溱就知道了这件事。而皇帝却是整整一个多月后,才收到消息。
果然,这一切都在王党的计划中!
知道这个答案,唐慎之前怀疑的很多事便也有了结论。他道:我早早便猜想过,王相公提出赋改二十三条,表面上是为了改革赋税制度,其实是在给以纸代币出一个现行的遮蔽伞,悄悄地将以纸代币施行出去。只不过左相定然不会任其发展,所以便重开了度支司,决定插一手。
王溱倒了一杯茶,悠然地品了一口,静静地望着唐慎:继续。
左相想分一杯羹,王相自然不肯。但左相毕竟掌管朝堂大权,做这样的事不好绕开他,所以去年,师兄在朝堂上,当众同意了左相的建议,重开度支司,分了户部的权。若谨慎行事,畏手畏脚,便难以被抓住把柄;若忍耐不住,提前而动,才能不小心暴露了缺漏。左相重开度支司,确实分了户部的权,但也锋芒毕露,有机会被抓住把柄。
王溱用悠长的目光凝视着唐慎,看得唐慎心里发毛。
师兄这样看我作甚?
王溱:度支司重开至今,已有半年。小师弟一直有所关注?
唐慎:是。
为何关注?
唐慎想了想:我毕竟算是王党中人,和师兄站在一条船上。这样大的事,我怎能不关心。况且我一直相信师兄,去年夏天我与师兄说了蜀地出现以纸代币的现象,师兄绝对不会把这件事搁置一边,你一定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这一字一句,充满了信任,甚至夹杂了一丝连唐慎自己都没发现的钦佩和敬仰。
他在毫无保留地赞美王溱。
这并非溜须拍马,吹彩虹屁,而是在他心里,他真的认为,王溱有如此大的能力。
这些话说进了王子丰的心中,让他唇边的笑意更加灿烂。
唐慎将自己这段时间的推测都说了出来,王溱似有似无地给出了一些肯定。虽说没完全把王党的谋划都交代出去,但唐慎感觉自己已经快要拨开云雾,看清藏在背后的真相。
然而说到现在,最为关键的是,王溱却没说。
唐慎问道:杀死那位县丞的究竟是谁?
王溱打开存放茶叶的茶盒,用手指捻了一些茶叶出来。他将捻出来的茶叶分成三堆,第一堆数量最多,铺成一片,平平的。第二堆虽然少了点,但堆起来,比前一堆高了许多。而第三堆数量上而言是最少的,可它们拥挤地堆在一起,高度极高。
王溱指着这三堆茶叶,道:以茶叶作为人,以高度作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小师弟觉得,可还形象?
唐慎立马明白王溱的意思,他点点头。
自先帝以来,大宋便一直钱荒。缺少青铜白银黄金,缺少能铸造钱财的材料。大宋地域宽广,地大物博,虽说商贸着实繁荣,对钱币数量的要求极高,但也不至于就少了铸造钱币的矿藏。可就是不够,就是钱荒。小师弟可曾想过,这是为何?
唐慎哪里明白!
为何?
因为,他们藏起了太多的东西!王溱手指一点,如同钦点江山,狠狠地将第三堆茶叶戳穿,落满一地。
王溱:便以琅琊王氏为例,世家大族,传承百年,家底丰厚。百年下来,他们藏了太多钱币,藏而不用,便物以稀为贵。这是造成钱荒的原因之一。大宋律例,一千文为一吊,一吊钱可换一两白银,十两白银,即为一两黄金。可这是律例,你若真拿了一万文钱去换一两黄金,那绝绝换不出来。非得再添一千文,才有人愿意去换!黄金最贵,白银次之,最次为铜钱。琅琊王氏,百年前便有藏宝屋一座,内藏多少黄金,唯有每代家主知晓!
唐慎这才恍然大悟。
按照正常的规定,一千文钱可以换一两白银。但那是规定。别人有白银,他不乐意和你换,那你就换不到!
黄金最值钱,难以贬值;白银其次。
世家大族,名家豪门,藏起了太多的钱,他们不用,便让这些钱越来越贵!
王溱话锋一转,目光冰冷地看向桌上被戳散的第三堆茶叶:那江都县丞死于何人之手,我并不知晓。但他定然死于这群人之手。以纸代币,是在剥削这群人的利益,为大宋万利,为这些人却万万不利。
所以小师弟,你如今知道,他为何而死了么?
自古改革,向来是阶级斗争。
唐慎心里清楚,他长叹一声:师兄解疑后,我清楚了。
王溱笑了:只要想以纸代币,便一定会出现这样难以解决的纷争。既然左相愿意重开度支司,愿意身先士卒,那便随他去吧。左相大义,高洁无私,愿以身与那些奢靡浪费、钟鸣鼎食的世家大族相抗,真是令我等崇尚感叹,力不能及啊!
唐慎一开始差点被王子丰的话逗笑,但随即他就想到。
等等,你一个琅琊王氏的嫡系公子,带头去反世家,还拿琅琊王氏举例这样真的没问题吗?!
第81章
唐慎的眼神太过直白, 王溱瞧自家小师弟竟然压根没一点含蓄的意思, 就差把师兄你这么造你自己的反真的没问题吗这话顶在头上。王溱忍不住轻笑一声, 悠然道:琅琊王氏,从来不是不懂变通之辈。王谢二氏,谢家显露颓势, 王氏如日中天。小师弟,可曾想过为何?
唐慎沉思半晌,倏然长叹: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王溱凝视着他, 目光更亮了几分。
唐慎辞别王溱,离开尚书府。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动也!
王子丰以琅琊王氏为例,但他只是说, 琅琊王氏是世家大族中的代表,却从没说过, 琅琊王氏是害人的刽子手。王氏成家数百年,自有名声起,在惶惶华夏大地上便是第一大族。很早时还没有科举制, 那时的社会等级固化更严重。等后来, 科举制出现,世家的利益被一步步剥夺,于是诸多世家衰败落寞,王氏却依旧屹立至今。
因为王氏改变了自己,适应这个世界!
如果换成其他世家子弟, 他们面对以纸代币的改革,深知这件事会大大有损自己的利益,他们会如何去做?他们会隐瞒,会故意排斥。但无论是王溱,还是右相王诠,他们选择的都是大力推动。
琅琊子弟,不仅仅为世家做官,更为这个世道而做官。
唐慎想到:广陵府的世家势力远不如金陵府,可县丞之死出现在广陵,不在金陵这便是王家的态度吧!
二月中旬,钦差使团前往江南广陵府,调查度支司案件。
三月末,刑部右侍郎曹会寻写了封折子,命人快马加鞭送往盛京。赵辅看完这封折子后,勃然大怒,命户部尚书王溱与刑部尚书耿少云前往广陵府,督办度支司一案。当日傍晚,两位二品尚书就带着亲信,前往广陵。
勤政殿中,如同往日,并无太大变化,只是赋改的事渐渐被耽搁下来。
赋改二十三条就相当于一个想法,一个思想,度支司是执行它的利器。如今度支司被皇帝罢免,赵靖和秦嗣都被关在家中听候发落,度支司没了人,赋改二十三条也被耽搁了。
谁都知道这项赋改是个好东西,绝无问题,可谁都没法实现它。
四月,幽州一带,辽君犯禁,与宋军发生一些摩擦。
征西元帅李景德大败敌军,捷报在第三日就八百里加急,送到盛京。皇帝看后龙颜大悦,一连说了三个好字,决定犒赏三军。等过了几日,详细的军情才被送入勤政殿。唐慎翻阅这些厚厚的军情折子,他看了许久,忽然心中一动。
两日后,唐慎写了封折子,悄悄地递了出去。
不过多时,一个官差在送汤饭时,给唐慎递了张纸条。唐慎看完上面内容,默默将纸条藏入袖中,等到无人的时候,偷偷烧了。晚上下了衙,唐慎走出皇宫,这一次他没有一路向东回家,而是来到了正阳门大街。
正阳门大街上,两侧商铺林立,路上行人匆匆。
唐慎径直地来到细霞楼,这本就是唐家的产业,唐慎从侧门悄悄进去,有人专门替他打掩护。他来到二楼的雅间,推开门后,唐慎立即行了一礼,道:下官唐慎,见过王相公。
只见宽敞整洁的屋子内,坐在上座之人,正是当朝右相王诠!
王诠年愈五十,却已两鬓花白。他蓄了极长的的胡子,身形清癯,俨然一副两袖清风的文臣形象。王诠与王溱长得并不相似,但二人举止投足间都有种难以模仿的世家子弟风范。此刻王诠端坐在堂屋中,他看着态度恭敬的唐慎,笑道:都是自家人,便过来吧。
是。
这是唐慎第一次与右相正式接触。
在这朝堂上,有诸多派系。百官派系并没有必然的敌党,每个间都有一些似有似无的联系。唐慎之所以算是半个王党,是因为他和王溱是一党人,但他不能算是右相一派的人。
王诠和王溱是亲叔侄,但两人各自为政。
比起王党身份,王溱更像一个皇党,他所忠心的、效力的,只是皇帝一个人。他是赵辅的心腹。
因为王溱是个皇党,唐慎与他一派,自然也被归于皇党派系。当然,这个派系也十分复杂。苏温允是皇党中人,可苏温允和王子丰向来不大对付,他与唐慎也不大对付。
赵辅权衡百官的帝王之道,复杂从深。他用了三十年时间摆出了这样一副朝堂政局,寻常人看,根本看不出什么东西。但细细品究,却令人头皮发麻。
雅间内,桌上摆着一锅热气腾腾的拨霞供,但王诠却没有动筷子的意思。
二人坐在一旁,王诠道:为何将那封折子给我?
唐慎默了默,道:师兄不在,我唯一能想到的,便是给王相公。
王诠笑了:你对子丰倒是无比信任。
唐慎没吭声,他心道:我信任王子丰不错,但我不信任你。只是权衡之后,选择将这封折子给你。
正如王子丰所说,谢家早已衰败,王氏依旧鼎盛。他相信王氏子弟,所以他将这封折子给了王诠。
王诠定定望着唐慎,仿佛要从他脸上看出一朵花。许久,这位当朝权臣笑了声,起身道:听傅希如说过,他虽是你的先生,却从未教过你一天课,将你托付给了子丰。如今看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唐慎这下真的有点惶恐:王相公过誉了。
竟然说他比王子丰强,唐慎还是有点心虚的。他家师兄脾气古怪,唐慎至今没摸清楚王溱的心思。万一王子丰听说了王诠夸唐慎胜过自己,嫉妒生气了,那可怎么办。
王诠笑道:今日便到此吧。
话毕,王诠起身离开。
桌上的拨霞供压根没动过一筷子,等王诠走了,唐慎才松了口气,叫来陆掌柜和唐璜一起吃火锅。
唐璜见到这一大桌的菜都没吃,惊讶道:这可是咱们精心挑选的最新鲜的菜,哥,你们怎么一口没吃?可好吃了!
唐慎调侃道:你心里就想着吃。
唐璜撇撇嘴,理直气壮:民以食为天!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