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不夜天[穿越]——莫晨欢(74)
唐慎感慨道:民以食为天?这话说的真好啊。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唐璜哪里知道,刚才待在这间屋子里的是当朝右相王诠!她又哪里知道,刚刚在这屋子里讨论的,便是真正的让更多百姓能吃上饭的事情!
王诠是如何操作的,唐慎并不知道。
开平三十年,西北大捷,辽人的锐气被狠狠挫伤。赵辅大喜,犒赏三军。户部左侍郎徐令厚进谏,说寻常犒赏军兵,旅途多损耗,往往见效不佳。如今户部尚书王溱不在盛京,户部右侍郎秦嗣又被软禁,徐令厚便主动提出在西北设立银引司,专管军兵一事。
赵辅应允。
等到五月,王溱等人回京。广陵府的度支司一案正式了结,大理寺抓了一些官,刑部也抓了一些人。
赵辅痛心疾首地说道:太祖废除三司,尔等真以为,仅仅是为了削减相权?
开平皇帝向来是个喜欢暗示的皇帝,他从没说过这么直白的话。他如今这么说,垂拱殿中,权臣们齐刷刷作揖行礼。要不是大宋的官员不用跪皇帝,不用怀疑,现在应该是扑腾跪了一地。
赵辅叹气道:众卿不明白太祖的良苦用心啊!
五月,赵辅废除了度支司。这个刚刚被重立不到一年的部门,就这样被轻松废除了。
中书参知政事赵靖因督管不力,被贬谪到湖西,任秦州四品府尹。户部右侍郎秦嗣也因监察不力,被贬谪到柳州,做了节度使。二人接到圣旨后,皆没有机会再次面圣。
赵靖和秦嗣接了圣旨,两人都茫然地看着天空。
次日,赵靖来到左相府,拜见了自己的老师。
左相纪翁集出身寒门,他现在虽然贵为左相,可那是真正的两袖清风。他接待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桌上摆的菜是左相夫人亲手做的,菜是野菜,也只有两荤两素。
赵靖见到左相,两眼含泪,直接跪下:学生对不住先生!
纪翁集虚扶住他,没让他真的两膝跪地。纪翁集道:伯安哪里对不住为师了,先来吃菜吧,莫要哭哭啼啼的。虽说这只是些野菜,但你去了秦州,或许连这些野菜都吃不到了。
秦州自古乃荒凉之地,赵靖这一去,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回来。
赵靖哪里吃得下饭,他哽咽着嗓子:学生做事不力,还连累先生,被陛下当庭斥责。
纪翁集笑道:不是你做事不力,是我想错了。我本以为王诠推动赋改一事,为的是他世家大族的利益,于是横插一手,重开了度支司。如今一年过去,再回首相望,是我小瞧了他王德占,我狭隘了,此事上,我不如他的气度!
赵靖不解道:先生?
王诠要做的事,这些月来,我渐渐有些看懂了。他若真的做成了,那是件好事,是件大事。如今他再在西北设立银引司,我大致明白他的意思,却再也没有能力插一手了。
赵靖自责道:是学生没有办好事。
纪翁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赵靖茫然不解。
纪翁集吃了口菜,筷子虚浮着指向北方。那是大宋皇宫的方向。你瞧如今,老夫最得意的门生被贬谪去了秦州,左相一派势头大减。皇帝终于该安心了吧?
赵靖想了许久,将过去这一年的所见所闻都细细回忆了一遍。
赵靖骤然浑身一凉,接着是一腔热血从胸中喷涌而出。他是纪翁集的得意门生,自然不蠢,他如今真的也明白了。
赵靖起身作揖:先生大义,学生明白了!
纪翁集悠然一笑:吃菜!
第82章
与其他丞相府邸相比, 左相府真算得上寒酸。
师生二人用过饭后, 两人用湿布擦净了手, 来到纪翁集的书斋。
门刚一开,陈旧的纸墨气息扑面而来。纪翁集进去书斋,取了几本书, 递给赵靖。赵靖双手接过这些书。
纪翁集:秦州道路崎岖,山峦叠嶂,再相见也不知何年。你在那儿多读些书, 待以后回京时, 与为师再说说。
赵靖:学生知道了。
送了一些书,师生二人就此告别。
赵靖深深作揖, 双手高举:愿与先生,再会盛京。
纪翁集笑道:去吧。
赵靖转身离开, 再没回头。当日下午,一辆轻便的马车携着几箱子书, 离开了盛京。到了傍晚时,户部右侍郎府门口,几辆马车也装载着衣装行囊, 出了城。往城外走了大约十里路, 到了十里亭旁,户部右侍郎秦嗣掀开车帘,双眼一亮,命令车夫停车。
马车停下了,穿着便装的秦嗣快步走到十里亭, 行礼道:罪官秦嗣,见过尚书大人。
只见黄沙漫天,悠悠古道上,这座小巧简陋的亭子里,等候秦嗣已久的人正是王溱。
王溱上下望了望,语气温和:秦大人清减许多。
秦嗣心里发苦。
自年初广陵府出了事,他就被皇帝软禁在府中,到现在已经快有半年。再好的人,也会日渐消瘦,愁绪绵延。秦嗣道:罪官有愧于尚书大人,未曾办好度支司和户部的差事。
王溱诧异道:你没有办好吗?
大人?
每逢晴天朗空前,总是会见乌云蔽日,大雨磅礴。然雨后天霁,日头总是会比雨前更加的好。难道秦大人不是这般以为的?
秦嗣神色复杂,最后长叹一声,道:是。
王溱笑而不语。
王诠以赋改二十三条为幌子,想要暗中推行以纸代币,瞒住世家大族的耳目。然而这条路失败了,被堵死了。去走这条路的人,无论是赵靖还是秦嗣,都被牵连,贬谪到异地。
度支司的事办好了是天大的好事,这点秦嗣知道。但好事背后总是夹杂风险,他知道他是在为王诠、为王溱做事。只是在这一次的两党纷争中,他与赵靖都失败了,如今是两败俱伤。但秦嗣心中还抱有希望,所以在城外送客的十里亭处,他饱含期待地往外一看。
果然,他看到了王溱!
秦嗣默不作声,他在等,等王溱给他一个交代。
而王溱也没有让他失望。
听闻于德最喜欢吃采祁斋的点心,采祁斋只在盛京有店,在外别无分号。若是再不能吃到,岂不抱憾终身。
秦嗣双眼发亮:大人
王溱笑道:既然喜欢,那便多吃一些吧。
夕阳西下,皓月东升。
王溱与小厮站在十里亭中,目送三辆马车载着一个秦于德,离开了盛京。秦嗣坐在马车中,手里拿着王溱送他的采祁斋点心。他打开匣子吃了一个,秦夫人惊讶道:夫君不是向来不喜欢吃这些面点甜食?
秦嗣放声大笑:夫人此言差矣,从今往后,我秦于德就喜欢吃了!
两党相争,各有得失,但度支司经此一役后,是真的再没了重开的可能。
赵辅曾经在垂拱殿中斥责当朝权臣,质问他们真的以为太祖废除三司,只是为了削弱相权,巩固王权?在场所有高官鸦雀无声,没人回答他的话。当时在场的除了皇帝和一二品的大官外,还有一个起居郎、一个起居舍人。
只可惜这二人生性愚钝,虽说一腔忠心,但面对这种事,向来闭上耳朵,不敢听不敢想。
这话在许久后,被王溱当作玩笑话,说与唐慎听。
唐慎差点笑出声。
太祖?
太祖就是一个莽夫!
从战场上夺得江山的粗人将军!
太祖废除三司除了削弱相权,还能干吗?难道他还能想出更多的弯弯绕绕?
赵辅借用太祖这张虎皮,堵住了四位相公的嘴,让他们再也不敢提重开三司的事。度支司一事过后,只见纪党、王党纷纷有损,唯有赵辅一人,稳坐钓鱼台,看着自己的这堆臣子争相夺利。
但真的只有皇帝一人得利?
赵靖被贬,纪翁集在朝中失去一大助力,赵辅却对他更加放心。
秦嗣被贬,王溱少了一个得力部下,赵辅新任用的户部右侍郎是左丞陈凌海的人。可除此以外,王溱没有在其中受到任何牵连,赵辅反而将银引司的事全权交托给他,对他更加器重。
西北新设立的银引司,主要管的是军饷、军粮的事。
四月,唐慎私下给王诠递了折子,没过几日,王诠就写了一封奏折,送到皇帝面前。赵辅原本都对以纸代币的事灰心丧气了,这几日他心情一直不大好。
赵辅今年已过六十,他继位三十年来,也做过许多大事。比如开平十年,他与辽国开战,两国签订和平协约;比如开平十七年,赵辅派人治理黄河,大大降低了水患风险。再说近的,前两年赵辅派人去修三条通往北方的官道,这件事放到百年后,也是一件大事。
作为一个明君,赵辅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名垂千古。
但若是做成了以纸代币的大事,他更能成为悠悠千载来,盛名最响亮的帝王之一。
然而王诠给他画了个大饼,说什么以赋改二十三条为遮掩,施行以纸代币。结果呢?纪翁集加上王诠,两个当朝宰相都没能做成这件事!如今王诠又跟他说,皇上咱们不从赋改走,咱们从西北军饷上走。用西北战况为幌子,偷偷地再施行以纸代币的大事!
赵辅虽然还有怀疑,但是他允许了。
银引司,表面上是掌管三军军饷的部门,但当三条官道建成后,身处西北的银引司俨然就成了一个后世的银行!军官们将朝廷发下来的东西,存在银引司,若是要用,可以凭借契据去换取。但随着时间推移,银引司将一步步地发行各种纸币。不需要特意去换取,在西北诸州,直接用这些契据买卖交易,银引司认纸不认人!
这就是唐慎给王诠送上的瞒天过海计。
西北,是大宋与辽国交界的地方,常年战乱不休。世家大族的手根本无法插足这里,而这里也是以纸代币政策最好的试验田。当所有前期准备都准备完善了,再将它推广到全国,一定会事半功倍,世家大族也再无还手的余地。
只是这件事注定要耗费多年,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所以赵辅把这件事交给了年富力强的王溱,没有交给王诠。
而朝堂上,当银引司正式步入正轨,群臣虽说疑惑,但也不知道它究竟是干什么的。
纪翁集默然应允,任凭银引司运作。
酷热盛夏时,唐慎将看完的折子送给右丞徐毖,等徐毖看完后,他正要回屋,只听徐毖笑道:唐大人,今日朝廷公务繁忙,你要看的折子可比以往更多了。
唐慎顿住脚步,回身道:下官遵命。
等唐慎回到自己的屋子后,官差果然又扛了一箱奏折,送到他的桌上。唐慎翻开一看,这下不仅仅有西北军务的折子,去年徐毖不再让他看的地方奏折,如今也都回来了。唐慎沉默地看着这些折子,他闭上眼仔细思索,思索徐毖到底在这一年多的布局中做了什么。
最后他哑然失笑。
徐毖什么都没有做!
纪党被贬谪,王党各有得失。陈凌海的人顶替了秦嗣,做了户部右侍郎。而他徐毖,什么都没得到,但也什么都没失去!他依旧是皇帝心中那个根本不存在的人,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右丞,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威胁的当朝权臣。
另一边,吏部右侍郎余潮生走进徐毖的堂屋,作揖道:见过先生。
徐毖朝他笑笑:宪之,你与那唐景则倒是凑巧,每次他刚走,你便会来。
余潮生惊讶道:唐大人来过?
徐毖道:坐吧。
师生二人相对而坐,两人说了一些学问上的事,又说起余潮生的家人。余潮生回盛京半年,他的夫人前几日生了一个孩子,今日余潮生来,就是想请老师为自己的孩子取名。
徐毖道:你成亲十余载,终于有了子嗣,也令为师放下了一段心事。你可知晓,前两年为师险些以为你与那王子丰一样,是个断袖。
余潮生大惊:王大人有龙阳之好?先生如何得知。
徐毖反问道:若不是龙阳之好,为何他二十有八,至今未有婚配?宪之啊宪之,这等小事你随意想想,便知道了。这事,咱们那位皇帝也定然是知晓的,否则大宋没有驸马不做官一说,这么好的一个夫婿,定然早就被圣上赐下一个公主,结为亲好。
余潮生惭愧道:是学生愚钝了。
圣上如此重用他,未尝没有知晓他孑然一身,绝无后代的原因。顿了顿,徐毖接着道:不说他了。这是你的第一个孩子,是要起个好名字。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就叫做余柯如何?
谢先生赐名。
两人又说了会儿,徐毖喝了口茶,意味深长地说道:去岁王诠上奏,要进行赋改二十三条,老夫随即将那唐景则调任,去看西北的折子,不再让他看地方公务。谁曾想,今岁,王诠又提出在西北设立银引司。银引司,西北这个唐景则,真是个有趣的人啊。
开平三十年,七月廿三,西北,燕州城外三十里处。
西北的夏夜如同烧刀子,空气干燥无比,狂风吹过,非但没有降低热气,反而火辣辣地刺在脸上。三十多个身穿夜行衣的年轻将士匍匐在一座小山丘后,悄悄地观察前方。
人群的最中央,是一个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的俊朗将军。他双目明亮,炯炯有神的目光凝视在山丘下的崎岖小道上。月光照进这双赤诚狂热的眼中,竟有些被灼伤的意味。
哒哒
马匹和车辆的声音从远方传来。
一刻钟后,一队辽人打扮的商队从山丘下驶过。当他们走到两颗大石中央,为首的辽国商人猛然掉入陷阱,马队一阵慌乱。
有埋伏,有埋伏!辽人大喊起来,说的满口蛮语。
山丘之上,一柄雪亮的雁翎枪铮然出鞘。李景德怒喝一声:飞龙军何在!
月夜中,三十多名将士齐声震天:在此!
随本将军冲!
是!
这群伪装辽商的辽国将兵听到撼天动地的呐喊声,他们吓得心神俱损,往山丘上一看。原来竟只有几十人!这几十人喊出了成千上百的气势,辽国将兵愤怒地骂了几句,从车马中拔出砍刀,也冲了上去。
恋耽美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唐璜哪里知道,刚才待在这间屋子里的是当朝右相王诠!她又哪里知道,刚刚在这屋子里讨论的,便是真正的让更多百姓能吃上饭的事情!
王诠是如何操作的,唐慎并不知道。
开平三十年,西北大捷,辽人的锐气被狠狠挫伤。赵辅大喜,犒赏三军。户部左侍郎徐令厚进谏,说寻常犒赏军兵,旅途多损耗,往往见效不佳。如今户部尚书王溱不在盛京,户部右侍郎秦嗣又被软禁,徐令厚便主动提出在西北设立银引司,专管军兵一事。
赵辅应允。
等到五月,王溱等人回京。广陵府的度支司一案正式了结,大理寺抓了一些官,刑部也抓了一些人。
赵辅痛心疾首地说道:太祖废除三司,尔等真以为,仅仅是为了削减相权?
开平皇帝向来是个喜欢暗示的皇帝,他从没说过这么直白的话。他如今这么说,垂拱殿中,权臣们齐刷刷作揖行礼。要不是大宋的官员不用跪皇帝,不用怀疑,现在应该是扑腾跪了一地。
赵辅叹气道:众卿不明白太祖的良苦用心啊!
五月,赵辅废除了度支司。这个刚刚被重立不到一年的部门,就这样被轻松废除了。
中书参知政事赵靖因督管不力,被贬谪到湖西,任秦州四品府尹。户部右侍郎秦嗣也因监察不力,被贬谪到柳州,做了节度使。二人接到圣旨后,皆没有机会再次面圣。
赵靖和秦嗣接了圣旨,两人都茫然地看着天空。
次日,赵靖来到左相府,拜见了自己的老师。
左相纪翁集出身寒门,他现在虽然贵为左相,可那是真正的两袖清风。他接待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桌上摆的菜是左相夫人亲手做的,菜是野菜,也只有两荤两素。
赵靖见到左相,两眼含泪,直接跪下:学生对不住先生!
纪翁集虚扶住他,没让他真的两膝跪地。纪翁集道:伯安哪里对不住为师了,先来吃菜吧,莫要哭哭啼啼的。虽说这只是些野菜,但你去了秦州,或许连这些野菜都吃不到了。
秦州自古乃荒凉之地,赵靖这一去,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回来。
赵靖哪里吃得下饭,他哽咽着嗓子:学生做事不力,还连累先生,被陛下当庭斥责。
纪翁集笑道:不是你做事不力,是我想错了。我本以为王诠推动赋改一事,为的是他世家大族的利益,于是横插一手,重开了度支司。如今一年过去,再回首相望,是我小瞧了他王德占,我狭隘了,此事上,我不如他的气度!
赵靖不解道:先生?
王诠要做的事,这些月来,我渐渐有些看懂了。他若真的做成了,那是件好事,是件大事。如今他再在西北设立银引司,我大致明白他的意思,却再也没有能力插一手了。
赵靖自责道:是学生没有办好事。
纪翁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赵靖茫然不解。
纪翁集吃了口菜,筷子虚浮着指向北方。那是大宋皇宫的方向。你瞧如今,老夫最得意的门生被贬谪去了秦州,左相一派势头大减。皇帝终于该安心了吧?
赵靖想了许久,将过去这一年的所见所闻都细细回忆了一遍。
赵靖骤然浑身一凉,接着是一腔热血从胸中喷涌而出。他是纪翁集的得意门生,自然不蠢,他如今真的也明白了。
赵靖起身作揖:先生大义,学生明白了!
纪翁集悠然一笑:吃菜!
第82章
与其他丞相府邸相比, 左相府真算得上寒酸。
师生二人用过饭后, 两人用湿布擦净了手, 来到纪翁集的书斋。
门刚一开,陈旧的纸墨气息扑面而来。纪翁集进去书斋,取了几本书, 递给赵靖。赵靖双手接过这些书。
纪翁集:秦州道路崎岖,山峦叠嶂,再相见也不知何年。你在那儿多读些书, 待以后回京时, 与为师再说说。
赵靖:学生知道了。
送了一些书,师生二人就此告别。
赵靖深深作揖, 双手高举:愿与先生,再会盛京。
纪翁集笑道:去吧。
赵靖转身离开, 再没回头。当日下午,一辆轻便的马车携着几箱子书, 离开了盛京。到了傍晚时,户部右侍郎府门口,几辆马车也装载着衣装行囊, 出了城。往城外走了大约十里路, 到了十里亭旁,户部右侍郎秦嗣掀开车帘,双眼一亮,命令车夫停车。
马车停下了,穿着便装的秦嗣快步走到十里亭, 行礼道:罪官秦嗣,见过尚书大人。
只见黄沙漫天,悠悠古道上,这座小巧简陋的亭子里,等候秦嗣已久的人正是王溱。
王溱上下望了望,语气温和:秦大人清减许多。
秦嗣心里发苦。
自年初广陵府出了事,他就被皇帝软禁在府中,到现在已经快有半年。再好的人,也会日渐消瘦,愁绪绵延。秦嗣道:罪官有愧于尚书大人,未曾办好度支司和户部的差事。
王溱诧异道:你没有办好吗?
大人?
每逢晴天朗空前,总是会见乌云蔽日,大雨磅礴。然雨后天霁,日头总是会比雨前更加的好。难道秦大人不是这般以为的?
秦嗣神色复杂,最后长叹一声,道:是。
王溱笑而不语。
王诠以赋改二十三条为幌子,想要暗中推行以纸代币,瞒住世家大族的耳目。然而这条路失败了,被堵死了。去走这条路的人,无论是赵靖还是秦嗣,都被牵连,贬谪到异地。
度支司的事办好了是天大的好事,这点秦嗣知道。但好事背后总是夹杂风险,他知道他是在为王诠、为王溱做事。只是在这一次的两党纷争中,他与赵靖都失败了,如今是两败俱伤。但秦嗣心中还抱有希望,所以在城外送客的十里亭处,他饱含期待地往外一看。
果然,他看到了王溱!
秦嗣默不作声,他在等,等王溱给他一个交代。
而王溱也没有让他失望。
听闻于德最喜欢吃采祁斋的点心,采祁斋只在盛京有店,在外别无分号。若是再不能吃到,岂不抱憾终身。
秦嗣双眼发亮:大人
王溱笑道:既然喜欢,那便多吃一些吧。
夕阳西下,皓月东升。
王溱与小厮站在十里亭中,目送三辆马车载着一个秦于德,离开了盛京。秦嗣坐在马车中,手里拿着王溱送他的采祁斋点心。他打开匣子吃了一个,秦夫人惊讶道:夫君不是向来不喜欢吃这些面点甜食?
秦嗣放声大笑:夫人此言差矣,从今往后,我秦于德就喜欢吃了!
两党相争,各有得失,但度支司经此一役后,是真的再没了重开的可能。
赵辅曾经在垂拱殿中斥责当朝权臣,质问他们真的以为太祖废除三司,只是为了削弱相权,巩固王权?在场所有高官鸦雀无声,没人回答他的话。当时在场的除了皇帝和一二品的大官外,还有一个起居郎、一个起居舍人。
只可惜这二人生性愚钝,虽说一腔忠心,但面对这种事,向来闭上耳朵,不敢听不敢想。
这话在许久后,被王溱当作玩笑话,说与唐慎听。
唐慎差点笑出声。
太祖?
太祖就是一个莽夫!
从战场上夺得江山的粗人将军!
太祖废除三司除了削弱相权,还能干吗?难道他还能想出更多的弯弯绕绕?
赵辅借用太祖这张虎皮,堵住了四位相公的嘴,让他们再也不敢提重开三司的事。度支司一事过后,只见纪党、王党纷纷有损,唯有赵辅一人,稳坐钓鱼台,看着自己的这堆臣子争相夺利。
但真的只有皇帝一人得利?
赵靖被贬,纪翁集在朝中失去一大助力,赵辅却对他更加放心。
秦嗣被贬,王溱少了一个得力部下,赵辅新任用的户部右侍郎是左丞陈凌海的人。可除此以外,王溱没有在其中受到任何牵连,赵辅反而将银引司的事全权交托给他,对他更加器重。
西北新设立的银引司,主要管的是军饷、军粮的事。
四月,唐慎私下给王诠递了折子,没过几日,王诠就写了一封奏折,送到皇帝面前。赵辅原本都对以纸代币的事灰心丧气了,这几日他心情一直不大好。
赵辅今年已过六十,他继位三十年来,也做过许多大事。比如开平十年,他与辽国开战,两国签订和平协约;比如开平十七年,赵辅派人治理黄河,大大降低了水患风险。再说近的,前两年赵辅派人去修三条通往北方的官道,这件事放到百年后,也是一件大事。
作为一个明君,赵辅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名垂千古。
但若是做成了以纸代币的大事,他更能成为悠悠千载来,盛名最响亮的帝王之一。
然而王诠给他画了个大饼,说什么以赋改二十三条为遮掩,施行以纸代币。结果呢?纪翁集加上王诠,两个当朝宰相都没能做成这件事!如今王诠又跟他说,皇上咱们不从赋改走,咱们从西北军饷上走。用西北战况为幌子,偷偷地再施行以纸代币的大事!
赵辅虽然还有怀疑,但是他允许了。
银引司,表面上是掌管三军军饷的部门,但当三条官道建成后,身处西北的银引司俨然就成了一个后世的银行!军官们将朝廷发下来的东西,存在银引司,若是要用,可以凭借契据去换取。但随着时间推移,银引司将一步步地发行各种纸币。不需要特意去换取,在西北诸州,直接用这些契据买卖交易,银引司认纸不认人!
这就是唐慎给王诠送上的瞒天过海计。
西北,是大宋与辽国交界的地方,常年战乱不休。世家大族的手根本无法插足这里,而这里也是以纸代币政策最好的试验田。当所有前期准备都准备完善了,再将它推广到全国,一定会事半功倍,世家大族也再无还手的余地。
只是这件事注定要耗费多年,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所以赵辅把这件事交给了年富力强的王溱,没有交给王诠。
而朝堂上,当银引司正式步入正轨,群臣虽说疑惑,但也不知道它究竟是干什么的。
纪翁集默然应允,任凭银引司运作。
酷热盛夏时,唐慎将看完的折子送给右丞徐毖,等徐毖看完后,他正要回屋,只听徐毖笑道:唐大人,今日朝廷公务繁忙,你要看的折子可比以往更多了。
唐慎顿住脚步,回身道:下官遵命。
等唐慎回到自己的屋子后,官差果然又扛了一箱奏折,送到他的桌上。唐慎翻开一看,这下不仅仅有西北军务的折子,去年徐毖不再让他看的地方奏折,如今也都回来了。唐慎沉默地看着这些折子,他闭上眼仔细思索,思索徐毖到底在这一年多的布局中做了什么。
最后他哑然失笑。
徐毖什么都没有做!
纪党被贬谪,王党各有得失。陈凌海的人顶替了秦嗣,做了户部右侍郎。而他徐毖,什么都没得到,但也什么都没失去!他依旧是皇帝心中那个根本不存在的人,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右丞,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威胁的当朝权臣。
另一边,吏部右侍郎余潮生走进徐毖的堂屋,作揖道:见过先生。
徐毖朝他笑笑:宪之,你与那唐景则倒是凑巧,每次他刚走,你便会来。
余潮生惊讶道:唐大人来过?
徐毖道:坐吧。
师生二人相对而坐,两人说了一些学问上的事,又说起余潮生的家人。余潮生回盛京半年,他的夫人前几日生了一个孩子,今日余潮生来,就是想请老师为自己的孩子取名。
徐毖道:你成亲十余载,终于有了子嗣,也令为师放下了一段心事。你可知晓,前两年为师险些以为你与那王子丰一样,是个断袖。
余潮生大惊:王大人有龙阳之好?先生如何得知。
徐毖反问道:若不是龙阳之好,为何他二十有八,至今未有婚配?宪之啊宪之,这等小事你随意想想,便知道了。这事,咱们那位皇帝也定然是知晓的,否则大宋没有驸马不做官一说,这么好的一个夫婿,定然早就被圣上赐下一个公主,结为亲好。
余潮生惭愧道:是学生愚钝了。
圣上如此重用他,未尝没有知晓他孑然一身,绝无后代的原因。顿了顿,徐毖接着道:不说他了。这是你的第一个孩子,是要起个好名字。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就叫做余柯如何?
谢先生赐名。
两人又说了会儿,徐毖喝了口茶,意味深长地说道:去岁王诠上奏,要进行赋改二十三条,老夫随即将那唐景则调任,去看西北的折子,不再让他看地方公务。谁曾想,今岁,王诠又提出在西北设立银引司。银引司,西北这个唐景则,真是个有趣的人啊。
开平三十年,七月廿三,西北,燕州城外三十里处。
西北的夏夜如同烧刀子,空气干燥无比,狂风吹过,非但没有降低热气,反而火辣辣地刺在脸上。三十多个身穿夜行衣的年轻将士匍匐在一座小山丘后,悄悄地观察前方。
人群的最中央,是一个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的俊朗将军。他双目明亮,炯炯有神的目光凝视在山丘下的崎岖小道上。月光照进这双赤诚狂热的眼中,竟有些被灼伤的意味。
哒哒
马匹和车辆的声音从远方传来。
一刻钟后,一队辽人打扮的商队从山丘下驶过。当他们走到两颗大石中央,为首的辽国商人猛然掉入陷阱,马队一阵慌乱。
有埋伏,有埋伏!辽人大喊起来,说的满口蛮语。
山丘之上,一柄雪亮的雁翎枪铮然出鞘。李景德怒喝一声:飞龙军何在!
月夜中,三十多名将士齐声震天:在此!
随本将军冲!
是!
这群伪装辽商的辽国将兵听到撼天动地的呐喊声,他们吓得心神俱损,往山丘上一看。原来竟只有几十人!这几十人喊出了成千上百的气势,辽国将兵愤怒地骂了几句,从车马中拔出砍刀,也冲了上去。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