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螺髻山下客(
左边只有第一排上首空了三个位子,其他地方已经挤满了人,前三排大概都是浙江士子,所以稍微有些优待,还能一人做一个凳子,后面几排一个凳子至少挤了三个人,许多人大半个屁股都悬挂在半空中,甚至还有人坐在别人大腿上。
右边四大才子都已经到齐,除了比左边少三个空位外,其它地方也没有什么区别。
此时左右两边已经摆开阵仗,正在进行精神上的较量,见林方旭三人进来,上千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他们,饶是脸皮再厚,此时也有些不好意思。
沈茂率先反应过来,招呼三人赶忙坐下,按照乡试名次,林方旭自然坐于第一排上首,接着是商谭和许仲康。
三人刚坐下,便见围在外面的人群又是一阵骚动,骚动过后,人群之间让开一条比刚才宽得多的道路,一位身着玄色便服,面相庄重,气质高贵的青年男子走了进来。
他旁边,慢他一步进来的,是一位身着湖蓝色便服,眼角含笑,年龄大概刚及弱冠的年轻公子。
在年轻公子之后,才是三位不同年龄,不同品级的翰林院官员,其中年龄稍长的一位身着从五品官服,是位正儿八经的翰林学士,另外两位只从官服来看,只知道是六品官员,至于是侍讲、侍读还是史官修撰就不从而知了。
孔昭、董坤等人在玄衣青年进门时,就露出震惊之色,本能得想要站起来行礼,但反应过来后,又坐回原位,佯装平静。
其它人或许不知道,但林方旭自然是明白他们为何如此的,因为那位玄衣青年,便是当今太子,另一位则是三皇子殿下。
本以为只是普通文会,没想到,竟然到了如此地步,林方旭再淡然也多少有些惊讶,上辈子似乎也没听说过这些,估计是杭州五子少了三人,没斗得起来。
两位龙子似乎真的只是来当个普通听众的,一言不发地坐到正中间最高的两个位子上,由着翰林院学士开口道:今日只为切磋
,希望诸位平常心待之,切勿因此影响下月会试发挥。
说完双手恭敬的从太子手上接过一页纸稿,打开念道:前朝从开元盛世,到中兴之治,再到衰帝亡国,共历二十八位帝,享年三百二十年。先贤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诸君今日便来论一论,前朝到底是因何亡国。
翰林院学士念完题目后,在座的士子有的似孔玠、商谭,面色愁苦,有的如许仲康、苏昭,一脸恍然大悟,有的如沈京、董坤,满脸写着跃跃欲试。
林方旭大致能猜出他们为何表情各个不同,许仲康等人的心思最好懂,解读出来,便是这题目可真大胆,一般人谁敢这么出,太子估计也不敢,哦,我知道,肯定是乾清宫那位出的。
沈京、董坤等人想必早就猜到出题的人,甚至已经想好了从哪点入手,就等着待会儿好好表现呢。
孔玠、商谭等人此时必定在心里吐槽,现在这片江山可是你老朱家从衰帝手中夺过来的,你现在出这么个题目,让人怎么回答,说什么不影响会试,这要是答得犯了什么忌讳,怕是考场都进不得了。
林方旭此时几种心态都有,在他看来,若是先皇不在北京登基,依然奉衰帝为主,前朝那艘破船,说不定还能航行一段时间,这好比兵匪抢劫了富商的全部家产,然后说你来总结一下,你为什么会穷?
还能为什么!被你抢了呗,由此可见,能够稳坐金銮殿的人,面皮都不能薄了,面皮薄的人都被抢了。
汪学士今日本来不打算凑热闹的,一群士子的文会,还没有那么大吸引力,可是太子拿着圣上的手书到了翰林院,他们哪敢随便派个人来。
念完圣上出的题目,汪学士为在坐的诸位士子捏了一把汗,这么个题目,说实话,就他自己都不敢随意回答。
汪学士满怀对在场诸人的同情,开口道:诸位以一炷香为时,想好后便自己站起来,讲出自己观点。
说完命人在正中间的桌案上,摆了一个香炉,里面插着不粗不细的红色线香,此时刚被点燃,顶端还飘荡着丝丝缕缕青烟。
众人低头沉思,近两千个人聚在一起,一时间竟安静得落针可闻,偶尔还能听见一两声叹息的声音。
商谭凑到林方旭面前:东升,这次怕是要靠你了,为兄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
林方旭心中了然,从上次在杭州的辩论便可看出,这位商家继承人于辩论之道怕是没什么天赋,倒不是说他有什么不足,只因其为人过于正气,又太谦虚谨慎,是非曲直在其心中自成一套,往往所说便是所想,不会为了辩论而辩论。
林方旭一时之间,不知道该不该鼓励他说出自己想法,毕竟还有祸从口出一说。
正在他为难之际,沈京站了起来,对着坐在上首的太子等人,拱手弯腰,行了个大礼,又对周围士子拱了拱手,便道:孟子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人对内、对外都有不同人设,董坤对外一直表现出一副温文尔雅,云淡风轻的样子,为了不显得急功近利,本想再等一会儿,没想到却被沈京抢了先。
沈家老儿表面上一副以董家为尊的样子,却把子孙教导得如此狂妄。
其实他并不知道,沈京的狂妄并不是祖父教导的,估计是与生俱来的,只听他接着说道:前朝从僖宗开始,治理国政的能力一代不如一代,到了炀帝时,更是荒淫无度,奢靡残暴。朝政腐败他不管;强敌窥视他不在意;百姓屡遭天灾,饿殍遍野,满地哀嚎,他视而不见;这种帝王,如何得民心。
到衰帝时,虽有心整治,却又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更甚至,蒙奴来犯时,丢下万民不顾,独自逃跑,导致万民离心,这种朝廷如何能不灭亡。
坐在最高位的两位听众,太子朱显宗听他说完后并没有什么表情,只是吩咐跟他一起来的文书,将发言之人所说观点,一字不漏的记下来。
三皇子朱显文则在心里翻了个白眼,百无聊赖地靠在椅背上,这种大部分人都说得出来的观点,谁想要听啊。
可能正是大部分人都说得出来,所以大部分人都认同,只见沈京说完后,许多士子都赞同地点点头。
沈京又对着诸人拱手施了一礼,才缓缓坐下,此时,线香顶端,烧过的一小节香灰终于不堪重负,掉到桌案上。
董坤此时也不谦虚了,径直站了起来,同样先对上首行了礼,再对四周拱拱手,才微笑说道:在说我的观点之前,首先不得不对沈同年说一句,你所说的观点太过笼统,太没诚意了,细数历史上所有朝代亡国的原因,似乎都可以归结到失了民心吧,所以在下认为,我们今日讨论,为何会失了民心,岂不更有意义。
之前点头的大部份人,此时又动摇起来,心想京城第一才子,果然不同凡响,一句话就反驳了对方,说起来只谈失了民心确实太过敷衍。
第四十六章
林方旭见自己队友的观点被人怼了回来, 也不着急, 嘴角含笑, 若有所思的等着董坤接下来的高见。
他不着急,蹲在论道堂屋檐边, 那颗大梧桐上的姜世云、姜世武兄弟俩倒是有些担心。
姜世武似模似样地叹口气道:哎, 在杭州时,我就觉得表哥和许师兄的辩论能力就不怎么样, 没想到沈京也一般,你说林小弟不会被拖后腿吧。
姜世云一脸可不思议地看了他一眼, 一个每次辩论, 发言都不超过三句话,且还有两句意思重复的人, 怎么还有脸嫌弃别人不行。
姜世云语重心长地,拍拍他的肩膀道:放心吧,他肯定能赢的。毕竟带着你这样的队友都能赢, 现在的境况还是要好些的。
梧桐树下, 有年轻士子,望了望书上的两人, 撇了撇嘴,轻声道:有辱斯文!哪有点小哥儿该有的庄重。见树上小哥儿似乎听见自己在背后议论, 低头向自己看了过来, 又瞬间心头小鹿乱撞,脸似火烤。
二月初春万物醒,年轻士子春情生, 姜世云若是知道此人的想法,只会说,你想多了。
姜世云晨练过后,去给姆父请安,听爹爹领走时说,他们文会是圣上出的题,赶忙拉着姜世武匆匆赶了过来。
他们到时,会馆已经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平日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此时个个都仿佛力大无穷,姜世武这么个力拔山兮的大个子,愣是撼不动其分毫。
姜世云索性带着自家二哥,爬上院墙,翻上房顶,飞檐走壁,在一众书生羡慕嫉妒中,跳到了梧桐树上。
梧桐树上视野极好,堂内堂外尽收眼底,只见此时,董坤驳了沈京后,又接着说道:前朝末年,常常是天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而包括炀帝在内的一干皇亲,依然歌舞升平,奢侈无度。上行下效,地方上官府依然横征暴敛,苛捐杂税不断,百姓手无余粮,生存尚且不能,如何会对夺其手中希望的朝廷忠爱。
董坤见众人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便接着道:《汉书.郦食其传》中,郦食其对汉王刘邦云,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所以,在下认为,前朝之所以亡国,乃是为帝王者不知天之天者,导致江山社稷俱往矣。
董坤说完后,堂内其他人反应如何先不提,姜世武却听得头昏脑涨,不懂便问道:小云,他天不天一大堆,到底什么意思啊?
姜世云好歹算个体育生中的学霸,此时却只能不懂装懂,一本正经道:他就是在显摆自己典籍记得多呢,都是一堆没什么用的废话,用不着懂。
姜世武觉得小云说的肯定都是对的,也不再纠结,林方旭若是知道了树上两人的对话,肯定会击掌赞同,自己心仪之人就是心明眼亮,可不就是一堆有道理的废话么,翻译直白一点,就是,对于统治者来说百姓是最重要的,而对于百姓来说吃饭是最重要的,所以只要吃饱饭,谁管你谁当皇帝。
读书人肯定不能说的这么直白,但是即使董坤引经据典说了这么多,都还是掩饰不了,他其实也说得太过笼统。
沈茂同样也发现了这点,站起来反驳道:董兄说了这么多,在下看来也相当没有诚意,民以食为天,董兄为何闭口不谈,是谁夺走了百姓的天?
众人见他语气逼人,都惊了惊,只见他面上犹豫了一瞬,复又语气坚定地说道:百姓为何失了天?无他,贪官巧立名目,横行敛财,甚至灾银都被贪污一空所致;庸官碌碌无为,闭目掩耳,甚至同流合污所致;朝堂诸公要么不作为,
要么胡乱作为所致。在下看来,前朝亡国原因很简单,概因吏治腐败!
沈茂说完便直接坐下,似乎心头还有些激荡,显得面色严肃,其他人心中震惊不说,连面上都写着此君乃真勇士也!。
坐在高位的朱显宗依然八风不动,朱显文却面带笑意,嘿嘿,包括董孔两位阁老在内的很多官员,可都是前朝臣子,这士子真不怕得罪人呢,额,说起来皇爷爷是前朝领兵元帅,不是也被骂了进去呢?!嘿!这个竖子!
孔玠此时内心活动并没有三皇子那么精彩,但也觉得沈茂说的不妥,站起来皱眉道:按照沈兄所说,岂不是太过一概而论,前朝吏治虽不清明,但也有许多有志之士的,远的不说,当年林御史为天下苍生,是何等舍生忘死,登闻鼓鼓声更是响彻宇内。
姜世云气愤地将面前的梧桐枝折断在手中,这人真狡诈,没事提林御史干嘛,那是别人的祖先,又不是你的。姜世云此时的心态,用现代粉丝的话来说,便是你别来蹭我家男神祖先的热度!
祖先被蹭了热度而不自知的林方旭,此时挑挑眉,面带微笑地听孔玠继续说道:在下观点其实很简单,前朝直接亡国的原因,就是外敌入侵,至于之前失民心也好,吏治腐败也好,若是没有蒙奴肆掠,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多给一些时间,不一定不能整治好。
孔玠说完他的简单观点后,也直接坐下,众人心想,确实很简单啊!连姜世武都忍不住嘟囔道:这人说的怎么和我一个水平?
姜世云听完又是一个白眼,你那是真实水平,人家是故意说得简单。
浙江众士子此时面面相觑,蒙奴过后,就是先帝登基,孔玠看似说得简单,却给对手设了个大陷阱。
太子朱显宗此时眼含一丝兴味,见浙江众人,一时之间竟都没有人站起来反驳对方,也跟着众人一起看向有志之士的子孙林方旭。
林方旭倒是真的不想急着表现,只是人家都提到自己祖先了,作为名人之后,也不能怕事不是?
在众人的期盼中,林方旭慢条斯理的站了起来,未语先笑道:呵呵,孔兄的论点真是极其有意思,就好比花坛中有颗已经枯萎的牡丹,花匠将其拔掉,孔兄站在被丢弃的枯枝旁,摇头叹气道,不应该拔掉的啊,多浇些水,也许就活过来了,却装作看不见那早就烂掉的根。
噗嗤朱显文第一个忍不住笑出声来,见太子大哥转头看向自己,忙作揖告饶道:解元郎形容得实在是太好笑了,哈哈
朱显宗也面带微笑道:确实很好笑。,底下众人似乎像是得了许可,都不再忍着,笑出声来。
林方旭走到论道堂中间,眼神缓缓扫过周围的士子,扫过梧桐书上蹲着的两人时,多停了片刻,又若无其事的移开,被他扫过的士子都渐渐止了笑。
林方旭此时方问道:在座诸位读书进学是为了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心想当然是为了做官,但若说出口的话,必然是为了报效朝廷,匡扶社稷。
林方旭不等众人说完,学总角小儿背诵三字文般,漫不经心地摇头背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林方旭背完后,又笑着道:千锺粟、黄金屋真的从书中来吗?不!若是你读书的目标只是为了千锺粟、黄金屋,在你考中进士,授了官后,你会发现,书里其实并没有这些你想要的这些东西。
林方旭扫了扫众人,又
继续道:失望过后,你会发现,书中没有,但是,你可以用读书得来的权利去谋取它。
恋耽美
右边四大才子都已经到齐,除了比左边少三个空位外,其它地方也没有什么区别。
此时左右两边已经摆开阵仗,正在进行精神上的较量,见林方旭三人进来,上千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他们,饶是脸皮再厚,此时也有些不好意思。
沈茂率先反应过来,招呼三人赶忙坐下,按照乡试名次,林方旭自然坐于第一排上首,接着是商谭和许仲康。
三人刚坐下,便见围在外面的人群又是一阵骚动,骚动过后,人群之间让开一条比刚才宽得多的道路,一位身着玄色便服,面相庄重,气质高贵的青年男子走了进来。
他旁边,慢他一步进来的,是一位身着湖蓝色便服,眼角含笑,年龄大概刚及弱冠的年轻公子。
在年轻公子之后,才是三位不同年龄,不同品级的翰林院官员,其中年龄稍长的一位身着从五品官服,是位正儿八经的翰林学士,另外两位只从官服来看,只知道是六品官员,至于是侍讲、侍读还是史官修撰就不从而知了。
孔昭、董坤等人在玄衣青年进门时,就露出震惊之色,本能得想要站起来行礼,但反应过来后,又坐回原位,佯装平静。
其它人或许不知道,但林方旭自然是明白他们为何如此的,因为那位玄衣青年,便是当今太子,另一位则是三皇子殿下。
本以为只是普通文会,没想到,竟然到了如此地步,林方旭再淡然也多少有些惊讶,上辈子似乎也没听说过这些,估计是杭州五子少了三人,没斗得起来。
两位龙子似乎真的只是来当个普通听众的,一言不发地坐到正中间最高的两个位子上,由着翰林院学士开口道:今日只为切磋
,希望诸位平常心待之,切勿因此影响下月会试发挥。
说完双手恭敬的从太子手上接过一页纸稿,打开念道:前朝从开元盛世,到中兴之治,再到衰帝亡国,共历二十八位帝,享年三百二十年。先贤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诸君今日便来论一论,前朝到底是因何亡国。
翰林院学士念完题目后,在座的士子有的似孔玠、商谭,面色愁苦,有的如许仲康、苏昭,一脸恍然大悟,有的如沈京、董坤,满脸写着跃跃欲试。
林方旭大致能猜出他们为何表情各个不同,许仲康等人的心思最好懂,解读出来,便是这题目可真大胆,一般人谁敢这么出,太子估计也不敢,哦,我知道,肯定是乾清宫那位出的。
沈京、董坤等人想必早就猜到出题的人,甚至已经想好了从哪点入手,就等着待会儿好好表现呢。
孔玠、商谭等人此时必定在心里吐槽,现在这片江山可是你老朱家从衰帝手中夺过来的,你现在出这么个题目,让人怎么回答,说什么不影响会试,这要是答得犯了什么忌讳,怕是考场都进不得了。
林方旭此时几种心态都有,在他看来,若是先皇不在北京登基,依然奉衰帝为主,前朝那艘破船,说不定还能航行一段时间,这好比兵匪抢劫了富商的全部家产,然后说你来总结一下,你为什么会穷?
还能为什么!被你抢了呗,由此可见,能够稳坐金銮殿的人,面皮都不能薄了,面皮薄的人都被抢了。
汪学士今日本来不打算凑热闹的,一群士子的文会,还没有那么大吸引力,可是太子拿着圣上的手书到了翰林院,他们哪敢随便派个人来。
念完圣上出的题目,汪学士为在坐的诸位士子捏了一把汗,这么个题目,说实话,就他自己都不敢随意回答。
汪学士满怀对在场诸人的同情,开口道:诸位以一炷香为时,想好后便自己站起来,讲出自己观点。
说完命人在正中间的桌案上,摆了一个香炉,里面插着不粗不细的红色线香,此时刚被点燃,顶端还飘荡着丝丝缕缕青烟。
众人低头沉思,近两千个人聚在一起,一时间竟安静得落针可闻,偶尔还能听见一两声叹息的声音。
商谭凑到林方旭面前:东升,这次怕是要靠你了,为兄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
林方旭心中了然,从上次在杭州的辩论便可看出,这位商家继承人于辩论之道怕是没什么天赋,倒不是说他有什么不足,只因其为人过于正气,又太谦虚谨慎,是非曲直在其心中自成一套,往往所说便是所想,不会为了辩论而辩论。
林方旭一时之间,不知道该不该鼓励他说出自己想法,毕竟还有祸从口出一说。
正在他为难之际,沈京站了起来,对着坐在上首的太子等人,拱手弯腰,行了个大礼,又对周围士子拱了拱手,便道:孟子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人对内、对外都有不同人设,董坤对外一直表现出一副温文尔雅,云淡风轻的样子,为了不显得急功近利,本想再等一会儿,没想到却被沈京抢了先。
沈家老儿表面上一副以董家为尊的样子,却把子孙教导得如此狂妄。
其实他并不知道,沈京的狂妄并不是祖父教导的,估计是与生俱来的,只听他接着说道:前朝从僖宗开始,治理国政的能力一代不如一代,到了炀帝时,更是荒淫无度,奢靡残暴。朝政腐败他不管;强敌窥视他不在意;百姓屡遭天灾,饿殍遍野,满地哀嚎,他视而不见;这种帝王,如何得民心。
到衰帝时,虽有心整治,却又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更甚至,蒙奴来犯时,丢下万民不顾,独自逃跑,导致万民离心,这种朝廷如何能不灭亡。
坐在最高位的两位听众,太子朱显宗听他说完后并没有什么表情,只是吩咐跟他一起来的文书,将发言之人所说观点,一字不漏的记下来。
三皇子朱显文则在心里翻了个白眼,百无聊赖地靠在椅背上,这种大部分人都说得出来的观点,谁想要听啊。
可能正是大部分人都说得出来,所以大部分人都认同,只见沈京说完后,许多士子都赞同地点点头。
沈京又对着诸人拱手施了一礼,才缓缓坐下,此时,线香顶端,烧过的一小节香灰终于不堪重负,掉到桌案上。
董坤此时也不谦虚了,径直站了起来,同样先对上首行了礼,再对四周拱拱手,才微笑说道:在说我的观点之前,首先不得不对沈同年说一句,你所说的观点太过笼统,太没诚意了,细数历史上所有朝代亡国的原因,似乎都可以归结到失了民心吧,所以在下认为,我们今日讨论,为何会失了民心,岂不更有意义。
之前点头的大部份人,此时又动摇起来,心想京城第一才子,果然不同凡响,一句话就反驳了对方,说起来只谈失了民心确实太过敷衍。
第四十六章
林方旭见自己队友的观点被人怼了回来, 也不着急, 嘴角含笑, 若有所思的等着董坤接下来的高见。
他不着急,蹲在论道堂屋檐边, 那颗大梧桐上的姜世云、姜世武兄弟俩倒是有些担心。
姜世武似模似样地叹口气道:哎, 在杭州时,我就觉得表哥和许师兄的辩论能力就不怎么样, 没想到沈京也一般,你说林小弟不会被拖后腿吧。
姜世云一脸可不思议地看了他一眼, 一个每次辩论, 发言都不超过三句话,且还有两句意思重复的人, 怎么还有脸嫌弃别人不行。
姜世云语重心长地,拍拍他的肩膀道:放心吧,他肯定能赢的。毕竟带着你这样的队友都能赢, 现在的境况还是要好些的。
梧桐树下, 有年轻士子,望了望书上的两人, 撇了撇嘴,轻声道:有辱斯文!哪有点小哥儿该有的庄重。见树上小哥儿似乎听见自己在背后议论, 低头向自己看了过来, 又瞬间心头小鹿乱撞,脸似火烤。
二月初春万物醒,年轻士子春情生, 姜世云若是知道此人的想法,只会说,你想多了。
姜世云晨练过后,去给姆父请安,听爹爹领走时说,他们文会是圣上出的题,赶忙拉着姜世武匆匆赶了过来。
他们到时,会馆已经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平日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此时个个都仿佛力大无穷,姜世武这么个力拔山兮的大个子,愣是撼不动其分毫。
姜世云索性带着自家二哥,爬上院墙,翻上房顶,飞檐走壁,在一众书生羡慕嫉妒中,跳到了梧桐树上。
梧桐树上视野极好,堂内堂外尽收眼底,只见此时,董坤驳了沈京后,又接着说道:前朝末年,常常是天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而包括炀帝在内的一干皇亲,依然歌舞升平,奢侈无度。上行下效,地方上官府依然横征暴敛,苛捐杂税不断,百姓手无余粮,生存尚且不能,如何会对夺其手中希望的朝廷忠爱。
董坤见众人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便接着道:《汉书.郦食其传》中,郦食其对汉王刘邦云,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所以,在下认为,前朝之所以亡国,乃是为帝王者不知天之天者,导致江山社稷俱往矣。
董坤说完后,堂内其他人反应如何先不提,姜世武却听得头昏脑涨,不懂便问道:小云,他天不天一大堆,到底什么意思啊?
姜世云好歹算个体育生中的学霸,此时却只能不懂装懂,一本正经道:他就是在显摆自己典籍记得多呢,都是一堆没什么用的废话,用不着懂。
姜世武觉得小云说的肯定都是对的,也不再纠结,林方旭若是知道了树上两人的对话,肯定会击掌赞同,自己心仪之人就是心明眼亮,可不就是一堆有道理的废话么,翻译直白一点,就是,对于统治者来说百姓是最重要的,而对于百姓来说吃饭是最重要的,所以只要吃饱饭,谁管你谁当皇帝。
读书人肯定不能说的这么直白,但是即使董坤引经据典说了这么多,都还是掩饰不了,他其实也说得太过笼统。
沈茂同样也发现了这点,站起来反驳道:董兄说了这么多,在下看来也相当没有诚意,民以食为天,董兄为何闭口不谈,是谁夺走了百姓的天?
众人见他语气逼人,都惊了惊,只见他面上犹豫了一瞬,复又语气坚定地说道:百姓为何失了天?无他,贪官巧立名目,横行敛财,甚至灾银都被贪污一空所致;庸官碌碌无为,闭目掩耳,甚至同流合污所致;朝堂诸公要么不作为,
要么胡乱作为所致。在下看来,前朝亡国原因很简单,概因吏治腐败!
沈茂说完便直接坐下,似乎心头还有些激荡,显得面色严肃,其他人心中震惊不说,连面上都写着此君乃真勇士也!。
坐在高位的朱显宗依然八风不动,朱显文却面带笑意,嘿嘿,包括董孔两位阁老在内的很多官员,可都是前朝臣子,这士子真不怕得罪人呢,额,说起来皇爷爷是前朝领兵元帅,不是也被骂了进去呢?!嘿!这个竖子!
孔玠此时内心活动并没有三皇子那么精彩,但也觉得沈茂说的不妥,站起来皱眉道:按照沈兄所说,岂不是太过一概而论,前朝吏治虽不清明,但也有许多有志之士的,远的不说,当年林御史为天下苍生,是何等舍生忘死,登闻鼓鼓声更是响彻宇内。
姜世云气愤地将面前的梧桐枝折断在手中,这人真狡诈,没事提林御史干嘛,那是别人的祖先,又不是你的。姜世云此时的心态,用现代粉丝的话来说,便是你别来蹭我家男神祖先的热度!
祖先被蹭了热度而不自知的林方旭,此时挑挑眉,面带微笑地听孔玠继续说道:在下观点其实很简单,前朝直接亡国的原因,就是外敌入侵,至于之前失民心也好,吏治腐败也好,若是没有蒙奴肆掠,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多给一些时间,不一定不能整治好。
孔玠说完他的简单观点后,也直接坐下,众人心想,确实很简单啊!连姜世武都忍不住嘟囔道:这人说的怎么和我一个水平?
姜世云听完又是一个白眼,你那是真实水平,人家是故意说得简单。
浙江众士子此时面面相觑,蒙奴过后,就是先帝登基,孔玠看似说得简单,却给对手设了个大陷阱。
太子朱显宗此时眼含一丝兴味,见浙江众人,一时之间竟都没有人站起来反驳对方,也跟着众人一起看向有志之士的子孙林方旭。
林方旭倒是真的不想急着表现,只是人家都提到自己祖先了,作为名人之后,也不能怕事不是?
在众人的期盼中,林方旭慢条斯理的站了起来,未语先笑道:呵呵,孔兄的论点真是极其有意思,就好比花坛中有颗已经枯萎的牡丹,花匠将其拔掉,孔兄站在被丢弃的枯枝旁,摇头叹气道,不应该拔掉的啊,多浇些水,也许就活过来了,却装作看不见那早就烂掉的根。
噗嗤朱显文第一个忍不住笑出声来,见太子大哥转头看向自己,忙作揖告饶道:解元郎形容得实在是太好笑了,哈哈
朱显宗也面带微笑道:确实很好笑。,底下众人似乎像是得了许可,都不再忍着,笑出声来。
林方旭走到论道堂中间,眼神缓缓扫过周围的士子,扫过梧桐书上蹲着的两人时,多停了片刻,又若无其事的移开,被他扫过的士子都渐渐止了笑。
林方旭此时方问道:在座诸位读书进学是为了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心想当然是为了做官,但若说出口的话,必然是为了报效朝廷,匡扶社稷。
林方旭不等众人说完,学总角小儿背诵三字文般,漫不经心地摇头背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林方旭背完后,又笑着道:千锺粟、黄金屋真的从书中来吗?不!若是你读书的目标只是为了千锺粟、黄金屋,在你考中进士,授了官后,你会发现,书里其实并没有这些你想要的这些东西。
林方旭扫了扫众人,又
继续道:失望过后,你会发现,书中没有,但是,你可以用读书得来的权利去谋取它。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