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螺髻山下客(
说起来最低调的反而是那帮京中子弟,无他,输了,人家要说你丢了祖上威名;赢了,人家还要挑剔你赢的是否漂亮光彩,是否对得起祖上威名,总之为了祖上的威名,还是低调点吧,所以一群子弟中,竟然只有姜世云兄弟有三个文人组成的亲友团。
其实要林方旭来说,京营招新真正的较量,其实在各大卫的兵士争夺推荐名额时,就已经结束了,此时正在进行的比试只有两个目的:
一、考验各卫所推荐兵士的实力,排除能力不足走后门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哪个卫所实力突出,下次招新可以多给些名额。
二、对姜世武这些特招生来说,才是真正的考试,不仅要面对残酷的淘汰,甚至还有可能会输掉家族的名声,所以来参加的子弟,就没有能力特别差的,能力特别差的族中长辈也不敢同意他来。
京营考试第一天考三样,弓箭、奔袭、个人武艺。
校场外围布置了一排,两百列竖靶,每列竖靶高低不同,最近的靶子离射击点也有七十米,最远的得有两百二十米。两百个并排的射击位置旁边都有一个武器架,上面挂着三副长弓,分别为一石长弓、两石长弓和三石长弓。
一把弓是几石?把弓固定在一处,在弓弦上悬挂挂几石的重物能把该弓拉开一支箭的长度的距离,那这张弓就是几石的规格。
京营所有兵士的标准配弓都是一石,大魏朝一百斤为一石,所以若是连拉开一百斤弦的力气都没有,弓箭这项,便是真的没戏了。
五千名考生已经列队等待,排第一队的两百人,赫然就有姜世武兄弟俩,只见一位身着铠甲的将军,令旗一挥,两百人齐步走向射击位置站好,传令官高声喊道:考生选弓。
两百人从弓架上取了一石弓,在传令官的号令下,箭上弦,百箭齐发,射向七十米处的竖靶,两百人无一人脱靶,只是箭矢在靶上的位置不同而已。
传令官等记录人员登记好第一箭成绩后,又高声道:考生换弓。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拉的开两石弓的,两百来斤呢,只有包括姜世武兄弟在内的十来人,将手中的一石弓换成了两石,第二轮射击时,这十来支箭便直奔一百二十米竖靶而去,羽箭呼啸而过,最终稳稳的立在木靶上,两百人中依然没有落靶,记录人员赶紧记录结果,同时还要标注使用的是几石长弓。
当传令官再次高声喊道:考生换弓,只见两百人中,只有姜世武走出来,拿起了那把三石重弓,引来一众人侧目。
第三轮射击时,姜世武一箭独秀地飞向两百二十米处的竖靶,插在了靶子红心边缘处,姜世武远远地看到这个成绩撇了撇嘴,比起前两箭正中红心的成绩,第三箭的成绩显得不尽如人意。
然而他不知道,此时姜世云虽然三箭都正中红心,但同样也不满意,可惜不满意也无法,没有拉开三百斤的力气,只能忘靶兴叹。
这两百人考完弓箭后,便也不再此处多留,在传令官指引下,到另一处参加奔袭考核,奔袭考核倒是没有那么多规矩,只消从起点,经过一些人造障碍,跑到终点就行,终点有人会记录你用时多少。
等两百来人或前或后,到达终点时,传令官才下令解散休息,只是不要忘了下午未时一刻参加武艺考核。
姜世武两人去和林方旭他们汇合,看完了弓箭比试后,才一起离开,去京营的食堂混一顿伙食。
许仲康将一个约有八两重的馒头,掰了半个给林方旭后,感叹道:都说没点本事,别来参加京营考试,五千多人的弓箭比赛,竟然只有极个别使用重弓的脱了靶!实在是令人叹服
姜世云一副你少见多怪的样子,扬声道:那当然,你当京营是什么地方?整个大魏国的精锐所在呢。
林方旭接过许仲康递过来的馒头,含笑看着他意气风发的样子,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这位精锐,豪气干云地将手中的八两馒头,就着肉和菜给啃掉了。
林方旭忍不住看了小哥儿的肚皮一眼,换来的是,桌下小腿被人踢了一脚和小哥儿恼怒的眼神,过后又见小哥儿微微红了脸。
下午比试的前,就公布了上午的淘汰结果,五千多人也只淘汰了一千不到,比起科举会试的淘汰率来说,简直是温柔又善良。
下午比试也很直接,剩下四千人分别跟京师营老兵对招,能在老兵手下走个百来招不落败的,便就算是过了,看似很简单,但京师营老兵也是曾经卫所推荐来的啊,实力也不差的。
和弓箭比赛一样,还是两百人同时进行,大校场被一米左右的木栅栏,隔成了一块一块的,姜世云和一位同样使枪的汉子站在一块比较开阔的区域,周围看热闹的人是别处的几倍还多,没办法,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看的小哥儿来考京师营,大家都要格外关注一些。
汉子有些紧张,倒不是怕伤着小哥儿,而是怕输得太难看,概因他的上司,便是这位小哥儿的亲大哥。姜副指挥使曾经提过,他在家都打不过他的两个弟弟,而自己又打不过姜副指挥使,汉子看了看周围等着看戏的同僚,哎,怎么写着他名字的纸条就被我抽中了呢,真是时运不济。
姜世云自然是认得这个汉子的,叫什么来着忘了,以前跟着哥哥来五军营时见过,当时他还跟他哥哥开玩笑说:这就是你都打不过的两个弟弟吗?,姜世云当时他觉得此人性格颇为爽朗,没想到此时却啰嗦得很,干脆自己挥枪刺了过去。
汉子见人已经攻了过来,也不敢分心,忙沉着应对,两人你来我往的走了二十回合,姜世云臂力明显不如那汉子,但却比他要灵活许多,五十来回合后,汉子便有些招架不住了,姜世云借着一股巧劲儿,逮着机会将其掀翻在地。
好!嘘!
四周围着的人,齐声鼓掌叫好,吹起口哨来,京营的人喝彩的同时还不忘奚落嘲笑落败的汉子,丝毫没有袍泽之义。
看着姜世云剽悍的战斗力,许仲康凑到林方旭耳边,悄声道:姜少郎这身功夫可真了得,谁要是娶了他,以后夫夫要是有什么不合,不知道会不会挨揍。
林方旭想想姜侯爷揍御史的前科,身子骨突然有些发疼,很快又在心里摇摇头道,不会!小云的性子还是像商郎君多一些,姜世武那个家伙才像姜侯爷。
姜世武确实像姜军多一些,而他此时遇到的对手却像他一样,都是使的重锤,也是个身高快两米的壮汉,但人家力气可比姜世武大一些。
坚持了快两百来招时,姜世武虽然还斗志满满,但已经被人压制得动弹不了了,周围的汉子却没有嘲笑他,毕竟和他对战的兵士,在京师营里,也算是排在前面的高手。
到此时,姜家兄弟俩算是都考进了京师营,明天的考试真要说起来也不能被称作考试,说是京营老兵给新兵的下马威还要准确一些,因为明天的考试内容是新兵为一军,同样数量的老兵为一军,进行对抗比赛,获胜的一方得彩头,历年来彩头都是被老兵得了去的。
林方旭三人虽然想明天继续来凑热闹,可却是不可能了,因为明天便是金殿传胪日了。
就在众位贡生都期待着皇榜提名的时候,却不知此次包括管阁老在内的九位阅卷官此时却心情微妙得很,因为其它试卷都评完,却独独差着林方旭那份,导致四百份考卷座次都已经排完,却不得不将第一给空了出来。
傍晚时分,管阁老在礼部尚书赵松涛,吏部尚书杨严博的陪同下,将十二份考卷呈到了御前,由圣上钦点三鼎甲,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建文帝从上而下的翻看着呈上来的十二份试卷,第一份便是帝看完,心里摇摇头。
皇哥领兵去给父亲解围时,自己被留在京城,说起来当时还多亏商太傅看顾,不然不知道要遭多少难。这位大人可是个有勇有谋的主,没想到他的孙子,文才不错,学识也好,但在政治策论上却过于小心谨慎了些,并没有其祖父的杀伐果断啊,想着便把商谭的试卷放到一边。
接着往下看时,才发现似乎不止帝也不失望,因为他想要看到的答卷,已经在他手中了,也不太在意,便从中选了两个作为榜眼、探花,状元自然不用说,他早就有了人选。
管子仲等人,接过圣上手写的名单时,都心想果然如此,虽然想知道林方旭到底答了什么,但也没向圣上讨要,毕竟看圣上的态度,多半也是不会给的,这便让人更加好奇了。
第二天拂晓,旭日东升,彩霞满天,深红色的宫墙,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富丽堂皇。
肃穆的景阳钟声里,午门的三扇正门、两扇东西对开的掖门,同时缓缓打开。身着飞鱼服,手持一丈画戟的兵士,步伐整齐的旁边四个门洞而出,立在汉白玉铺成的五条大道旁。
宫门外林方旭等新科进士,都穿着同样的青缘深蓝色广袖罗袍,头带乌纱进士帽,手持槐木笏板,和身穿大红朝服的皇室公卿、文武百官等在午门外,直到城门楼上又是一声钟响,又太监扯着嗓子道:吉时到,百官率贡生觐见!众人才缓缓往里走。
到皇极殿时,官员和公卿们则鱼贯进殿,一干贡士却跪在大殿外、御道两旁,等着听宣,殿里面说什么,外面是听不见的,等到乐声响起,才看见大魏首辅孔弈从殿中出来,展开道:为国抡才,出身莫问。今建文八年丙辰科殿试结束,上廷试天下贡士,钦赐一甲进士及第三名,二甲进士出身一百一十一名,三甲同进士出身二百八十七名,如下
念到这里,孔阁老不知是需要缓口气,还是故意掉胃口,竟然有意顿了顿,在大家心都被提起来的时候,才缓缓道:殿试一甲第一名林方旭!
众位贡士心想,果然如此。
林方旭心想,好了,这一世至少在科举一道上,奋斗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随着一声一甲第一名,贡生林方旭觐见,林方旭在引导官员的带领下,进殿谢恩,三跪九拜,山呼万岁后,被引到左班正六品品级的地方站定。
直到外面又唱道:一甲第二名,商谭!时,林方旭才惊觉,自己还像抢了商师兄的状元,暗暗在心中对师兄说声抱歉。
商谭磕完头,被引到右班,在正七品级站定,外面又唱道:一甲第三名,孔玠。
这位得了第三名到让林方旭微微吃惊,这一位得了第三,那上一世得了榜眼那人呢?
很快孔玠谢恩站定后,便听见外面高喊:二甲第一名,金达。上一世的榜眼居然跑到二甲去了,林方旭感叹完,便又接着听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
二甲第二名,董坤。
二甲第三名,文天奉。
二甲第八名,许仲康。
二甲第九名,苏昭。
二甲第十一名,沈京。
二甲第二十名,沈茂。
二甲第六十七名,王子泰。等
三甲进士念完后,孔阁老累得快要背过气去,两百多名同进士不用进殿,在殿外跪谢既可。
唱名完毕,宫乐响起,百官以及新科进士行大礼,恭送圣上回宫后,众位文武官员便主动对着新科进士们道喜,像董坤、孔玠这种有长辈在的人,众人自然是要先夸两位阁老教导有方,还没等众人将其祖先都夸一遍的时候,姜军却拍着林方旭的肩膀,大赞道:好小子,六首啊,这天下有几个读书人能得六首的?!,嗓门大得将其他人都盖了过去。
此时礼部尚书赵松涛搭话道:不多,从科举兴起至今,怕也没几个啊,呵呵,说起来,林六首这殿试试卷还是圣上亲阅,直接点的第一呢,不知林六首究竟答了什么,如此得圣心?
林方旭正想说,答了什么?答了殿试时,圣上问的为题呗,话还没说出口,便被管阁老笑眯眯打断道:赵尚书以后有时间再问吧,三鼎甲还要更衣,等着御街夸官呢。
林方旭自然乐得有人解围,朝着管阁老感激地笑笑,便和商谭、孔玠两人,一起跟着三名鸿胪寺的官员,去偏殿更衣。
换好衣服后,又由管子仲、李默、董钦三位辅政大学士亲送到午门外,再由礼部尚书赵松涛迎接,亲自送至承天门,骑上银白色无杂毛,披红挂彩的高头大马,后面跟着彩旗、绿扇、红伞、锣鼓乐队,大吹大擂地出了承天门,到了长安大街上。
今年的三鼎甲都还很年轻,容貌都很出色,当三人骑着银色白马出现时,本就热闹的长安街,变得更加热闹,世人爱慕年少,好容颜,自然要比往年更加热情和激动。
林方旭三人走在大街上时,只觉得四周人潮涌动,尖叫连连,一路上不断有鲜花花
瓣抛到自己身上,在林方旭为,又被一支鲜花砸中脑袋而烦恼时,没注意到自家大哥也挤在人群中,自豪的看着自己。
说来林方勤也是昨天下午刚到,找了家客栈住了一晚,第二天便是放榜日,也没有去武安侯府拜访,就到长安街来等着看小弟骑马游街,自从知道小弟中了会元后,他就笃定小弟一定能中一甲呢。
林方旭三人沿着长安街,经兵部街游行至吏部衙门,去奎星堂上了香后,才骑马回到了礼部衙门。
礼部衙门内,其它本科同年早就已经在那里候着了,见他们来了,便纷纷起身相迎,除了本科同年外,还有一些历科鼎甲前辈。三人向诸位前辈施了礼,然后到正堂按次序就坐,御赐琼林宴便开始了。
说起来在前朝时,琼林宴可不像现在这样,多半是在圣上的御花园里举行,除了新科进士,还有诸位文武官员作陪。
这样老员工也能借此机会放假一日,再沾新员工的光,借机办个官场迎新大会,该玩儿的玩儿,该串联的串联。
然而勤政节俭的洪武帝,显然并不想让老员工借机怠工,也不想花钱大办,便将琼林宴改成了今天这模样,让菜鸟们自己聚在一起,为十年寒窗,终于被录用而庆祝,不过好在,吃的是大老板家御厨做的佳肴,喝得也是大老板家酒窖里拿出来的贡酒。
稍坐敬酒之后,老前辈们便都借机离开,林方旭率领同年恭送出去,回来后佳肴胪列,众人喝着美酒,尽情品尝着今日的风光荣耀。
有前辈在时,诸人还稍稍端着,人走后,众人才借着美酒,放肆抒发着自己的激动,感叹十年苦读是多么的不容易,甚至有几位年岁颇大的同年,估计是想到了自己科举路上所受的种种挫折,竟然失声痛哭起来。
众人一时间,都看向四百人中最龄最年幼,却已经是连中六元首的状元郎,不知道是羡慕还是嫉妒更多一些。
算了,算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还有很多人从青葱年少,考到满头白发,也没能在金銮殿听宣一回,又何苦拿自己跟学神比呢。
恋耽美
其实要林方旭来说,京营招新真正的较量,其实在各大卫的兵士争夺推荐名额时,就已经结束了,此时正在进行的比试只有两个目的:
一、考验各卫所推荐兵士的实力,排除能力不足走后门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哪个卫所实力突出,下次招新可以多给些名额。
二、对姜世武这些特招生来说,才是真正的考试,不仅要面对残酷的淘汰,甚至还有可能会输掉家族的名声,所以来参加的子弟,就没有能力特别差的,能力特别差的族中长辈也不敢同意他来。
京营考试第一天考三样,弓箭、奔袭、个人武艺。
校场外围布置了一排,两百列竖靶,每列竖靶高低不同,最近的靶子离射击点也有七十米,最远的得有两百二十米。两百个并排的射击位置旁边都有一个武器架,上面挂着三副长弓,分别为一石长弓、两石长弓和三石长弓。
一把弓是几石?把弓固定在一处,在弓弦上悬挂挂几石的重物能把该弓拉开一支箭的长度的距离,那这张弓就是几石的规格。
京营所有兵士的标准配弓都是一石,大魏朝一百斤为一石,所以若是连拉开一百斤弦的力气都没有,弓箭这项,便是真的没戏了。
五千名考生已经列队等待,排第一队的两百人,赫然就有姜世武兄弟俩,只见一位身着铠甲的将军,令旗一挥,两百人齐步走向射击位置站好,传令官高声喊道:考生选弓。
两百人从弓架上取了一石弓,在传令官的号令下,箭上弦,百箭齐发,射向七十米处的竖靶,两百人无一人脱靶,只是箭矢在靶上的位置不同而已。
传令官等记录人员登记好第一箭成绩后,又高声道:考生换弓。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拉的开两石弓的,两百来斤呢,只有包括姜世武兄弟在内的十来人,将手中的一石弓换成了两石,第二轮射击时,这十来支箭便直奔一百二十米竖靶而去,羽箭呼啸而过,最终稳稳的立在木靶上,两百人中依然没有落靶,记录人员赶紧记录结果,同时还要标注使用的是几石长弓。
当传令官再次高声喊道:考生换弓,只见两百人中,只有姜世武走出来,拿起了那把三石重弓,引来一众人侧目。
第三轮射击时,姜世武一箭独秀地飞向两百二十米处的竖靶,插在了靶子红心边缘处,姜世武远远地看到这个成绩撇了撇嘴,比起前两箭正中红心的成绩,第三箭的成绩显得不尽如人意。
然而他不知道,此时姜世云虽然三箭都正中红心,但同样也不满意,可惜不满意也无法,没有拉开三百斤的力气,只能忘靶兴叹。
这两百人考完弓箭后,便也不再此处多留,在传令官指引下,到另一处参加奔袭考核,奔袭考核倒是没有那么多规矩,只消从起点,经过一些人造障碍,跑到终点就行,终点有人会记录你用时多少。
等两百来人或前或后,到达终点时,传令官才下令解散休息,只是不要忘了下午未时一刻参加武艺考核。
姜世武两人去和林方旭他们汇合,看完了弓箭比试后,才一起离开,去京营的食堂混一顿伙食。
许仲康将一个约有八两重的馒头,掰了半个给林方旭后,感叹道:都说没点本事,别来参加京营考试,五千多人的弓箭比赛,竟然只有极个别使用重弓的脱了靶!实在是令人叹服
姜世云一副你少见多怪的样子,扬声道:那当然,你当京营是什么地方?整个大魏国的精锐所在呢。
林方旭接过许仲康递过来的馒头,含笑看着他意气风发的样子,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这位精锐,豪气干云地将手中的八两馒头,就着肉和菜给啃掉了。
林方旭忍不住看了小哥儿的肚皮一眼,换来的是,桌下小腿被人踢了一脚和小哥儿恼怒的眼神,过后又见小哥儿微微红了脸。
下午比试的前,就公布了上午的淘汰结果,五千多人也只淘汰了一千不到,比起科举会试的淘汰率来说,简直是温柔又善良。
下午比试也很直接,剩下四千人分别跟京师营老兵对招,能在老兵手下走个百来招不落败的,便就算是过了,看似很简单,但京师营老兵也是曾经卫所推荐来的啊,实力也不差的。
和弓箭比赛一样,还是两百人同时进行,大校场被一米左右的木栅栏,隔成了一块一块的,姜世云和一位同样使枪的汉子站在一块比较开阔的区域,周围看热闹的人是别处的几倍还多,没办法,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看的小哥儿来考京师营,大家都要格外关注一些。
汉子有些紧张,倒不是怕伤着小哥儿,而是怕输得太难看,概因他的上司,便是这位小哥儿的亲大哥。姜副指挥使曾经提过,他在家都打不过他的两个弟弟,而自己又打不过姜副指挥使,汉子看了看周围等着看戏的同僚,哎,怎么写着他名字的纸条就被我抽中了呢,真是时运不济。
姜世云自然是认得这个汉子的,叫什么来着忘了,以前跟着哥哥来五军营时见过,当时他还跟他哥哥开玩笑说:这就是你都打不过的两个弟弟吗?,姜世云当时他觉得此人性格颇为爽朗,没想到此时却啰嗦得很,干脆自己挥枪刺了过去。
汉子见人已经攻了过来,也不敢分心,忙沉着应对,两人你来我往的走了二十回合,姜世云臂力明显不如那汉子,但却比他要灵活许多,五十来回合后,汉子便有些招架不住了,姜世云借着一股巧劲儿,逮着机会将其掀翻在地。
好!嘘!
四周围着的人,齐声鼓掌叫好,吹起口哨来,京营的人喝彩的同时还不忘奚落嘲笑落败的汉子,丝毫没有袍泽之义。
看着姜世云剽悍的战斗力,许仲康凑到林方旭耳边,悄声道:姜少郎这身功夫可真了得,谁要是娶了他,以后夫夫要是有什么不合,不知道会不会挨揍。
林方旭想想姜侯爷揍御史的前科,身子骨突然有些发疼,很快又在心里摇摇头道,不会!小云的性子还是像商郎君多一些,姜世武那个家伙才像姜侯爷。
姜世武确实像姜军多一些,而他此时遇到的对手却像他一样,都是使的重锤,也是个身高快两米的壮汉,但人家力气可比姜世武大一些。
坚持了快两百来招时,姜世武虽然还斗志满满,但已经被人压制得动弹不了了,周围的汉子却没有嘲笑他,毕竟和他对战的兵士,在京师营里,也算是排在前面的高手。
到此时,姜家兄弟俩算是都考进了京师营,明天的考试真要说起来也不能被称作考试,说是京营老兵给新兵的下马威还要准确一些,因为明天的考试内容是新兵为一军,同样数量的老兵为一军,进行对抗比赛,获胜的一方得彩头,历年来彩头都是被老兵得了去的。
林方旭三人虽然想明天继续来凑热闹,可却是不可能了,因为明天便是金殿传胪日了。
就在众位贡生都期待着皇榜提名的时候,却不知此次包括管阁老在内的九位阅卷官此时却心情微妙得很,因为其它试卷都评完,却独独差着林方旭那份,导致四百份考卷座次都已经排完,却不得不将第一给空了出来。
傍晚时分,管阁老在礼部尚书赵松涛,吏部尚书杨严博的陪同下,将十二份考卷呈到了御前,由圣上钦点三鼎甲,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建文帝从上而下的翻看着呈上来的十二份试卷,第一份便是帝看完,心里摇摇头。
皇哥领兵去给父亲解围时,自己被留在京城,说起来当时还多亏商太傅看顾,不然不知道要遭多少难。这位大人可是个有勇有谋的主,没想到他的孙子,文才不错,学识也好,但在政治策论上却过于小心谨慎了些,并没有其祖父的杀伐果断啊,想着便把商谭的试卷放到一边。
接着往下看时,才发现似乎不止帝也不失望,因为他想要看到的答卷,已经在他手中了,也不太在意,便从中选了两个作为榜眼、探花,状元自然不用说,他早就有了人选。
管子仲等人,接过圣上手写的名单时,都心想果然如此,虽然想知道林方旭到底答了什么,但也没向圣上讨要,毕竟看圣上的态度,多半也是不会给的,这便让人更加好奇了。
第二天拂晓,旭日东升,彩霞满天,深红色的宫墙,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富丽堂皇。
肃穆的景阳钟声里,午门的三扇正门、两扇东西对开的掖门,同时缓缓打开。身着飞鱼服,手持一丈画戟的兵士,步伐整齐的旁边四个门洞而出,立在汉白玉铺成的五条大道旁。
宫门外林方旭等新科进士,都穿着同样的青缘深蓝色广袖罗袍,头带乌纱进士帽,手持槐木笏板,和身穿大红朝服的皇室公卿、文武百官等在午门外,直到城门楼上又是一声钟响,又太监扯着嗓子道:吉时到,百官率贡生觐见!众人才缓缓往里走。
到皇极殿时,官员和公卿们则鱼贯进殿,一干贡士却跪在大殿外、御道两旁,等着听宣,殿里面说什么,外面是听不见的,等到乐声响起,才看见大魏首辅孔弈从殿中出来,展开道:为国抡才,出身莫问。今建文八年丙辰科殿试结束,上廷试天下贡士,钦赐一甲进士及第三名,二甲进士出身一百一十一名,三甲同进士出身二百八十七名,如下
念到这里,孔阁老不知是需要缓口气,还是故意掉胃口,竟然有意顿了顿,在大家心都被提起来的时候,才缓缓道:殿试一甲第一名林方旭!
众位贡士心想,果然如此。
林方旭心想,好了,这一世至少在科举一道上,奋斗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随着一声一甲第一名,贡生林方旭觐见,林方旭在引导官员的带领下,进殿谢恩,三跪九拜,山呼万岁后,被引到左班正六品品级的地方站定。
直到外面又唱道:一甲第二名,商谭!时,林方旭才惊觉,自己还像抢了商师兄的状元,暗暗在心中对师兄说声抱歉。
商谭磕完头,被引到右班,在正七品级站定,外面又唱道:一甲第三名,孔玠。
这位得了第三名到让林方旭微微吃惊,这一位得了第三,那上一世得了榜眼那人呢?
很快孔玠谢恩站定后,便听见外面高喊:二甲第一名,金达。上一世的榜眼居然跑到二甲去了,林方旭感叹完,便又接着听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
二甲第二名,董坤。
二甲第三名,文天奉。
二甲第八名,许仲康。
二甲第九名,苏昭。
二甲第十一名,沈京。
二甲第二十名,沈茂。
二甲第六十七名,王子泰。等
三甲进士念完后,孔阁老累得快要背过气去,两百多名同进士不用进殿,在殿外跪谢既可。
唱名完毕,宫乐响起,百官以及新科进士行大礼,恭送圣上回宫后,众位文武官员便主动对着新科进士们道喜,像董坤、孔玠这种有长辈在的人,众人自然是要先夸两位阁老教导有方,还没等众人将其祖先都夸一遍的时候,姜军却拍着林方旭的肩膀,大赞道:好小子,六首啊,这天下有几个读书人能得六首的?!,嗓门大得将其他人都盖了过去。
此时礼部尚书赵松涛搭话道:不多,从科举兴起至今,怕也没几个啊,呵呵,说起来,林六首这殿试试卷还是圣上亲阅,直接点的第一呢,不知林六首究竟答了什么,如此得圣心?
林方旭正想说,答了什么?答了殿试时,圣上问的为题呗,话还没说出口,便被管阁老笑眯眯打断道:赵尚书以后有时间再问吧,三鼎甲还要更衣,等着御街夸官呢。
林方旭自然乐得有人解围,朝着管阁老感激地笑笑,便和商谭、孔玠两人,一起跟着三名鸿胪寺的官员,去偏殿更衣。
换好衣服后,又由管子仲、李默、董钦三位辅政大学士亲送到午门外,再由礼部尚书赵松涛迎接,亲自送至承天门,骑上银白色无杂毛,披红挂彩的高头大马,后面跟着彩旗、绿扇、红伞、锣鼓乐队,大吹大擂地出了承天门,到了长安大街上。
今年的三鼎甲都还很年轻,容貌都很出色,当三人骑着银色白马出现时,本就热闹的长安街,变得更加热闹,世人爱慕年少,好容颜,自然要比往年更加热情和激动。
林方旭三人走在大街上时,只觉得四周人潮涌动,尖叫连连,一路上不断有鲜花花
瓣抛到自己身上,在林方旭为,又被一支鲜花砸中脑袋而烦恼时,没注意到自家大哥也挤在人群中,自豪的看着自己。
说来林方勤也是昨天下午刚到,找了家客栈住了一晚,第二天便是放榜日,也没有去武安侯府拜访,就到长安街来等着看小弟骑马游街,自从知道小弟中了会元后,他就笃定小弟一定能中一甲呢。
林方旭三人沿着长安街,经兵部街游行至吏部衙门,去奎星堂上了香后,才骑马回到了礼部衙门。
礼部衙门内,其它本科同年早就已经在那里候着了,见他们来了,便纷纷起身相迎,除了本科同年外,还有一些历科鼎甲前辈。三人向诸位前辈施了礼,然后到正堂按次序就坐,御赐琼林宴便开始了。
说起来在前朝时,琼林宴可不像现在这样,多半是在圣上的御花园里举行,除了新科进士,还有诸位文武官员作陪。
这样老员工也能借此机会放假一日,再沾新员工的光,借机办个官场迎新大会,该玩儿的玩儿,该串联的串联。
然而勤政节俭的洪武帝,显然并不想让老员工借机怠工,也不想花钱大办,便将琼林宴改成了今天这模样,让菜鸟们自己聚在一起,为十年寒窗,终于被录用而庆祝,不过好在,吃的是大老板家御厨做的佳肴,喝得也是大老板家酒窖里拿出来的贡酒。
稍坐敬酒之后,老前辈们便都借机离开,林方旭率领同年恭送出去,回来后佳肴胪列,众人喝着美酒,尽情品尝着今日的风光荣耀。
有前辈在时,诸人还稍稍端着,人走后,众人才借着美酒,放肆抒发着自己的激动,感叹十年苦读是多么的不容易,甚至有几位年岁颇大的同年,估计是想到了自己科举路上所受的种种挫折,竟然失声痛哭起来。
众人一时间,都看向四百人中最龄最年幼,却已经是连中六元首的状元郎,不知道是羡慕还是嫉妒更多一些。
算了,算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还有很多人从青葱年少,考到满头白发,也没能在金銮殿听宣一回,又何苦拿自己跟学神比呢。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