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螺髻山下客(
身为内阁次辅,高高在上惯了,什么时候感觉到憋屈弱势?便是这种时候了。次辅始终是次辅,即使要发言也得等做头把交椅的人说完,所以一来便落了下风。
董阁老也是个果决之人,知道其他人忌惮什么,既然大家都不敢直说,那就让他来挑明好了,便拱手开口道:回禀首辅大人,以下官对江南等地的了解,无论是秋税也好,百姓缺粮也好,所有问题只有一个根由。那便是从前朝末年开始,江南等地土地兼并严重,隐田隐户太多,若是能彻底解决了这些,那所有的问题便都不再是问题。
孔阁老眯着眼睛老淡淡回望,呵,不是问老夫要答案么?答案就是这个,但凡有点见识的人,谁不知道?!可谁又敢真的去彻底清查呢?!老夫今天就替你们直接摆到台面上,倒要看看谁真的能接了这差事?
董阁老自认为回敬了孔阁老一个难题,便不再开口,却不知道他这个难题同时抛给了多人,包括坐在御案后旁观的圣上。
如同董阁老想得一样,在座的大多数人听完他的话后,都不敢轻易开口。
就在大家似乎都被这个难题难住的时候,左都御史杨严站起来,对着诸位阁老拱拱手,肃声道:下官认为董阁老总结得极到位,江南本是鱼米之乡,也不像北方各府一样遭受蒙奴铁骑践踏,结果只有洪武前八年,每年所缴纳税粮略高于北方各府,后面差距逐渐减小,这几年也只是齐平,呵!真是多缴纳一粒都不肯呢!边关城墙得不到修缮,扬子江水患得不到治理,户部天天哭穷,钱都到了哪里,全被
那些个国蠹挖到了自己家里!
杨严说完,几步上前,跪在皇帝御案前,大声恳求道:为国家富饶,百姓安乐,臣请命前去江南重新丈量登记田亩,彻查隐田隐户!
从杨严站出来时,孔阁老便半眯着眼睛不再说话,任由别人打量,赵松涛等江南官员此时已经有些着急,一个个都偷偷得憋了一眼自己派系的领头人,然而他们的领头人此时却没空管他们。
董阁老听了杨严那些言论后,心里有些吃惊,这孔老儿是打算和自己真刀真枪的来了?还是也和自己一样在试探圣上的态度呢?
林方旭听到这里,觉得自己又对两位阁老有了新的认识,上辈子就海上走私一案,自己服毒之前还跟大荣猜测,孔阁老怕是要棋差一招,现在看来当时事情到了最后说不定鹿死谁手呢?可惜自己当时也没机会见到结果。
不过他此时却见到了两方人马试探圣上态度的结果,从董阁老说完后圣上眼中的不悦,到这时候目光平静似乎还透着一丝欣慰,林方旭觉得不管圣上对江南一事态度如何,但绝对是对董阁老不满的。
第七十章
秋老虎早已经过去, 天气也早就转凉, 此时乾清宫内却稍微有些闷热, 杨大人慷慨激昂,舍生忘死地说完后, 皇帝却迟迟不给回应, 双目微合,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 手中把玩着一柄的玉如意,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在御案上, 如同敲打在殿内诸人的心间。
等众人的心气快被敲没的时候, 皇帝才睁开眼,一脸惊讶道:怎么不继续了?还是说你们商量出法子了?既然有了办法, 那孔阁老就就来说说,到底要怎么办吧?
孔、董两位阁老见跪在中间的杨严被圣上无视个彻底,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 终于试探出圣上的态度了, 万幸圣上没有彻底清除的打算,那一切就好办了。
孔阁老被圣上点了名, 即使他们其实并没有讨论出什么可行的结果,他还是不得不自己总结道:前朝炀帝奢靡, 国库空虚, 蒙奴又犯边,因为军费问题曾几度增加赋税徭役,百姓不堪重负, 大多将土地投献至官宦豪门名下,一家人都成了佃户,到大魏初立之时已成规模。先帝爷还在时,也曾为此事谋划过,但想到毕竟是前朝就种的恶因,才造成今日之恶果,先帝爷多有不忍,便一直拖到如今。
林方旭觉得孔阁老真会避重就轻,前朝赋税重难道就成了土地兼并的理由了,百姓投靠了那些官宦豪门交的佃租也不见得比赋税低多少吧。
显然这种说法并不能让皇帝买账,就连太子朱显宗都忍不住反驳道:孔阁老这恶因说的似乎太冠冕堂皇了吧?再说,若真的只是因为前朝赋税重,才有这么些隐田隐民,那大魏朝建立这么多年,赋税不足前朝十分之一,也没见隐田隐民减少,反而每年都会再增加不少,这又是什么原由呢?
孔阁老被未来继承人怼了,也依然面色不该,仿佛就等着有人说出这句话,接过太子殿下的话继续说道:确实如殿下所言,洪武前几年的隐田数量并没有太大影响,后来那些个贪婪之辈见先帝爷仁厚,竟又肆无忌惮起来,才导致如今这局面!所以臣以为隐田隐户该查!,只是还需要有个标准才好。
林方旭听完后,在心里竖起了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说了这么一大堆,最后这个标准才是最重要的,老话里意思,直白一点便是希望皇帝定个尺度。他是赞同从江南世家身上割肉的,只是割多少,留多少,你得说清楚,又用了前朝赋税过重的理由,给皇帝定了个底线,意思便是前朝便占了的土地就不要再去深究了,不然恐怕引起反弹。
确实,孔阁老说完后,赵松涛等人一直沉重压抑的心情竟然有了一丝放松,说明不动前朝就已经侵占的土地便是他们的底线了。
可惜,孔阁老这次猜对了皇帝的态度,却并没有猜对他的底线。建文帝想起前朝在京城为质的日子,以及那个空有抱负,却懦弱可欺的前朝皇帝。
他也是想要抵御蒙奴的,可惜国库空虚,连军费都凑不齐,没有人听他的。还记得连父亲当时所率大军的辎重补给,也是直接从那些豪门贵胄家中借的,当时随便一户,家中借出的银钱粮草竟然抵得上半个国库了。
建文帝想到这里,心里冷笑,呵,前朝就是被你们给搬空了,才会禁不起一点风雨,现在还想来挖大魏朝的根基不成?
见皇帝又是久久不答,众人心里又开始七上八下,其中以董阁老一派官员最为揪心,毕竟关系到自身利益,能少割点自然是最好。其实侵田严重,应该是先帝病重那几年,若是圣上能按照建文元年的鱼鳞册清查,那就再好不过了。
江南的官员清楚,建文帝自然更清楚,对还跪着的杨严说道:杨大人先平身,既然诸位
都认为清查隐田实属必要,那便由杨大人全权负责此事吧。
杨严面带喜色,拱手保证道:是,臣定当尽心尽力,不负圣命。
建文帝老,淡淡道:恩,前朝末年,战乱天灾,书册典籍也遗失不少,杨大人就按照洪武三年的鱼鳞册作为参照吧。
杨严笑着遵命,洪武三年,南北刚刚统一,那帮子南人正是老实的时候,若是按照这个标准,甚好,甚好!
杨严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董阁老等人却也稍稍松口气。还好,圣上没有真的一网打尽,至少证明他还是有所顾忌的,内阁和皇帝之间的博弈,以皇帝让步妥协结束,实属难得。
就在众人都以为到此就应该结束,赶紧散场,私下里好帝从桌案的一边抽屉里,取出一个卷轴,对着坐在后排第一位的林方旭说道:东升,你过来。
只见他打开卷轴,拿在手中看了一眼,又继续道:殿试时,朕问你们,有何道而使上有裨于经费,下无妨与修养欤?你可还记得你是怎么答的?
终于来了,林方旭定了定神,答道:臣自然记得。
建文帝靠在椅背上,漫不经心道:从建文元年到现在,户部每年都在哭穷,国库从来都是前脚进后脚出。兵部从先帝在时,就说过必须要修整边关城墙隘口了,到现在都没修成。
建文帝说到这里,看着大皇长哥朱宣说道:说起来我那外甥去边关也有五年了吧,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在哪破破烂烂的城池后抗击蒙奴的。
朱宣只说了一句,今年就是第六年了。便不再说话。
建文帝也不再多问,只是感叹道:说到底都是朝廷缺钱闹的,朕年年让内阁以及六部大臣想办法,却年年都没什么成效,就想着也许你们年轻人有办法,果然,年轻人有时候就是要脑子灵活一些!东升啊,你先就就给诸位大人说说你的看法,让这些前辈给你参详参详。
林方旭应是后站在正中间,也不过多去看众人神色,只对着左右拱拱手后,缓缓说道:圣上询问,下官见识浅薄,还请诸位大人指点。
孔阁老此时朗笑道:东升才学过人,大可不必如此谦虚,老夫上了年纪,有时也感觉思维有些僵化,听听你们年轻人的看法,若是能茅塞顿开,老夫还得感谢你呢。
林方旭连称不敢,又对孔阁老拱了拱手,才继续道:众所周知,朝廷经费来源,主要是夏秋两季农税,但先不说隐田隐户,便是农桑本身就已经发展到了极限。
林方旭说道这里,其它人都还没什么表情,孔阁老和董阁老却都目光复杂地看了他一眼,大概是猜到他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只听林方旭吸了口气,又言辞诚恳道:臣自小随着父母下田耕种,深知农户不易,春天抢种,秋天抢收,中间还有担心虫害天灾,臣认为再从农税上着手,除非不顾及百姓死活,不然不会有太大收获。
其它人听得一头雾水,既然这样,那我们之前还商议个什么劲呢,难道圣上看好的后生,就这点水平不成?
这些自然不是林方旭主要想表达的,只听他又继续道:前朝炀帝年间,全国没有哪里土地兼并不严重,国库亏空更厉害。炀帝为了维持自己的奢靡生活想了一个办法,派了心腹太监去浙江宁波府开了市舶司,每年就靠这么一个地方衙门便能让炀帝生活奢靡无比,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内不说,甚至还能时不时接济朝廷财政,可见商之一业,利润之巨。先帝在位时,头几年鼓励农耕,百姓逐渐恢复元气后,也未曾说过要抑商控商。如今浙江、福建等沿海各府更是借海船之利,丝
绸、瓷器买到了海外各处,然而就在这商业大兴之时,朝廷商税却比农税还低,甚至每年只收到该收数目的三分之一不到,更不消说走私偷税盛行,最终导致商税至今已是名存实亡。
到此时,包括商谭、孔玠这些小年轻都已经猜到他要说什么了,商谭更是冷汗直流,东升啊东升,你真是马蜂逮着最大的捅啊!江南隐田还只是得罪南方士人,你这是要得罪全大魏的士人啊!出名的浙商、晋商、徽商等,哪个不是和朝廷官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东升啊,你快别说了吧!
商谭的担心,并没有通过意念,传到自己好兄弟心里,只听他又继续道:臣认为重整商税,严惩走私逃税,才是解决朝廷经费的最有效手段!
林方旭一番话说得并不慷慨激昂,更不痛心疾首,甚至平平淡淡得真像是在表达一些拙见,谦虚地等着前辈指教。
然而就是这么一番话,却让平时和稀泥,和和气气的李阁老,阴着脸斥责道:林六首读了这么多圣贤书,怎么一点读书人的风骨都没有,竟是个与民争利的小奸臣!
第七十一章
平时不争不抢的人, 第一次这么大反应, 不知道的还以为真的是多有风骨呢, 可惜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谁还不知道谁呢?
就连商谭此时都在心里吐槽, 不触碰到自己利益时, 别人再怎么吵都无所谓,等涉及到自身时, 反应却比谁都大。
林方旭每次去文渊阁时,李阁老的存在感都是最弱的, 整天一副你们说的都对, 我都支持的样子,专注和稀泥, 打圆场,让林方旭曾一度惊叹,原来阁老也并不是都在为国劳心劳力, 也有混日子的啊。
然而就是这么个你以为混日子的人, 人家身后却站着整个庞大的山西晋商集团,大魏朝如今最厉害的商贾之一, 财力雄厚又非常团结,同时大力支持山西儿郎科举仕途。
山西儿郎李默, 便是晋商在朝堂之上最大的代言人, 前朝李氏族人也是走西口的代表,后来蒙奴南下,败退后到如今边关任然防范严密, 西口是走不成了,晋商们便纷纷转道南下。
江南各地的许多盐商、海商,晋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其余诸如浙商、闽商、徽商等干看着人家日进斗金,竟也束手无策,无他,山西土地贫瘠,被迫背井离乡的人都异常坚韧且团结。
林方旭并不想和这样的人对上,只是人家都指着鼻子骂你奸臣了,怎么也不能就这认下啊!
林方旭面无惧色,冷笑道:商税始于西周,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洪武四年,先帝爷为更好的管理商税,下令在府、州、县设立税课司,专门督促各地商税的征收与监督。呵,依照阁老的意思,难道先帝爷也在与民争利?!
林方旭帽子扣得太大,李阁老也是万万不敢认的,气得须发皆张道:黄口小儿!你修得无中生有,污蔑老夫!从来农桑赋税便是一国的根基,你在这里大肆宣扬行商坐贾,若人人都去经商了,田地要何人来耕种,你这是在掘我大魏的根基啊!
董阁老此时慢悠悠开口道:李阁老无需动气,年轻人初入朝堂,想法难免有些不切实际,说清楚便好。
赵松涛也在一旁帮腔道:是啊,是啊,林舍人比起旁人来说起点要高许多,直接留京城,也没有去地方历练过,确实有些太想当然了。
朱显宗看着几人,你唱白脸,我唱红脸,话里话外将林方旭贬得一无是处,似乎廷议过后就要将其贬黜出京一样,而其他人要么幸灾乐祸,要么事不关己。再看看孤伶伶垂手冷眼看着一切的年轻人,有些于心不忍,刚想要出言相帮,却见站在殿中间的年轻人突然笑了起来。
朱显宗诧异道:林舍人为何发笑?可是想到什么有意思的事了?
林方旭对着太子拱拱手道:回禀殿下,臣确实因为想到一些事情,不是多有意思,倒也值得一笑!
朱显宗本就有意帮他,此时自然配合道:哦,什么事可笑?我看诸位大人也此时也无聊得紧,你说出来让大家也听听。
林方旭面带微笑,语气轻松道:臣之所以发笑,乃是因为李大人是不是忘了此次廷议的初衷?诸位大人聚在这里是为了解决江南赋税问题,而孔阁老最后总结,江南赋税问题的根由便是土地兼并严重。
说道这里,林方旭扫了李阁老一眼,又继续道:李大人认为收了商税,便是鼓励经商,最后会导致土地无人耕种,可就下官所见,很农人本就无可耕之地!别的地方暂且不提,单说臣之家乡,许多无地百姓全靠给人当佃户渡日,若是某日东家不愿租了,一家人只能四处找杂活,挣口粮。呵,收商税会不会导致人人经商,臣确实无法肯定,但土地无人耕种这一点,
恋耽美
董阁老也是个果决之人,知道其他人忌惮什么,既然大家都不敢直说,那就让他来挑明好了,便拱手开口道:回禀首辅大人,以下官对江南等地的了解,无论是秋税也好,百姓缺粮也好,所有问题只有一个根由。那便是从前朝末年开始,江南等地土地兼并严重,隐田隐户太多,若是能彻底解决了这些,那所有的问题便都不再是问题。
孔阁老眯着眼睛老淡淡回望,呵,不是问老夫要答案么?答案就是这个,但凡有点见识的人,谁不知道?!可谁又敢真的去彻底清查呢?!老夫今天就替你们直接摆到台面上,倒要看看谁真的能接了这差事?
董阁老自认为回敬了孔阁老一个难题,便不再开口,却不知道他这个难题同时抛给了多人,包括坐在御案后旁观的圣上。
如同董阁老想得一样,在座的大多数人听完他的话后,都不敢轻易开口。
就在大家似乎都被这个难题难住的时候,左都御史杨严站起来,对着诸位阁老拱拱手,肃声道:下官认为董阁老总结得极到位,江南本是鱼米之乡,也不像北方各府一样遭受蒙奴铁骑践踏,结果只有洪武前八年,每年所缴纳税粮略高于北方各府,后面差距逐渐减小,这几年也只是齐平,呵!真是多缴纳一粒都不肯呢!边关城墙得不到修缮,扬子江水患得不到治理,户部天天哭穷,钱都到了哪里,全被
那些个国蠹挖到了自己家里!
杨严说完,几步上前,跪在皇帝御案前,大声恳求道:为国家富饶,百姓安乐,臣请命前去江南重新丈量登记田亩,彻查隐田隐户!
从杨严站出来时,孔阁老便半眯着眼睛不再说话,任由别人打量,赵松涛等江南官员此时已经有些着急,一个个都偷偷得憋了一眼自己派系的领头人,然而他们的领头人此时却没空管他们。
董阁老听了杨严那些言论后,心里有些吃惊,这孔老儿是打算和自己真刀真枪的来了?还是也和自己一样在试探圣上的态度呢?
林方旭听到这里,觉得自己又对两位阁老有了新的认识,上辈子就海上走私一案,自己服毒之前还跟大荣猜测,孔阁老怕是要棋差一招,现在看来当时事情到了最后说不定鹿死谁手呢?可惜自己当时也没机会见到结果。
不过他此时却见到了两方人马试探圣上态度的结果,从董阁老说完后圣上眼中的不悦,到这时候目光平静似乎还透着一丝欣慰,林方旭觉得不管圣上对江南一事态度如何,但绝对是对董阁老不满的。
第七十章
秋老虎早已经过去, 天气也早就转凉, 此时乾清宫内却稍微有些闷热, 杨大人慷慨激昂,舍生忘死地说完后, 皇帝却迟迟不给回应, 双目微合,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 手中把玩着一柄的玉如意,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在御案上, 如同敲打在殿内诸人的心间。
等众人的心气快被敲没的时候, 皇帝才睁开眼,一脸惊讶道:怎么不继续了?还是说你们商量出法子了?既然有了办法, 那孔阁老就就来说说,到底要怎么办吧?
孔、董两位阁老见跪在中间的杨严被圣上无视个彻底,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 终于试探出圣上的态度了, 万幸圣上没有彻底清除的打算,那一切就好办了。
孔阁老被圣上点了名, 即使他们其实并没有讨论出什么可行的结果,他还是不得不自己总结道:前朝炀帝奢靡, 国库空虚, 蒙奴又犯边,因为军费问题曾几度增加赋税徭役,百姓不堪重负, 大多将土地投献至官宦豪门名下,一家人都成了佃户,到大魏初立之时已成规模。先帝爷还在时,也曾为此事谋划过,但想到毕竟是前朝就种的恶因,才造成今日之恶果,先帝爷多有不忍,便一直拖到如今。
林方旭觉得孔阁老真会避重就轻,前朝赋税重难道就成了土地兼并的理由了,百姓投靠了那些官宦豪门交的佃租也不见得比赋税低多少吧。
显然这种说法并不能让皇帝买账,就连太子朱显宗都忍不住反驳道:孔阁老这恶因说的似乎太冠冕堂皇了吧?再说,若真的只是因为前朝赋税重,才有这么些隐田隐民,那大魏朝建立这么多年,赋税不足前朝十分之一,也没见隐田隐民减少,反而每年都会再增加不少,这又是什么原由呢?
孔阁老被未来继承人怼了,也依然面色不该,仿佛就等着有人说出这句话,接过太子殿下的话继续说道:确实如殿下所言,洪武前几年的隐田数量并没有太大影响,后来那些个贪婪之辈见先帝爷仁厚,竟又肆无忌惮起来,才导致如今这局面!所以臣以为隐田隐户该查!,只是还需要有个标准才好。
林方旭听完后,在心里竖起了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说了这么一大堆,最后这个标准才是最重要的,老话里意思,直白一点便是希望皇帝定个尺度。他是赞同从江南世家身上割肉的,只是割多少,留多少,你得说清楚,又用了前朝赋税过重的理由,给皇帝定了个底线,意思便是前朝便占了的土地就不要再去深究了,不然恐怕引起反弹。
确实,孔阁老说完后,赵松涛等人一直沉重压抑的心情竟然有了一丝放松,说明不动前朝就已经侵占的土地便是他们的底线了。
可惜,孔阁老这次猜对了皇帝的态度,却并没有猜对他的底线。建文帝想起前朝在京城为质的日子,以及那个空有抱负,却懦弱可欺的前朝皇帝。
他也是想要抵御蒙奴的,可惜国库空虚,连军费都凑不齐,没有人听他的。还记得连父亲当时所率大军的辎重补给,也是直接从那些豪门贵胄家中借的,当时随便一户,家中借出的银钱粮草竟然抵得上半个国库了。
建文帝想到这里,心里冷笑,呵,前朝就是被你们给搬空了,才会禁不起一点风雨,现在还想来挖大魏朝的根基不成?
见皇帝又是久久不答,众人心里又开始七上八下,其中以董阁老一派官员最为揪心,毕竟关系到自身利益,能少割点自然是最好。其实侵田严重,应该是先帝病重那几年,若是圣上能按照建文元年的鱼鳞册清查,那就再好不过了。
江南的官员清楚,建文帝自然更清楚,对还跪着的杨严说道:杨大人先平身,既然诸位
都认为清查隐田实属必要,那便由杨大人全权负责此事吧。
杨严面带喜色,拱手保证道:是,臣定当尽心尽力,不负圣命。
建文帝老,淡淡道:恩,前朝末年,战乱天灾,书册典籍也遗失不少,杨大人就按照洪武三年的鱼鳞册作为参照吧。
杨严笑着遵命,洪武三年,南北刚刚统一,那帮子南人正是老实的时候,若是按照这个标准,甚好,甚好!
杨严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董阁老等人却也稍稍松口气。还好,圣上没有真的一网打尽,至少证明他还是有所顾忌的,内阁和皇帝之间的博弈,以皇帝让步妥协结束,实属难得。
就在众人都以为到此就应该结束,赶紧散场,私下里好帝从桌案的一边抽屉里,取出一个卷轴,对着坐在后排第一位的林方旭说道:东升,你过来。
只见他打开卷轴,拿在手中看了一眼,又继续道:殿试时,朕问你们,有何道而使上有裨于经费,下无妨与修养欤?你可还记得你是怎么答的?
终于来了,林方旭定了定神,答道:臣自然记得。
建文帝靠在椅背上,漫不经心道:从建文元年到现在,户部每年都在哭穷,国库从来都是前脚进后脚出。兵部从先帝在时,就说过必须要修整边关城墙隘口了,到现在都没修成。
建文帝说到这里,看着大皇长哥朱宣说道:说起来我那外甥去边关也有五年了吧,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在哪破破烂烂的城池后抗击蒙奴的。
朱宣只说了一句,今年就是第六年了。便不再说话。
建文帝也不再多问,只是感叹道:说到底都是朝廷缺钱闹的,朕年年让内阁以及六部大臣想办法,却年年都没什么成效,就想着也许你们年轻人有办法,果然,年轻人有时候就是要脑子灵活一些!东升啊,你先就就给诸位大人说说你的看法,让这些前辈给你参详参详。
林方旭应是后站在正中间,也不过多去看众人神色,只对着左右拱拱手后,缓缓说道:圣上询问,下官见识浅薄,还请诸位大人指点。
孔阁老此时朗笑道:东升才学过人,大可不必如此谦虚,老夫上了年纪,有时也感觉思维有些僵化,听听你们年轻人的看法,若是能茅塞顿开,老夫还得感谢你呢。
林方旭连称不敢,又对孔阁老拱了拱手,才继续道:众所周知,朝廷经费来源,主要是夏秋两季农税,但先不说隐田隐户,便是农桑本身就已经发展到了极限。
林方旭说道这里,其它人都还没什么表情,孔阁老和董阁老却都目光复杂地看了他一眼,大概是猜到他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只听林方旭吸了口气,又言辞诚恳道:臣自小随着父母下田耕种,深知农户不易,春天抢种,秋天抢收,中间还有担心虫害天灾,臣认为再从农税上着手,除非不顾及百姓死活,不然不会有太大收获。
其它人听得一头雾水,既然这样,那我们之前还商议个什么劲呢,难道圣上看好的后生,就这点水平不成?
这些自然不是林方旭主要想表达的,只听他又继续道:前朝炀帝年间,全国没有哪里土地兼并不严重,国库亏空更厉害。炀帝为了维持自己的奢靡生活想了一个办法,派了心腹太监去浙江宁波府开了市舶司,每年就靠这么一个地方衙门便能让炀帝生活奢靡无比,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内不说,甚至还能时不时接济朝廷财政,可见商之一业,利润之巨。先帝在位时,头几年鼓励农耕,百姓逐渐恢复元气后,也未曾说过要抑商控商。如今浙江、福建等沿海各府更是借海船之利,丝
绸、瓷器买到了海外各处,然而就在这商业大兴之时,朝廷商税却比农税还低,甚至每年只收到该收数目的三分之一不到,更不消说走私偷税盛行,最终导致商税至今已是名存实亡。
到此时,包括商谭、孔玠这些小年轻都已经猜到他要说什么了,商谭更是冷汗直流,东升啊东升,你真是马蜂逮着最大的捅啊!江南隐田还只是得罪南方士人,你这是要得罪全大魏的士人啊!出名的浙商、晋商、徽商等,哪个不是和朝廷官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东升啊,你快别说了吧!
商谭的担心,并没有通过意念,传到自己好兄弟心里,只听他又继续道:臣认为重整商税,严惩走私逃税,才是解决朝廷经费的最有效手段!
林方旭一番话说得并不慷慨激昂,更不痛心疾首,甚至平平淡淡得真像是在表达一些拙见,谦虚地等着前辈指教。
然而就是这么一番话,却让平时和稀泥,和和气气的李阁老,阴着脸斥责道:林六首读了这么多圣贤书,怎么一点读书人的风骨都没有,竟是个与民争利的小奸臣!
第七十一章
平时不争不抢的人, 第一次这么大反应, 不知道的还以为真的是多有风骨呢, 可惜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谁还不知道谁呢?
就连商谭此时都在心里吐槽, 不触碰到自己利益时, 别人再怎么吵都无所谓,等涉及到自身时, 反应却比谁都大。
林方旭每次去文渊阁时,李阁老的存在感都是最弱的, 整天一副你们说的都对, 我都支持的样子,专注和稀泥, 打圆场,让林方旭曾一度惊叹,原来阁老也并不是都在为国劳心劳力, 也有混日子的啊。
然而就是这么个你以为混日子的人, 人家身后却站着整个庞大的山西晋商集团,大魏朝如今最厉害的商贾之一, 财力雄厚又非常团结,同时大力支持山西儿郎科举仕途。
山西儿郎李默, 便是晋商在朝堂之上最大的代言人, 前朝李氏族人也是走西口的代表,后来蒙奴南下,败退后到如今边关任然防范严密, 西口是走不成了,晋商们便纷纷转道南下。
江南各地的许多盐商、海商,晋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其余诸如浙商、闽商、徽商等干看着人家日进斗金,竟也束手无策,无他,山西土地贫瘠,被迫背井离乡的人都异常坚韧且团结。
林方旭并不想和这样的人对上,只是人家都指着鼻子骂你奸臣了,怎么也不能就这认下啊!
林方旭面无惧色,冷笑道:商税始于西周,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洪武四年,先帝爷为更好的管理商税,下令在府、州、县设立税课司,专门督促各地商税的征收与监督。呵,依照阁老的意思,难道先帝爷也在与民争利?!
林方旭帽子扣得太大,李阁老也是万万不敢认的,气得须发皆张道:黄口小儿!你修得无中生有,污蔑老夫!从来农桑赋税便是一国的根基,你在这里大肆宣扬行商坐贾,若人人都去经商了,田地要何人来耕种,你这是在掘我大魏的根基啊!
董阁老此时慢悠悠开口道:李阁老无需动气,年轻人初入朝堂,想法难免有些不切实际,说清楚便好。
赵松涛也在一旁帮腔道:是啊,是啊,林舍人比起旁人来说起点要高许多,直接留京城,也没有去地方历练过,确实有些太想当然了。
朱显宗看着几人,你唱白脸,我唱红脸,话里话外将林方旭贬得一无是处,似乎廷议过后就要将其贬黜出京一样,而其他人要么幸灾乐祸,要么事不关己。再看看孤伶伶垂手冷眼看着一切的年轻人,有些于心不忍,刚想要出言相帮,却见站在殿中间的年轻人突然笑了起来。
朱显宗诧异道:林舍人为何发笑?可是想到什么有意思的事了?
林方旭对着太子拱拱手道:回禀殿下,臣确实因为想到一些事情,不是多有意思,倒也值得一笑!
朱显宗本就有意帮他,此时自然配合道:哦,什么事可笑?我看诸位大人也此时也无聊得紧,你说出来让大家也听听。
林方旭面带微笑,语气轻松道:臣之所以发笑,乃是因为李大人是不是忘了此次廷议的初衷?诸位大人聚在这里是为了解决江南赋税问题,而孔阁老最后总结,江南赋税问题的根由便是土地兼并严重。
说道这里,林方旭扫了李阁老一眼,又继续道:李大人认为收了商税,便是鼓励经商,最后会导致土地无人耕种,可就下官所见,很农人本就无可耕之地!别的地方暂且不提,单说臣之家乡,许多无地百姓全靠给人当佃户渡日,若是某日东家不愿租了,一家人只能四处找杂活,挣口粮。呵,收商税会不会导致人人经商,臣确实无法肯定,但土地无人耕种这一点,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