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养猫-(35)
韩宣脸皮不薄,被她调侃也不羞臊,反而笑道:陛下说的是,可微臣这些年来无心终身,不还是为了替陛下鞍前马后?您赏我个宅子安置内人,不算过分吧?
万顺坊永宁坊有些空宅子,你去打听打听,凡是挂在公家的,你相中了哪里,让小元子给你过房契,不用再过问朕的意见了。
谢陛下赏赐!韩宣肉眼可见的欢喜,当即跪地给姜照行了个大礼。
姜照一脸嫌弃道:行了行了,朕早年赏你金银,赏你田产,你却自恃清高,不愿接受,现在知道没钱花的滋味儿了?
微臣一个人,街头巷角也住得,可若有了家室,哪里能让人家受苦?
这话说的倒是不错,等你成亲的时候,朕多给你随些礼品,以作你夫人日后经营管家的底子,人家嫁给了你,总不能就跟个空宅子过。
韩宣被点了一下,有些惭愧道:还是陛下想得周到,微臣再叩谢圣恩。
姜照一抬手,示意他站起身。
这些年你为朕忙前忙后,着实辛苦,这些小事就不必言谢了。
你今天来的也正好,省的朕再传召,朕有旨意给你,需得听一下你的意见。
陛下有什么旨意还需过问微臣?微臣不敢有意见。韩宣揣着手站在一侧,嘴上虽然这样说心里却嘀咕起来,不知道陛下又想要让他打破什么原则。
坑害赵家一事,都不曾过问他的意见,这回问了,只让韩宣更加心惊胆颤。
姜照面上笑眯眯的,先给了他一个甜枣儿,赞道:朕得韩卿,如晋安宗得卫逢。且朕比晋安宗还幸运一些,卫逢年高,只为他出谋划策十二年,而韩卿年轻力壮,方正贤良,起码能再为大孟鞠躬尽瘁四十年,每思及此,朕心甚慰。
晋安宗是前朝最后一个盛世的开创者,他登基于外忧内患之时,以帝王之尊,在荒野深林等了三个月,终于感动了隐居的大儒卫逢出山为相,助他成事。
二人君臣一心,扶前晋大厦于将倾,合力为晋朝续命百年,为后世所传诵,也成为了君圣臣贤的典范。
姜照把韩宣比喻为卫逢,可见对他着实看重,把自己比喻为晋安宗,又可谓向韩宣保证了自己对他的绝对信任。
所以即便是按照自己对陛下的了解,知道她话里必然有诈,但韩宣还是感到了受宠若惊,连忙表忠心道:微臣能遇到陛下这样的明君,亦是微臣的福分。
姜照见他态度很端正,满意地点点头,又道:你为朕遴选了不少能臣,他们都会得到重用,而你虽然因为身份问题,暂时只能隐于人后,但朕向你保证,有朝一日,你韩宣的名字,必然位列百官之首,如同卫逢一样,万世留存。
韩宣没想到姜照会对他说这些话,一时感动难言,眼眶微红。
从他自己投诚到姜照手里,被安排到翰林院时,他就明白了姜照的打算,也做足了要当一辈子编书学士的打算。
诚然,只要姜照愿意做个明君,那韩宣也愿意做个无名幕僚,在他心里,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远远比他自己的名声要要重要得多。
但他毕竟年轻气盛,又志向远大,古往今来,哪个文人能够拒绝青史留名?
从前姜照没有给他选择,他只能沉默接受,但现在姜照不仅给了他选择,还给了他最想要的可能,他如何不五味杂陈?
陛下韩宣深揖一礼,不知该用什么话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动。
他的反应早在姜照的意料之中,年轻的女帝背靠宝座,眸色幽深,嗓音却淡然无波,带着一丝笑意道:韩卿,可为帝王师。
这评价太高,韩宣一个激灵,连忙又跪在了地上,叩首道:微臣不敢!
他自知虽有些学识,也的确比圣上年长几岁,但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称帝师。
毕竟大孟朝中太傅一职地位超然,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会册封太傅,上一位还是太宗皇帝的老师,当代大儒林观,那是真正的传奇人物,也是天下文人的楷模。
卫逢已是历史人物,韩宣敢以与其比肩为荣,也为之而奋斗不休,但林观如今尚在人世,犹如巨峰深海,哪里有人敢望其项背。
韩宣觉得陛下真是给他戴高帽子戴上了瘾,方才的感动,多少有些变成了压力。
但姜照却道:你反应不要那么大,朕说你可为帝王师,又没说要封你为朕的太傅,韩卿,你的脑筋不要这么死,目光放长远一些。
韩宣隐约有些明白了她的意思,但更多的还是迷茫,他抬起头来看向高坐在御案后的陛下,忍不住道:微臣愚钝,还请陛下明示。
姜照意味深长道:赵恒则都能做三朝元老,难道韩卿只打算辅佐朕一个人吗?
陛下的意思是打算立储?韩宣瞪圆了眼睛,难以置信道:您是想通了?数月前不还因为大婚的事和赵相闹了不快,怎么突然
突然什么?姜照反问道:你觉得朕要大婚,生个孩子交给你带?
韩宣微微颔首,算是默认了。
他没看到姜照的表情,只听见她轻笑一声,嗓音凉薄道:韩宣,抽空儿改改你的坏毛病,你不需要揣摩太多,只需要做好朕交代的事情就行。
韩宣闻言只觉背脊发凉,后脖颈子都湿了,忙叩头道:微臣遵旨。
作者有话要说:
又是算计韩学士的一天,纯纯的工具人
第49章 四九
六月中旬,李祯自黎州传来书信向陛下请安,信中谈到黎州如今虽百废待兴,但钱粮人力一概不缺,一切都即将步入正轨,遥拜圣躬安好。
姜照大喜,免黎州三年赋税,亲自撰文广发,歌颂天下百姓对黎州大义,并且御笔亲题了几块匾额,浩浩荡荡地送往各地,赐予为黎州捐赠最多的几家豪绅大户。
一时之间,皇帝圣名远扬,四方来贺,又给姜照送了一批好东西。
高盛安捋着礼单念到气喘,偷偷看了一眼姜照,见她侧身倚在榻上,左手握书,右手端茶,眉眼之间尽是惬意,满脸写着心情很好。
读完了?
察觉到没了声音,姜照抬起眼,懒懒看向高盛安。
高盛安忙道:回陛下,还没读完,奴才只是喘口气儿,马上继续读来。
姜照笑了一下,气定神闲道:算了,让人直接登记在册吧,把东西都送进朕的私库,待朕有了闲时,再去一一清点也不迟。
奴才遵旨。高盛安喜不自胜,连忙应了一声。
姜照又道:你到时候盯着点儿,挑几个精致的小玩意儿送给锦娘,再为朕备一份贺礼,等到韩宣成亲的时候,你亲自代朕走一趟。
奴才遵旨。高盛安又应了一声,慢半拍反应过来,惊讶问道:韩学士要成亲了?
姜照点点头,道:大约是快了,他毕竟也年纪不小了。
高盛安面露猜疑,欲言又止,凑近到姜照身边,小心地问:不会是被陛下逼的吧?
姜照面色微凝,抬起握书的那只手指向门口,一言不发地盯着他。
奴才多嘴了。高盛安忙伸手给了自己一个嘴巴,讨好地笑道:陛下心胸宽广,大人有大量,必然做不出逼迫臣子的事儿,是奴才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他又说了许多好话,奈何姜照心硬如铁,没有丝毫回心转意,最后还是元祥匆匆进来,跪地给姜照磕了个头,才让姜照转移了注意,没执意把高盛安赶出去。
元祥把手里的信件举到陛下面前,恭谨道:陛下,事情办成了。
姜照面色一正,将手中的书卷和茶杯都放在了一边,坐直了身子接过信件,打开仔细阅毕,吩咐道:此事暂时不要告诉锦娘,待朕安排好一切,自会让他们相见。
元祥叩首道:奴才明白。
次日朝会,二位自黎州返京的钦差殿上述职,百官皆以为黎州事毕,赞颂陛下反应及时,安排妥当,称她为千古明君,奉承不断。
姜照高坐在龙椅之上,面上并无喜色,垂眸看着殿上诸臣,忽而冷冷一笑道:你们说完了吗?说完了就闭嘴,正好朕也有些话要说。
于是群臣寂然肃立,聆听圣训。
云阳府巡案赵之杰,面对黎州天灾,反应迟缓,毫无作为。
每年征收赋税,朝廷收其七,有三分自留本府,据朕所知,云阳十余年未有天灾人祸,可赵之杰给朕掏的粮食,甚至还不如一个富绅捐赠的多,那这十余年攒在府衙的粮食去了哪里?
是被老鼠吃了,还是被河水泡了,他一共给朕发了四封请罪书,却没有一封是解释缘由的。
姜照伸出手,立在一侧的高盛安忙捧出几本奏章送到她面前,姜照伸手抓了,用力抛到陛阶之下,笑问道:众位卿家觉得,这是否合理呢?
合理吗?
当然不合理。
但众人都知赵之杰是赵家的人,赵恒则正在前头站着,谁敢当这个不讨好的出头鸟,于是对于姜照的问题,竟无人敢答,只有几个心思活泛的偷摸抬头看向赵恒则,其余人皆低眉顺眼看足尖,闭口不言,大气儿也不敢喘。
姜照坐在上头,把他们的表情看得明明白白,意味深长道:朕的问题很难吗?让这满朝文武,国之重臣,竟无一人能回答?
她的目光落在了赵恒则身上,见他亦是神情肃穆,低眉不语,好似那云阳府巡案赵之杰和他半分关系都没有似的,让姜照忍不住感叹他还真是沉得住气。
现在没话说,一会儿也不用说话了。
姜照靠在龙椅扶手上,一边把玩着腰间挂着的香囊,一边吩咐道:即日起,免去赵之杰云阳府巡案的职务,押解回京问罪。
大理寺卿邱文赫调任云阳府,暂代巡案一职,少卿唐近山升任正卿,刑部侍郎向勤,调任御史台监察。
她抬眼扫过方才提到的几位大臣,问道:以上人等,可有异议?
被提到的三个人,邱文赫和唐近山都是官升一品,向勤虽然从品级上来说是平调,但是从性质上来说和升任无二,三人自然都无异议。
于是叩首领命谢恩,再看赵恒则,虽然眉头深锁,到底未置一言。
姜照还特意问他:依左相看来,朕的安排可有不妥?
赵恒则扯了下嘴角,皮笑肉不笑,冲她拱手道:陛下圣明,并无不妥。
姜照又问:赵之杰是赵相的侄子吧?他一直在外任命,朕还没见过,就给他定了个大罪,实在是国有国法,还望赵相不要因此与朕生隙啊。
陛下说笑了。赵恒则道:他先是大孟子民,才是老臣的侄儿,位居一府巡案而愧对百姓,更愧对陛下,是他的错,他必然要承担,老臣不敢有任何怨言。
姜照闻言,回了他一个虚情假意的笑,赞赏道:赵相真是明事理,百官当如此。
右相秦端突然转过身来,手持笏板对赵恒则作了个揖,左相明辨是非,又能大义灭亲,确实是百官学习之楷模,我等当自勉之。
于是赵恒则受群臣赞颂,还只能强撑笑意自谦,表情难看的像吃了一只苍蝇。
下了朝,姜照心情大好,回寝宫换过衣服后,难得想着要给自己放个假,就没有再去御书房处理政事,而是要去清元殿看望小郡主。
此时清元殿内,谢锦正带着姜晗认识一些简单的文字,虽郡主年幼,总是一知半解的模样,但好在她并不厌倦于此,反而满眼写着好奇,让谢锦还挺有成就感。
认了几个字,谢锦突发奇想,在纸上写下一个晗字,指着对郡主说:这是郡主的名字,念作晗,意为天将大明,是很有希望的字。
姜晗也不知道听没听懂,抬着小脑袋看她,跟着张了两下嘴巴。
谢锦耐心十足,一点点教她发音,指了指那个字,又指了指小郡主本人。
姜晗,你的名字。
姜晗本人嘟了嘟嘴巴,把写着她名字的那张纸推去了一边,小手握住谢锦一根指头,似乎是在纠正什么,吭声吭气道:阿圆阿圆
谢锦试探问道:郡主在说自己的名字吗?
没想到姜晗好像听懂了,点了点小脑袋,呲着小米粒牙齿笑起来。
小郡主封号安乐,大名姜晗,至于这个不知道是阿圆还是阿媛的名字,大概是康王夫妇给取得小名儿,她在家里听多了,就知道是自己的名字。
这小孩儿机灵的讨喜,谢锦忍不住捏了捏她的总角,附和道:知道了,阿圆。
她见小郡主胖乎乎的,肤色又生的白,确实挺像个圆润可爱的糯米团子,虽然不知康王是如何想,就先认下了这个圆字。
姜晗听见自己的乳名,显然比听见大名兴奋得多,凑过去和谢锦贴了贴脸颊。
谢锦被她逗笑了,见嬷嬷端了一碗小孩儿吃的乳酪来,就暂停教学,放这个乖觉听话又会哄人开心的小孩子去吃乳酪了。
哄孩子确实也挺费心力,趁着姜晗吃东西,谢锦就起身往院里走动解乏。
清元殿除了几个嬷嬷,还有许多太监宫女,谢锦自接下清元殿内司才人的差事,并未因姜晗年幼而怠慢半分,反而更加用心,日日待的时间都不短,和清元殿的宫人们都混了个脸熟,尤其是近身伺候姜晗的几个嬷嬷宫女。
她在院内走了几步,有个面熟的宫女近身来,对她耳语几句,要借一步说话。
这个宫女并不在姜晗近前,谢锦对她也仅限于面熟,连名字也叫不出来,正在犹疑之时,宫女从袖中摸出半块手帕给她看了一眼。
谢锦面色一冷,认出那是她当初绣给袁启的东西,也是被她亲手裂成了两半。
你认错人了,我并不认得这样东西。
谢锦礼貌颔首,就要举步离开,却被宫女扯住了衣袖。
宫女收了好处,自然不会轻易放谢锦离开,强行把半块手帕塞进了她掌心,低声劝道:谢大人,此事不可张扬,您还是去见一面吧。
谢锦险些气笑了,冷冷道:你让我去见谁?我又凭什么去见他?
那宫女强词夺理道:奴婢只是负责传话而已,对你们之间的纠葛并不清楚,宫里人多口杂,此事还需尽快了解,您还是不要让奴婢难做了。
你既然知道人多口杂,就不该替谁来传这个话。谢锦表情冷淡,挣开了宫女的束缚。
她欲把手帕还回去,宫女却推辞不接,把双手避到身后,见左右无人,便迅速道:那人说在上次碰面的地方等你相见最后一面,反正东西和话奴婢都带到了,其余的我什么都不知道,究竟去与不去,全凭谢大人做主!
说完这话,宫女就匆匆离去,不再给谢锦说半个字的机会。
谢锦望着宫女逃开的背影,握紧了掌心那半块手帕,站在原地半晌,神情难辨,最终还是进殿和嬷嬷说了一声,出了清元殿去赴约。
她倒不是对袁启还有情谊,更不是要给他什么希望,只是袁启之心不死,她总觉得后患无穷,索性如他所言,再去相见最后一面,和他把什么都说清楚。
一路上所思不断,步履匆匆,谢锦没有注意到,身后远远跟上了一个人。
恋耽美
万顺坊永宁坊有些空宅子,你去打听打听,凡是挂在公家的,你相中了哪里,让小元子给你过房契,不用再过问朕的意见了。
谢陛下赏赐!韩宣肉眼可见的欢喜,当即跪地给姜照行了个大礼。
姜照一脸嫌弃道:行了行了,朕早年赏你金银,赏你田产,你却自恃清高,不愿接受,现在知道没钱花的滋味儿了?
微臣一个人,街头巷角也住得,可若有了家室,哪里能让人家受苦?
这话说的倒是不错,等你成亲的时候,朕多给你随些礼品,以作你夫人日后经营管家的底子,人家嫁给了你,总不能就跟个空宅子过。
韩宣被点了一下,有些惭愧道:还是陛下想得周到,微臣再叩谢圣恩。
姜照一抬手,示意他站起身。
这些年你为朕忙前忙后,着实辛苦,这些小事就不必言谢了。
你今天来的也正好,省的朕再传召,朕有旨意给你,需得听一下你的意见。
陛下有什么旨意还需过问微臣?微臣不敢有意见。韩宣揣着手站在一侧,嘴上虽然这样说心里却嘀咕起来,不知道陛下又想要让他打破什么原则。
坑害赵家一事,都不曾过问他的意见,这回问了,只让韩宣更加心惊胆颤。
姜照面上笑眯眯的,先给了他一个甜枣儿,赞道:朕得韩卿,如晋安宗得卫逢。且朕比晋安宗还幸运一些,卫逢年高,只为他出谋划策十二年,而韩卿年轻力壮,方正贤良,起码能再为大孟鞠躬尽瘁四十年,每思及此,朕心甚慰。
晋安宗是前朝最后一个盛世的开创者,他登基于外忧内患之时,以帝王之尊,在荒野深林等了三个月,终于感动了隐居的大儒卫逢出山为相,助他成事。
二人君臣一心,扶前晋大厦于将倾,合力为晋朝续命百年,为后世所传诵,也成为了君圣臣贤的典范。
姜照把韩宣比喻为卫逢,可见对他着实看重,把自己比喻为晋安宗,又可谓向韩宣保证了自己对他的绝对信任。
所以即便是按照自己对陛下的了解,知道她话里必然有诈,但韩宣还是感到了受宠若惊,连忙表忠心道:微臣能遇到陛下这样的明君,亦是微臣的福分。
姜照见他态度很端正,满意地点点头,又道:你为朕遴选了不少能臣,他们都会得到重用,而你虽然因为身份问题,暂时只能隐于人后,但朕向你保证,有朝一日,你韩宣的名字,必然位列百官之首,如同卫逢一样,万世留存。
韩宣没想到姜照会对他说这些话,一时感动难言,眼眶微红。
从他自己投诚到姜照手里,被安排到翰林院时,他就明白了姜照的打算,也做足了要当一辈子编书学士的打算。
诚然,只要姜照愿意做个明君,那韩宣也愿意做个无名幕僚,在他心里,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远远比他自己的名声要要重要得多。
但他毕竟年轻气盛,又志向远大,古往今来,哪个文人能够拒绝青史留名?
从前姜照没有给他选择,他只能沉默接受,但现在姜照不仅给了他选择,还给了他最想要的可能,他如何不五味杂陈?
陛下韩宣深揖一礼,不知该用什么话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动。
他的反应早在姜照的意料之中,年轻的女帝背靠宝座,眸色幽深,嗓音却淡然无波,带着一丝笑意道:韩卿,可为帝王师。
这评价太高,韩宣一个激灵,连忙又跪在了地上,叩首道:微臣不敢!
他自知虽有些学识,也的确比圣上年长几岁,但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称帝师。
毕竟大孟朝中太傅一职地位超然,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会册封太傅,上一位还是太宗皇帝的老师,当代大儒林观,那是真正的传奇人物,也是天下文人的楷模。
卫逢已是历史人物,韩宣敢以与其比肩为荣,也为之而奋斗不休,但林观如今尚在人世,犹如巨峰深海,哪里有人敢望其项背。
韩宣觉得陛下真是给他戴高帽子戴上了瘾,方才的感动,多少有些变成了压力。
但姜照却道:你反应不要那么大,朕说你可为帝王师,又没说要封你为朕的太傅,韩卿,你的脑筋不要这么死,目光放长远一些。
韩宣隐约有些明白了她的意思,但更多的还是迷茫,他抬起头来看向高坐在御案后的陛下,忍不住道:微臣愚钝,还请陛下明示。
姜照意味深长道:赵恒则都能做三朝元老,难道韩卿只打算辅佐朕一个人吗?
陛下的意思是打算立储?韩宣瞪圆了眼睛,难以置信道:您是想通了?数月前不还因为大婚的事和赵相闹了不快,怎么突然
突然什么?姜照反问道:你觉得朕要大婚,生个孩子交给你带?
韩宣微微颔首,算是默认了。
他没看到姜照的表情,只听见她轻笑一声,嗓音凉薄道:韩宣,抽空儿改改你的坏毛病,你不需要揣摩太多,只需要做好朕交代的事情就行。
韩宣闻言只觉背脊发凉,后脖颈子都湿了,忙叩头道:微臣遵旨。
作者有话要说:
又是算计韩学士的一天,纯纯的工具人
第49章 四九
六月中旬,李祯自黎州传来书信向陛下请安,信中谈到黎州如今虽百废待兴,但钱粮人力一概不缺,一切都即将步入正轨,遥拜圣躬安好。
姜照大喜,免黎州三年赋税,亲自撰文广发,歌颂天下百姓对黎州大义,并且御笔亲题了几块匾额,浩浩荡荡地送往各地,赐予为黎州捐赠最多的几家豪绅大户。
一时之间,皇帝圣名远扬,四方来贺,又给姜照送了一批好东西。
高盛安捋着礼单念到气喘,偷偷看了一眼姜照,见她侧身倚在榻上,左手握书,右手端茶,眉眼之间尽是惬意,满脸写着心情很好。
读完了?
察觉到没了声音,姜照抬起眼,懒懒看向高盛安。
高盛安忙道:回陛下,还没读完,奴才只是喘口气儿,马上继续读来。
姜照笑了一下,气定神闲道:算了,让人直接登记在册吧,把东西都送进朕的私库,待朕有了闲时,再去一一清点也不迟。
奴才遵旨。高盛安喜不自胜,连忙应了一声。
姜照又道:你到时候盯着点儿,挑几个精致的小玩意儿送给锦娘,再为朕备一份贺礼,等到韩宣成亲的时候,你亲自代朕走一趟。
奴才遵旨。高盛安又应了一声,慢半拍反应过来,惊讶问道:韩学士要成亲了?
姜照点点头,道:大约是快了,他毕竟也年纪不小了。
高盛安面露猜疑,欲言又止,凑近到姜照身边,小心地问:不会是被陛下逼的吧?
姜照面色微凝,抬起握书的那只手指向门口,一言不发地盯着他。
奴才多嘴了。高盛安忙伸手给了自己一个嘴巴,讨好地笑道:陛下心胸宽广,大人有大量,必然做不出逼迫臣子的事儿,是奴才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他又说了许多好话,奈何姜照心硬如铁,没有丝毫回心转意,最后还是元祥匆匆进来,跪地给姜照磕了个头,才让姜照转移了注意,没执意把高盛安赶出去。
元祥把手里的信件举到陛下面前,恭谨道:陛下,事情办成了。
姜照面色一正,将手中的书卷和茶杯都放在了一边,坐直了身子接过信件,打开仔细阅毕,吩咐道:此事暂时不要告诉锦娘,待朕安排好一切,自会让他们相见。
元祥叩首道:奴才明白。
次日朝会,二位自黎州返京的钦差殿上述职,百官皆以为黎州事毕,赞颂陛下反应及时,安排妥当,称她为千古明君,奉承不断。
姜照高坐在龙椅之上,面上并无喜色,垂眸看着殿上诸臣,忽而冷冷一笑道:你们说完了吗?说完了就闭嘴,正好朕也有些话要说。
于是群臣寂然肃立,聆听圣训。
云阳府巡案赵之杰,面对黎州天灾,反应迟缓,毫无作为。
每年征收赋税,朝廷收其七,有三分自留本府,据朕所知,云阳十余年未有天灾人祸,可赵之杰给朕掏的粮食,甚至还不如一个富绅捐赠的多,那这十余年攒在府衙的粮食去了哪里?
是被老鼠吃了,还是被河水泡了,他一共给朕发了四封请罪书,却没有一封是解释缘由的。
姜照伸出手,立在一侧的高盛安忙捧出几本奏章送到她面前,姜照伸手抓了,用力抛到陛阶之下,笑问道:众位卿家觉得,这是否合理呢?
合理吗?
当然不合理。
但众人都知赵之杰是赵家的人,赵恒则正在前头站着,谁敢当这个不讨好的出头鸟,于是对于姜照的问题,竟无人敢答,只有几个心思活泛的偷摸抬头看向赵恒则,其余人皆低眉顺眼看足尖,闭口不言,大气儿也不敢喘。
姜照坐在上头,把他们的表情看得明明白白,意味深长道:朕的问题很难吗?让这满朝文武,国之重臣,竟无一人能回答?
她的目光落在了赵恒则身上,见他亦是神情肃穆,低眉不语,好似那云阳府巡案赵之杰和他半分关系都没有似的,让姜照忍不住感叹他还真是沉得住气。
现在没话说,一会儿也不用说话了。
姜照靠在龙椅扶手上,一边把玩着腰间挂着的香囊,一边吩咐道:即日起,免去赵之杰云阳府巡案的职务,押解回京问罪。
大理寺卿邱文赫调任云阳府,暂代巡案一职,少卿唐近山升任正卿,刑部侍郎向勤,调任御史台监察。
她抬眼扫过方才提到的几位大臣,问道:以上人等,可有异议?
被提到的三个人,邱文赫和唐近山都是官升一品,向勤虽然从品级上来说是平调,但是从性质上来说和升任无二,三人自然都无异议。
于是叩首领命谢恩,再看赵恒则,虽然眉头深锁,到底未置一言。
姜照还特意问他:依左相看来,朕的安排可有不妥?
赵恒则扯了下嘴角,皮笑肉不笑,冲她拱手道:陛下圣明,并无不妥。
姜照又问:赵之杰是赵相的侄子吧?他一直在外任命,朕还没见过,就给他定了个大罪,实在是国有国法,还望赵相不要因此与朕生隙啊。
陛下说笑了。赵恒则道:他先是大孟子民,才是老臣的侄儿,位居一府巡案而愧对百姓,更愧对陛下,是他的错,他必然要承担,老臣不敢有任何怨言。
姜照闻言,回了他一个虚情假意的笑,赞赏道:赵相真是明事理,百官当如此。
右相秦端突然转过身来,手持笏板对赵恒则作了个揖,左相明辨是非,又能大义灭亲,确实是百官学习之楷模,我等当自勉之。
于是赵恒则受群臣赞颂,还只能强撑笑意自谦,表情难看的像吃了一只苍蝇。
下了朝,姜照心情大好,回寝宫换过衣服后,难得想着要给自己放个假,就没有再去御书房处理政事,而是要去清元殿看望小郡主。
此时清元殿内,谢锦正带着姜晗认识一些简单的文字,虽郡主年幼,总是一知半解的模样,但好在她并不厌倦于此,反而满眼写着好奇,让谢锦还挺有成就感。
认了几个字,谢锦突发奇想,在纸上写下一个晗字,指着对郡主说:这是郡主的名字,念作晗,意为天将大明,是很有希望的字。
姜晗也不知道听没听懂,抬着小脑袋看她,跟着张了两下嘴巴。
谢锦耐心十足,一点点教她发音,指了指那个字,又指了指小郡主本人。
姜晗,你的名字。
姜晗本人嘟了嘟嘴巴,把写着她名字的那张纸推去了一边,小手握住谢锦一根指头,似乎是在纠正什么,吭声吭气道:阿圆阿圆
谢锦试探问道:郡主在说自己的名字吗?
没想到姜晗好像听懂了,点了点小脑袋,呲着小米粒牙齿笑起来。
小郡主封号安乐,大名姜晗,至于这个不知道是阿圆还是阿媛的名字,大概是康王夫妇给取得小名儿,她在家里听多了,就知道是自己的名字。
这小孩儿机灵的讨喜,谢锦忍不住捏了捏她的总角,附和道:知道了,阿圆。
她见小郡主胖乎乎的,肤色又生的白,确实挺像个圆润可爱的糯米团子,虽然不知康王是如何想,就先认下了这个圆字。
姜晗听见自己的乳名,显然比听见大名兴奋得多,凑过去和谢锦贴了贴脸颊。
谢锦被她逗笑了,见嬷嬷端了一碗小孩儿吃的乳酪来,就暂停教学,放这个乖觉听话又会哄人开心的小孩子去吃乳酪了。
哄孩子确实也挺费心力,趁着姜晗吃东西,谢锦就起身往院里走动解乏。
清元殿除了几个嬷嬷,还有许多太监宫女,谢锦自接下清元殿内司才人的差事,并未因姜晗年幼而怠慢半分,反而更加用心,日日待的时间都不短,和清元殿的宫人们都混了个脸熟,尤其是近身伺候姜晗的几个嬷嬷宫女。
她在院内走了几步,有个面熟的宫女近身来,对她耳语几句,要借一步说话。
这个宫女并不在姜晗近前,谢锦对她也仅限于面熟,连名字也叫不出来,正在犹疑之时,宫女从袖中摸出半块手帕给她看了一眼。
谢锦面色一冷,认出那是她当初绣给袁启的东西,也是被她亲手裂成了两半。
你认错人了,我并不认得这样东西。
谢锦礼貌颔首,就要举步离开,却被宫女扯住了衣袖。
宫女收了好处,自然不会轻易放谢锦离开,强行把半块手帕塞进了她掌心,低声劝道:谢大人,此事不可张扬,您还是去见一面吧。
谢锦险些气笑了,冷冷道:你让我去见谁?我又凭什么去见他?
那宫女强词夺理道:奴婢只是负责传话而已,对你们之间的纠葛并不清楚,宫里人多口杂,此事还需尽快了解,您还是不要让奴婢难做了。
你既然知道人多口杂,就不该替谁来传这个话。谢锦表情冷淡,挣开了宫女的束缚。
她欲把手帕还回去,宫女却推辞不接,把双手避到身后,见左右无人,便迅速道:那人说在上次碰面的地方等你相见最后一面,反正东西和话奴婢都带到了,其余的我什么都不知道,究竟去与不去,全凭谢大人做主!
说完这话,宫女就匆匆离去,不再给谢锦说半个字的机会。
谢锦望着宫女逃开的背影,握紧了掌心那半块手帕,站在原地半晌,神情难辨,最终还是进殿和嬷嬷说了一声,出了清元殿去赴约。
她倒不是对袁启还有情谊,更不是要给他什么希望,只是袁启之心不死,她总觉得后患无穷,索性如他所言,再去相见最后一面,和他把什么都说清楚。
一路上所思不断,步履匆匆,谢锦没有注意到,身后远远跟上了一个人。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