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山河不夜天[穿越] > 山河不夜天[穿越]
错误举报

>山河不夜天[穿越]——莫晨欢(52)

    都说伴君如伴虎,这话一出口,连季福都有些发懵。

    修仙时候的赵辅是最奇怪的,脾气古怪,难以捉摸。有时会放声大笑,有时会勃然大怒。登仙台里死过好几个太监,也死过几个道童。赵辅在外面能做出一番明君的虚伪模样,但只要到了登仙台,他就不再将自己当做皇帝,更当做一个仙人。

    季福不知该怎么回答,唐慎也根本不懂。

    但他只是稍微慌了一瞬,便冷静下来。过目不忘的本事让他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许多本道家经典,从《周易》、《庄子》,到《道德经》、《淮南子》。唐慎作揖行礼,声音清雅: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臣观陛下,超乎世外,见却未曾见,不见又似乎见了。

    赵辅哈哈大笑。

    季福不认识几个字,不知道唐慎说的是什么意思,但看着赵辅高兴的模样,他心中嘀咕:没想着这唐大人比他还会拍马屁!今日可遇见行家了。

    赵辅道:你先下去吧。

    季福略有惊讶,但行礼道:是。

    大门关上,登仙台中只剩下两个守着长明灯的小道童,还有赵辅、唐慎。

    赵辅盘腿打坐,望着唐慎:景则啊,你去过辽国?

    唐慎立刻行礼道:臣不曾去过。

    哦,那你写的那折子,是何意思?

    唐慎解释道:臣不曾去过辽国,但臣去过落河镇。陛下不知,这落河镇是大宋与辽接壤的一个小镇,位于宋土北部偏东。我大宋偏西的北方城镇,与辽多有摩擦。但是往东了,却是贸易往来较多。

    赵辅点点头。

    唐慎接着道:臣曾经随家人去过落河镇,见过一两个辽商,在街上也见过一些辽人。这些辽人表面上与我宋人和善,却眼高于顶,言行粗俗,说话举止间毫无尊重,从未将我们宋人放在眼里!臣观小小辽商都如此,辽国朝堂之上对我宋如何,由此可见。所以臣不才,望陛下明鉴,那辽人是豺狼猛兽,不可小视啊!

    赵辅的视线越过唐慎,看向他身后的九盏长明灯。

    唐慎始终低着头,不敢出声,连呼吸声都渐渐屏住。

    赵辅道:朕知道了。你下去吧。

    唐慎一边行礼,一边后退。等出了登仙台的宫门,他才直起腰身。他先与守在门外的大太监季福行礼,季福受宠若惊,道:唐大人这可是抬举咱家了。嘴上这么说,脸上的表情却没有一点惊惶,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唐慎离开登仙台,出宫回家。

    次日,吏部官员来到中书省衙门,找到正在阅读先帝时期的《起居注》的唐慎。这吏部官员拿出圣旨,屋子里的起居郎和起居舍人们全部跪了一地。吏部官员大声宣读道:门下,朕膺昊天之眷命,中书省起居舍人唐慎文雅谦达,敬廷自守,处小室而兼旁信。今擢升五品起居郎,即日赴任,钦此。开平二十八年,正月。

    与此同时,这吏部官员又拿出另一份圣旨:门下,朕膺昊天之眷命,中书省起居郎徐思敬敏躬亲,从善达雅。今擢升四品工部虞部郎中,即日赴任,钦此。开平二十八年,正月。

    众人全部大惊,唐慎和徐思先领了圣旨。

    等吏部的官员走了后,众人纷纷祝贺徐思和唐慎升官。徐思苦笑道:多谢诸位同僚。

    从五品的起居郎擢升为四品的工部郎中,徐思表面上是升官了,但是从此以后他就离开皇权中心,再也没法时常面圣了!起居郎和起居舍人的结果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从起居郎直接擢升为中书官员,如中书舍人等,这样还可以时常面圣。另一种则是彻底远离皇权中心。

    徐思的未来可能不会止步于四品郎中,但再入中书省,只怕难了。他现在从中书省进入尚书省,未来除非成为一部尚书,否则再也进不了权力的中心中书省。

    众人再向唐慎道喜。

    唐慎目露惊讶,拱手道:多谢诸位同僚。

    徐思望向唐慎的目光里多了一丝嫉妒和羡慕。

    两个四五品官员的官职调动,在朝堂上,不过是水波轻荡,完全没引起水花。然而开平二十八年,新年刚过,皇帝赵辅便宣了圣旨,决定从盛京往北,再修建一条官道和一条运河!

    这件事令朝堂众臣哗然大惊。

    户部左侍郎徐令厚上前一步,道:陛下,自开平十年宋辽两国签订和平协约,距今已有十八载。然十八年间,天灾不断。远而不谈,近处便有三年前南方雪灾,去岁的河南大旱。国库不丰,修建官道和运河之事,望陛下三思啊!

    工部右侍郎谢诚一挥袖,道:两国避战已有十八载,古往今来,天灾之事从无停过。既然没有人祸,只因天灾,为何国库不丰?徐侍郎的意思是,陛下在位时,天灾比过往更多?

    王溱原本淡淡地听着,忽然听了这话,他轻轻抬眼,看了谢诚一眼。

    徐令厚脸色涨红:臣绝无此意!官道便罢,自古以来,修建运河,每每都要劳民伤财。还望陛下放缓期限,不可一蹴而成。

    谢诚进言道:臣以为,前朝时期的大运河北起盛京,南下钱塘,已通南方。再建一条运河,通上北方。自此以后,南北相通,福泽千年!

    一时间,大臣纷纷进言。

    赵辅坐在御座上,等到大臣们吵完了,没力气说话了,他再看向工部尚书袁穆,问道:袁卿意下如何?

    袁穆上前一步,行礼道:通北一事,利在千古。臣以为,大善。

    赵辅再看向王溱:子丰觉得呢?

    王溱走出官员队列,行礼道:古有炀帝通南,利在百代。陛下通北,令南北全通,自是千古大事。但炀帝修运河通南,因南方河流诸多,又有雨水年年浇灌。大宋北方,河流稀少,旱灾不断。臣以为运河一事可作缓解,不若弃运河,改修三条官道,以通东、西、正北。

    户部官员们立刻道:臣以为此。

    袁穆望着王溱低眸看地的模样,心道你说话倒是滴水不漏,可不就是想少出点钱么。心里把王子丰骂了一通,但袁穆也知道往北修运河确实劳民伤财,于是也道:臣以为此。

    赵辅道:那便如子丰所言,散朝吧。

    等到散了朝,袁穆将王溱堵在宫道上。王大人微微一笑,袁大人无语道:真修不了运河?

    王溱:户部给得起,你工部便修得起?

    袁穆哑口无言。

    他工部还真修不了一条往北的大运河!

    这时,大太监季福走过来。他先行了一礼,再对王溱道:王大人,陛下召见。

    王溱随季福来到垂拱殿。

    见了面,赵辅心情似乎不错,直接笑道:子丰早已知道?

    王溱左右看了眼。今日当差的起居郎是李舒,起居舍人是一个叫郭慧的。这两人都是赵辅的心腹。赵辅召见王溱说一些悄悄话,两人都当作没看见,并没有往《起居注》上记录。

    王溱不解道:陛下所言,臣不知。

    大概心情是真的好,赵辅走下御座,绕着王溱看了一会儿,才道:你竟然真不知道!那你们师兄弟二人,却是心有灵犀了。

    第54章

    王溱稍稍琢磨一下, 便推敲出事情的始末。

    赵辅今日早朝上, 突然说要修一条官道和一条运河。这方案的可行性实在不大, 从古至今,修运河都是劳民伤财。尤其是往北修运河,更是史无前例, 恐怕耗尽国库也做不到!

    赵辅不是个昏君,正相反,他在位二十八年, 左右朝堂政局, 巧妙平衡权臣间的政派关系。从一开始赵辅就没想过要修运河,他要的就是修三条官道, 直通北方。他先提出一条看似不可行的政策,待臣子们反驳后, 再假意委全,同意修三条官道的政策。

    这点王溱看得透, 今日早朝上的几位相公们也看得透,所以众人齐力陪赵辅演了出戏,促成修三条官道的局面。

    只是王溱没想到, 这事背后还有他家小师弟的影子。

    从垂拱殿出来后, 王溱通过关系找到季福,稍稍打听了一下,得知年前唐慎曾经送过折子上去。再联系到唐慎近日突然官升五品起居郎,王溱将腰间那条白玉香囊解了下来,放在手中把玩。

    景则啊景则, 你可真是总给我惊喜!

    朝廷要修路,还是三条直通北方的官路,一下子整个朝堂都有了事做。

    户部要负责拨发银两,吏部要负责调度官员,兵部负责沿路安全工部最忙。工部负责修路的衙门叫虞部,掌管山泽、舟道、织造等。皇帝的诏书下来,虞部官员全部被分派到三条官路的路线上。因为同时要修三条官道,虞部人手不足,还从水部、文思院到处抽拨人才。

    梅胜泽原属于工部门下的水部,去年末他们水部刚将太液池重修了一番,还没喘口气,又被抽调去虞部。

    正月十九,梅胜泽即将离开盛京,前往幽州。

    此去也不知何时才能再回来,最早也要到明年了!细霞楼中,梅胜泽起身举杯,对在座的国子监同窗们苦笑道,都说我有造化,虽说没考上一甲,但吏员考试后被留在盛京,没有外放。可诸位,我这还不如外放啊!

    梅胜泽要走,国子监的同窗们在细霞楼相约给他送别。

    刘放也被留在盛京,做了京官,隶属户部。他举杯道:胜泽兄哪里的话,三条官道如今可是大生意。

    梅胜泽无奈道:是大生意,可与我这个六品小官有何干系?

    众人只得不断给梅胜泽夹菜劝酒,梅胜泽痛苦地不停喝酒,很快就醉倒在酒席上。唐慎让陆掌柜给他找了个无人的雅间休息一下午,到晚上,梅胜泽晕晕乎乎地醒了,国子监的同窗们都走了,只剩下唐慎还在。

    在国子监时,梅胜泽就与唐慎关系最好。如今只剩下两人,他毫无顾忌,对唐慎大吐苦水:景则啊,你说我是做了哪门子的孽!寻常人留作京官,那都是前途似锦。我可好,一抬脚就进了工部。刚修完水池,就要去修路。可怜我寒窗十载,早知就不入儒家,多读工家书籍了!

    唐慎给他倒了杯醒酒茶:也没你说的那么糟糕吧。

    梅胜泽:没我说的这么糟糕?确实,修三条通北官道,这事绝对是今年的大工程。无论是民间的工匠调动,还是官道的选址规划,内里都大有门路。

    碰到这种大工程,哪怕不用贪墨,经手的官员都能蹭到一笔不错的油水。

    可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啊!梅胜泽仰天长叹,圣上到底为何突然要修官路,这是哪位天杀的大人提出这种主意。他是嘴巴一张,我们这些小官可是要累死累活干一年了!

    唐慎义正言辞:提出这种主意的,简直没人性!神情大义凛然,仿佛真的同仇敌忾。

    送走了梅胜泽后,唐慎又意外地又收到几张请柬。

    其一是原五品起居郎张思的。起居郎共有三人,唐慎擢升为起居郎,张思就被他顶走,变为四品虞部郎中。原本张思以为这是明升暗降,心中大苦。但随即朝廷要修三条官道,他瞬间咸鱼大翻身。

    梅胜泽才是六品小官,修路的事他只能分到一点油沫,大头和他无关。但张思不同。一时间,张思风头无两。他宴请同僚,准备动身前往幽州。

    酒宴上,张思主动敬了唐慎一杯,唐慎恭敬地回酒。

    张思主动道:原来陛下如此深谋远虑,此前是我心中狭隘了。我还曾经嫉羡于你,景则,真是对不住。

    唐慎:祝张大人一路顺风。

    要是官道修得好,张思可不仅仅能从中赚一笔,说不定还能升官。

    张思走后,第二个要走的,竟然是王霄。

    开平二十七年,状元姚僐、探花唐慎都进入中书省,成了五品起居郎。只有榜眼王霄,仿佛被赵辅遗忘了似的,一直待在翰林院做七品翰林编撰,做了整整一年。如今朝廷要修官路,他忽然接到授命,擢升为五品虞部员外,即日赶往宁州修路。

    当真是沉寂一载,一朝翻身。

    他们这一榜的进士,有一大半已经离开了盛京,还有一小半相聚在千里楼。

    唐慎和姚僐半年不见王霄,如今再相见,三人都是感慨万千。

    王霄仿佛苍老了五岁,明明才不过而立之年,鬓间就有了白发。他举杯敬唐慎和姚僐,三人没说太多的话,只是喝酒。入了午夜,王霄兴致返家。三日后,他收拾了行囊,北上宁州。然而临走前,竟然有客人来访。

    王霄亲自出门迎接,是户部尚书府的管家。

    王霄将王溱的管家迎进门,管家将一封信送与王霄,道:尚书大人公务繁忙,不能亲自送你。他写了这封信,特意嘱咐我送来。王公子去到宁州后,若遇急事,将信交给工部左侍郎大人便可。

    来盛京两年,王霄早就没想过攀上王溱这门远房亲戚,如今拿着这封信,他忽然潸然泪下。

    多谢尚书大人!

    十年寒窗读书苦,一载盛京人情凉。

    如今,他踏上北去的路,迎来自己崭新的人生。

    朝廷要修的这三条官路,分别通到幽州、刺州和宁州。三州都在大宋与辽国的交界处,分别位于西北、正北和东北。实际上,修三条官道是假,大宋真正要修的是通往幽州的这条官道。

    幽州官道由工部尚书袁穆亲自监修。

    幽州是大宋防御辽军最重要的关卡,修建一条直达幽州的官道,是为了寻常时传递军情方便,更是为了日后两国交战,能用更快的速度将军粮送往前线。

    唐慎只是在奏折里提出建议,建议赵辅可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虚实相间,修三条官道,用另外两条官道来掩护真正想修的幽州官道。不过他也没料到,赵辅的第三条官道选的竟然是通往宁州。

    宁州,位于大宋的东北部,落河镇便在宁州北部!

    宁州官道是最好修的,路途最短。如此一来,哪怕细霞楼今年没能打出自己的渠道,年底时他们也能通过官道运送羊肉、牛肉,不用再看辽国商人耶律究的脸色。

    得知朝廷要修路的事,姚三和陆掌柜喜出望外。

    三月,姚三动身打算前往落河镇,打探一下修官道的情况。唐璜在盛京待了半年,闷得很,一定要姚三带她去。姚三拗不过,只能带唐璜一起上路。

    四月,两人从落河镇回来。

    姚三道:小东家,宁州官道修得真快!这一路上本就没有什么山川阻隔,大多是平原。如今一路修过去,我沿路瞧着,至少已经修了六分之一了。想来年底时肯定能修好!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