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 > 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
错误举报

>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螺髻山下客(

    今年天公不作美,江浙等地多有减产,五仪县县尊没有提高分摊和加饷,反而降低了赋税,为兄深感此事非同小可,汝定要早做打算。
    若有变故,切记要明哲保身,不可贪功冒进
    林方旭将大哥寄来的书信,反复读了两遍后,放到了烛台前点燃,明亮的火苗映照着他平静无波的脸。
    若是走漕运的话,运送秋粮的队伍怕是已经快到京城了,林方旭第二天依然按部就班地去给皇帝跑腿,匆匆忙忙地往文渊阁赶去。
    他今天上午已经在文渊阁和乾清宫之间,来回跑了两趟了,等他第三次走近文渊阁时,两位阁老还没有吵完。
    孔阁老此时义正言辞,慷慨激昂地质问道:董袭小儿!老夫虽然管着兵部与武官联系多一些,但也容不得你如此污蔑!老夫主张先修缮城墙隘口,怎么到你口里就成拉拢武官,意图不轨了!难道要我大魏儿郎毫无屏障所依地跟蒙奴铁骑对抗不成!也只有你们这些南逃的懦夫,才说得出这种话!
    最后一句话一出,气氛瞬间有些冷凝,痛脚被人一踩再踩,董阁老也维持不住平时的儒雅温和,脸色铁青道:首辅大人辅佐先帝与蒙奴周旋,功劳之大,袭自是比不得,可扬子江这两年水患严重,前朝时修建的河堤早就破败不堪,雨量稍微大些,下游便是一片菏泽,上千万的无辜百姓受害,朝廷难道要弃他们不顾不成?
    李阁老此时站出来和稀泥道:两位稍安勿躁,不如让户部再仔细盘算盘算,看还可以从哪里再挪动一些钱粮出来。
    阁老也论资排辈,其中资历最浅,辈分最低的管阁老平时最为低调,此时却没好气道:李大人,在下就管着户部,早就已经盘算过许久了,户部实在是没钱了,您要不要亲自去户部库房看看?
    孔阁老似乎还在为董袭的污蔑生气,一掌拍在书案上,大声道:林家小儿你过来!
    林方旭本来和商谭、孔玠几人老老实实地站在一旁看观政,闻言迅速上前去。
    那些是贴了红的。孔阁老指着一堆奏折说完后,有拿起手边的两份递给他,语气不满道:至于这两份,你直接跟圣上回话,就说内阁意见相左,无法给出定论,只能请圣上亲自裁夺了。
    林方旭抱起一堆奏折,并将那两份放在最上面,匆匆赶往乾清宫,勤政爱民的皇帝陛下,已经让他催过两回了。
    放在上面的两本奏折自然最先被老是如何争吵后,皇帝突然问道:东升年纪小,没见过蒙奴铁骑,朕就亲眼见过他们如何劫掠百姓,如何杀人如麻,最后在汉人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下,还能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脱身跑回草原,你能想象他们战力有多强吗?
    林方旭恭敬道:臣虽有幸生于太平盛世,但年幼时也曾不自量力地分析过当初的兵力悬殊,生死伤亡,以及各场战役用兵策略
    说到这里,林方旭犹豫了一会儿,才慎重道:分析后臣斗胆猜测,蒙奴铁骑的战力怕是非同一般,若没有天时地利,跑回草原的蒙奴铁骑怕是会更多
    建文帝听完后,看着眼前还未满十八岁的中书舍人,好笑道:呵,你多年幼时分析的?你年幼时倒是有些眼光,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也是为何先皇和大长皇哥儿都非常重视京师营兵源考核以及战力训练的原因。
    建文帝说完,又面色动容道:孔阁老可是差点死在蒙奴铁骑下的人,南逃的人确实理解不了,他们活得太安逸了。
    林方旭低头不语,心中却也有些动容,只是治国却并不是如此简单
    的事,哪能依照自己的感情行事,建文帝或许也察觉到自己有些失了分寸,回过神又接着道:董阁老所虑之事,也确实急需解决,若不防患于未然,明年一场大雨,不知又会造成什么恶果。
    建文帝说完后,轻轻拍着额头,头痛道:哎,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国库没钱闹的,眼下也只能等着秋税入库,看能不能将其它事都缓一缓,先把这两件事先解决了。
    就这样,皇帝陛下算是给盖棺定论了,所有人都在等着秋税入京,然后开始修城墙的修城墙,建堤坝的建堤坝。
    九月底的时候,各地秋税开始陆陆续续运到京城,整个户部上到户部尚书,下到看门的兵丁都异常忙碌起来,但随着北方各省的秋粮慢慢登记入库,就连文渊阁内,最近十几天也都是风平浪静,其乐融融的样子。
    然而等江南各地的税粮也运到户部后,之前的喜悦便慢慢消散干净,林方旭每天都会被皇帝指使着,往户部跑几趟,抄录的新入库的粮食数量,再立刻去乾清宫禀告给皇帝陛下。
    林方旭每天实时更新的数据,非但没让皇帝松口气,反而脸色越来越黑。
    每天早朝时,惯例掐架的文武官员最近也是个个安静如鸡,尽量不要去调拨大老板此时敏感的神经,免得被这把火烧成灰烬。
    然而事与愿违,等最远的福建押粮官带着运粮的徭役启程返乡时,大魏朝第一位三公,商仲淹商太傅领头,前杭州解元许昭代笔,包括金华府、绍兴府、台州府等共十二位正四品知府,以及五仪县李县令在内的五十八位七品县令联名的奏折被递到了御案前。
    第六十七章
    建文帝手里的奏折比平时的要厚很多,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 过了快半个时辰, 他才将奏折放到御案上,面如寒霜道:东升, 你去文渊阁将四位阁老请过来。
    林方旭到文渊阁的时候, 四位阁老包括商谭等人都各自坐在自己位置上,就只是那么坐着, 没像往常一样争吵忙碌,似乎是在专门等着他。
    对了, 当然是在等着他了, 那本联名奏章一开始递到通政司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惊雷, 现在估计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通政司的人被吓得不轻,哪里敢扣而不发,赶紧往上递, 但通政使大人并没有递到内阁, 而是直接递给了林方旭。
    所以现在四位阁老看他的表情都有些复杂,怎么就直接递上去了呢, 若是交到内阁,好歹还能做些手脚往下压一压, 再不济也能提前商量好对策, 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被打得措手不及。
    比起其他人,商谭其实才是最无措迷茫的那一个,以他小小司值郎的身份自然是没办法提前知道奏折内容的, 但他大伯似乎有办法。
    他还记得大伯昨晚大半夜,着急忙慌地把他从床上叫起来,质问他知不知道爷爷做的这些事,以及他们为什么不告诉他,到底还把不把他当商家人。
    商谭自然也是不知道的,他现在想起昨晚大伯气急败坏的样子,再想到今天早上来文渊阁当值时,其他人看他的神色,心里有些发堵,有些慌乱,还有些害怕,是的害怕。
    直到现在,看到林方旭,他的情绪才稍稍有些好转,既然通政使选择直接将奏章给东升,东升又不经过内阁,直接递给了圣上,想必这些事情他应该是提前就得了消息的。
    也许是因为现在有高个子顶在前面,自己终于不用一个人去承受其他人的迁怒,所以商谭并没有因为自己被蒙在鼓里而愤懑,现在反而诡异地松了一口气。
    果然,董阁老沉着脸看了林方旭一眼,嘲讽道:老夫昨天还跟族中晚辈夸讲林六首才学过人,说是旷古烁今也不为过,教导他们多向林六首学习,现在看来却是不敢再让他们学你了,免得以后也一样胆大妄为,带累家族。
    林方旭心里沉了沉,面上却恭敬道:旷古烁今下官可当不起,下官胆子也不大,小的很。圣上吩咐下官来请四位大人去乾清宫一趟,还请四位大人移步。
    董阁老还想再说些什么,期望能从林方旭那里多少打听到圣上现在是什么态度,却被孔阁老打断,他老人家从开始到现在都没有什么表情,用平淡至极的语气说道:既然圣上吩咐了,我们就出发吧,事已至此,多说无益,该怎么办便怎么办吧。
    董阁老心中直骂娘,呵,你现在轻松,真以为江南隐田赋税的事牵扯不到你吗?别忘了,你孔老儿可是首辅,这大魏的江山社稷真要出了什么事,第一个被骂的是圣上,第二个被骂的便是你!
    可董阁老再气愤,此时也没法,难道还能躲着皇帝不成,只是经过林方旭面前时,甩袖瞪了他一眼。
    林方旭再怎么大胆也不敢跟一品大员正面刚,只得微笑回应,管阁老见他这样,叹口气拍拍他的肩膀,无奈道:你这次是真的太冒险了!
    我要是不直接呈给圣上而是交到内阁,师公他们那封奏折此时多半已经因为某个倒霉且位卑言轻之辈的失误,而被不小心遗失或者损毁了。
    林方旭此时的心情恐怕只有李阁老能理解,对于常年和稀泥的人来说,今天这件事对他来说实在是超纲了,他满是怨念地老身后。
    林方旭能怎么办呢,对他来说
    这件事也同样超纲了呀。
    是!他确实知道上辈子有这么一封联名奏折,也同样知道是师公领的头,至于恩师有没有代笔,他就不知道了。
    但这封奏折上辈子是通政使大人递上去的啊?!没想到这辈子这老头儿竟然不打算单干了,硬要拉上自己!
    哎,怪只怪自己中书舍人这位置递奏折太过方便,再加上自己师公和恩师都如此高调,自己再怎么藏也是藏不住的,所以他就这么不情不愿地被迫掺和了一把。
    要说林方旭对通政使大人没有意见,那真是不可能的,他从来就没有打算出过这样的风头,确实如董阁老所说,林家小门小户也禁不起折腾。
    他也确实想过借此事为自己谋取资历好处,但不是以这种方式,现在多说也无益,只能安慰自己风险越高,收益越高了。
    林方旭给焦虑不安的商谭一个安心的眼神后,便跟在四位阁老后面去了乾清宫。
    林方旭离开时,乾清宫内只有一位似乎要吃人的皇帝陛下,等跟着四位阁老再回来时,不但东宫的太子殿下在,就连五军都督府的左都督英国公,右都督大皇长哥儿也同样在。
    好了,正一品文武大员都到齐,再加上皇帝和皇帝继承人,此时聚在这里的八人便是能左右大魏朝命运的人了,看着上辈子仰望,这辈子至少现在还需要仰望的一群人,林方旭这个兼职的中书舍人,默默地缩在后面。
    但现实再一次教会林方旭,重生的人没有资格低调。
    建文帝见人都到齐,也不等他们行礼,便开口道:东升,将这封奏折给大家念念。
    林方旭只得上前,接过那本厚厚的奏折,语气凝重肃穆地缓缓念道:臣等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臣等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
    ,洪武十三年,百姓手中之良田锐减,然加饷、分摊不断,
    至今年,因谷雨不丰,亩产不足往年一半,所交赋税又占去十之三四,,臣等不忍百姓冬日无所果腹,故联名上书,伏乞圣裁
    太子朱显宗听得额头青筋暴跳,朝廷赋税只要求三十税一,哪里来十之三四?谁给的他们胆子,敢这样肆意妄为,不顾百姓死活,陷朝廷于不义。
    然而现在还轮不到他发火训人,他那盛怒的皇帝父亲,已经气得一下子站起来,将御案上的执笔、砚台、奏章都扫到了桌下,一巴掌拍在书案上,怒吼道:谁来告诉朕!这是怎么回事!
    孔阁老,贵为内阁首辅,中极殿大学士,你知道朕的子民居然还在挨饿吗?董阁老呢?你董家祖籍就在江南吧,你知道吗?
    呵,你们不但知道,还帮忙遮掩!朕自继位以来,恐辜负先帝心血,怕对不起千千万子民,几年来兢兢业业不敢懈怠,今天才知道原来朕就是个耳聋眼瞎之辈!
    皇帝话都已经说到了这个地步,做臣子的哪里还敢站着,包括朱显宗这位儿臣在内,都跪下请罪道:圣上息怒,臣等有罪。
    都说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对于刚入朝堂,平时只负责跑腿传话等小事,此时却要和阁老、都督等重臣一起跪在这里请罪,林方旭觉得自己有些冤。
    建文帝似乎也清楚责权要分明,此时面无表情地看着臣子中权力最大,地位最高的那位问道:孔阁老,身为首辅你就没什么要说的吗?
    毕竟是辅佐过先帝打江山的人,即使皇帝此时表情不善,他依然能冷静沉着道:启禀圣上,江南等地自前朝衰帝起便有许多问题,直至今日,若真要细究,怕是没个两三天根本理不顺,且牵连甚广,若是都要
    根除,怕是会动摇根基。
    建文帝此时已经慢慢冷静下来,细思他的话,也只能在心里无奈赞同,前朝腐败灭亡,土地兼并便是重要因由,若真能轻松根治也轮不到他朱家坐江山了。
    虽然千难万难,但建文帝却不想任其放任下去,那样的话,大魏朝怕也熬不过四、五代人了,便又继续道:既然你理不过来,说不清楚,那就叫上六部九卿,明日廷议!,若在商量不出个所以然来,朕就让五军都督府去理!
    文不预武事,武自然也不能参与文事,不让武将打仗,却让他们去治理庶务,怎么治?用弓箭刀枪吗?身为南方士族代表,进来后一直都没说话的董阁老虽然知道那是皇帝故意放的狠话,当不得真,但此时也有些脖子发凉。
    每逢朝中有什么大事要做决定时,都由文渊阁阁老和六部九卿商议,皇帝主持,最后结果有诸位大人投票决定,皇帝能将其推翻,但皇帝一般都不会那样做,最多嫌弃考虑不足,让再议一次。
    若林方旭只是翰林院修撰,廷议这种事,他是怎么都摸不到边的,但谁叫他还兼职中书舍人呢,皇帝御用跑腿,居然也有了资格,商谭、孔玠等四位司值郎也一样,阁老专用秘书,这种场合,自然也是要带着的。
    然而现在却无人能觉得参与廷议幸运,得到消息的六部九卿都慌了起来,此时大半夜不睡,各自找到自己的基友商量串联起来,林方旭就是在这种时候,将满脸焦虑的商谭迎了进门。
    第六十八章
    自从四位阁老离开后, 四位秘书便清闲下来, 董坤、孔玠等人都围着商谭, 不停地追问他之前到底知不知道,商太傅为什么不告诉他?林方旭是不是知道些什么?
    商谭被几人烦不胜烦, 此时终于可以对林方旭问出同样的话:东升, 你是不是提前就得到消息了?祖父告诉你的吗?
    林方旭好笑道:呵,你怎么想的?, 这种大事你觉得师公他们会冒着走漏消息的风险,特意千里迢迢地写信告诉我?我也是通政使大人找到我, 我才知道的。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