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养猫-(15)
凭心而论,若只从考题上来说,方崇才是姜照看中的状元人选。
此子绝非池中之物,是百年难遇的人才。
说起方崇,韩宣也来了劲,几乎是对他赞不绝口。
无论是从才华还是心性上来说,方崇都堪称一句天才,不过终究还是年纪不大,在许多方面还需敲打,臣本欲让他和谈源生互相成就,若谈源生可接左相之位,那右相之位,也该是方崇能够当起的。
可惜,他却无心朝堂啊。
提及此,韩宣颇有些头痛,叹道:这也是臣此次想禀告陛下的事,方崇知道陛下有意让臣培养他,但他对臣直言,要回乡做县令去。
县令?姜照蹙眉道:一品宰相不愿做,要去做七品县令?
韩宣点点头,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第21章 二三
姜照自案上抬起头来,唤了声:小元子。
元祥正立在一侧走神儿,被他师父杵了一肘子,连忙跪地应了声。
奴才在,陛下有何吩咐?
姜照将朱笔放下,单手托腮望着他,问道:边关可有回信了?
她指的是不久前由自己亲自写下的书信,不曾提及自己身份,只是代谢锦向父母兄嫂问好,顺便讨一封给谢锦的回信。
自她登基起,便派人好生安置了谢家人,这却还是第一次与他们有所联系。
虽然如今谢锦对她的态度并不算好,但是她因此又要滞留宫中不知多久,那封信会给她带来的希望,也是姜照如今未变的祈盼。
这些事情向来是交由元祥去办的。
元祥道:回陛下,算算日子也就是这两天了,路上许是有事耽搁也属寻常,奴才会一直盯着,一旦有回信来,立刻呈禀陛下。
姜照点点头,示意他起身,便不再言语。
高盛安见她神情游离,摸了茶壶过去给她斟茶,轻声道:陛下勤政,却也要以圣体为重,您已经批了许久折子了,也该歇息一会儿。
姜照抬眼看他,目光冷凝,高盛安缩了缩脖子,不敢再吭声。
半晌,又听姜照问道:康亲王何时入京?
高盛安道:一早刚收了来信,已经过太平府,大约明后日,就能抵达京郊。
虽然有皇命御诏,但康王还是只能到京郊外,再得了皇帝派人去接,才能步入京城的大门。
这是先帝定下的规矩,可谓是防之又防。
姜照点点头,见高盛安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扬眉问道:你有话说?
高盛安陪着笑道:既然陛下问了,那奴才就斗胆问一句,陛下当真要让康亲王入宫见驾?
他是朕的叔叔,来参加朕的生辰,不是合情合理吗?
姜照歪了歪头,望向高盛安的眼神带着疑惑,倒真像是不解其意。
见她如此,高盛安便也不再多问什么,只是觉得随着年岁渐长,陛下真是越来越令人捉摸不透了。
那个狗奴才你是如何处置的?姜照又低头去看折子,似是随口问了一句。
知道她问的是谁,高盛安扭头看向元祥,示意他来回答。
元祥还不如他师父那般精明滑头,说话也不知委婉,听陛下问了,便如实道:师父让奴才派人拿麻袋套了成姑姑,打晕之后丢进了侍卫所里。
言罢,看高盛安一脸无语之色,又干巴巴加上一句:摸黑送在了,一个侍卫的榻上。
姜照拿朱笔的手一顿,抬眼看向高盛安,意味深长道:高公公倒是精通这些龌龊手段,朕的后宫空泛,还是有碍了公公施展。
奴才不敢。高盛安伏地便拜,口中道:奴才只是想着,以其人之道还施其人之身,给谢司正好好出一口气。
他把谢锦搬了出来,料定陛下虽然语带讽刺,但并不会真的觉得他过分,果然听姜照问道:然后呢?
这回不用元祥,高盛安自己开口侃侃道:不等赵太妃来包庇她,奴才便亲自带人去捉奸了,打了板子又扇了耳光,那狗奴才如今正卧床不起,没脸见人呢。
他没说的是,没脸见人的不止是成姑姑,她一把年纪还被人捉奸在床,又不由分说的被打了一顿丢回泰安宫,害的赵太妃也面上无光。
这宫里是没什么宫妃,但人多口杂,又无人管束,更是风声四起,众人不敢在赵太妃面前多说什么,但在泰安宫以外,早已谣言四起。
赵太妃声称有病,已几日不出宫门,也不是是真是假。
姜照自然不会关心她是真病还是假病,听高盛安说了,只是冷冷一笑道:太妃病了,朕自然该榻前尽孝,无奈政务繁杂,脱不开身,便多遣几个御医去候着吧。
奴才明白。高盛安恭恭敬敬的叩了个头,又抬眼道:陛下,这几日仍有泰安宫的宫人来御前打探,还是关于谢司正的事。
姜照眉头一皱,撂下手中的奏折,更对赵太妃多了几分厌恶之心。
自从那日她将人从泰安宫带走,那边就没少来人打探,均被高盛安暗地打发了去,眼见时日见长,谢锦的伤也一日日好起来,姜照毕竟是不能把她藏一辈子的。
袁启最近在做什么?姜照突然问道。
虽然袁启是陆苍玉看重的后生,也深得禁军统领卓昀的青睐,但他毕竟还没在御前行走,在知晓他和谢锦的关系之前,姜照更是从未把他放在心上。
她难免对袁启心生怨怼,但也没有真的对他发难,生怕惹了谢锦不快,高盛安更不敢主动在她面前提起那个人。
如今听她闻起,方斟酌道:袁侍卫应当还不知宫中变故,前两日奴才和卓统领聊了两句,说是袁侍卫和徐小姐的婚期已经定下了,如今想必也是要操劳婚事的。
定在了哪一日?姜照又问。
高盛安如实道:听卓统领说,是五月初八。
姜照想了一下,如今已是四月下旬的光景,离袁启的婚期,竟是不足一月了。
她嗤笑一声,阴阳怪气道:倒是迫不及待。
高盛安捏着袖子擦了擦额角,小心翼翼道:听闻是袁老夫人不太好了。
牵扯到老人家,姜照没有再出言嘲讽,又提起另一件事。
有赵太妃在,她怕是回不了宫正司了。
高盛安知道陛下口中的她是谁,稍加思索,迟疑道:陛下不想让她留在御前吗?
他是姜照跟前的人,有许多事姜照虽然不明说,但也不会有意瞒着他,而高盛安的确是个聪明可靠的人,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他向来掌握的很好。
他不敢胡乱揣测圣意,怕揣测不到,更怕揣测错误。
姜照没有回答他的话,只是问道:你觉得她该以什么身份留在御前?
这的确是个难题。
谢锦并非凭空出现的人,可以肆意安排身份,她在宫中是有迹可循的,大小也算有些地位,即便是旁人不敢多说,却还有一个赵太妃。
一个犯了宫规的女官,该以什么理由来御前伺候呢?
陛下。高盛安低下头,恭谨道:青时只伺候陛下起居,奴才年纪大了,手脚已不麻利,小元子又过于毛躁,陛下身边,如今正缺一位执笔。
姜照处理政务时,并不喜身边有太多人伺候。
她年少时曾受人冷眼,位居高位之后,也不轻信任何人,身边除了青时和高盛安这两位陆烟容留下的老人,能信任的就只有元祥。
如同高盛安所说,青时只负责她的日常起居,除了偶尔送一些吃食,甚少来御书房,从前奉茶、执笔、磨墨这些事情,都是经高盛安的手。
他见陛下似有意动,又道:谢司正身为宫正司女官,知法犯法,已被赵太妃降罪惩罚,陛下仁善,将其贬为宫女,也算是给各宫的交代。
朕不需要给任何人交代。姜照顿了一下,又道:这件事你亲自去办。
这就是同意了的意思,高盛安应下声,将此事放在了心上。
姜照的生辰是四月二十七,虽然她吩咐了简办,但毕竟是陛下千秋,礼部丝毫不敢怠慢,总有些事要请示过陛下后才敢做决定,于是姜照也多了许多琐事要处理。
谢锦脸上的伤已经恢复的差不多,只是还需每日喝药,是张太医特意吩咐的补药,专门为她调理旧疾。
在熙和宫的这段时间,谢锦不知是认命了还是想通了,每日写字绣花,遵医嘱调养身体,不仅没有提起要回宫正司,更甚没再问何时才能离开帝王寝宫。
在高盛安委婉道明来意,得知要摇身变为御前宫女,为陛下奉茶洗墨,谢锦也没有表示出多大的抗拒之意,只是沉默半晌,方点头应了声。
劳烦公公,代奴婢谢过陛下天恩。
她怎会不知,姜照此番或许是有私心,但究竟而言,还是为了保她。
高盛安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谢锦看出来,却偏不开口问他,直到他自己憋不住,终于主动开口道:陛下生辰在即,有藩王入京,各地臣子朝贡,属国来贺,近来事务繁忙,如有无暇顾及,不周之处,还望姑娘海涵。
姜照近几日是不曾出现,谢锦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以前她在她面前只是阿照时,也并不是时常在侧,天子掌九州,本就该如此。
于是她道:陛下日理万机,不必为奴婢挂怀。
她反应冷淡,高盛安本来盘算为陛下说几句好话,却又觉得不合时宜了。
高盛安告了辞,谢锦目送他远去,待再也看不见身形,又坐回窗下,将未绣完的绣品翻了出来,拿在手上,久久凝视未动。
那是一个香囊,雪青色的面料,上面绣着祥云仙鹤,肉眼可见的技艺精湛。
面料是昙云锦,极贵重的料子,宫中也没几匹,且所记在册,全都在陛下宫里。
谢锦这一条是数月前托徐伊人从宫外买来的,花了许多银子不说,前后打点都是人情。
徐伊人前几天来看她,把未绣完的香囊也给她带了过来。
她早就想好要送给姜照的生辰贺礼,得了闲时便绣上几针,从未如此上心,也从未在绣品之上倾注那么多的心血。
如今只差收尾了,恰好能赶上姜照的生辰,谢锦却不知道要不要送出去。
姜照并不缺这些,尚衣局百余名绣娘,精通各种花样绣法,专为皇帝一人服务的就有三十多名,哪一个不比谢锦技熟。
况且如今,她也不是很想送她生辰礼物。
凝视半晌,长叹一声,她干脆还是把针线藏起,转去了一旁看书。
眼不见,心不烦。
第22章 康王
康王姜晏奉命回京,王驾至宫门口,姜照亲自去迎。
从血脉亲缘上来说,他们是亲叔侄,但从个人情感上来说,彼此都尚不熟悉。
没人知道姜照为何突然想起让康王入京,毕竟先帝对康王的防范是个人都能看在眼中,姜照虽然不像她父皇那般多疑,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理,她也不该不懂。
姜照的所思所想,不止是京城里的人猜不透,姜晏本人更是猜不透。
一个被打压了几十年的病弱亲王,自然端不起什么长辈架子,他身后跟着王妃,夫妻二人见了姜照的面便俯首要拜,被姜照一手一个扶住了。
皇叔皇婶是长辈,不必行此大礼。姜照收回手,淡笑道。
康王夫妇连连谢恩,相视一望,都不敢抬头直视天颜,显得有些怯弱的模样。
姜照并不在意他们二人的反应,抬眼往后一扫,挑着眉头问:安乐呢?
她问的是姜晏成婚十数载才得的独女,生在前年,如今也只才两岁多。
那时候正逢太后过世不久,姜照整日郁郁寡欢,康王派人来宫中送信,她也没有太过在意,只是亲封了一个安乐郡主,又按制赏赐了一些东西。
对于那个来之不易的小郡主,她还未曾见过一面。
姜晏低眉道:晗儿年幼嗜睡,正在马车里小憩,还望陛下见谅。
小郡主单名一个晗字。
姜照自然不会和一个两岁的小姑娘一般见识,闻言便笑道:一路颠簸,委实是辛苦了,朕早已让人收拾好了寝殿,还是皇叔曾住过的流云殿,皇叔皇婶先去歇息片刻,晚上朕在清风阁设宴,为你们接风洗尘。
话已至此,姜晏夫妻哪有不应的道理,连忙谢过恩典。
叔侄间并未有太多寒暄,姜照要回御书房办公,差高盛安领康王夫妇去寝殿休息。
姜晏年近四十,保养得宜,又未曾蓄须,看起来也就三十岁出头的模样。
他常年病弱,虽然近年来有所好转,不至于骨瘦如柴,但还是一阵风就能吹倒的瘦弱模样。
他贵为亲王,但并没什么架子,一路走着目不斜视,高盛安偶尔和他说几句话,他也只是颔首附和,多余的话一个字都不讲。
到了流云殿门口,正碰上领宫人过来的徐伊人,她走在最前头,身后跟着十数个宫女,都是低眉顺眼,见他们过来,便齐齐行礼。
高盛安道:这是伺候王爷王妃的宫人,晚些时候奴才会再挑几个伶俐的太监过来,若是有伺候不周的地方,王爷王妃尽管告知奴才。
又指着徐伊人道:这位是宫正司的徐司正,找她也是一样的。
姜晏拱手笑道:劳烦高总管和徐司正了,陛下隆恩,也请高总管代为谢过。
王爷客气了。高盛安眯着眼,伸手示意了一下,微微笑道:奴才还要回御书房伺候,王爷王妃一路跋涉也着实辛苦,奴才就不在此叨扰了,这便告辞。
姜晏又说了几句客气话,便牵着王妃的手,在高盛安的目送下进了殿门。
徐伊人回头吩咐了几句,那十来名小宫女也跟在后面进了门,她抬眼扫过,见殿门附近站着几个侍卫,便对高盛安道:请高总管借一步说话。
知道她与谢锦关系亲近,高盛安自然不敢怠慢,二人找了处无人的角落说话。
不知徐司正有何事吩咐?
吩咐不敢当,只是有一件事,还需知会公公。
徐伊人又抬眼四望,确定没有身后黄雀,才压低了声音道:宫里人多口杂,锦娘在泰安宫的事多少走漏了一些风声出去。
陛下行事果决,倒是无人敢议论,但是袁启有所耳闻,便找到了宫正司。
高盛安眉头一跳,同样压低嗓音问道:徐司正是如何打发了他的?
徐伊人道:我只告诉他锦娘惹怒太妃,受了刑,恰巧被陛下施以援手,多的却是没说,他如今急得上蹿下跳,并不知锦娘在陛下寝宫。
高盛安又问:他知道谢姑娘因何受刑吗?
徐伊人点了点头,道:他既然找到我面前,自然是知晓了,我之所以要知会大总管一声,是怕他胆大包天,找到陛下面前要人。
袁启算得上青年才俊,但若论心性,徐伊人是看不上他的,只是怕他狗急跳墙,又闹到陛下面前,再连累了谢锦。
不等高盛安表态,徐伊人又补充道:锦娘早就和他说清楚,两人算是尘归尘土归土,没有半分关系。
更何况事已至此,已经再没什么好说的了,只是怕陛下多想。
高盛安点点头,算是认可了她的意思。
如果说是别的,姜照可能不会想太多,但是事关谢锦,袁启又实在身份敏感,如果不是徐伊人早做知会,真让袁启直接闹到姜照面前
恋耽美
此子绝非池中之物,是百年难遇的人才。
说起方崇,韩宣也来了劲,几乎是对他赞不绝口。
无论是从才华还是心性上来说,方崇都堪称一句天才,不过终究还是年纪不大,在许多方面还需敲打,臣本欲让他和谈源生互相成就,若谈源生可接左相之位,那右相之位,也该是方崇能够当起的。
可惜,他却无心朝堂啊。
提及此,韩宣颇有些头痛,叹道:这也是臣此次想禀告陛下的事,方崇知道陛下有意让臣培养他,但他对臣直言,要回乡做县令去。
县令?姜照蹙眉道:一品宰相不愿做,要去做七品县令?
韩宣点点头,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第21章 二三
姜照自案上抬起头来,唤了声:小元子。
元祥正立在一侧走神儿,被他师父杵了一肘子,连忙跪地应了声。
奴才在,陛下有何吩咐?
姜照将朱笔放下,单手托腮望着他,问道:边关可有回信了?
她指的是不久前由自己亲自写下的书信,不曾提及自己身份,只是代谢锦向父母兄嫂问好,顺便讨一封给谢锦的回信。
自她登基起,便派人好生安置了谢家人,这却还是第一次与他们有所联系。
虽然如今谢锦对她的态度并不算好,但是她因此又要滞留宫中不知多久,那封信会给她带来的希望,也是姜照如今未变的祈盼。
这些事情向来是交由元祥去办的。
元祥道:回陛下,算算日子也就是这两天了,路上许是有事耽搁也属寻常,奴才会一直盯着,一旦有回信来,立刻呈禀陛下。
姜照点点头,示意他起身,便不再言语。
高盛安见她神情游离,摸了茶壶过去给她斟茶,轻声道:陛下勤政,却也要以圣体为重,您已经批了许久折子了,也该歇息一会儿。
姜照抬眼看他,目光冷凝,高盛安缩了缩脖子,不敢再吭声。
半晌,又听姜照问道:康亲王何时入京?
高盛安道:一早刚收了来信,已经过太平府,大约明后日,就能抵达京郊。
虽然有皇命御诏,但康王还是只能到京郊外,再得了皇帝派人去接,才能步入京城的大门。
这是先帝定下的规矩,可谓是防之又防。
姜照点点头,见高盛安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扬眉问道:你有话说?
高盛安陪着笑道:既然陛下问了,那奴才就斗胆问一句,陛下当真要让康亲王入宫见驾?
他是朕的叔叔,来参加朕的生辰,不是合情合理吗?
姜照歪了歪头,望向高盛安的眼神带着疑惑,倒真像是不解其意。
见她如此,高盛安便也不再多问什么,只是觉得随着年岁渐长,陛下真是越来越令人捉摸不透了。
那个狗奴才你是如何处置的?姜照又低头去看折子,似是随口问了一句。
知道她问的是谁,高盛安扭头看向元祥,示意他来回答。
元祥还不如他师父那般精明滑头,说话也不知委婉,听陛下问了,便如实道:师父让奴才派人拿麻袋套了成姑姑,打晕之后丢进了侍卫所里。
言罢,看高盛安一脸无语之色,又干巴巴加上一句:摸黑送在了,一个侍卫的榻上。
姜照拿朱笔的手一顿,抬眼看向高盛安,意味深长道:高公公倒是精通这些龌龊手段,朕的后宫空泛,还是有碍了公公施展。
奴才不敢。高盛安伏地便拜,口中道:奴才只是想着,以其人之道还施其人之身,给谢司正好好出一口气。
他把谢锦搬了出来,料定陛下虽然语带讽刺,但并不会真的觉得他过分,果然听姜照问道:然后呢?
这回不用元祥,高盛安自己开口侃侃道:不等赵太妃来包庇她,奴才便亲自带人去捉奸了,打了板子又扇了耳光,那狗奴才如今正卧床不起,没脸见人呢。
他没说的是,没脸见人的不止是成姑姑,她一把年纪还被人捉奸在床,又不由分说的被打了一顿丢回泰安宫,害的赵太妃也面上无光。
这宫里是没什么宫妃,但人多口杂,又无人管束,更是风声四起,众人不敢在赵太妃面前多说什么,但在泰安宫以外,早已谣言四起。
赵太妃声称有病,已几日不出宫门,也不是是真是假。
姜照自然不会关心她是真病还是假病,听高盛安说了,只是冷冷一笑道:太妃病了,朕自然该榻前尽孝,无奈政务繁杂,脱不开身,便多遣几个御医去候着吧。
奴才明白。高盛安恭恭敬敬的叩了个头,又抬眼道:陛下,这几日仍有泰安宫的宫人来御前打探,还是关于谢司正的事。
姜照眉头一皱,撂下手中的奏折,更对赵太妃多了几分厌恶之心。
自从那日她将人从泰安宫带走,那边就没少来人打探,均被高盛安暗地打发了去,眼见时日见长,谢锦的伤也一日日好起来,姜照毕竟是不能把她藏一辈子的。
袁启最近在做什么?姜照突然问道。
虽然袁启是陆苍玉看重的后生,也深得禁军统领卓昀的青睐,但他毕竟还没在御前行走,在知晓他和谢锦的关系之前,姜照更是从未把他放在心上。
她难免对袁启心生怨怼,但也没有真的对他发难,生怕惹了谢锦不快,高盛安更不敢主动在她面前提起那个人。
如今听她闻起,方斟酌道:袁侍卫应当还不知宫中变故,前两日奴才和卓统领聊了两句,说是袁侍卫和徐小姐的婚期已经定下了,如今想必也是要操劳婚事的。
定在了哪一日?姜照又问。
高盛安如实道:听卓统领说,是五月初八。
姜照想了一下,如今已是四月下旬的光景,离袁启的婚期,竟是不足一月了。
她嗤笑一声,阴阳怪气道:倒是迫不及待。
高盛安捏着袖子擦了擦额角,小心翼翼道:听闻是袁老夫人不太好了。
牵扯到老人家,姜照没有再出言嘲讽,又提起另一件事。
有赵太妃在,她怕是回不了宫正司了。
高盛安知道陛下口中的她是谁,稍加思索,迟疑道:陛下不想让她留在御前吗?
他是姜照跟前的人,有许多事姜照虽然不明说,但也不会有意瞒着他,而高盛安的确是个聪明可靠的人,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他向来掌握的很好。
他不敢胡乱揣测圣意,怕揣测不到,更怕揣测错误。
姜照没有回答他的话,只是问道:你觉得她该以什么身份留在御前?
这的确是个难题。
谢锦并非凭空出现的人,可以肆意安排身份,她在宫中是有迹可循的,大小也算有些地位,即便是旁人不敢多说,却还有一个赵太妃。
一个犯了宫规的女官,该以什么理由来御前伺候呢?
陛下。高盛安低下头,恭谨道:青时只伺候陛下起居,奴才年纪大了,手脚已不麻利,小元子又过于毛躁,陛下身边,如今正缺一位执笔。
姜照处理政务时,并不喜身边有太多人伺候。
她年少时曾受人冷眼,位居高位之后,也不轻信任何人,身边除了青时和高盛安这两位陆烟容留下的老人,能信任的就只有元祥。
如同高盛安所说,青时只负责她的日常起居,除了偶尔送一些吃食,甚少来御书房,从前奉茶、执笔、磨墨这些事情,都是经高盛安的手。
他见陛下似有意动,又道:谢司正身为宫正司女官,知法犯法,已被赵太妃降罪惩罚,陛下仁善,将其贬为宫女,也算是给各宫的交代。
朕不需要给任何人交代。姜照顿了一下,又道:这件事你亲自去办。
这就是同意了的意思,高盛安应下声,将此事放在了心上。
姜照的生辰是四月二十七,虽然她吩咐了简办,但毕竟是陛下千秋,礼部丝毫不敢怠慢,总有些事要请示过陛下后才敢做决定,于是姜照也多了许多琐事要处理。
谢锦脸上的伤已经恢复的差不多,只是还需每日喝药,是张太医特意吩咐的补药,专门为她调理旧疾。
在熙和宫的这段时间,谢锦不知是认命了还是想通了,每日写字绣花,遵医嘱调养身体,不仅没有提起要回宫正司,更甚没再问何时才能离开帝王寝宫。
在高盛安委婉道明来意,得知要摇身变为御前宫女,为陛下奉茶洗墨,谢锦也没有表示出多大的抗拒之意,只是沉默半晌,方点头应了声。
劳烦公公,代奴婢谢过陛下天恩。
她怎会不知,姜照此番或许是有私心,但究竟而言,还是为了保她。
高盛安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谢锦看出来,却偏不开口问他,直到他自己憋不住,终于主动开口道:陛下生辰在即,有藩王入京,各地臣子朝贡,属国来贺,近来事务繁忙,如有无暇顾及,不周之处,还望姑娘海涵。
姜照近几日是不曾出现,谢锦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以前她在她面前只是阿照时,也并不是时常在侧,天子掌九州,本就该如此。
于是她道:陛下日理万机,不必为奴婢挂怀。
她反应冷淡,高盛安本来盘算为陛下说几句好话,却又觉得不合时宜了。
高盛安告了辞,谢锦目送他远去,待再也看不见身形,又坐回窗下,将未绣完的绣品翻了出来,拿在手上,久久凝视未动。
那是一个香囊,雪青色的面料,上面绣着祥云仙鹤,肉眼可见的技艺精湛。
面料是昙云锦,极贵重的料子,宫中也没几匹,且所记在册,全都在陛下宫里。
谢锦这一条是数月前托徐伊人从宫外买来的,花了许多银子不说,前后打点都是人情。
徐伊人前几天来看她,把未绣完的香囊也给她带了过来。
她早就想好要送给姜照的生辰贺礼,得了闲时便绣上几针,从未如此上心,也从未在绣品之上倾注那么多的心血。
如今只差收尾了,恰好能赶上姜照的生辰,谢锦却不知道要不要送出去。
姜照并不缺这些,尚衣局百余名绣娘,精通各种花样绣法,专为皇帝一人服务的就有三十多名,哪一个不比谢锦技熟。
况且如今,她也不是很想送她生辰礼物。
凝视半晌,长叹一声,她干脆还是把针线藏起,转去了一旁看书。
眼不见,心不烦。
第22章 康王
康王姜晏奉命回京,王驾至宫门口,姜照亲自去迎。
从血脉亲缘上来说,他们是亲叔侄,但从个人情感上来说,彼此都尚不熟悉。
没人知道姜照为何突然想起让康王入京,毕竟先帝对康王的防范是个人都能看在眼中,姜照虽然不像她父皇那般多疑,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理,她也不该不懂。
姜照的所思所想,不止是京城里的人猜不透,姜晏本人更是猜不透。
一个被打压了几十年的病弱亲王,自然端不起什么长辈架子,他身后跟着王妃,夫妻二人见了姜照的面便俯首要拜,被姜照一手一个扶住了。
皇叔皇婶是长辈,不必行此大礼。姜照收回手,淡笑道。
康王夫妇连连谢恩,相视一望,都不敢抬头直视天颜,显得有些怯弱的模样。
姜照并不在意他们二人的反应,抬眼往后一扫,挑着眉头问:安乐呢?
她问的是姜晏成婚十数载才得的独女,生在前年,如今也只才两岁多。
那时候正逢太后过世不久,姜照整日郁郁寡欢,康王派人来宫中送信,她也没有太过在意,只是亲封了一个安乐郡主,又按制赏赐了一些东西。
对于那个来之不易的小郡主,她还未曾见过一面。
姜晏低眉道:晗儿年幼嗜睡,正在马车里小憩,还望陛下见谅。
小郡主单名一个晗字。
姜照自然不会和一个两岁的小姑娘一般见识,闻言便笑道:一路颠簸,委实是辛苦了,朕早已让人收拾好了寝殿,还是皇叔曾住过的流云殿,皇叔皇婶先去歇息片刻,晚上朕在清风阁设宴,为你们接风洗尘。
话已至此,姜晏夫妻哪有不应的道理,连忙谢过恩典。
叔侄间并未有太多寒暄,姜照要回御书房办公,差高盛安领康王夫妇去寝殿休息。
姜晏年近四十,保养得宜,又未曾蓄须,看起来也就三十岁出头的模样。
他常年病弱,虽然近年来有所好转,不至于骨瘦如柴,但还是一阵风就能吹倒的瘦弱模样。
他贵为亲王,但并没什么架子,一路走着目不斜视,高盛安偶尔和他说几句话,他也只是颔首附和,多余的话一个字都不讲。
到了流云殿门口,正碰上领宫人过来的徐伊人,她走在最前头,身后跟着十数个宫女,都是低眉顺眼,见他们过来,便齐齐行礼。
高盛安道:这是伺候王爷王妃的宫人,晚些时候奴才会再挑几个伶俐的太监过来,若是有伺候不周的地方,王爷王妃尽管告知奴才。
又指着徐伊人道:这位是宫正司的徐司正,找她也是一样的。
姜晏拱手笑道:劳烦高总管和徐司正了,陛下隆恩,也请高总管代为谢过。
王爷客气了。高盛安眯着眼,伸手示意了一下,微微笑道:奴才还要回御书房伺候,王爷王妃一路跋涉也着实辛苦,奴才就不在此叨扰了,这便告辞。
姜晏又说了几句客气话,便牵着王妃的手,在高盛安的目送下进了殿门。
徐伊人回头吩咐了几句,那十来名小宫女也跟在后面进了门,她抬眼扫过,见殿门附近站着几个侍卫,便对高盛安道:请高总管借一步说话。
知道她与谢锦关系亲近,高盛安自然不敢怠慢,二人找了处无人的角落说话。
不知徐司正有何事吩咐?
吩咐不敢当,只是有一件事,还需知会公公。
徐伊人又抬眼四望,确定没有身后黄雀,才压低了声音道:宫里人多口杂,锦娘在泰安宫的事多少走漏了一些风声出去。
陛下行事果决,倒是无人敢议论,但是袁启有所耳闻,便找到了宫正司。
高盛安眉头一跳,同样压低嗓音问道:徐司正是如何打发了他的?
徐伊人道:我只告诉他锦娘惹怒太妃,受了刑,恰巧被陛下施以援手,多的却是没说,他如今急得上蹿下跳,并不知锦娘在陛下寝宫。
高盛安又问:他知道谢姑娘因何受刑吗?
徐伊人点了点头,道:他既然找到我面前,自然是知晓了,我之所以要知会大总管一声,是怕他胆大包天,找到陛下面前要人。
袁启算得上青年才俊,但若论心性,徐伊人是看不上他的,只是怕他狗急跳墙,又闹到陛下面前,再连累了谢锦。
不等高盛安表态,徐伊人又补充道:锦娘早就和他说清楚,两人算是尘归尘土归土,没有半分关系。
更何况事已至此,已经再没什么好说的了,只是怕陛下多想。
高盛安点点头,算是认可了她的意思。
如果说是别的,姜照可能不会想太多,但是事关谢锦,袁启又实在身份敏感,如果不是徐伊人早做知会,真让袁启直接闹到姜照面前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