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养猫-(16)
高盛安想都不敢想。
这件事咱家记在心里了,会想法子告知陛下,徐司正不必担忧。
得了大总管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宫正司还有公务,再加上身份之别,二人说罢此事便相互告别,回到了该去的地方。
姜照的确是个勤政的皇帝,一天到晚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处理政事的,从前还偶尔扮成小宫女去宫正司见谢锦一面,如今身份暴露,连这唯一的消遣都没了。
高盛安不在,御前只有元祥在伺候,他回来见了便暗自腹诽,等到谢锦的事情办妥了,怕是这御前再也没有他们师徒俩的地位。
思及此,忍不住叹息出声,被姜照听了个正着。
平白无故的叹什么气?皇叔给你气受了不成?姜照眼也不抬,出言讽刺。
高盛安凑上去笑道:老奴身后有陛下这尊大佛,王爷自然也会给老奴三分薄面,毕竟打狗也是要看主人的嘛。
姜照没接话,高盛安便继续道:奴才遇见徐司正了。
这句话到底是勾起了陛下的兴趣,姜照放下御笔,揉了揉手腕,用眼尾瞥了他一下,高盛安忙缩着脖子如实道:袁启去宫正司寻人去了,还是要知会陛下一声。
谢锦态度鲜明,虽然没把袁启供出来,但也的确是要和他老死不相往来的态度,姜照心下私怨就少一些,但听起这个名字,还是略有不爽。
她冷哼一声道:朕知道了,他要是有本事,就尽管来问朕要人。
高盛安道:奴才已经和柳宫正那边协商好了,等待上下打点完毕,谢姑娘就是咱们熙和宫的人啦,他哪里有资格来问陛下要人。
这话姜照倒是爱听,尤嫌高盛安办事不利索,挖苦道:你现在真是年纪大了,一桩小事也要办那么久,还不如小元子。
高盛安一脸憋屈,不敢反驳,只能抽空瞪了眼满脸状况外的元祥。
晚上宫里设宴为康王接风,排场并不大,请的大臣也少,但姜照特意吩咐人叫上了她那两个尚未出阁的妹妹,是有些家宴的意思。
姜晏自然不会觉得被慢待,毕竟他被先帝打压了那么多年,早已习惯了被冷落,以前受诏入京,可是连个宴席都不会有的。
他这位侄女,比起他二哥,已经算是十分给他面子了。
姜照坐在上位,赵太妃没来,一是谢锦伤势都好了她还声称有病不愿见人,二是姜照压根儿没邀请她。下首一边是康王,一边是两个待字闺中还未许人家的公主。
先帝有五个女儿,前头两个在姜照登基之前就出嫁了,姜照行三,下面有两个妹妹,如今一个十六岁,一个十四岁。
四公主姜茵生母早逝,被先帝托付在淑妃膝下,可没几年淑妃也去了,有妃子说她克母,都不愿抚养她,先帝也不太喜欢她,就让她跟奶娘住在一起。
若非先帝还念及血脉亲情,姜茵在宫里估计要更难过一些,但虽说吃穿不愁,她却养成唯唯诺诺的性子,即便如今是宫中为数不多的主子,也是个极为边缘化的人物。
姜照日理万机,很少踏足后宫,姜茵从未主动去给她请安,姜照也无暇去和她姐妹情深,二人一年到头也只是在各大宴会上见几面,这次要不是让她出席康王的接风宴,姜照还真没想到,她已经长成大姑娘了。
按理说姜茵已经到了该议亲的年纪,但她没有母亲为之谋划,赵太妃也把她当成个透明人,若不是被姜照注意到,她还真可能会孤独终老。
正好先帝孝期将过,姜照暗自思忖,该让礼部有些动作了,也省得整天惦记她自己。
而五公主姜溪,是先帝最小的女儿,生母瑾太妃在先帝面前也算受宠,她就养的有些骄纵。
先帝驾崩后,姜溪的性子有了些收敛,但相较于姜茵,姜照还是觉得她缠人又任性,就也不怎么与她见面。
两个公主性格不同,坐在一席之间,更显得十分反差。
姜溪总想着要和姜茵说小话,姜茵却不敢随意开口,只闷头吃菜喝茶,姜溪就觉得她实在无趣,便也只能被迫闭嘴。
总体来说,还算是有些体面,没给姜照丢脸。
姜照一边与康王寒暄,一边打量着两个公主,不多时王妃抱着郡主也来了,小丫头像是刚睡醒,小脸红扑扑的发着晕,还没搞清楚状况。
安乐郡主姜晗才两岁多,吃的白白胖胖,穿一身鹅黄,头上扎着两个小包包,见到人多也不闹,眨巴着两个大眼睛,显得十分玉雪可爱,一下子就夺去了全场的目光。
姜照再无心去观察她两个妹妹,拍了拍手掌道:让朕来抱一抱小郡主。
王妃看了康王一眼,才起身过去,把孩子抱到了姜照面前。
安乐年幼,觉不出君王之仪,姜照也怕吓到孩子,笑得一脸可亲,安乐果然不怕她,被她抱进怀里就咯咯直笑,伸手去抓她绣着金线的领口。
会说话吗?姜照逗她。
安乐听懂了她的话,磕磕巴巴地开口道:娘娘亲。
姜照笑道:虽然朕的年纪足以做你娘亲,但论资排辈,你得叫朕一声皇姐。
这两个词儿没人教过,安乐不会说,扭头去看她娘亲。康王妃一脸紧张,一字一句的引导,让她去叫皇姐。
安乐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学得极快,听王妃教了几句就能有样学样的喊出皇姐来,虽然发音很不标准,但足以让姜照高兴的眯起眼。
是个聪明的乖孩子,赏。姜照捏了捏安乐柔软的小手,把她还给了王妃。
随即,高盛安从袖里摸出一个小小的锦盒,笑眯眯的递到了王妃面前,道:这是陛下给小郡主准备的见面礼。
谢陛下。王妃忙谢恩,伸手接住了锦盒。
姜照微微颔首,王妃就把小郡主抱了下去,到坐席间把孩子交给康王时,夫妻二人迅速对视一眼,都笑意勉强。
小郡主颇受陛下恩典,也不知是福是祸。
第23章 家书
康王夫妇提心吊胆,姜照却丝毫没有要在宴上使伎俩的意思,到头来都是旁人各怀鬼胎,倒是只她吃饱喝足,面上微醺,心情不错的模样。
宴后姜照让人送康王一家回寝宫,倒是留了四公主姜茵叙事。
阿茵今年十六了,也该相看人家,莫要延误了年华。
姜照开门见山,看姜茵身形一滞,又补充一句:虽然父皇不在了,但朕也不会委屈了你,今日也只是想先问一问你的想法。
殿内宾客都走空了,姜照高坐上位,微微垂眸看向她。
而姜茵端坐在下位,不敢抬头与皇帝对视,姜照自然也窥不见她的表情。
按着对姜茵仅有的了解,姜照本以为会得一句全凭皇姐做主,但事实多少有些出乎她的意料,姜茵既没点头,也没摇头,完完全全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姜照挑起眉,扶着桌子站起了身。
她多敬了康王几杯酒,走路有些摇晃,高盛安伸手供她搭扶,跟她一块儿走了下去,停在了姜茵面前。
京城贵子,军中小将,可任你挑选。
你若有意中人,朕替你们保媒,若是没有,让礼部整理名单画像来,你挑一挑,都算是他们高攀。
姜照有意试探,循循善诱。
姜茵终于动了,改坐为跪,深深俯首磕了个头。
皇姐是否给了臣妹说不的权利?姜茵缓缓开口,嗓音发颤,牙齿也在打架。
姜照没有回答这句话,先笑道:朕又不是吃人的老虎,你不必如此害怕,先起来说话。
她并不觉得姜茵懦弱,反而由她想起自己受人冷落的那几年,生出一些共情来。
而姜茵向来不是特别有主见的人,她也有些好奇,这突如其来的倔强是为了什么。
姜茵站起身来,小心翼翼地抬头看向姜照,见她这位皇姐相貌清俊,眉眼含笑,并不是大权大握睥睨苍生的模样,甚至面上染了几分酒气,有些平易近人的样子。
于是心下稍定,也敢与她平视了。
姜茵体态娇小,比姜照矮了一截儿,姜照伸手碰了下她的肩膀,揶揄道:皇妹怎么这么清瘦,御膳房不做你的饭菜吗?
她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姜茵也配合着笑了一下,慢慢放松心情。
姜照看她逐渐放下提防,才又问道:你方才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不满意朕给你相看夫婿,还是不想嫁人?
姜茵反问她:皇姐想嫁人吗?
虽说后宫不得干政,朝臣也不可入后宫,但毕竟人多口杂,前朝与后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阵子赵相提起给皇帝纳夫却被婉拒的事情,在宫里并不能算是个秘密。
姜茵的意思很简单,论年纪,姜照比她大,论身份,姜照比她高贵,若真要谈婚论嫁,姜照自然是该在她前头挑人的。
对于姜茵的问题,姜照倒是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只是颇感意外的看了她一眼。
方才还觉得姜茵胆大了一些,经这一眼,她又低下头去变成个抖抖索索的小鹌鹑。姜照沉默了一会儿,轻描淡写道:不嫁就不嫁,宫里又不是养不起你。
此话一出,姜茵猛然抬起头来,呆怔地看着她。
好不容易鼓起的那些勇气和打好的腹稿通通没用上,包括那些绞尽脑汁想出的可以用来做交易的东西还未曾来得及提起,明明堪称是荒唐的想法在姜照那里仿佛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姜茵甚至有些怀疑她是不是真的喝醉了。
元祥轻步进殿,到姜照耳边低声说了什么,她带着些微醉意的眼神陡然清明起来,抬步便要走,经高盛安扯了下袖角才想起还有个姜茵。
朕有要事,便不多留你了,有什么事去熙和宫拜见即可。
姜茵也只来得及说一句:臣妹恭送皇姐。
鸾驾到御书房,姜照早把姜茵的事儿抛到了后脑勺。
她径自走向案后,桌上整整齐齐的摆着两封书信,都尚未开封。
元祥凑上去解释道:这两封信,有一封是给陛下的。
姜照定眼一看,两个信封稍有区别,一个是空白的,另一个则是写着吾儿锦娘启。
她暗中保了发配边关的谢家人,一直没有透露过自己的身份,除了由线人转述的一些谢家近况,也从未与他们有过交集。
这次是她有所要求,让谢家人写了信来。
都不用伸手去摸,肉眼可见,无字信封单薄,有字的那封却是好厚,几乎要装不下了。
姜照拿起无字信封,撕开火漆,从里面取出两张信纸。
前任吏部尚书谢玉折是状元郎出身,自然写得一手好字,姜照通篇阅过,谢玉折笔力惊人,寥寥数句道尽多年苦楚,又用大篇幅表示了对她的感恩。
今得蒙荫,与小女再叙,此生再无憾也。
惜吾两袖空空,身无长物,唯三跪九叩,以报大恩,谢玉折叩首,再叩首。
姜照看着信中最后一句话,久久无言,长长叹出一口气。
她的目光落到案上另一封信上,伸手将其拿起,只觉得重如千斤。
本是打算给谢锦的一份安慰,此时拿到手里方觉得,无论是对于谢玉折还是谢锦,总归是来得太晚了一些。
见她神情恍惚,高盛安硬着头皮喊了声:陛下?
姜照回过神来,将信封攥紧,抬眼看向高盛安,低声道:你去把这封信
话说到一半戛然而止,姜照沉思良久,高盛安也不敢催促,最终又听她道:罢了,还是让朕亲自送给她。
高盛安温声劝慰道:陛下用心良苦,谢姑娘收到了信,一定会很开心的。
姜照摇摇头,一言不发。
回到了熙和宫,青时奉上醒酒茶,姜照用了半盏,推却不喝了。
奴才去请谢姑娘来?高盛安瞥了一眼陛下一直捏在手里的信封,凑上去献殷勤。
姜照睨了他一眼,摇摇头,起身道:朕自己过去见她,你们不用跟着,现在可以布兰汤,朕很快就回来。
谢锦如今就在熙和宫偏殿,倒是没有什么可担忧,高盛安便目送她去了。
寝宫檐下都点着灯笼,月光也亮,四周通明。
醒酒汤刚下肚,尚未发挥作用,姜照深一脚浅一脚的,但帝王寝殿地势平稳,连块多余的石子都没有,她也不至于跌倒。
偏殿亮着灯,谢锦尚未就寝。
姜照站在门口,屈指在门上叩了两下,便后退一步乖乖等着回应。
不多时,殿门被从内打开,谢锦刚洗漱好拆了头发,一头如墨青丝披散在脑后,长发及腰,身着寝衣罩宽袍,比之平时严谨的装扮更多了几分温软娇柔。
姜照眸光一滞,见她福身行礼,口中道:奴婢恭请陛下圣安,不知陛下深夜驾临,所为何事?
她的冷漠疏离,姜照这段时间早见识多了,更已习惯了,这会儿可能是酒意上头,攥紧了手里握着的书信,就有一股子委屈窜上心头,把泪意都逼了出来。
谢锦问完话没有得到回应,抬眸见她一副怅然若失的模样,又开口道:陛下?
话音刚落,姜照抬步逼近她面前,谢锦反射性后退了半步,却被她一把揽在腰间,整个人就撞进了她的怀里。
怀中腰肢纤细,一只手臂足以抱的完全,谢锦挣扎了几下,姜照同样施力,跟着她往后走了几步,低头埋在她颈间,压着嗓音喊了声:阿姐。
这一声嗓音低柔,隐隐含着万分委屈,谢锦便僵持不动,由她抱着了。
在熙和宫待久了,谢锦身上也逐渐沾染上浅淡的龙涎香味,与她自身的馥郁香气糅杂在一块儿,意外的不相冲突,反而十分和谐。
姜照抱了一会儿,感觉到怀里的人一直僵硬着身子,便暗叹一口气,松手放开了谢锦。
而后者一从她怀里出来,便急急退了几步,似是避她如蛇蝎。
是朕逾矩了。姜照眸子一暗。
谢锦却摇摇头,低眉恭谨道:是奴婢以下犯上,请陛下责罚。
姜照眉头一蹙,磨了磨后牙,终究只是深吸了一口气,将手里被捏出褶皱的信件递到了她面前,低声道:朕过来,只是为了给你送东西。
这段时间她差人送了不少东西给谢锦,有宫里少见的小玩意儿,也有贵重的针线绫罗,方才就瞧见她手里拿着东西,谢锦本以为是什么书本,定睛瞥了一眼,面色陡然一变。
吾儿锦娘启。
笔划熟稔到刻进骨子里的字迹,纵使相别八年时光,谢锦一刻也不曾相忘。
她甚至忘记了身份之别,快速从姜照手里接过信件,仔细又看了一遍,难以置信道:这这是我父亲的字迹!
姜照微微颔首道:是谢尚书的来信,今日刚到宫中。
多年情切,让谢锦一下子模糊了双眼,她甚至等不及姜照离开,当着她的面就颤抖着双手去拆开信封,可越是着急双手越是不听使唤,一时之间竟撕不开火漆。
一双温热的手按在了谢锦的手上,微微施力的带着她撕开火漆,而后将里面厚厚一沓写满字迹的信纸取了出来。
取出信来姜照就自觉收回了手,谢锦用力眨了几下眼,让目光能够看的清晰,也不顾念姜照还在,就一字一句地看了下去。
谢玉折给姜照写的信用词十分简练,两页纸便道足了谢意,给女儿的信却不嫌辞藻繁复,恨不得一件事拆成十件事来说,然纸短情长,终究是有尽头。
谢玉折恨自己连累女儿,又多番强调他们在边关得贵人相助,过的其实并不难熬,写了许多宽慰她的话。
恋耽美
这件事咱家记在心里了,会想法子告知陛下,徐司正不必担忧。
得了大总管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宫正司还有公务,再加上身份之别,二人说罢此事便相互告别,回到了该去的地方。
姜照的确是个勤政的皇帝,一天到晚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处理政事的,从前还偶尔扮成小宫女去宫正司见谢锦一面,如今身份暴露,连这唯一的消遣都没了。
高盛安不在,御前只有元祥在伺候,他回来见了便暗自腹诽,等到谢锦的事情办妥了,怕是这御前再也没有他们师徒俩的地位。
思及此,忍不住叹息出声,被姜照听了个正着。
平白无故的叹什么气?皇叔给你气受了不成?姜照眼也不抬,出言讽刺。
高盛安凑上去笑道:老奴身后有陛下这尊大佛,王爷自然也会给老奴三分薄面,毕竟打狗也是要看主人的嘛。
姜照没接话,高盛安便继续道:奴才遇见徐司正了。
这句话到底是勾起了陛下的兴趣,姜照放下御笔,揉了揉手腕,用眼尾瞥了他一下,高盛安忙缩着脖子如实道:袁启去宫正司寻人去了,还是要知会陛下一声。
谢锦态度鲜明,虽然没把袁启供出来,但也的确是要和他老死不相往来的态度,姜照心下私怨就少一些,但听起这个名字,还是略有不爽。
她冷哼一声道:朕知道了,他要是有本事,就尽管来问朕要人。
高盛安道:奴才已经和柳宫正那边协商好了,等待上下打点完毕,谢姑娘就是咱们熙和宫的人啦,他哪里有资格来问陛下要人。
这话姜照倒是爱听,尤嫌高盛安办事不利索,挖苦道:你现在真是年纪大了,一桩小事也要办那么久,还不如小元子。
高盛安一脸憋屈,不敢反驳,只能抽空瞪了眼满脸状况外的元祥。
晚上宫里设宴为康王接风,排场并不大,请的大臣也少,但姜照特意吩咐人叫上了她那两个尚未出阁的妹妹,是有些家宴的意思。
姜晏自然不会觉得被慢待,毕竟他被先帝打压了那么多年,早已习惯了被冷落,以前受诏入京,可是连个宴席都不会有的。
他这位侄女,比起他二哥,已经算是十分给他面子了。
姜照坐在上位,赵太妃没来,一是谢锦伤势都好了她还声称有病不愿见人,二是姜照压根儿没邀请她。下首一边是康王,一边是两个待字闺中还未许人家的公主。
先帝有五个女儿,前头两个在姜照登基之前就出嫁了,姜照行三,下面有两个妹妹,如今一个十六岁,一个十四岁。
四公主姜茵生母早逝,被先帝托付在淑妃膝下,可没几年淑妃也去了,有妃子说她克母,都不愿抚养她,先帝也不太喜欢她,就让她跟奶娘住在一起。
若非先帝还念及血脉亲情,姜茵在宫里估计要更难过一些,但虽说吃穿不愁,她却养成唯唯诺诺的性子,即便如今是宫中为数不多的主子,也是个极为边缘化的人物。
姜照日理万机,很少踏足后宫,姜茵从未主动去给她请安,姜照也无暇去和她姐妹情深,二人一年到头也只是在各大宴会上见几面,这次要不是让她出席康王的接风宴,姜照还真没想到,她已经长成大姑娘了。
按理说姜茵已经到了该议亲的年纪,但她没有母亲为之谋划,赵太妃也把她当成个透明人,若不是被姜照注意到,她还真可能会孤独终老。
正好先帝孝期将过,姜照暗自思忖,该让礼部有些动作了,也省得整天惦记她自己。
而五公主姜溪,是先帝最小的女儿,生母瑾太妃在先帝面前也算受宠,她就养的有些骄纵。
先帝驾崩后,姜溪的性子有了些收敛,但相较于姜茵,姜照还是觉得她缠人又任性,就也不怎么与她见面。
两个公主性格不同,坐在一席之间,更显得十分反差。
姜溪总想着要和姜茵说小话,姜茵却不敢随意开口,只闷头吃菜喝茶,姜溪就觉得她实在无趣,便也只能被迫闭嘴。
总体来说,还算是有些体面,没给姜照丢脸。
姜照一边与康王寒暄,一边打量着两个公主,不多时王妃抱着郡主也来了,小丫头像是刚睡醒,小脸红扑扑的发着晕,还没搞清楚状况。
安乐郡主姜晗才两岁多,吃的白白胖胖,穿一身鹅黄,头上扎着两个小包包,见到人多也不闹,眨巴着两个大眼睛,显得十分玉雪可爱,一下子就夺去了全场的目光。
姜照再无心去观察她两个妹妹,拍了拍手掌道:让朕来抱一抱小郡主。
王妃看了康王一眼,才起身过去,把孩子抱到了姜照面前。
安乐年幼,觉不出君王之仪,姜照也怕吓到孩子,笑得一脸可亲,安乐果然不怕她,被她抱进怀里就咯咯直笑,伸手去抓她绣着金线的领口。
会说话吗?姜照逗她。
安乐听懂了她的话,磕磕巴巴地开口道:娘娘亲。
姜照笑道:虽然朕的年纪足以做你娘亲,但论资排辈,你得叫朕一声皇姐。
这两个词儿没人教过,安乐不会说,扭头去看她娘亲。康王妃一脸紧张,一字一句的引导,让她去叫皇姐。
安乐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学得极快,听王妃教了几句就能有样学样的喊出皇姐来,虽然发音很不标准,但足以让姜照高兴的眯起眼。
是个聪明的乖孩子,赏。姜照捏了捏安乐柔软的小手,把她还给了王妃。
随即,高盛安从袖里摸出一个小小的锦盒,笑眯眯的递到了王妃面前,道:这是陛下给小郡主准备的见面礼。
谢陛下。王妃忙谢恩,伸手接住了锦盒。
姜照微微颔首,王妃就把小郡主抱了下去,到坐席间把孩子交给康王时,夫妻二人迅速对视一眼,都笑意勉强。
小郡主颇受陛下恩典,也不知是福是祸。
第23章 家书
康王夫妇提心吊胆,姜照却丝毫没有要在宴上使伎俩的意思,到头来都是旁人各怀鬼胎,倒是只她吃饱喝足,面上微醺,心情不错的模样。
宴后姜照让人送康王一家回寝宫,倒是留了四公主姜茵叙事。
阿茵今年十六了,也该相看人家,莫要延误了年华。
姜照开门见山,看姜茵身形一滞,又补充一句:虽然父皇不在了,但朕也不会委屈了你,今日也只是想先问一问你的想法。
殿内宾客都走空了,姜照高坐上位,微微垂眸看向她。
而姜茵端坐在下位,不敢抬头与皇帝对视,姜照自然也窥不见她的表情。
按着对姜茵仅有的了解,姜照本以为会得一句全凭皇姐做主,但事实多少有些出乎她的意料,姜茵既没点头,也没摇头,完完全全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姜照挑起眉,扶着桌子站起了身。
她多敬了康王几杯酒,走路有些摇晃,高盛安伸手供她搭扶,跟她一块儿走了下去,停在了姜茵面前。
京城贵子,军中小将,可任你挑选。
你若有意中人,朕替你们保媒,若是没有,让礼部整理名单画像来,你挑一挑,都算是他们高攀。
姜照有意试探,循循善诱。
姜茵终于动了,改坐为跪,深深俯首磕了个头。
皇姐是否给了臣妹说不的权利?姜茵缓缓开口,嗓音发颤,牙齿也在打架。
姜照没有回答这句话,先笑道:朕又不是吃人的老虎,你不必如此害怕,先起来说话。
她并不觉得姜茵懦弱,反而由她想起自己受人冷落的那几年,生出一些共情来。
而姜茵向来不是特别有主见的人,她也有些好奇,这突如其来的倔强是为了什么。
姜茵站起身来,小心翼翼地抬头看向姜照,见她这位皇姐相貌清俊,眉眼含笑,并不是大权大握睥睨苍生的模样,甚至面上染了几分酒气,有些平易近人的样子。
于是心下稍定,也敢与她平视了。
姜茵体态娇小,比姜照矮了一截儿,姜照伸手碰了下她的肩膀,揶揄道:皇妹怎么这么清瘦,御膳房不做你的饭菜吗?
她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姜茵也配合着笑了一下,慢慢放松心情。
姜照看她逐渐放下提防,才又问道:你方才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不满意朕给你相看夫婿,还是不想嫁人?
姜茵反问她:皇姐想嫁人吗?
虽说后宫不得干政,朝臣也不可入后宫,但毕竟人多口杂,前朝与后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阵子赵相提起给皇帝纳夫却被婉拒的事情,在宫里并不能算是个秘密。
姜茵的意思很简单,论年纪,姜照比她大,论身份,姜照比她高贵,若真要谈婚论嫁,姜照自然是该在她前头挑人的。
对于姜茵的问题,姜照倒是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只是颇感意外的看了她一眼。
方才还觉得姜茵胆大了一些,经这一眼,她又低下头去变成个抖抖索索的小鹌鹑。姜照沉默了一会儿,轻描淡写道:不嫁就不嫁,宫里又不是养不起你。
此话一出,姜茵猛然抬起头来,呆怔地看着她。
好不容易鼓起的那些勇气和打好的腹稿通通没用上,包括那些绞尽脑汁想出的可以用来做交易的东西还未曾来得及提起,明明堪称是荒唐的想法在姜照那里仿佛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姜茵甚至有些怀疑她是不是真的喝醉了。
元祥轻步进殿,到姜照耳边低声说了什么,她带着些微醉意的眼神陡然清明起来,抬步便要走,经高盛安扯了下袖角才想起还有个姜茵。
朕有要事,便不多留你了,有什么事去熙和宫拜见即可。
姜茵也只来得及说一句:臣妹恭送皇姐。
鸾驾到御书房,姜照早把姜茵的事儿抛到了后脑勺。
她径自走向案后,桌上整整齐齐的摆着两封书信,都尚未开封。
元祥凑上去解释道:这两封信,有一封是给陛下的。
姜照定眼一看,两个信封稍有区别,一个是空白的,另一个则是写着吾儿锦娘启。
她暗中保了发配边关的谢家人,一直没有透露过自己的身份,除了由线人转述的一些谢家近况,也从未与他们有过交集。
这次是她有所要求,让谢家人写了信来。
都不用伸手去摸,肉眼可见,无字信封单薄,有字的那封却是好厚,几乎要装不下了。
姜照拿起无字信封,撕开火漆,从里面取出两张信纸。
前任吏部尚书谢玉折是状元郎出身,自然写得一手好字,姜照通篇阅过,谢玉折笔力惊人,寥寥数句道尽多年苦楚,又用大篇幅表示了对她的感恩。
今得蒙荫,与小女再叙,此生再无憾也。
惜吾两袖空空,身无长物,唯三跪九叩,以报大恩,谢玉折叩首,再叩首。
姜照看着信中最后一句话,久久无言,长长叹出一口气。
她的目光落到案上另一封信上,伸手将其拿起,只觉得重如千斤。
本是打算给谢锦的一份安慰,此时拿到手里方觉得,无论是对于谢玉折还是谢锦,总归是来得太晚了一些。
见她神情恍惚,高盛安硬着头皮喊了声:陛下?
姜照回过神来,将信封攥紧,抬眼看向高盛安,低声道:你去把这封信
话说到一半戛然而止,姜照沉思良久,高盛安也不敢催促,最终又听她道:罢了,还是让朕亲自送给她。
高盛安温声劝慰道:陛下用心良苦,谢姑娘收到了信,一定会很开心的。
姜照摇摇头,一言不发。
回到了熙和宫,青时奉上醒酒茶,姜照用了半盏,推却不喝了。
奴才去请谢姑娘来?高盛安瞥了一眼陛下一直捏在手里的信封,凑上去献殷勤。
姜照睨了他一眼,摇摇头,起身道:朕自己过去见她,你们不用跟着,现在可以布兰汤,朕很快就回来。
谢锦如今就在熙和宫偏殿,倒是没有什么可担忧,高盛安便目送她去了。
寝宫檐下都点着灯笼,月光也亮,四周通明。
醒酒汤刚下肚,尚未发挥作用,姜照深一脚浅一脚的,但帝王寝殿地势平稳,连块多余的石子都没有,她也不至于跌倒。
偏殿亮着灯,谢锦尚未就寝。
姜照站在门口,屈指在门上叩了两下,便后退一步乖乖等着回应。
不多时,殿门被从内打开,谢锦刚洗漱好拆了头发,一头如墨青丝披散在脑后,长发及腰,身着寝衣罩宽袍,比之平时严谨的装扮更多了几分温软娇柔。
姜照眸光一滞,见她福身行礼,口中道:奴婢恭请陛下圣安,不知陛下深夜驾临,所为何事?
她的冷漠疏离,姜照这段时间早见识多了,更已习惯了,这会儿可能是酒意上头,攥紧了手里握着的书信,就有一股子委屈窜上心头,把泪意都逼了出来。
谢锦问完话没有得到回应,抬眸见她一副怅然若失的模样,又开口道:陛下?
话音刚落,姜照抬步逼近她面前,谢锦反射性后退了半步,却被她一把揽在腰间,整个人就撞进了她的怀里。
怀中腰肢纤细,一只手臂足以抱的完全,谢锦挣扎了几下,姜照同样施力,跟着她往后走了几步,低头埋在她颈间,压着嗓音喊了声:阿姐。
这一声嗓音低柔,隐隐含着万分委屈,谢锦便僵持不动,由她抱着了。
在熙和宫待久了,谢锦身上也逐渐沾染上浅淡的龙涎香味,与她自身的馥郁香气糅杂在一块儿,意外的不相冲突,反而十分和谐。
姜照抱了一会儿,感觉到怀里的人一直僵硬着身子,便暗叹一口气,松手放开了谢锦。
而后者一从她怀里出来,便急急退了几步,似是避她如蛇蝎。
是朕逾矩了。姜照眸子一暗。
谢锦却摇摇头,低眉恭谨道:是奴婢以下犯上,请陛下责罚。
姜照眉头一蹙,磨了磨后牙,终究只是深吸了一口气,将手里被捏出褶皱的信件递到了她面前,低声道:朕过来,只是为了给你送东西。
这段时间她差人送了不少东西给谢锦,有宫里少见的小玩意儿,也有贵重的针线绫罗,方才就瞧见她手里拿着东西,谢锦本以为是什么书本,定睛瞥了一眼,面色陡然一变。
吾儿锦娘启。
笔划熟稔到刻进骨子里的字迹,纵使相别八年时光,谢锦一刻也不曾相忘。
她甚至忘记了身份之别,快速从姜照手里接过信件,仔细又看了一遍,难以置信道:这这是我父亲的字迹!
姜照微微颔首道:是谢尚书的来信,今日刚到宫中。
多年情切,让谢锦一下子模糊了双眼,她甚至等不及姜照离开,当着她的面就颤抖着双手去拆开信封,可越是着急双手越是不听使唤,一时之间竟撕不开火漆。
一双温热的手按在了谢锦的手上,微微施力的带着她撕开火漆,而后将里面厚厚一沓写满字迹的信纸取了出来。
取出信来姜照就自觉收回了手,谢锦用力眨了几下眼,让目光能够看的清晰,也不顾念姜照还在,就一字一句地看了下去。
谢玉折给姜照写的信用词十分简练,两页纸便道足了谢意,给女儿的信却不嫌辞藻繁复,恨不得一件事拆成十件事来说,然纸短情长,终究是有尽头。
谢玉折恨自己连累女儿,又多番强调他们在边关得贵人相助,过的其实并不难熬,写了许多宽慰她的话。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