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养猫-(18)
但谢锦话已至此,元祥又不好推脱,只能和张适使了个眼色,点头应下了。
元祥送张适回太医院,顺便按新药方取了药回来煎,没想到回来时又遇到谢锦,他能待在御前为陛下行事,自然算不上愚钝,很快明白谢锦是在特意等他。
您有什么事尽管吩咐,即便奴才做不到,咱们上头还有陛下呢。元祥手里还拎着药,不动声色的给陛下刷好感度。
高盛安常伴君侧,轻易不会擅离,很多要往外出面的事都是元祥去办,这些年边关来往的密信也都是由他接手,他比高盛安更明白谢锦对于陛下的重要性。
是为她能恩泽全家,惠及九族!
元公公
谢锦刚开口就被元祥打断,他一低眼,嗓音含笑道:您叫我小元子就成。
并不想与他在此事推脱,谢锦从善如流改了称呼道:小元子,你可知道陛下何时回来?
元祥道:陛下上午去宗庙拜谒,大礼繁复,需整整一上午。
然后用完午膳,下午接见诸位大臣和各方使臣,傍晚去奉恩殿赴宴,许是要亥时才能回来了。
话音刚落,见谢锦面带思忖,元祥又道:如果您有急事,待陛下宗庙那边拜谒完毕,奴才就过去传话。
他深知陛下不会嫌弃会被谢锦的事情叨扰,只会嫌弃他传话缓慢,办事不力。
谢锦摇摇头,温声道:不必了,我等她回来便是。
那在陛下起驾回宫之前,奴才来告知您一声?元祥极为上道,知道她是想见皇帝一面。
果然见谢锦颔首道:那就谢过小元子了。
从宗庙回来后就可以换掉冕服,因膳后还要陆续接见大臣,姜照懒得再跑一趟,早上出去时高盛安就带了几身常服供她挑选,就近找了宫殿更衣。
高盛安捧出一件圆领红衣,肩头袖口织祥云,衣襟处大片龙凤图案,绣法十分精致,下袍摆仿制裙边,却更简单利落,穿在身上显得贵气十足。
姜照登基后,帝王衣衫制式都经大改,以从前的宽袍大袖为基础,又得显出女儿身段,又不能太繁复影响陛下起居,内务府制了好几版,最终是由太后拍板定下的。
陛下看这件如何,红色喜庆,更衬得陛下容光焕发!
高盛安把衣裳捧到姜照面前,他最知道陛下对于穿着打扮其实并不上心,平日都是拿什么穿什么,反正陛下模样生得好,衣服衬人,人更给衣服增色。
他是觉得这日子穿红色甚好,就最先把这件取出来,却没想到陛下吃着茶,拿余光一扫,冷声道:换一身。
姜照是不挑衣服,但最近都不穿红色,高盛安个老糊涂也没看出来。
陛下不喜这件?高盛安疑惑问道。
姜照搁下茶盏,也懒得为此和他计较,只是道:换个别的颜色来,朕不想穿红的。
在泰安宫被迫暴露身份时,她就是穿的这件,从此在谢锦面前的地位一落千丈,她又不舍得去怪谢锦,只能迁怒到衣服,看到类似的衣衫就总能想起那天来。
高盛安没想到陛下突然挑剔起衣裳来,顿觉有些头痛,他们带的衣裳不多,又顾及陛下千秋,好几件都是各种红色,却未曾想这颜色竟得罪了陛下。
高盛安一边想着要不要派人回宫去取别的衣裳,一边又挑了几遍,在带来的衣裳里面挑出一件月白色长袍,上面是银绣仙鹤团纹,寓意倒是不错,只是觉得过于素净了些。
他硬着头皮把衣裳捧过去,姜照看了一眼,这回没再挑剔,于是就定了这件。
换了衣裳,又用了午膳,姜照也没时间午休,按着老长的名单排序来接见各位大臣,还有几个属国派来朝贺的使臣。
宫中其实少有盛事,主子不多,生辰宴也办不起来,加上先帝驾崩未满三年,连今上千秋都简单了许多,更无人敢越过她去。
而今陛下孝期将过,经赵相和礼部多次上奏,虽然陛下没有松口,但大家都默认了充盈后宫的事,总有些自作聪明的人想要表现,这次千秋就多了些暗流涌动。
晚宴设在奉恩殿,各位重臣携家眷入座,恭维声不断,无论心里作如何想法,面上都是摆出喜气洋洋,等待皇帝驾临。
姜照不是一个人到场,虽然她对赵太妃已极尽厌恶,但是特殊日子总得给她,也给赵相几分薄面,而赵太妃也恰好病愈,可以随姜照一同赴宴。
除了赵太妃,一同赴宴的还有一个人,是五公主姜溪的生母瑾太妃。
先帝驾崩时,宫内有位份的娘娘有二十几人,本朝没有殉葬的制度,经陆太后做主,愿意出宫的就领银子出宫做庶人,不愿意出去的也可以留在宫里颐养天年。
最终出宫了十来个,又有几个心如死灰落发出家了,留在宫里的有七位,姜照一视同仁,全封了太妃,但到底还是有所区别的。
后来又有两位太妃去世,宫里如今尚余五位,但活跃人前的只有赵太妃和瑾太妃,剩下三个几乎是透明人,整日里吃斋念佛自娱自乐,也只有年宴时会出现一次。
姜照带着两位太妃到了奉恩殿,群臣跪拜山呼万岁,祝她国祚绵延。
姜照坐在高位,殿内一切都一览无余,她蹙起眉,突然觉得格外乏味。
往年生辰,在宴内应付过各位大臣,她总是会提早溜走,趁着夜色跑到宫正司吃一碗谢锦亲手为她做的长寿面,听谢锦祝完她生辰喜乐,才觉得自己又长了一岁。
但今年估计吃不到长寿面,也听不到想听的祝福,纵是下面这些人说的话比花儿还漂亮,听在她耳中只是嗡嗡作响,比苍蝇还吵人。
众爱卿平身。
被高盛安小声在耳边提醒,姜照才回过神,淡淡地开了口。
姜照先举杯,一敬天地,二敬先祖,三敬诸位臣工。待她三杯酒下了肚,大臣们才一起向皇帝敬酒,一饮而尽。
先帝贪图享乐,畅音阁里养了好几个歌舞班子,姜照对那些没兴趣,登基前没去过,登基后更没时间,大宴小宴,也少以歌舞助兴。
文臣们就以皇帝千秋为主题,争相吟诗赋词,把她夸得天上有地上无,把皇帝哄开心了,就赏赐一些金银玉器,馋得武将们抓耳挠腮,却也憋不出一首诗来。
但有陆帅坐镇,他们可不敢说皇帝偏心,只能埋头苦吃了。
高盛安端了壶蜜水来,想偷偷把姜照的酒壶给换掉,从前这样做姜照都是默认的,这次却摇摇头,低声道:今日朕高兴,一醉方休。
她看起来可不是高兴的模样,听了满耳朵奉承之词,也赏了不少东西下去,大家都以为陛下开心,更是思如泉涌争奇斗艳,但高盛安离得近,看得清她笑意虚浮,未达眼底。
但他不敢抗旨,把蜜水收了回去,一会儿陪着笑,一会儿偷偷垮着老脸。
此情此景,微臣亦有一小诗,烦扰圣听。
一道低沉的嗓音自下方传来,隐隐有些熟悉,姜照便抬起眼皮去看,只见赵承明不知何时从赵相身旁站起身来,不似印象里的清贵高雅,一袭紫色华服,长身玉立,也不再是不敢直视天颜,反而目光灼灼,冲她遥遥一拜,十足的世家公子做派。
姜照耳聪目明,听到有人低声夸赞:是左相嫡孙,新科探花郎,听闻十分受陛下看重,果然是芝兰玉树好风仪。
殿内俱是高官重臣,状元谈源生和榜眼方崇都坐在席尾了,赵承明身为榜眼,亦与他们同样是在翰林院行走,却能依仗家世,与赵相坐在一起。
他此时站起身,几乎吸引到了全场目光,姜照伸手按了下眉心,掩去了一抹嫌恶之色,似是漫不经心道:什么诗,吟来让朕听听。
她说着,屈指敲了下酒杯,高盛安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一脸复杂的为她斟满。
第26章 宫宴
赵承明的确腹有诗书,当即作了首七言绝句,既颂盛世风华,又赞君王凤仪无双,惹得一众人拍掌叫好。
姜照却垂眸饮酒,长睫压出一段儿影子映在酒杯里,对于赵承明作的诗既没夸赞,也没贬斥,任众人欢呼雀跃,她这个诗里的人,却好似事不关己的模样。
直到赵承明面上被人恭维出来的笑意逐渐消散,有些嘈杂的氛围也逐渐安静下来,姜照还是没有表态。
方才意气风发的探花郎,此时面露惊疑,惶恐不安,只身站在那儿,倒像是个活脱脱的靶子一样。
还是赵相心疼孙儿,同样站起身来,让他不至于那么尴尬。
赵恒则一拱手,高声唤道:陛下。
姜照抬眸一望,唇角还沾着晶亮的酒液,似笑非笑道:赵相着什么急呢?好诗自然需细品,赵卿不愧是朕钦点的探花,赵相实在是家风有幸。
说完,冲高盛安动了动手指,吩咐道:此诗当值千金,赏。
高盛安应道:奴才遵旨。
赵恒则一双眼睛晦暗不明,总觉得姜照态度古怪。
她明明是在向赵家施恩,赵恒则却感觉不到丝毫荣幸,更甚总觉得陛下幽幽目光里,像是含着刀子。
但是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尤其是他对面还坐着陆苍玉,纵是心里疑窦丛生,也只能拉着赵承明跪谢皇帝圣恩。
赵家祖孙坐回去后,因方才气氛古怪,一时再无人作诗。
方崇。陛下举目四望,点了榜眼之名。
文臣席尾,一个青衣少年不大情愿的丢下了手中的筷子,起身冲上位拱手作揖,口中道:微臣在,但凭陛下吩咐。
新科三甲,榜眼最年少,方崇不过十七八岁的模样,相貌平凡,唯有眼睛很亮,看得出来性子并不沉闷。
而新科三甲,又是他出身最低,一袭青衫也只是寻常布料,无论从哪里来看,都不足以与赵承明相匹敌。
但姜照就是要把他薅出来,指名道姓的让他作诗。
方崇皱着眉头,左思右想,与赵承明方才的怡然自得做对比,更显不出榜眼之资。
他身边坐着状元谈源生,三十来岁的模样,蓄短须,无论仪态还是肚子里的墨水,都比这年纪轻轻的小子成熟得多。
谈源生轻咳一声,正要起身为方崇解围,却见他突然抚掌大笑道:有了!
于是赋一诗一词,对仗工整,辞藻简单却韵味尤深,比之赵承明的更多了几分从然大气,值得细细琢磨。
念及赵相的面子,虽然方崇所作非凡,宴内反响却远远不如赵承明。
姜照突然看向康王,笑着问道:皇叔觉得如何?
康王已极尽低调,恨不得变成透明人,却还是猝不及防被点了名。
他脸色不太好看,不过世人皆知他是个病秧子,只以为他身体不适,并不知道他是因为心里煎熬。
回陛下,臣觉得这位公子所作,更甚前者。
姜晏能在小心眼的先帝眼皮子底下好生活了这么些年,自然不止是靠弱不禁风淡泊名利,他分明瞧见了姜照眼里的促狭,就是要让他出头为方崇说话。
他常年待在封地,京城里的达官显贵都认不得几个,更是不懂朝堂上的风云。
但是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身家性命全在姜照手里,对她也只有言听计从的资格。
本以为这位侄女儿要比先帝和善的多,却没想到和善与心黑,在她身上根本也不冲突。
只是不知,她怎么与赵相结了仇。
确实也不出姜晏的意料,他刚夸了方崇,姜照就跟着点头附和,笑道:皇叔言之有理,朕也觉得方崇更胜一筹,不愧是朕钦点的榜眼,赏。
姜晏面上带笑,实则心里累极了,偷偷看一眼赵恒则,果然见他笑得勉强。
好在姜照没有要和赵相撕破脸的打算,夸完方崇,又跟了一句:当然,赵卿能在万千学子之中脱颖而出位列三甲,论及学识文采,也绝不逊于方崇。
赵承明扯了扯嘴角,拱手道:陛下谬赞了,微臣惶恐。
姜照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惶恐,反正摆了他一道,姜照心里有些开心,就又多饮了几盏酒。
不过经过此番,在场的人都是各怀鬼胎,更无人再敢跳出去作什么诗。
好好的一个千秋宴会,被陛下本人搞得暗潮汹涌,连赵太妃都不敢多说什么,望向姜照的眼神惊疑不定,好似在反复确认什么。
后面趁着姜照出去吹风醒酒,赵太妃也跟了上去。
因奉恩殿设宴,周围挂满了灯笼,到处都映的亮堂堂的,所以赵太妃没费什么劲儿,很快就找到了姜照的身影。
她身边只跟着高盛安,主仆二人站在树下,赵太妃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
带着贴身宫女走了上去,赵太妃有意让他们发现自己,冲自己的宫女使了个眼神,宫女就故意做出动静,还提高了声音道:奴婢给陛下请安!
高盛安先回头,笑盈盈地颔首见礼,细声细气道:太妃娘娘也出来透透气么?
明明动静不小了,姜照却恍未听闻,头也不回一下。
赵太妃面色一沉,故意道:殿内人多,太过吵闹,本宫出来找找清净。倒是皇帝,今晚饮了不少酒吧,要少吹冷风,仔细龙体。
姜照终于回头看她,俏脸通红,的确是上了酒气。
朕身体很好,不劳太妃操心,倒是太妃您,大病初愈,还是不要出来吹风了。
这话分明是意有所指,赵太妃面色更差,又听她拉长了音调懒懒笑道:太妃身边不是有个贴心的成姑姑吗,怎么这次没把人带出来?
话已至此,赵太妃哪里还看不出来,姜照分明是对她心有怨怼,即便那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许多天,她却一直都记着仇呢!
没有回答姜照的问话,赵太妃还是觉得难以理解,故意进一步试探问道:听说陛下身边多了个人?
姜照反问:听谁说的?
她眼神瞟向在一旁静立装死的高盛安,后者一对上她的目光,立马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就差竖起手指立誓保证不是自己说出去的了。
赵太妃道:宫里人多口杂,只是偶然听到罢了。
姜照把目光从高盛安身上移开,又回到了赵太妃身上,直接点头承认了:没错,宫正司女官犯了错,被朕贬为了宫女,有哪里不对吗?
陛下问本宫哪里不对?赵太妃气得咬牙切齿,言辞间也带上了咄咄逼人之意,高声质问道:宫正司女官谢锦,与侍卫生情,淫乱宫闱,这可是天大的错,哪怕是杖毙也不足为过!
可说是贬为宫女也就罢了,却到了御前侍奉,这是什么道理?
质问完,却不见姜照回应,甚至是见她打了个呵欠,一副懒散模样。
赵太妃气急,怒斥道:陛下身边是什么人都能留的吗!
话音刚落,没等姜照反应,赵太妃自己先惊出了一身冷汗。
她被姜照的态度激怒了,说话没有经过深思,态度更是称得上是强硬。
可姜照,毕竟是皇帝啊。
若是姜照由此事借题发挥,别说是她,就是前朝的赵相,那也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如同当头棒喝,陡然冷静了下来,赵太妃手脚无力,一旁的宫女见状连忙上来搀扶,可同样是两股战战。
但姜照却没有动怒,也没有借题发挥的意思,只是淡淡问道:那侍卫当如何?
什么?赵太妃一时间没听懂她的意思。
姜照逼近了与她对视,一双漂亮的桃花眼被酒气洇得微红,直勾勾地盯着她问:你说谢锦与侍卫生情,命人掌掴她,还要杖毙她,那与她生情的侍卫呢?要一同杖毙吗?
恋耽美
元祥送张适回太医院,顺便按新药方取了药回来煎,没想到回来时又遇到谢锦,他能待在御前为陛下行事,自然算不上愚钝,很快明白谢锦是在特意等他。
您有什么事尽管吩咐,即便奴才做不到,咱们上头还有陛下呢。元祥手里还拎着药,不动声色的给陛下刷好感度。
高盛安常伴君侧,轻易不会擅离,很多要往外出面的事都是元祥去办,这些年边关来往的密信也都是由他接手,他比高盛安更明白谢锦对于陛下的重要性。
是为她能恩泽全家,惠及九族!
元公公
谢锦刚开口就被元祥打断,他一低眼,嗓音含笑道:您叫我小元子就成。
并不想与他在此事推脱,谢锦从善如流改了称呼道:小元子,你可知道陛下何时回来?
元祥道:陛下上午去宗庙拜谒,大礼繁复,需整整一上午。
然后用完午膳,下午接见诸位大臣和各方使臣,傍晚去奉恩殿赴宴,许是要亥时才能回来了。
话音刚落,见谢锦面带思忖,元祥又道:如果您有急事,待陛下宗庙那边拜谒完毕,奴才就过去传话。
他深知陛下不会嫌弃会被谢锦的事情叨扰,只会嫌弃他传话缓慢,办事不力。
谢锦摇摇头,温声道:不必了,我等她回来便是。
那在陛下起驾回宫之前,奴才来告知您一声?元祥极为上道,知道她是想见皇帝一面。
果然见谢锦颔首道:那就谢过小元子了。
从宗庙回来后就可以换掉冕服,因膳后还要陆续接见大臣,姜照懒得再跑一趟,早上出去时高盛安就带了几身常服供她挑选,就近找了宫殿更衣。
高盛安捧出一件圆领红衣,肩头袖口织祥云,衣襟处大片龙凤图案,绣法十分精致,下袍摆仿制裙边,却更简单利落,穿在身上显得贵气十足。
姜照登基后,帝王衣衫制式都经大改,以从前的宽袍大袖为基础,又得显出女儿身段,又不能太繁复影响陛下起居,内务府制了好几版,最终是由太后拍板定下的。
陛下看这件如何,红色喜庆,更衬得陛下容光焕发!
高盛安把衣裳捧到姜照面前,他最知道陛下对于穿着打扮其实并不上心,平日都是拿什么穿什么,反正陛下模样生得好,衣服衬人,人更给衣服增色。
他是觉得这日子穿红色甚好,就最先把这件取出来,却没想到陛下吃着茶,拿余光一扫,冷声道:换一身。
姜照是不挑衣服,但最近都不穿红色,高盛安个老糊涂也没看出来。
陛下不喜这件?高盛安疑惑问道。
姜照搁下茶盏,也懒得为此和他计较,只是道:换个别的颜色来,朕不想穿红的。
在泰安宫被迫暴露身份时,她就是穿的这件,从此在谢锦面前的地位一落千丈,她又不舍得去怪谢锦,只能迁怒到衣服,看到类似的衣衫就总能想起那天来。
高盛安没想到陛下突然挑剔起衣裳来,顿觉有些头痛,他们带的衣裳不多,又顾及陛下千秋,好几件都是各种红色,却未曾想这颜色竟得罪了陛下。
高盛安一边想着要不要派人回宫去取别的衣裳,一边又挑了几遍,在带来的衣裳里面挑出一件月白色长袍,上面是银绣仙鹤团纹,寓意倒是不错,只是觉得过于素净了些。
他硬着头皮把衣裳捧过去,姜照看了一眼,这回没再挑剔,于是就定了这件。
换了衣裳,又用了午膳,姜照也没时间午休,按着老长的名单排序来接见各位大臣,还有几个属国派来朝贺的使臣。
宫中其实少有盛事,主子不多,生辰宴也办不起来,加上先帝驾崩未满三年,连今上千秋都简单了许多,更无人敢越过她去。
而今陛下孝期将过,经赵相和礼部多次上奏,虽然陛下没有松口,但大家都默认了充盈后宫的事,总有些自作聪明的人想要表现,这次千秋就多了些暗流涌动。
晚宴设在奉恩殿,各位重臣携家眷入座,恭维声不断,无论心里作如何想法,面上都是摆出喜气洋洋,等待皇帝驾临。
姜照不是一个人到场,虽然她对赵太妃已极尽厌恶,但是特殊日子总得给她,也给赵相几分薄面,而赵太妃也恰好病愈,可以随姜照一同赴宴。
除了赵太妃,一同赴宴的还有一个人,是五公主姜溪的生母瑾太妃。
先帝驾崩时,宫内有位份的娘娘有二十几人,本朝没有殉葬的制度,经陆太后做主,愿意出宫的就领银子出宫做庶人,不愿意出去的也可以留在宫里颐养天年。
最终出宫了十来个,又有几个心如死灰落发出家了,留在宫里的有七位,姜照一视同仁,全封了太妃,但到底还是有所区别的。
后来又有两位太妃去世,宫里如今尚余五位,但活跃人前的只有赵太妃和瑾太妃,剩下三个几乎是透明人,整日里吃斋念佛自娱自乐,也只有年宴时会出现一次。
姜照带着两位太妃到了奉恩殿,群臣跪拜山呼万岁,祝她国祚绵延。
姜照坐在高位,殿内一切都一览无余,她蹙起眉,突然觉得格外乏味。
往年生辰,在宴内应付过各位大臣,她总是会提早溜走,趁着夜色跑到宫正司吃一碗谢锦亲手为她做的长寿面,听谢锦祝完她生辰喜乐,才觉得自己又长了一岁。
但今年估计吃不到长寿面,也听不到想听的祝福,纵是下面这些人说的话比花儿还漂亮,听在她耳中只是嗡嗡作响,比苍蝇还吵人。
众爱卿平身。
被高盛安小声在耳边提醒,姜照才回过神,淡淡地开了口。
姜照先举杯,一敬天地,二敬先祖,三敬诸位臣工。待她三杯酒下了肚,大臣们才一起向皇帝敬酒,一饮而尽。
先帝贪图享乐,畅音阁里养了好几个歌舞班子,姜照对那些没兴趣,登基前没去过,登基后更没时间,大宴小宴,也少以歌舞助兴。
文臣们就以皇帝千秋为主题,争相吟诗赋词,把她夸得天上有地上无,把皇帝哄开心了,就赏赐一些金银玉器,馋得武将们抓耳挠腮,却也憋不出一首诗来。
但有陆帅坐镇,他们可不敢说皇帝偏心,只能埋头苦吃了。
高盛安端了壶蜜水来,想偷偷把姜照的酒壶给换掉,从前这样做姜照都是默认的,这次却摇摇头,低声道:今日朕高兴,一醉方休。
她看起来可不是高兴的模样,听了满耳朵奉承之词,也赏了不少东西下去,大家都以为陛下开心,更是思如泉涌争奇斗艳,但高盛安离得近,看得清她笑意虚浮,未达眼底。
但他不敢抗旨,把蜜水收了回去,一会儿陪着笑,一会儿偷偷垮着老脸。
此情此景,微臣亦有一小诗,烦扰圣听。
一道低沉的嗓音自下方传来,隐隐有些熟悉,姜照便抬起眼皮去看,只见赵承明不知何时从赵相身旁站起身来,不似印象里的清贵高雅,一袭紫色华服,长身玉立,也不再是不敢直视天颜,反而目光灼灼,冲她遥遥一拜,十足的世家公子做派。
姜照耳聪目明,听到有人低声夸赞:是左相嫡孙,新科探花郎,听闻十分受陛下看重,果然是芝兰玉树好风仪。
殿内俱是高官重臣,状元谈源生和榜眼方崇都坐在席尾了,赵承明身为榜眼,亦与他们同样是在翰林院行走,却能依仗家世,与赵相坐在一起。
他此时站起身,几乎吸引到了全场目光,姜照伸手按了下眉心,掩去了一抹嫌恶之色,似是漫不经心道:什么诗,吟来让朕听听。
她说着,屈指敲了下酒杯,高盛安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一脸复杂的为她斟满。
第26章 宫宴
赵承明的确腹有诗书,当即作了首七言绝句,既颂盛世风华,又赞君王凤仪无双,惹得一众人拍掌叫好。
姜照却垂眸饮酒,长睫压出一段儿影子映在酒杯里,对于赵承明作的诗既没夸赞,也没贬斥,任众人欢呼雀跃,她这个诗里的人,却好似事不关己的模样。
直到赵承明面上被人恭维出来的笑意逐渐消散,有些嘈杂的氛围也逐渐安静下来,姜照还是没有表态。
方才意气风发的探花郎,此时面露惊疑,惶恐不安,只身站在那儿,倒像是个活脱脱的靶子一样。
还是赵相心疼孙儿,同样站起身来,让他不至于那么尴尬。
赵恒则一拱手,高声唤道:陛下。
姜照抬眸一望,唇角还沾着晶亮的酒液,似笑非笑道:赵相着什么急呢?好诗自然需细品,赵卿不愧是朕钦点的探花,赵相实在是家风有幸。
说完,冲高盛安动了动手指,吩咐道:此诗当值千金,赏。
高盛安应道:奴才遵旨。
赵恒则一双眼睛晦暗不明,总觉得姜照态度古怪。
她明明是在向赵家施恩,赵恒则却感觉不到丝毫荣幸,更甚总觉得陛下幽幽目光里,像是含着刀子。
但是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尤其是他对面还坐着陆苍玉,纵是心里疑窦丛生,也只能拉着赵承明跪谢皇帝圣恩。
赵家祖孙坐回去后,因方才气氛古怪,一时再无人作诗。
方崇。陛下举目四望,点了榜眼之名。
文臣席尾,一个青衣少年不大情愿的丢下了手中的筷子,起身冲上位拱手作揖,口中道:微臣在,但凭陛下吩咐。
新科三甲,榜眼最年少,方崇不过十七八岁的模样,相貌平凡,唯有眼睛很亮,看得出来性子并不沉闷。
而新科三甲,又是他出身最低,一袭青衫也只是寻常布料,无论从哪里来看,都不足以与赵承明相匹敌。
但姜照就是要把他薅出来,指名道姓的让他作诗。
方崇皱着眉头,左思右想,与赵承明方才的怡然自得做对比,更显不出榜眼之资。
他身边坐着状元谈源生,三十来岁的模样,蓄短须,无论仪态还是肚子里的墨水,都比这年纪轻轻的小子成熟得多。
谈源生轻咳一声,正要起身为方崇解围,却见他突然抚掌大笑道:有了!
于是赋一诗一词,对仗工整,辞藻简单却韵味尤深,比之赵承明的更多了几分从然大气,值得细细琢磨。
念及赵相的面子,虽然方崇所作非凡,宴内反响却远远不如赵承明。
姜照突然看向康王,笑着问道:皇叔觉得如何?
康王已极尽低调,恨不得变成透明人,却还是猝不及防被点了名。
他脸色不太好看,不过世人皆知他是个病秧子,只以为他身体不适,并不知道他是因为心里煎熬。
回陛下,臣觉得这位公子所作,更甚前者。
姜晏能在小心眼的先帝眼皮子底下好生活了这么些年,自然不止是靠弱不禁风淡泊名利,他分明瞧见了姜照眼里的促狭,就是要让他出头为方崇说话。
他常年待在封地,京城里的达官显贵都认不得几个,更是不懂朝堂上的风云。
但是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身家性命全在姜照手里,对她也只有言听计从的资格。
本以为这位侄女儿要比先帝和善的多,却没想到和善与心黑,在她身上根本也不冲突。
只是不知,她怎么与赵相结了仇。
确实也不出姜晏的意料,他刚夸了方崇,姜照就跟着点头附和,笑道:皇叔言之有理,朕也觉得方崇更胜一筹,不愧是朕钦点的榜眼,赏。
姜晏面上带笑,实则心里累极了,偷偷看一眼赵恒则,果然见他笑得勉强。
好在姜照没有要和赵相撕破脸的打算,夸完方崇,又跟了一句:当然,赵卿能在万千学子之中脱颖而出位列三甲,论及学识文采,也绝不逊于方崇。
赵承明扯了扯嘴角,拱手道:陛下谬赞了,微臣惶恐。
姜照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惶恐,反正摆了他一道,姜照心里有些开心,就又多饮了几盏酒。
不过经过此番,在场的人都是各怀鬼胎,更无人再敢跳出去作什么诗。
好好的一个千秋宴会,被陛下本人搞得暗潮汹涌,连赵太妃都不敢多说什么,望向姜照的眼神惊疑不定,好似在反复确认什么。
后面趁着姜照出去吹风醒酒,赵太妃也跟了上去。
因奉恩殿设宴,周围挂满了灯笼,到处都映的亮堂堂的,所以赵太妃没费什么劲儿,很快就找到了姜照的身影。
她身边只跟着高盛安,主仆二人站在树下,赵太妃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
带着贴身宫女走了上去,赵太妃有意让他们发现自己,冲自己的宫女使了个眼神,宫女就故意做出动静,还提高了声音道:奴婢给陛下请安!
高盛安先回头,笑盈盈地颔首见礼,细声细气道:太妃娘娘也出来透透气么?
明明动静不小了,姜照却恍未听闻,头也不回一下。
赵太妃面色一沉,故意道:殿内人多,太过吵闹,本宫出来找找清净。倒是皇帝,今晚饮了不少酒吧,要少吹冷风,仔细龙体。
姜照终于回头看她,俏脸通红,的确是上了酒气。
朕身体很好,不劳太妃操心,倒是太妃您,大病初愈,还是不要出来吹风了。
这话分明是意有所指,赵太妃面色更差,又听她拉长了音调懒懒笑道:太妃身边不是有个贴心的成姑姑吗,怎么这次没把人带出来?
话已至此,赵太妃哪里还看不出来,姜照分明是对她心有怨怼,即便那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许多天,她却一直都记着仇呢!
没有回答姜照的问话,赵太妃还是觉得难以理解,故意进一步试探问道:听说陛下身边多了个人?
姜照反问:听谁说的?
她眼神瞟向在一旁静立装死的高盛安,后者一对上她的目光,立马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就差竖起手指立誓保证不是自己说出去的了。
赵太妃道:宫里人多口杂,只是偶然听到罢了。
姜照把目光从高盛安身上移开,又回到了赵太妃身上,直接点头承认了:没错,宫正司女官犯了错,被朕贬为了宫女,有哪里不对吗?
陛下问本宫哪里不对?赵太妃气得咬牙切齿,言辞间也带上了咄咄逼人之意,高声质问道:宫正司女官谢锦,与侍卫生情,淫乱宫闱,这可是天大的错,哪怕是杖毙也不足为过!
可说是贬为宫女也就罢了,却到了御前侍奉,这是什么道理?
质问完,却不见姜照回应,甚至是见她打了个呵欠,一副懒散模样。
赵太妃气急,怒斥道:陛下身边是什么人都能留的吗!
话音刚落,没等姜照反应,赵太妃自己先惊出了一身冷汗。
她被姜照的态度激怒了,说话没有经过深思,态度更是称得上是强硬。
可姜照,毕竟是皇帝啊。
若是姜照由此事借题发挥,别说是她,就是前朝的赵相,那也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如同当头棒喝,陡然冷静了下来,赵太妃手脚无力,一旁的宫女见状连忙上来搀扶,可同样是两股战战。
但姜照却没有动怒,也没有借题发挥的意思,只是淡淡问道:那侍卫当如何?
什么?赵太妃一时间没听懂她的意思。
姜照逼近了与她对视,一双漂亮的桃花眼被酒气洇得微红,直勾勾地盯着她问:你说谢锦与侍卫生情,命人掌掴她,还要杖毙她,那与她生情的侍卫呢?要一同杖毙吗?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