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养猫-(25)
谈源生叩首到底,口齿清晰,并没有因为君王的猜忌而有半分紧张。
方崇行文虽好,却没他那么会说场面话,只能跟了一句:微臣也是如此。
谈卿胸有沟壑,学富五车,朕点你做魁首是为百姓社稷添福,莫要跟韩宣学了满口大义凛然的场面话,朕不爱听这些,只想看你们是怎么做的。
韩宣被点了名,也并不觉得羞恼,含笑跟了一句:微臣惭愧。
君臣二人一唱一和,姜照看似在讽刺韩宣,却分明没有任何责怪之意,而韩宣看似是在认错,但眉眼带笑,更没看出什么惭愧来。
谈源生和方崇看不出他们俩唱的哪出戏,跪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喘。
他们不敢看君王,只敢看向相处过一段时间,彼此更为相熟的韩宣,试图能从他那里领悟出一些圣意,好不至于触了皇帝眉头。
可韩宣刚被姜照警告过,哪里又敢多嘴,只能摇头表示爱莫能助。
好在姜照虽然有些故弄玄虚,将人心里折腾的七上八下,但到底没有要为难他们的意思。
行了,起来说话吧。
谢陛下。
谈方二人起身,低眉顺眼的站着,等候聆听皇帝教诲。
朕昨儿出了趟宫门。
姜照起了个话头,习惯性的屈指叩案,却没得到回应。
她扭头去看,见谢锦站在她身后半步,一脸认真,但显然是没能理解她的需求。
见她看向自己,谢锦不明所以,缓缓露出疑惑的神情。
姜照动了动嘴角,有些想笑,又觉得不合时宜。
她摆手打发了要近前伺候的高盛安,自己从一旁取了宣纸来,执笔写字。
谢锦方醒悟她是要纸,想来是从前使唤高盛安习惯了,但谢锦头回上值,并不晓得他们之间的默契,不觉有些羞愧。
姜照一边写字,一边道:高公公又糊涂了。
她是怪高盛安没有事先把自己的习惯告知谢锦,高盛安也从善如流,连声道:是奴才的错,奴才太大意,请陛下恕罪。
恕不恕罪的,自然是谈不上,姜照只是随口为谢锦开脱罢了。
她写了几行字,便停下笔。
方才不过是个小插曲,几个臣子还在等她说话,姜照便捉回话头,继续道:朕没想到京都重地,天子脚下,还能有圈地置宅,欺侮农户的事情发生。
谈源生和方崇还没能上朝议事,但隐约也明白姜照说的并不是一件小事,只是凭他二人的资历,应当还接触不到这些大事。
不知姜照因何而说起。
韩宣也道:此事当移交京兆尹府,若陛下重视,再命大理寺合审。
朕已经让人去查了。姜照不动声色,淡声道:但有些东西可以查出来,有些东西却是查不出来的,韩卿觉得朕该怎么做?
韩宣道:查不出来就继续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可能没有任何痕迹,而且想要为民请命伸张正义,总要有证据才是。
听他说得大义凛然,姜照看了他一眼,又问:那要就是没有证据呢?
韩宣愣了一下,恍惚明白了她的意思。
他试探问道:是谁得罪了陛下,要以此才能清算吗?
身为君王,要找臣子的麻烦可太容易了,非要搞得冠冕堂皇敲山震虎,要不就是对方身份太高不宜轻举妄动,要不就是私怨太多,小打小闹不可足够。
韩宣的问题姜照没有回答,只是深深看了他一眼。
作为姜照的绝对拥护者,也是她的头号智囊,不管韩宣本人想法如何,既然陛下问了他,他就不可能不给出一个方案来。
于是蹙眉凝思,也不知脑子是动在想主意,还是动在说服自己。
最终他还是说出了姜照想听的那句话。
陛下,臣方才说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所谓线索、证据,都是人为的,若是查不到、找不到,那便做出来。
话音刚落,谈源生与方崇齐齐吸了一口气,姜照却是面露微笑,显然是很满意。
她把方才写的字叠了起来,高盛安眼尖,时刻注视着她的动作,忙上前从她手中接过字条,又下去交到了韩宣手里。
韩宣也不避讳,当场打开,被上面一串赵字开头的名字炸昏了头。
偏偏姜照还特意嘱咐道:此事就交给三位爱卿了。
陛下是在开玩笑吗?韩宣人都傻了,拿着纸条的手微微颤抖,难以置信道:陛下要整治左相,拿我们当先锋官?
姜照不以为然道:朕是看重你们。
韩宣强压不满,据理力争道:既然是看重,便该找一个好点儿的磨刀石,而非这么一块儿难啃的硬骨头!
谈源生和方崇能在万千学子之中脱颖而出,自然都不是蠢货,从君臣二人口中咂摸出了陛下今日要吩咐给他们的差事,俱都无语。
方崇年轻,不太能沉得住气,直接开口道:陛下是把我们往火坑里推。
真金不怕火炼。
见他们抗拒,姜照也没有要改变主意的意思,反而道:你们三人,都是朕看重的人,自然要行旁人不可行之事。
而你们为朕做事,朕自然不会真的把你们推入火坑,朝堂藏污纳垢已久,朕早就想要着手整治,只是碍于世家权势,一直未能施展。
如今朕觉得火候到了,将蒲扇交到你们手里,这场火能不能烧得起来,烧得旺盛,就看你们的了。
姜照站起身,绕过御案走到了韩宣面前。
她身量不低,在女儿家里已经算是拔尖儿的,但韩宣毕竟是男子,又戴着官帽,比她高出不少。于是弓腰颔首,低眉顺目,做足了恭谨姿态。
姜照伸手落在了韩宣肩头,朗声道:朕刚登基时,你自荐到朕面前,说韩宣一生别无所求,惟愿得明君圣主,惟愿得海晏河清,你还记得吗?
韩宣缓慢地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道:回陛下,微臣记得,片刻不敢相忘。
姜照问他:朕当时是怎么说的?
不过是三年之前的事,韩宣记得清楚,如实道:陛下说,先帝留下的烂摊子,您迟早要收拾干净,而微臣出身世家,各项利益牵连,您不敢轻信微臣。
那你又是怎么做的?姜照再问。
韩宣答:微臣搬出家门,自立门户,与世家划分界限,一刀两断。
姜照点点头,在她肩上拍了几下,把手收了回去。
她负手踱步,一边走,一边道:所有人都觉得你是在向朕表忠心,当然,也确实如此。
但你并未因此得到重用,朕把你放在翰林院编了三年书,上不了朝堂,议不了政事,时至今日,依旧有世家子弟在看你的笑话,并且以你为戒。
韩宣垂眸不语。
姜照继续道:但他们不知道,朕后来提起来的人,无一不经你过目。
那些人后来都爬的比你高,见了面,你要拱起手,毕恭毕敬地喊上一声大人。
元祥端了新沏的热茶进来,察觉到殿内气氛不对,便更放轻了手脚。
姜照暂时止住话头,命元祥倒了茶。
待到茶碗被韩宣捧进手里,姜照才又开口,缓缓问道:韩宣,你后悔过吗?
韩宣双手一颤,指尖被热茶烫了一下,但他仍旧紧握茶碗,不敢放松分毫,指骨都因用力而泛了白,如同他的脸色一般。
殿内无人说话,谢锦仍在案后站着,高盛安和元祥在一块儿更是站成了个雕像,而谈源生和方崇一人捧了盏热茶,俱都看向韩宣,似是在等他的回应。
姜照也不着急,在殿内踱了几步,走到窗下看花。
窗外是个园子,种着粉白芍药,这时候正是花期,开的格外热闹。
外面不知何时雨停了,她探身伸手,拂去雨水露珠,折了一枝花,凑到鼻尖轻嗅。
初闻有些刺鼻,想是离得太近,姜照便拿远了一些再嗅,果然清香雅致。
陛下。
韩宣终于开了口,姜照回头看他,面上不动声色。
韩宣把茶碗放到了一边,跪地叩首,闷声道:韩宣一生别无所求,明君圣主,海晏河清,臣固所愿也。
作者有话要说:
过渡两章,走点剧情
第36章 君臣
韩宣这几年练就了一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嘴皮子,但是心里还是写着正义二字,不太愿意走什么歪门邪道的路子。
但姜照恩威并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还是把他说动了。
至于谈源生和方崇,更是没什么挣扎的手段,被姜照三言两语拿捏住。
她许给谈源生一品大员之位,扬言十年之内,让他坐上当朝左相的位置。
又对方崇说:你不是想回乡吗?将此事给朕办成了,办漂亮了,朕就准你回去。
谈源生入仕,是为光耀门楣,而方崇入仕,却志不在高官厚禄,姜照早把他们二人查了个清楚,对着方子抓药,捏住了二人脉门。
于是君臣相宜,皆大欢喜。
谈方二人告辞,韩宣有意多留一会儿,问姜照:陛下既然看重方崇,有意培养他与谈源生抗衡,为何又同意放他归乡?
姜照笑道:回乡探亲而已,朕可没说准他回去待多久。
韩宣沉默半晌,甘拜下风。
时近正午,姜照留韩宣用膳。她平日膳食从俭,不过三四道菜,外加一例羹汤,若是留大臣用膳,便要去御膳房吩咐多加两道菜。
姜照把元祥叫到近前,低声吩咐了两句,元祥便领命去了。
高盛安先去了膳堂吩咐,御书房便只剩下姜照和韩宣君臣二人,还有个一直保持沉默装透明人的谢锦。
韩宣有话要说,却欲言又止,频频看向谢锦。
姜照见了,坐回到御案之后,道:无妨,有话直言便是。
韩宣心下了然,明白谢锦必然是姜照信任的人,便也不作他想,直言道:是关于方崇的事,臣有些不明白的地方,不敢揣测圣意,还请陛下为臣解惑。
卿有何事不明?
微臣以为,陛下看重方崇,一是因他确实有真才实学,二则是看中了他的背景。
韩宣缓缓开口,一边说,一边抬眼去看姜照的表情,见她面无异色,还跟着他的言论稍微点了下头,才觉心下稍定。
便继续道:方崇的背景,就是没有背景,陛下要提拔他,用他的寒门出身来与世家抗衡,也与未来的谈源生抗衡。
但陛下对他如此看重,假若施以恩典,使他一步登天,那日后的方崇,可还是今日寒门的方崇?
你是怕方崇难以守住本心?
姜照听出了韩宣的意思,轻笑道:朕要提拔方崇,便不可能不给他恩典。
韩卿以为寒门与世家的区别是什么?是贫富悬殊,还是家学渊源?卿可知,要成世家,需得簪缨百年之久,使家学流传,使子孙发迹,绝非一日之功。
朕要提拔方崇,虽是看中了他的出身,但若他日方崇真有了成为当朝宰相的资格,朕要一辈子不为他加官进爵吗?
姜照摇了摇头。
恰恰相反,朕要他出人头地,要他建功立业,要他后世子孙皆为权贵,再非寒门出身。
话音落下,姜照碰了下茶碗,谢锦近前来给她添茶。
姜照偏过头对她说了什么,谢锦颔首应下,拎着茶壶过去,也为韩宣添了一盏茶。
韩宣还在思索方才姜照说的话,茶到眼前才回过神来,忙道过谢,将茶盏接下,又受好奇心驱使,不由得多看了谢锦几眼。
陛下从前不管是处理政务,还是与朝臣议事,身边一般都是不留人的,即便是留,也只会是高盛安和元祥,韩宣时常来面圣,早与他们相熟。
但他是第一次见谢锦,不知她因何入了陛下的眼,能得如此信任。
谢锦相貌柔美,不带任何攻击性,但骨子里是有韧性的,入宫八年没能磨去一身大家闺秀的温婉气质,反而多了几分千帆过尽的沉稳。
韩宣极善看人,一眼便知她非同一般宫女,大概也是别有缘由,才到了御前伺候。
他习惯性的揣测了一下,被姜照的一声重咳惊出了一声冷汗。
抬眼望去,君王面沉如水,眼中含着明显的警告之意,韩宣脊背一寒,匆忙低下头去,不敢再看谢锦一眼。
待谢锦拎着茶壶回到了姜照身后,她才缓缓平复了神色,也收回了眼刀子。
姜照知道韩宣的毛病,警示过让他长个记性便罢,并没有蓄意要为难他的意思。
她喝了两口茶润喉,将茶碗放下,搁在她折下的芍药枝子旁边,又继续说起方才未完的话。
如今世家,大多是从前朝晋亡延续至今,曾助太祖开国,功勋满门。他们本就掌握着朝堂之上大多数的位置,子孙后代,虽有纨绔,但不至于动根本,与大孟江山一样,代代相传。
江山不倒,世家就不会倒,而江山就算是换了姓氏,世家照样如日中天,甚至再择明主,再拥护,再求从龙之功,大孟开国,不外乎如是?
所以从一开始,朕就没有想过真的要湮灭世家,朕只是想让天下读书人都知道,寒门也能出贵子,寒门也能成世家。
不止嘉平年间,往后大孟世世代代,都可以出来一个又一个的方崇,今不为始,永无止也。
姜照顿了一下,问韩宣:你懂了吗?
韩宣瞳孔微颤,放下茶碗,拱手道:回陛下,微臣愚钝,似懂非懂。
说了那么多,他回个似懂非懂,姜照也不恼,反而笑了起来,朕知道,你是怕方崇成为另一个让朕头疼的世家,但这少说也要百年之后了。
而即便是到了那一步,也会有后世的方崇,来解决今日的方崇。
韩卿。姜照又开口,意味深长道:你难活百年,朕不能万岁。你要明君圣主,要海晏河清,要嘉平盛世,朕答应过你,便尽力而为,但人不能太贪心。
韩宣没有回话,姜照也不在意,抬手锤了下肩膀。
有人近身来,将素手轻扬,落在了她方才锤过的地方。姜照抿了下唇,轻轻阖上双目,放松身子靠在了椅背上。
午膳后,韩宣出宫,姜照也没再回御书房。
她难得去御花园走了一趟,那里好似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姜照平时政务繁忙,很少有时间逛园子,但少有的几次,无论是什么气候,都能见到不同的花在盛开。
元祥不在,不知道又忙活什么去了,高盛安领着一队侍卫落在几步开外,跟在姜照近前的只有谢锦。
走了片刻,姜照突然问:圈地一案,朕尚未经调查,就下定主意将赵家拉下水,无论赵家是否清白,朕都会对他们发难,锦娘觉得朕是不是个昏君?
她公然与臣子算计赵家之时,没有摒退自己,让自己听了个完全,从常理上来说,谢锦已经觉得不可思议,更没想到她又来问自己的意见。
谢锦唇角微动,不知该如何应对。
姜照看了她一眼,突然牵了她的手,将人带进了一个傍湖的亭子里。
高盛安领人停在了亭子外面,侍卫们自发分成几列,除了靠湖的那一面,将亭子三面包围,形成了一个保护的阵势,别说是外人靠近,就是一只苍蝇也难以飞进来。
高盛安自己站在不远处,也没有要靠近的意思,东瞅西看,更像是在望风。
姜照拉着谢锦坐在了亭下,又问了一遍:你觉得朕是昏君吗?
恋耽美
方崇行文虽好,却没他那么会说场面话,只能跟了一句:微臣也是如此。
谈卿胸有沟壑,学富五车,朕点你做魁首是为百姓社稷添福,莫要跟韩宣学了满口大义凛然的场面话,朕不爱听这些,只想看你们是怎么做的。
韩宣被点了名,也并不觉得羞恼,含笑跟了一句:微臣惭愧。
君臣二人一唱一和,姜照看似在讽刺韩宣,却分明没有任何责怪之意,而韩宣看似是在认错,但眉眼带笑,更没看出什么惭愧来。
谈源生和方崇看不出他们俩唱的哪出戏,跪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喘。
他们不敢看君王,只敢看向相处过一段时间,彼此更为相熟的韩宣,试图能从他那里领悟出一些圣意,好不至于触了皇帝眉头。
可韩宣刚被姜照警告过,哪里又敢多嘴,只能摇头表示爱莫能助。
好在姜照虽然有些故弄玄虚,将人心里折腾的七上八下,但到底没有要为难他们的意思。
行了,起来说话吧。
谢陛下。
谈方二人起身,低眉顺眼的站着,等候聆听皇帝教诲。
朕昨儿出了趟宫门。
姜照起了个话头,习惯性的屈指叩案,却没得到回应。
她扭头去看,见谢锦站在她身后半步,一脸认真,但显然是没能理解她的需求。
见她看向自己,谢锦不明所以,缓缓露出疑惑的神情。
姜照动了动嘴角,有些想笑,又觉得不合时宜。
她摆手打发了要近前伺候的高盛安,自己从一旁取了宣纸来,执笔写字。
谢锦方醒悟她是要纸,想来是从前使唤高盛安习惯了,但谢锦头回上值,并不晓得他们之间的默契,不觉有些羞愧。
姜照一边写字,一边道:高公公又糊涂了。
她是怪高盛安没有事先把自己的习惯告知谢锦,高盛安也从善如流,连声道:是奴才的错,奴才太大意,请陛下恕罪。
恕不恕罪的,自然是谈不上,姜照只是随口为谢锦开脱罢了。
她写了几行字,便停下笔。
方才不过是个小插曲,几个臣子还在等她说话,姜照便捉回话头,继续道:朕没想到京都重地,天子脚下,还能有圈地置宅,欺侮农户的事情发生。
谈源生和方崇还没能上朝议事,但隐约也明白姜照说的并不是一件小事,只是凭他二人的资历,应当还接触不到这些大事。
不知姜照因何而说起。
韩宣也道:此事当移交京兆尹府,若陛下重视,再命大理寺合审。
朕已经让人去查了。姜照不动声色,淡声道:但有些东西可以查出来,有些东西却是查不出来的,韩卿觉得朕该怎么做?
韩宣道:查不出来就继续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可能没有任何痕迹,而且想要为民请命伸张正义,总要有证据才是。
听他说得大义凛然,姜照看了他一眼,又问:那要就是没有证据呢?
韩宣愣了一下,恍惚明白了她的意思。
他试探问道:是谁得罪了陛下,要以此才能清算吗?
身为君王,要找臣子的麻烦可太容易了,非要搞得冠冕堂皇敲山震虎,要不就是对方身份太高不宜轻举妄动,要不就是私怨太多,小打小闹不可足够。
韩宣的问题姜照没有回答,只是深深看了他一眼。
作为姜照的绝对拥护者,也是她的头号智囊,不管韩宣本人想法如何,既然陛下问了他,他就不可能不给出一个方案来。
于是蹙眉凝思,也不知脑子是动在想主意,还是动在说服自己。
最终他还是说出了姜照想听的那句话。
陛下,臣方才说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所谓线索、证据,都是人为的,若是查不到、找不到,那便做出来。
话音刚落,谈源生与方崇齐齐吸了一口气,姜照却是面露微笑,显然是很满意。
她把方才写的字叠了起来,高盛安眼尖,时刻注视着她的动作,忙上前从她手中接过字条,又下去交到了韩宣手里。
韩宣也不避讳,当场打开,被上面一串赵字开头的名字炸昏了头。
偏偏姜照还特意嘱咐道:此事就交给三位爱卿了。
陛下是在开玩笑吗?韩宣人都傻了,拿着纸条的手微微颤抖,难以置信道:陛下要整治左相,拿我们当先锋官?
姜照不以为然道:朕是看重你们。
韩宣强压不满,据理力争道:既然是看重,便该找一个好点儿的磨刀石,而非这么一块儿难啃的硬骨头!
谈源生和方崇能在万千学子之中脱颖而出,自然都不是蠢货,从君臣二人口中咂摸出了陛下今日要吩咐给他们的差事,俱都无语。
方崇年轻,不太能沉得住气,直接开口道:陛下是把我们往火坑里推。
真金不怕火炼。
见他们抗拒,姜照也没有要改变主意的意思,反而道:你们三人,都是朕看重的人,自然要行旁人不可行之事。
而你们为朕做事,朕自然不会真的把你们推入火坑,朝堂藏污纳垢已久,朕早就想要着手整治,只是碍于世家权势,一直未能施展。
如今朕觉得火候到了,将蒲扇交到你们手里,这场火能不能烧得起来,烧得旺盛,就看你们的了。
姜照站起身,绕过御案走到了韩宣面前。
她身量不低,在女儿家里已经算是拔尖儿的,但韩宣毕竟是男子,又戴着官帽,比她高出不少。于是弓腰颔首,低眉顺目,做足了恭谨姿态。
姜照伸手落在了韩宣肩头,朗声道:朕刚登基时,你自荐到朕面前,说韩宣一生别无所求,惟愿得明君圣主,惟愿得海晏河清,你还记得吗?
韩宣缓慢地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道:回陛下,微臣记得,片刻不敢相忘。
姜照问他:朕当时是怎么说的?
不过是三年之前的事,韩宣记得清楚,如实道:陛下说,先帝留下的烂摊子,您迟早要收拾干净,而微臣出身世家,各项利益牵连,您不敢轻信微臣。
那你又是怎么做的?姜照再问。
韩宣答:微臣搬出家门,自立门户,与世家划分界限,一刀两断。
姜照点点头,在她肩上拍了几下,把手收了回去。
她负手踱步,一边走,一边道:所有人都觉得你是在向朕表忠心,当然,也确实如此。
但你并未因此得到重用,朕把你放在翰林院编了三年书,上不了朝堂,议不了政事,时至今日,依旧有世家子弟在看你的笑话,并且以你为戒。
韩宣垂眸不语。
姜照继续道:但他们不知道,朕后来提起来的人,无一不经你过目。
那些人后来都爬的比你高,见了面,你要拱起手,毕恭毕敬地喊上一声大人。
元祥端了新沏的热茶进来,察觉到殿内气氛不对,便更放轻了手脚。
姜照暂时止住话头,命元祥倒了茶。
待到茶碗被韩宣捧进手里,姜照才又开口,缓缓问道:韩宣,你后悔过吗?
韩宣双手一颤,指尖被热茶烫了一下,但他仍旧紧握茶碗,不敢放松分毫,指骨都因用力而泛了白,如同他的脸色一般。
殿内无人说话,谢锦仍在案后站着,高盛安和元祥在一块儿更是站成了个雕像,而谈源生和方崇一人捧了盏热茶,俱都看向韩宣,似是在等他的回应。
姜照也不着急,在殿内踱了几步,走到窗下看花。
窗外是个园子,种着粉白芍药,这时候正是花期,开的格外热闹。
外面不知何时雨停了,她探身伸手,拂去雨水露珠,折了一枝花,凑到鼻尖轻嗅。
初闻有些刺鼻,想是离得太近,姜照便拿远了一些再嗅,果然清香雅致。
陛下。
韩宣终于开了口,姜照回头看他,面上不动声色。
韩宣把茶碗放到了一边,跪地叩首,闷声道:韩宣一生别无所求,明君圣主,海晏河清,臣固所愿也。
作者有话要说:
过渡两章,走点剧情
第36章 君臣
韩宣这几年练就了一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嘴皮子,但是心里还是写着正义二字,不太愿意走什么歪门邪道的路子。
但姜照恩威并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还是把他说动了。
至于谈源生和方崇,更是没什么挣扎的手段,被姜照三言两语拿捏住。
她许给谈源生一品大员之位,扬言十年之内,让他坐上当朝左相的位置。
又对方崇说:你不是想回乡吗?将此事给朕办成了,办漂亮了,朕就准你回去。
谈源生入仕,是为光耀门楣,而方崇入仕,却志不在高官厚禄,姜照早把他们二人查了个清楚,对着方子抓药,捏住了二人脉门。
于是君臣相宜,皆大欢喜。
谈方二人告辞,韩宣有意多留一会儿,问姜照:陛下既然看重方崇,有意培养他与谈源生抗衡,为何又同意放他归乡?
姜照笑道:回乡探亲而已,朕可没说准他回去待多久。
韩宣沉默半晌,甘拜下风。
时近正午,姜照留韩宣用膳。她平日膳食从俭,不过三四道菜,外加一例羹汤,若是留大臣用膳,便要去御膳房吩咐多加两道菜。
姜照把元祥叫到近前,低声吩咐了两句,元祥便领命去了。
高盛安先去了膳堂吩咐,御书房便只剩下姜照和韩宣君臣二人,还有个一直保持沉默装透明人的谢锦。
韩宣有话要说,却欲言又止,频频看向谢锦。
姜照见了,坐回到御案之后,道:无妨,有话直言便是。
韩宣心下了然,明白谢锦必然是姜照信任的人,便也不作他想,直言道:是关于方崇的事,臣有些不明白的地方,不敢揣测圣意,还请陛下为臣解惑。
卿有何事不明?
微臣以为,陛下看重方崇,一是因他确实有真才实学,二则是看中了他的背景。
韩宣缓缓开口,一边说,一边抬眼去看姜照的表情,见她面无异色,还跟着他的言论稍微点了下头,才觉心下稍定。
便继续道:方崇的背景,就是没有背景,陛下要提拔他,用他的寒门出身来与世家抗衡,也与未来的谈源生抗衡。
但陛下对他如此看重,假若施以恩典,使他一步登天,那日后的方崇,可还是今日寒门的方崇?
你是怕方崇难以守住本心?
姜照听出了韩宣的意思,轻笑道:朕要提拔方崇,便不可能不给他恩典。
韩卿以为寒门与世家的区别是什么?是贫富悬殊,还是家学渊源?卿可知,要成世家,需得簪缨百年之久,使家学流传,使子孙发迹,绝非一日之功。
朕要提拔方崇,虽是看中了他的出身,但若他日方崇真有了成为当朝宰相的资格,朕要一辈子不为他加官进爵吗?
姜照摇了摇头。
恰恰相反,朕要他出人头地,要他建功立业,要他后世子孙皆为权贵,再非寒门出身。
话音落下,姜照碰了下茶碗,谢锦近前来给她添茶。
姜照偏过头对她说了什么,谢锦颔首应下,拎着茶壶过去,也为韩宣添了一盏茶。
韩宣还在思索方才姜照说的话,茶到眼前才回过神来,忙道过谢,将茶盏接下,又受好奇心驱使,不由得多看了谢锦几眼。
陛下从前不管是处理政务,还是与朝臣议事,身边一般都是不留人的,即便是留,也只会是高盛安和元祥,韩宣时常来面圣,早与他们相熟。
但他是第一次见谢锦,不知她因何入了陛下的眼,能得如此信任。
谢锦相貌柔美,不带任何攻击性,但骨子里是有韧性的,入宫八年没能磨去一身大家闺秀的温婉气质,反而多了几分千帆过尽的沉稳。
韩宣极善看人,一眼便知她非同一般宫女,大概也是别有缘由,才到了御前伺候。
他习惯性的揣测了一下,被姜照的一声重咳惊出了一声冷汗。
抬眼望去,君王面沉如水,眼中含着明显的警告之意,韩宣脊背一寒,匆忙低下头去,不敢再看谢锦一眼。
待谢锦拎着茶壶回到了姜照身后,她才缓缓平复了神色,也收回了眼刀子。
姜照知道韩宣的毛病,警示过让他长个记性便罢,并没有蓄意要为难他的意思。
她喝了两口茶润喉,将茶碗放下,搁在她折下的芍药枝子旁边,又继续说起方才未完的话。
如今世家,大多是从前朝晋亡延续至今,曾助太祖开国,功勋满门。他们本就掌握着朝堂之上大多数的位置,子孙后代,虽有纨绔,但不至于动根本,与大孟江山一样,代代相传。
江山不倒,世家就不会倒,而江山就算是换了姓氏,世家照样如日中天,甚至再择明主,再拥护,再求从龙之功,大孟开国,不外乎如是?
所以从一开始,朕就没有想过真的要湮灭世家,朕只是想让天下读书人都知道,寒门也能出贵子,寒门也能成世家。
不止嘉平年间,往后大孟世世代代,都可以出来一个又一个的方崇,今不为始,永无止也。
姜照顿了一下,问韩宣:你懂了吗?
韩宣瞳孔微颤,放下茶碗,拱手道:回陛下,微臣愚钝,似懂非懂。
说了那么多,他回个似懂非懂,姜照也不恼,反而笑了起来,朕知道,你是怕方崇成为另一个让朕头疼的世家,但这少说也要百年之后了。
而即便是到了那一步,也会有后世的方崇,来解决今日的方崇。
韩卿。姜照又开口,意味深长道:你难活百年,朕不能万岁。你要明君圣主,要海晏河清,要嘉平盛世,朕答应过你,便尽力而为,但人不能太贪心。
韩宣没有回话,姜照也不在意,抬手锤了下肩膀。
有人近身来,将素手轻扬,落在了她方才锤过的地方。姜照抿了下唇,轻轻阖上双目,放松身子靠在了椅背上。
午膳后,韩宣出宫,姜照也没再回御书房。
她难得去御花园走了一趟,那里好似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姜照平时政务繁忙,很少有时间逛园子,但少有的几次,无论是什么气候,都能见到不同的花在盛开。
元祥不在,不知道又忙活什么去了,高盛安领着一队侍卫落在几步开外,跟在姜照近前的只有谢锦。
走了片刻,姜照突然问:圈地一案,朕尚未经调查,就下定主意将赵家拉下水,无论赵家是否清白,朕都会对他们发难,锦娘觉得朕是不是个昏君?
她公然与臣子算计赵家之时,没有摒退自己,让自己听了个完全,从常理上来说,谢锦已经觉得不可思议,更没想到她又来问自己的意见。
谢锦唇角微动,不知该如何应对。
姜照看了她一眼,突然牵了她的手,将人带进了一个傍湖的亭子里。
高盛安领人停在了亭子外面,侍卫们自发分成几列,除了靠湖的那一面,将亭子三面包围,形成了一个保护的阵势,别说是外人靠近,就是一只苍蝇也难以飞进来。
高盛安自己站在不远处,也没有要靠近的意思,东瞅西看,更像是在望风。
姜照拉着谢锦坐在了亭下,又问了一遍:你觉得朕是昏君吗?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