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节
摄政王 作者:胶东大葱蝎子兰
第48节
白敬自己一个人穿着端正的官服来到烧埋疫病尸体的地方。紧迫之时烧了就掩埋,分不清谁是谁, 只知道人抬进旧官衙, 就再也出不来。大疫过后,只剩地面上一个小小的土包。有人想把自己亲人请回家, 可是……都成灰了,如何分得出?
一直有人披麻戴孝在那儿哭坟。分不开谁是谁,就一起祭奠。都是在疫病中逝去的人,也就,都是亲人了。
今日城中大庆,热闹喧哗都是给活人的,死人只有沉默。土包前密密地cha了招魂幡,上面写着各家亲人的名字,希望他们在望乡台上,找到家的方向。有人低头烧纸钱,喃喃低语:“不够就托梦,活着愧对你,你在那边……要好好的……”
白敬火红的官服一出现,哭声寂静。
白巡抚在疫中干的事灭绝人伦,令人心惊胆寒。突然一看见他,那么瘦弱的一个人,一身红,站在一片雪白招魂幡中。招魂幡在他身边飘飘摇摇,像刻骨寒冷的大雪。细细簌簌的声音,缭绕不绝。白敬闭上眼。
两厢沉默。白敬神州官服穿过招魂幡,郑重在土包前跪下,一揖:“白敬,愧对你们。”漫天的之前随风飘飞,在秋风中凄然地翻滚。活着的人给死去的人上坟,烧纸,cha招魂幡,其实还是为了活着的人。劫后余生,他们是在大疫中活下来的人。
白修罗王救下来的人。
低低的啜泣声在蔓延。
白敬站起,对活人深深一揖到底:“白敬,多谢你们。”
寂然的风声中,隐隐飘来城中热烈的腰鼓和歌声。滚烫地风中,嘲笑苍天。
白敬离开那里。火红的官服烈烈燃烧,细瘦的背影,顶天立地。
大疫过后,吴大夫收魏姑娘为徒。吴大夫此前并无什么正式徒弟,无论是谁向他讨教,他便毫无保留。这一次大疫,吴大夫深感自己老了,需要一个坚毅果敢之人继承他的衣钵。
魏姑娘识字,能吃苦,再好不过。魏知府有点惶恐:“小女就……就是个普通丫头,哪儿研究得了医术,当不得当不得。”
吴大夫笑:“魏知府过谦。谁都不是生而知之,魏姑娘果敢建议,有大勇大仁义,什么当得当不得。我收了徒,该教便教,能到什么成色,看她自己。再出一个谈大夫,有何不可。”
魏知府特别紧张地问魏姑娘:“你真要学医?”
魏姑娘平静:“女子生病本就不易看大夫,皆因为大夫都是男子,女子就得忍受病痛。如此,不如就多一些女大夫。”
魏知府着急:“你懂什么?医生走街串,与巫并列,你难道以后要当那些串门子的三姑六婆?”
魏姑娘道:“爹,不能大疫刚过就不认人,吴大夫救了延安府,你现在说医与巫并列?”
魏知府气得打转:“你……你以后如何婚嫁?”
魏姑娘安慰魏知府:“我若有看家的本事,自有人求娶。等闲无能之辈,我也看不上。”
魏知府劝不动魏姑娘,也管不了魏姑娘。
魏姑娘给吴大夫磕头,奉茶。吴大夫微笑:“学医无他,先背,背药典医典。然后便是医治病人,医者,要有一双跃进病痛的眼,一双千锤百炼的手。你做好准备吃苦么?”
魏姑娘举着茶杯,认真:“我不怕吃苦。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女子为相甚远,我便从良医开始。”
吴大夫一愣,没想到魏姑娘冒出这么一句,大笑,接过茶碗一饮而尽:“好,我便收了你这志向远大的徒弟。”
魏知府在旁边气得要死:惯得无法无天!这是女子说的话么!你若嫁不出去孤独终老,我怎么跟你娘交代!
可他到底也没说出口。
魏姑娘性子轴,也像她娘。娇娇小小一个人,脾气能顶门立户。魏知府知道自己劝不动。
魏姑娘拜过师,正式开始学医。邹钟辕看她背着大篓子背药材,想要帮她背,被魏姑娘客气地拒绝:“多谢军爷,不必了,总归是我自己的事。”
邹钟辕沉默,魏姑娘看他无话,背着药篓便走了。
邹钟辕经过大疫,正式给家里写信,拒绝议亲。延安府大疫时家中急得不行,这一下邹钟辕死里逃生,说什么也要托关系把他弄回北京。
邹钟辕回信:男儿只能萌祖荫的话,何必来世上走一遭。
邹钟辕不回北京,也不议亲。
他站在延安府的街头,看着魏姑娘远去。
白敬收到右玉送来的玉米,又惊又喜。陆相晟对白敬有愧,玉米一收就往延安府送。白敬并不完全是为了有粮食而高兴,玉米种子,等于大晏又有了一种谷物,又有一项支柱。天下民皆苦,若无饥馑,苦去六七。
山东亦送来一些谷子和豆子。今年山东豆子收得好,宗政鸢立刻往延安府运。
白敬第一次见到玉米粒儿吓一跳,怎么一粒就那么大,整个玉米像是放大无数倍的麦穗,粗壮到粗野的地步。就是这样的作物,看着心里跟着热起来。
天雄军的军官乐呵呵介绍:“水煮也行,磨成粉熬粥也好喝。吃这个容易饱,而且也不难伺候。麦收之后接着种。我看延安府跟我们那边差不多气候,麦子不够两熟,接上玉米,完全就不可惜了。”
白敬心中感慨:“如此,上天垂怜晏民。”
天雄军官离开,研武堂的塘报送到:摄政王殿下送玉米种子去辽东。
白敬这才算看到了真正的希望,关于大好河山的希望。今日若失辽东之民,明日可舍任何一地之民。延安府大疫便舍延安府,右玉扛鞑靼大军便舍右玉。得天下者先得民心,又何止民心?臣心亦是。宗政鸢天天说“ji,ng诚团结”,这是摄政王殿下的话。
白敬思绪万千,魏知府挽着袖子底气十足地指挥粮食入库。最近魏知府心事也多,难得高兴。延安府为了抗疫粮库已经见底,正愁明年怎么办。那一车一车的玉米就是天降甘霖,魏知府雄心勃勃地筹划明年留多少种子。
白敬多少知道点陆相晟在右玉为了玉米的艰苦卓绝。朝廷嘉奖权道长是应该的,只是陆指挥也功不可没。能保下番薯土豆,再保下玉米,陆指挥得罪的人多了。白敬拈起一粒玉米,忽然对陆指挥心有戚戚。
为了种玉米,得有地。地从何来?陆指挥年前一到右玉就抄田分地,右玉逃跑的地主天地一律算无主。分了地开始筹谋耕种,规划垄亩,注重农务,才把民心安定下来。朝廷说不交租,大概是没人信的,这一点陆指挥根本不能着急。遇上伐高若峰,军垦地里玉米长得高大全去烧玉米,多少保住了土豆番薯。伐高若峰回去,陆指挥惩治烧地者的血腥杀戮恐怕不下于自己,何况陆指挥根本没有镇寇斩马剑。麦收过后果然不交租,才种上玉米。
也是唯一真正的大丰收。
陆指挥赌上自己的前程,才换来一粒玉米。权道长一心耕种令人敬佩,只是若没有陆指挥不惜一切地维护,断然没有玉米。不光玉米,土豆番薯大约也被土地原主人给损毁殆尽。
摄政王殿下是知道的,白敬想,殿下明见万里,他一定知道陆指挥为这一粒也许能挽救大晏河山的玉米所做的一切。
山东送来几回东西,才送来宗政鸢小心翼翼的信:
延安府有桃花吗?
白敬微笑回信:
延安府有桃花,来年春天,开满天地。
宗政鸢高兴得抱着小白又亲又蹭,小白特别生气,咩呀咩呀叫着,四肢蹬着。小家伙生气也不怎么咬他,只用r_ou_垫软软地踩脸,狸花儿着急地在宗政鸢脚边打转,从它这个角度看,特别像是宗政鸢要吃小白。
“小白牙小白,你回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桃花开满天地,你站在桃花雪里,对我笑一笑吧?”
第196章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 秦军陆续换上厚衣物。白巡抚感谢魏姑娘率领针线娘子军在入冬之前完成冬衣, 赠送数斤棉花和贵重衣料。魏姑娘一面背药典一面用白巡抚所赠衣料给魏知府做了个大棉袍,结结实实挡风御寒。这衣料魏知府其实也没见过,据说是泰西来的,厚厚绒绒,魏姑娘给魏知府做衣服舍得下料子, 泰西衣料里絮上棉花, 跟穿一床大被子在身上似的。还不到穿这么厚衣服的时候, 魏知府偏偏穿着到处晃, 哪儿人多往哪儿站。
白巡抚正撞上魏知府捂一脑门子汗站着, 微微一愣:“魏知府?”
魏知府微笑点头:“白巡抚。”
白巡抚笑道:“魏知府今日穿得好ji,ng神。”
魏知府矜持:“小女粗通针线。”
后来魏知府热得实在有点受不了,才回去换了衣服。
大疫刚过,周边地区还得除疫,白巡抚日日领着秦军出城, 个个戴着面罩手套穿着大白袍,回城之前全烧掉。每次魏知府目送白巡抚出城, 心里都想, 还真是白修罗王率领众修罗战瘟疫啊。此次延安府大获全胜,陛下嘉奖,召吴大夫觐见。吴大夫离开延安府之前吩咐魏姑娘背医书,待他回来考校。
白巡抚出城, 魏知府主持政务, 忙得没时间吃饭。他比他闺女爱吃甜,白巡抚赠送的番薯所剩不多, 魏姑娘发现隔水蒸更好吃,就一天给魏知府蒸一个,等魏知府傍晚回家来吃口热乎乎甜软的。
魏知府回家,掰一半给魏姑娘,父女俩围着火盆分享一只不大的蒸番薯。魏知府喜欢连皮吃,啃着啃着忽发感慨:“你爹我年轻的时候,想推广芋艿来着。”
魏姑娘没听过这东西,魏知府叹气:“南边的东西,跟番薯有点像,比土豆小点,吃着饱腹。哈,当然没推广开。地主乡绅都不让种,我自己手里又没地。”
魏姑娘听着稀奇:“既然是好东西,为什么都不让种?”
“种别的就影响种麦子,给朝廷缴的租子不能少,给乡绅的自然就少了。而且农户种别的容易‘种野了心’,乡绅地主们自然不干。我那时候刚来延安府,想干一番事业,当头一木奉。那时候你小,还不知道,鱼鳞册已经没了,卫所的田早不在官府手里。没地,没人听我的,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当初你爹我豁出去强制推广芋艿,说不定不用饿死那么多人,当然,也说不定你爹我早就被 了官职,甚至丢了脑袋。”
橘色的火焰明亮温暖,魏姑娘漆黑的眼睛认真地看魏知府。魏知府脸上有愧,非常大的愧:“后生可畏。摄政王压着,朝廷现在不敢明着跟摄政王叫板参陆指挥。陆指挥在右玉杀了一大批乡绅,右玉送来给延安府救急的玉米,其实是被血浇灌起来的。”
魏知府有心事就爱跟魏姑娘说说,在蹉跎的岁月里,女儿是唯一能安慰他的人。
魏姑娘轻声道:“爹年轻的时候,没赶上摄政王殿下。”
魏知府长长叹息:“摄政王殿下还年轻,研武堂以后的坎儿多了。京察就快来了,那才是……暴风雨。”
“京察不就是官员考评,怎么会那么严重?”
魏知府默默地吃完番薯,连蒂头都吃掉了,嚼在嘴里,牙碜。
“摄政王殿下在一日,便能在风雨里护白巡抚陆指挥他们一日。摄政王不在了,咱们……也就到头了。”
魏姑娘没敢细问,“咱们”指谁。研武堂的将军们?研武堂将军们的亲信?还是……
大晏?
摄政王在鲁王府折腾“火室”,说白了就是建个棚,养一些春夏的蔬菜水果。王修冬天吃不上水果就容易上火,肯定不让从南方千里迢迢运水果,又心疼北京市场上冬天水果太贵,不让买,摄政王自己种。
“你想吃荔枝我也能种出来。”摄政王强调。
李小二骑着黑鬼满院子撒欢儿,王修心惊胆战怕他掉下来,虽然是个小黑蛋儿,到底是个皇子,摔着磕着都不像话。李小二比皇帝陛下幸福,身边没有富太监死死跟着,就一个ru母,哪里能随便进入摄政王府。所以李小二来鲁王府,等于放飞天性,每次都滚一身泥才回宫。
王修站在院子里,老李指挥着人在鲁王府的地里忙,李小二和大黑狗玩儿得开心。落日已沉,天幕尚余一丝微光,赤金的一线在墨蓝的天边默默璀璨。微冷的风拂过王修的面颊,李奉恕抬头在余晖中看到王修在余晖中水润盈动的眼睛。
“冷不冷?冷就进去。”
王修身上披着李奉恕的大氅。他自己觉得自己不矮,但是老李的大氅都快着地了。他紧一紧大氅的衣领,微微一笑:“不冷啊。”
廊下厨房开始准备晚膳,木柴暖暖的焦香随风而起,轻轻飘来。
王修的心胀饱饱地满足。
赵盈锐在研武堂当值完毕,一本正经告辞,落落大方离开鲁王府,一撩前襟,撒丫子往书斋跑。今日书斋抄报发行,有赵盈锐大作。
书斋不但卖书,还刊印抄报,大书斋们联合搞了个抄报行,报子们每天收集新鲜事,刊印成薄薄几张纸。一开始只是在读书人之中流行,子曰诗云以文会友,或者研习商讨政事以备科考。再后书商觉得阳春白雪的钱要赚,下里巴人的钱也要赚,渐渐分出一些市井俗话的版面。再后来出现“报帖”,不像抄报那么详细繁琐,通常有字数限定,先起个骇人听闻的头,接着寥寥数语更猎奇的内容,却戛然而止,竟然更受欢迎,引得大规模讨论甚至对骂。发报帖要给书斋钱,按字付费。文人骂起人一激动长篇大论偏偏自己觉得都是玑珠,一个不删。上回为了争唐诗谁意境第一,互骂一年有余,甚至牵动外省学子官员,书斋疯赚一笔。
后来有传闻这骂战是京城第一书斋叶铺挑起来的。
近日有其他戏班眼红庆喜班和吉祥班。吉祥班的武生是多年老底子,其他班比不了,《战瘟神》不好复制,那就复制庆喜班的《木兰辞》,统统都是女扮男装然后被王爷皇子发现再互相爱慕的。本来赵盈锐就想骂庆喜班,这一下跟风的模仿得更四不像,赵盈锐在抄报上大骂这便是“荡气回肠”与“消化不良”的区别。
赵盈锐跑到书摊问新的抄报到了没。抄报上有赵盈锐大作,赵盈锐沾沾自喜地看了看,甚觉自己笔锋犀利直中要害。这一期抄报上没有什么可读内容,赵盈锐随手翻着往期,发现一份报帖上居然有人骂自己是烂俗庆喜班的烂俗拥趸。赵盈锐喜意全无,登时热血上头, 起袖子,不就是骂战吗,来啊!
小赵官人笔名“三尺青锋”,一骂成名。此后有些戏班排新戏,花钱托请书斋让三尺青锋骂他们,被他一骂全国都认识他们戏班了。
不过此时的小赵官人还不知道自己能给别人骂出前途来,正是冲动的年纪,恨不得穿透报帖伸手掐住对方的脖子,他当即要在叶铺挥毫讥讽回去,无意间却翻到抄报上一版攻击摄政王要跟蒙古开市的文章,写得慷慨激昂声声泣血,仿佛汉家大好河山就要断送在摄政王手里。
小赵官人迅速找回自己的理智,报帖对骂还是要骂的,但现在他顾不上。他忽地意识到,抄报这几张纸捏在手里轻如鸿毛,扔出去却是撩起千里野火的火折子。
看的都是读书人,特别是官学生,他自己就当过官学生,最知道这波人,经不起煽动。
和鞑靼开互市,朝廷都没讨论几次,怎么就上抄报了。一旦舆论形成,谁都别想张嘴,即便是摄政王。
小赵官人想起自己走出研武堂前,在鲁王府广阔菜地里忙的殿下,鼻子一酸,恶狠狠摔了抄报。京郊秋狝他看到了军队c,ao练,摄政王惊世膂力,大彻大悟自己是个什么东西:当不了班超,得一辈子伺候笔墨纸砚。刀笔吏刀笔吏,以笔为刀,没什么不好。
这事儿出现苗头,他必须告诉王都事。赵盈锐买下最近几期抄报,匆匆离去。
已经入夜,鲁王府招待建火室的工人晚饭,李奉恕洗了手,一把捉住李小二抄起来,王修用细长手指蹭一蹭李小二鼻头上的灰,李小二兴奋地咯咯笑。
李奉恕笑他:“跟只野猴崽子似的。”他无意间一瞥,顿住。王修披着长长的大氅站在檐下,室内通明灯火胧胧地映着他,宣纸上卓尔绝俗的人像画上最后一笔晕染了光影和时间。
李奉恕盯着王修看,心想灯下观美人,是有道理的。
李小二小肚子咕叽一响,李奉恕一只手搂着王修的腰,一只手抱着李小二。王修伸手一推门,馨香热气扑面而来。
“吃晚饭咯。”李奉恕怀里抱着沉甸甸的李小二,揽着王修,心里踏踏实实。
李奉恕一只脚刚踏进门槛,大奉承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宫里来人,带来太后的话,说今天晚上皇二子不要回宫了,陛下可能也得来……”
李奉恕一愣:“啊?”
大奉承面色如土:“皇三子……出痘了!”
王修脚下一晃。
天花。
第197章
王修彻底慌了, 腿软得站不住, 抓着李奉恕的衣服靠着他。李奉恕揽着他的腰,一边抱着李小二,岿然不动。王修仰脸张皇地看摄政王,朦胧的灯火夜色里,摄政王雕凿的侧面一层冷而镇静的光。
宫里来的人跟在大奉承身后作揖弯腰, 摄政王冷峻问他:“确定是出痘么。”
那内侍是富太监手下的, 平时说话也有点分量, 在摄政王面前都浑了脸熟:“殿下, 确定。皇三子身边伺候的人也有, 也有痘症。圣人把东边皇子住的端本宫给围起来,前后的慈庆宫昭俭宫也都清了人,一律不许通过。想起皇二子在鲁王府,说先不让皇二子回宫了。”
摄政王问:“那陛下呢!”
内侍额角冒汗:“皇帝陛下这几日临时安置在西边养心殿。太后想着, 是不是要把陛下送出来?”
摄政王冷静:“不必,陛下在养心殿, 皇二子在孤这儿, 皇三子在端本宫,各个都隔开,太后这样做是对的。皇三子病况如何?端本宫里有信么?”
内侍声音哆嗦:“还没有……”
李小二没听懂,只是很害怕, 惊恐地看摄政王:“六叔……”
摄政王笑着颠颠他, 温声安抚:“没事。”
内侍弯腰低头,摄政王声音平淡沉稳:“去回圣人, 就说孤会照顾好皇二子。”
大奉承去送内侍,李小二那幼小生物的本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用黑黑的眼睛看摄政王,摄政王抱着李小二,揽着王修,淡淡道:“没事。”
夜色里仿佛战神的摄政王,顶天立地。
李奉恕破天荒地喂李小二吃东西,李小二眨巴着眼睛受宠若惊。李奉恕很耐心,拿小勺舀粥。李小二左右看看,觉得一切和昨天晚上没有不一样,什么都没发生,所以小小的心安定下来,隐约记得刚才宫中来人说他可以不用回宫,于是高高兴兴:“六叔,我今天晚上住下吗?”
李奉恕用鼻梁顶顶李小二的小鼻尖:“嗯。”
李小二欢呼,他决定了,明天晚上也要住在鲁王府。
王修眼圈一红。
李奉恕温声道:“快吃。”
大奉承心神不宁地站在餐桌后面看摄政王殿下亲自喂皇二子,时不时帮一把力不从心的摄政王。皇二子吃得满脸都是,还笑得很高兴。摄政王喂皇二子,还得顾着王都事,照看王都事吃东西。
摄政王是穿行万丈风浪面不改色的人,他说没事,好像就真的没事。这一刻,鲁王府中,平静安宁。
用过晚膳,大奉承伺候皇二子活动活动溜达溜达,洗漱睡在摄政王卧房,大奉承陪着坐夜。摄政王命令明天火室停止修建,提前给工人结钱,全部散去。大奉承看着皇二子平稳的睡颜,心中一时害怕,一时平稳。天花才是一直盯着大晏随时索命的厉鬼。或许有白修罗王能战瘟神,这一次,怕是没有哪个神仙能帮助大晏胜天花了。
可是,摄政王殿下说没事。大奉承有些恍惚,殿下说没事,就让人相信,天下没有过不去的坎。
窗外漏进风,幽幽的烛火一晃。
李奉恕仰面躺着,王修靠近他,李奉恕一伸胳膊,把王修搂进怀里。李奉恕体温比常人高,夏天贴着热,这时候却是唯一温暖的来源。王修枕着李奉恕的肩,抬眼看窗外。他喜欢自己这个卧房,主要就是因为朝向好,不大,雅致养气。王修爱看窗景,李奉恕把所有窗都镶上玻璃。整个大晏最清澈皎净的平板玻璃,除了紫禁城里的,就在王修窗上。
月朗星稀。月色以为英武的摄政王是雕像,小心翼翼地给殿下镀一层铮铮的光。王修看得入神,轻轻问:“你……出过痘么?”
李奉恕闭着眼,沉声回答:“没有。”
王修笑了:“你又没麻子。你有麻子就可惜了。”他笑容里透着苦,我宁愿你一脸麻子呢……
李奉恕抓住王修玉白的手指,贴着脸蹭一蹭。
他和成庙兄弟几个都没出过痘,景庙也没有。他刚归京时还问龙椅上方是不是悬着大铁锤,不合天意的人坐上去会被砸死——其实,这些大锤早就一个一个砸下来了。
最致命的天花,正砸中大晏的命门。
王修搂紧李奉恕的腰,缩在他怀里。两个人静静地面对夜色,没有说话。
李奉恕听出王修呼吸声音不对,翻身亲亲他的额头:“没事。别怕。”
摄政王说没事,就真的不要害怕。
第二天李小二高高兴兴起床,吃完早饭,接着去鲁王府庞大的院子里撒欢儿。紫禁城里为防行刺,花园很局促,也没什么东西。鲁王府的菜园子可大了,但凡在皇极门站过的军队,全来鲁王府干过活儿。气势汹汹的军官们整菜地整出荡寇平虏的豪迈,一马平川,大好河山。王修ji,ng心规划布局,荷塘亭台,九曲回廊,鲁王府辽阔的菜地于大俗中浸透大雅。
今天菜地不热闹,半段火室孤零零地在菜地中落魄地立着。六叔说火室搭起来,能冬天吃荔枝,李小二还很期盼。他站在荒凉的菜地边,十分无措:“人呢?”
大奉承低声道:“今天不上工,殿下请跟奴婢来。”
大奉承连哄带骗让皇二子呆在卧房里不要轻易动。皇二子很忧虑:“什么时候再热闹起来哦?”
大奉承轻声道:“很快的。”
王修帮李奉恕换公服。公服袭承宋制无补子,古朴简练的红色,李奉恕穿着庄重威武。王修帮他系上腰带,李奉恕捏捏他的面颊,笑一笑。
太后已经看过延安府抗疫的折子,下令封闭东三宫三进九扇门,找出宫中曾经出过花的老宫人老内侍进东三宫照顾皇三子以及三皇子身边出痘症的人。衣物被褥每日都烧,东三宫浓烟滚滚。整个后宫上下,所有人无论后妃还是宫侍全部动手缝夹药口罩和外袍。太后实在讨厌白色,罩袍改用天蓝色竹布,和口罩一起每日换下来就烧。皇帝陛下迁居南司房,就在武英殿后面,不再踏入后三宫。
这样一看,竟是太后坐镇后三宫,要对付天花了。
皇帝陛下这才知道,富太监进宫之前出过花。富太监圆胖的脸上倒没什么麻子,都在身上。富太监没进过内书房,身份不高,此前也没当过什么正经职位,在内侍中数不上,却突然被先帝点名伺候太子,竟是因为这个原因。皇帝陛下这才确信,先帝为了他,苦心谋划已经细微深远至此。
摄政王穿公服进宫,深沉的红色被他撑起,一从除恶驱邪的真火从宫外一路燃烧进来。富太监一看摄政王,眼泪就冒出来了。
皇帝陛下昨天晚上就吓着了,他没怎么见过皇三子,皇三子还不怎么会说话。只听说端本宫突然沸腾,小小的幼儿高热不退,身边的人全都出现痘症的征兆,太后立刻封了东三宫的门。往日不受重用满脸疤痕的杂役老宫人突然被传召进到太后面前,进入东三宫照顾痘症病人。
小皇帝冲进摄政王怀中抽泣:“六叔!怎么办?听说东三宫好多人都出现痘症了,突然出现的,一点预兆都没有……”
疫症哪里会给喘息的时间。摄政王抱起皇帝陛下,看富太监:“圣人做得好,圣人要不要避西苑去?”
富太监含泪:“圣人说既然躲不过,去哪儿都是一样的。有圣人在后宫,人心不乱。延安府可以,紫禁城天下至尊,自然也可以。”
摄政王发现皇帝陛下近身伺候的人除了富太监全换了,全部出过花。富太监抹泪:“现在宫里都在自查有无红疹,出过花的才能在宫中行走。圣人下旨,东三宫痘症活下来的人,有重赏。”
摄政王暗叹,太后排兵布阵,是要打一仗了。小皇帝靠着摄政王,摄政王问富太监:“太医院的大夫呢?进东三宫了么?”
富太监点头:“进去了,院使院判都进去了……”
皇帝陛下抽泣,摄政王半跪着,把皇帝陛下架上脖子,慢慢站起。皇帝陛下骑在摄政王肩上,破涕为笑。
“今日不上朝,把太医院的大夫都召进武英殿!”
太医院的大夫们进入武英殿,他们头一次站在四品以上大员才能站的地方,仰望皇帝陛下和摄政王殿下。
天花隐患自有史以来便明明暗暗地存在。翻开史书,字里行间隐隐可见天花歹毒的微笑。一旦染上天花,除了乞求神明,别无他法。且传播极烈,比瘟疫有过之而无不及。
汪太医道:“宣庙时,宫中亦闹过,皇子皇女迁出宫外居住,得天眷没有染上。当时宫中……”
病死后妃宫侍无计。现在宫中出过花的宫人,大部分是那时候幸存的。
亦有说法,宣庙就是天花死的。
摄政王平静:“京城戍卫司来报,京畿地区有农户阖家出痘而死,尸体已经焚烧。孤想知道,有无防疫措施,难道让天花肆虐?”
汪太医把心一横:“殿下,穆宗时,宫中有痘医。”
摄政王看汪太医。汪太医闭上眼,又睁开,坚定道:“穆宗时,宫中出现过痘医,取出痘幼儿的痘浆种给健康幼儿,健康幼儿便不再有出花之忧。只是此种做法太过惊世骇俗,而且穿刺出痘幼儿实在太过残忍不慈,反对者众。时年久远,对痘医讳莫如深,穆宗之后宫中脉案再无痘医记载。”
另一个太医道:“如此种痘并不能保证绝对安全,被种幼儿极有可能正好染上痘症,所以痘医才不被正道医学所容。”
摄政王看汪太医:“卿所说痘医,到底是如何的?”
汪太医思忖一下:“具体臣查不到,只知道穆宗时安徽黄山有医者专门给人种痘,种痘之后的人终生不染天花。臣尤为好奇,这几年一直打听安徽痘医,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鹿大夫一惊,他是自己师兄的拥趸,既然吴大夫认为瘟疫传染分为天授人授,断绝瘟疫传染便是要隔离病人,这怎么还要……还要用病人痘浆?他惊骇道:“汪太医,延安府抗疫,验证瘟疫从鼠身上来,便要隔绝病人焚烧被褥焚烧鼠类,在健康人身上种天花,是何道理?”
汪太医攥着拳,一撩前襟对摄政王跪下:“臣专长内科,从不同意吴有性大夫瘟疫外感传染的看法,只是前人经验既然存在,必有原因。殿下去安徽黄山问一下,是不是许多年来平民孩子很少有出痘的,便能验证臣所说真假!”
林太医忽然道:“确实听说过以前有人专门把痘症病人的衣物给幼儿穿,幼儿无事则再不染天花。”
汪太医道:“一病归一病,瘟疫是瘟疫,天花是天花。臣……臣自知提出痘医便是大逆不道,只是如今烈疾迫近,为保大晏江山,臣不得不说出来!”
鹿太医道:“汪大夫,你的意思是,给陛下种痘???”
武英殿一片寂静。摄政王捏着鼻梁蹙眉沉思。
安徽,居然是老家的。
东三宫忽然一片响动,隔这么远西边的武英殿居然能听到。摄政王放下手:“东边怎么了?”
富太监慌慌张张进来,看着摄政王欲言又止。摄政王道:“你说。”
富太监哭道:“皇三子……殁了!”
摄政王眼前一黑。这个孩子他只远远见过,小小的,抱在怀里,宫人逗一逗就笑。老宫人说,皇三子最像成庙小时候,成庙小时候也爱笑……
皇帝陛下带着哭腔:“六叔?”
摄政王把急促的喘息吞咽下去,咬牙道:“汪太医,你起来。命人去安徽,找痘医!”
王修在研武堂接到驿报:吴大夫不日进京。
李奉恕一直致力于修复太宗的驿道,各省份都在修,正好,就修到了安徽。
老家来的人,能救大晏江山么?
第198章
北京的天yy地压下来, 沉沉地碾着帝国的都城。
就要立冬, 北风凛冽,威严地绞杀着苟延残喘的生机。鲁王府中,一片衰败。
一辆轻简马车直接进入城门,守城军换下驾车的马夫,径直进入王府街, 停在鲁王府门口。
王修迎出来, 这才真正见到救了一个城的吴大夫是什么样——不高, 清癯, 须发花白。用一生奋勇追逐瘟疫的人, 竟然如此羸弱。
王修握住吴大夫的手含泪:“吴大夫,您救了延安府,现在京城有难,请吴大夫救京城, 救大晏!”
吴大夫温和镇定医者的眼神安慰着王修:“您是王都事?“不要着急,心定神定, 处变不惊。”他慈祥地拍拍王修的背, “我一人之力极其有限,延安府能挺过瘟疫,乃是白巡抚统领上下众志成城的结果,否则我一介老朽之人, 哪里有胜天的本事?”
王修哽咽:“那是天花……禁宫中出现天花, 皇三子已经殁了,皇帝陛下如果有闪失……”
王修觉得春天刚刚到来, 桃花灼灼盛开,鲁王府的菜园子欣欣向荣,转瞬间寒冬迫至,垂垂凋零。
吴大夫握住王修的手:“王都事,京城团结,人心安定,则能逆天。”
京畿暴出更多痘症。
摄政王下令京营更换驻扎地。
延安府经验在前,鲁王府重金征召出过花的人全副武装去京郊隔离病人焚烧尸体。周烈在京营抽出过花的士兵,组成一队。能在天花中活下来的人并不多,近七万京营才找出十九个人,有老有少,有贵族有平民。在天花面前,也无甚区别了。
周烈抱拳长揖:“只能,拜托诸位了。”
十九个人同时抱拳:“谨遵将军令!”
这一小队,开始在京营中检查有无痘症迹象。所有人必须脱了衣服接受检查,从京营提督周烈开始。
京营戍卫京畿,绝对不能乱。然而烈性疫病可以轻易导致一支劲旅全面陷落,京畿天花正在蔓延。周烈不寒而栗,直觉得y森森天空中盘旋的冤孽正在俯视他一手整顿起来的京营,如恶鹫在等待猛兽的,死亡。
北京城关闭城门。
没想到,北京城门下日日有去闹的。大约是哪个达官显贵,想要逃出城。京城戍卫司指挥使张敏冷冷地看这对面奢豪的马车。上回女真围京,他们想跑。这回暴起天花,他们还想跑。跑,跑去哪儿?
“摄政王有令,出京城可以,子孙后代,永不能入京。诸位大官人,还是冷静想想吧。”
“大晏气数早尽了!”
张敏眯起眼:“谁?”
一个身着华服的男人神情激动得错乱:“大晏气数早就尽了,去年年前闹鬼,过年时女真人就来了!现在闹天花,就不知道什么东西进京城了!”
所有人毛骨悚然,一片啜泣。那男人不知道是哪个官员的家人亲属,又哭又嚎:“大晏气数尽了!不知道什么要进城了!跑啊!”
张敏拔出雁翎刀,寒光一挥,那男人周围的人被腥热的血喷个正着。
张敏拎着淌血的刀站在城门口,狰狞笑道:“诸位大官人,天子脚下,摄政王坐镇,什么脏东西敢进来,什么脏东西能进来!摄政王殿下有令,妖言惑众者,杀无赦!”
有女人坐在地上嚎啕,凄厉的哭声在肃杀的风中哀叫,张敏下令开城门:“大官人们,请,永不再见。”
研武堂清查离开京城之人是哪个官员的家眷,罢官削职,永不叙用。
何首辅发下内阁批文:“为臣者,不能尽忠职守肝脑涂地以报君恩,国难之际只图避祸偷生,朝廷内外官员不屑与之为伍。”
太医院疯狂查找以前的记录,论证种痘是否可行,吵得歇斯底里。院使院判都还在东三宫,京城中时有人家起痘症,天花之疫愈演愈烈。
汪太医在争吵中不发一言。
林太医道:“汪太医,你把种痘之说给翻出来,就不怕吗?”
汪太医睁开眼看他:“林太医的意思是,如果种痘一事祸及国本,汪某人便为千古罪人。”
林太医默然。
汪太医长叹:“如果瞻前顾后,因为爱惜自身性命便什么都不说,放着天花在京城肆虐,难道就不是我汪某人的罪了么。”
鹿太医出声:“宣庙时京城大疫,太医院的大夫十存一二。”
太医院寂静下来。
吴大夫从门外进来,轻声道:“此刻,便又用到你我了。”
摄政王命吴大夫协助太医院,吴大夫对着太医院同仁深深一揖:“吴某人有幸与诸位同仁并肩作战。”
凡医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陈词滥调,至高之理。
太医院诸位大夫齐齐还礼:“吾等……做好准备了。”
陈驸马听到京城恐有天花肆虐,第一个反应便是想出城,把儿子送回河北老家。寿阳大长公主一锤定音:不行。陈永嘉必须留在京城,或者死在京城。
陈驸马无可奈何。寿阳大长公主不准儿子离开京城,天天对着幼小的儿子流泪。皇三子没熬过去,那么小,连名字都没有,被天花折磨死,恐怕……不成样子了。
陈驸马搂着寿阳大长公主,终究没忍住:“不就是罢官削籍,我不怕。陈家本来就是商人,哪儿不是卖东西!”
寿阳大长公主一抹眼泪:“去河北便安全?河北闹天花,你又要往哪儿跑?陈永嘉的亲娘是大晏皇族,我李家生来便是死守国门,死也要死在京城。陈永嘉哪儿都不去,李家哪儿都不去!”
陈驸马流泪。宣庙时也没撤出京城,隐隐约约有说宣庙就是天花死的。寿阳公主那时候着实太小,跟着ru母出宫的,什么都没记住。寿阳公主还庆幸对那时候没有记忆,现在,她正在经历。
“不走……便不走。咱们一家都留在这儿,反正到哪儿还是一家人。”
陈驸马拍着公主,心想,那就看看大晏,得是个什么结局吧。
摄政王站在寥落的鲁王府菜地中,对着未完工的火室发呆。前天他还挺高兴的,野心勃勃盘算冬天种什么王修爱吃的水果,甚至盘算明年春天,明年夏天种什么。天花突然就出现了,还是在禁宫中。皇三子已经夭折,他没有仔细看过的小孩子,听富太监形容,可爱极了。
王修轻轻走到他身后,搂住高大的摄政王的腰,俯身把脸贴在他的后心口,静静地听风声呜咽。
他刚从太医院出来。王修终于明白什么是“种痘”,听得他心惊胆战。把天花病人身上的痘脓弄出来,种在健康人身上,有意让健康人去染天花。完全跟吴大夫的隔离病人理论背道而驰!穆宗时宫中出现过痘医,后来又记载全无。大约也是因为太过可怕难以理解,并且根本不能保证被种之人的安全,只在穆宗一朝,便被中止。
老李想干什么。
王修牙齿咯咯打颤:“老李,你别冲动。有些事不管你……是什么意愿,就是不能做,做了就是错,明白吗?真的不行,你真的不能让陛下去,去种痘,万一陛下因你而出事,你要怎么办……”
法理上说,摄政王是可以继位的。
只要皇帝和李小二都死了就行!
李奉恕嘶哑的声音缓缓响起:“我从来没怎么仔细看过李小三。因为觉得实在太小了,坐都坐不稳当,我是个老粗又不会抱那么大的孩子,怕把他给弄伤了。心想着,赶明儿李小三大一大能跑能跳了,取了名字就接到鲁王府来,跟李小二一起长大,送他们去封地。我是真没想到……李小三突然就没有明天了。为什么说没就没?我都没抱过他。成庙也是说没就没,最后一面我都没见着。明天原来是最大的奢侈……”
王修听老李结结巴巴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怎么关注过李小三,强行吞下哽咽。
“老李,有时候,命这回事儿吧……人力不可逆的……”
王修搂住李奉恕的胸前,李奉恕仰头看天,闭上眼睛。
那天生我李奉恕来世间一趟,是为了什么!
李奉恕没再说什么,轻轻拨开王修的手,把王修拢到身前,脱下大氅披到王修身上,握住王修秀美的手,轻声道:“你手怎么那么凉?”
摄政王把王修紧紧搂紧怀中:“别害怕。”
摄政王说别害怕,就天塌下来,都别怕。
研武堂宽阔平坦的驿道从京城伸向全国,正到达安徽。研武堂驿马一到,按照汪太医的说法,立刻找到了黄山的痘医。
穆宗时语焉不详被驱逐出京城的朱姓痘医的后人。
朱氏原本就是安徽人氏,先祖进京,再出京,并未贻误他们行医,历经数代,辗转在安徽各地。一开始富贵人家嫌弃痘医粗蛮不堪,居然用天花毒脓去染活人,简直和害人性命没有两样!
朱氏祖先为了推行种痘,常常被人驱赶追打。不知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有平民的孩子接受种痘。种平安痘的高手能确保十之八九的幼儿平安活下来。十年前安徽闹天花,死亡的幼童里几乎没有平民孩子。汪太医尚未进太医院,正在安徽游历,惊觉这事必须上报,然而并未引起任何重视。
那个时候,北京正在打萨尔浒。
萨尔浒成为冥冥中一切命运的转折。
研武堂驿马找到朱氏医官,朱氏当家人并未露出什么情绪。他们的祖上就是太医,虽不为朝廷理解,他们也不能丢祖先的脸。
朱氏当家人朱大夫率领全家开祠堂,祭拜祖先,请出历经几代的苗箱,小心翼翼搬上研武堂的马车。驿官看着这巨大的箱子,十分犹疑。朱大夫微微一笑,打开木箱,里面是封装整齐的瓷瓶。
“官人莫着急。这里面都是痘苗,并非其它东西。只是阖我朱氏满门,都没有这只箱子里的瓷瓶重要。这是我朱家几代人用自身种出来的痘苗,太平痘的成功几率更大。”
驿官全身起粟:“你们自身种的?”
朱大夫点头:“正是。以前种痘之后亦会发痘,取脓,再为人种痘,发出痘来再取脓。这样辗转数代数百人,总结出来的痘苗已经不大发痘,仅有低热红印。低热红印过去,便无大碍,终身不再染天花。”
驿官毛骨悚然,只觉得朱家人都是神经病,居然不拿自家血脉当回事。而且看上去简直就是巫医神汉,这么搞有什么道理?
他皇命在身,不再多问,帮助朱大夫捆结实大木箱,用棉被毯子紧紧塞在马车中。朱大夫对朱氏所有人道:“此去京城,恐有凶险。痘医本就不为世人所容,但若祖先垂怜,亦可一雪前耻,纠正世人偏见。你们在家,不必慌张,只照常行医救人,一切自有天理安排。”
研武堂马车奔上宽阔的新驿道。
武英殿早朝,群臣们并没有过多争执,因为他们都惊得无话可说。
摄政王去安徽找痘医了。
并非这些大员们食古不化,他们也并不是理解不了“医术”二字上沾着多少血腥人命。安徽痘医的是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听过,汪太医上报没引起重视的最大原因就是谁也担不起责任。绝顶种痘高手也只能保证十之八九的存活,万一皇家子嗣在那十之一二里呢?谁的责任?举荐的人就他妈完了!
徐阁老今天并没有滔滔地骂摄政王,他只是很平静:“殿下,您要陛下种痘,可有想过后果?”
皇帝陛下万一死了,摄政王永远也说不清楚。他当然可以自立,这样一来全国李氏一族都能自立,大晏刚刚安稳,金国就在山海关外等着。
内阁,六部,全都跪下了。这一次,他们是真的恐惧了:“殿下,臣等反对!臣等誓死反对!”
摄政王的声音平稳缓慢:“京城天花一日比一日猖獗,今日安全,不等于明日无事,大晏是要找出稳妥的防病方法。孤看过了,安徽一地,连续十数年有天花记载而无大伤亡。这法子并非不可行。”
武英殿上整整齐齐跪着朝臣。王修闭上眼,这一次,他都想跟着他们一起跪。太冒险了,风险太大了。
摄政王沉稳厚重的声音在武英殿上震动:“孤,跟陛下一起接受种痘。”
武英殿瞬间坠入深海。
王修倏地站起,愣愣瞪着高高在上的摄政王殿下。
研武堂驿马冲进武英殿,一叠声道:“安徽来的马车到了!安徽来的马车到了!”
摄政王微微一笑:“老家人到了。”
第199章
北京城门关闭, 京畿天花蔓延, 戍卫京师的京营更换驻扎地。
永定门那边杀人了。皇城戍卫司的指挥使张敏砍了一个贵人,听说血喷三尺高。老王爷在菜市场上抢了最后一点东西,拎着就往家跑,跑到家里一关门,靠着大门喘息。背后突然振起敲门声, 老王爷吓得一弹:“谁!”
“爹!”
老王爷打开门, 把李在德薅进来, 死死关上门。在家是最安全的, 老王爷知道薄薄的门板挡不住天花, 但是门板后面是他唯一能守护的家。
“永定门那里砍人了你知道么?”老王爷白着脸,和李在德一起坐在地上背后顶着们,仿佛回到金兵围城的那几天,他们除了眼前破败的小院, 一无所有。
“知道,都传开了, 大官人想要出城, 摄政王殿下说一旦出城永远不准进京。”
老王爷搂着李在德:“咱们得守着自己的家。就是小邬和旭阳在城外……这俩孩子不知道怎么样了……”
李在德一想邬双樨就难受,听说京畿暴起天花,京营不容乐观。邬双樨脸上除了那道大疤,面白如玉, 根本没出过花。李在德也没出过……他突然羡慕那些面上斑驳的人, 他们不怕突然而至的死亡,因为他们已经去地府门口溜达一圈。
“摄政王去老家找痘医。”老王爷吸一口凉气, “殿下居然想起来要去找痘医!”
李在德缩在父亲怀里发抖:“我听说痘医,是让活人染天花,那跟直接得天花有什么区别?”
老王爷声音发抖:“不知道,我只记得以前听老人说,穆宗时用过这法子,多少年了,没人再敢……”
李在德坐在冷砖地上屈起膝盖抱着。摄政王殿下想要做什么,都是铤而走险孤注一掷。
“爹,你经历过天花么?”
“听说宣庙那时候闹过,比瘟疫还可怕,人一旦得上一点办法都没有,说没就没,死都不成人形。”
“皇三子已经夭折啦。”
“嗯。所以摄政王殿下可能,也慌了。”
父子两个背顶大门,徒劳地捍卫自己的家,一面在寒风中窃窃私语,这样私密的声音营造出虚无的安全感。
第48节
恋耽美
第48节
白敬自己一个人穿着端正的官服来到烧埋疫病尸体的地方。紧迫之时烧了就掩埋,分不清谁是谁, 只知道人抬进旧官衙, 就再也出不来。大疫过后,只剩地面上一个小小的土包。有人想把自己亲人请回家, 可是……都成灰了,如何分得出?
一直有人披麻戴孝在那儿哭坟。分不开谁是谁,就一起祭奠。都是在疫病中逝去的人,也就,都是亲人了。
今日城中大庆,热闹喧哗都是给活人的,死人只有沉默。土包前密密地cha了招魂幡,上面写着各家亲人的名字,希望他们在望乡台上,找到家的方向。有人低头烧纸钱,喃喃低语:“不够就托梦,活着愧对你,你在那边……要好好的……”
白敬火红的官服一出现,哭声寂静。
白巡抚在疫中干的事灭绝人伦,令人心惊胆寒。突然一看见他,那么瘦弱的一个人,一身红,站在一片雪白招魂幡中。招魂幡在他身边飘飘摇摇,像刻骨寒冷的大雪。细细簌簌的声音,缭绕不绝。白敬闭上眼。
两厢沉默。白敬神州官服穿过招魂幡,郑重在土包前跪下,一揖:“白敬,愧对你们。”漫天的之前随风飘飞,在秋风中凄然地翻滚。活着的人给死去的人上坟,烧纸,cha招魂幡,其实还是为了活着的人。劫后余生,他们是在大疫中活下来的人。
白修罗王救下来的人。
低低的啜泣声在蔓延。
白敬站起,对活人深深一揖到底:“白敬,多谢你们。”
寂然的风声中,隐隐飘来城中热烈的腰鼓和歌声。滚烫地风中,嘲笑苍天。
白敬离开那里。火红的官服烈烈燃烧,细瘦的背影,顶天立地。
大疫过后,吴大夫收魏姑娘为徒。吴大夫此前并无什么正式徒弟,无论是谁向他讨教,他便毫无保留。这一次大疫,吴大夫深感自己老了,需要一个坚毅果敢之人继承他的衣钵。
魏姑娘识字,能吃苦,再好不过。魏知府有点惶恐:“小女就……就是个普通丫头,哪儿研究得了医术,当不得当不得。”
吴大夫笑:“魏知府过谦。谁都不是生而知之,魏姑娘果敢建议,有大勇大仁义,什么当得当不得。我收了徒,该教便教,能到什么成色,看她自己。再出一个谈大夫,有何不可。”
魏知府特别紧张地问魏姑娘:“你真要学医?”
魏姑娘平静:“女子生病本就不易看大夫,皆因为大夫都是男子,女子就得忍受病痛。如此,不如就多一些女大夫。”
魏知府着急:“你懂什么?医生走街串,与巫并列,你难道以后要当那些串门子的三姑六婆?”
魏姑娘道:“爹,不能大疫刚过就不认人,吴大夫救了延安府,你现在说医与巫并列?”
魏知府气得打转:“你……你以后如何婚嫁?”
魏姑娘安慰魏知府:“我若有看家的本事,自有人求娶。等闲无能之辈,我也看不上。”
魏知府劝不动魏姑娘,也管不了魏姑娘。
魏姑娘给吴大夫磕头,奉茶。吴大夫微笑:“学医无他,先背,背药典医典。然后便是医治病人,医者,要有一双跃进病痛的眼,一双千锤百炼的手。你做好准备吃苦么?”
魏姑娘举着茶杯,认真:“我不怕吃苦。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女子为相甚远,我便从良医开始。”
吴大夫一愣,没想到魏姑娘冒出这么一句,大笑,接过茶碗一饮而尽:“好,我便收了你这志向远大的徒弟。”
魏知府在旁边气得要死:惯得无法无天!这是女子说的话么!你若嫁不出去孤独终老,我怎么跟你娘交代!
可他到底也没说出口。
魏姑娘性子轴,也像她娘。娇娇小小一个人,脾气能顶门立户。魏知府知道自己劝不动。
魏姑娘拜过师,正式开始学医。邹钟辕看她背着大篓子背药材,想要帮她背,被魏姑娘客气地拒绝:“多谢军爷,不必了,总归是我自己的事。”
邹钟辕沉默,魏姑娘看他无话,背着药篓便走了。
邹钟辕经过大疫,正式给家里写信,拒绝议亲。延安府大疫时家中急得不行,这一下邹钟辕死里逃生,说什么也要托关系把他弄回北京。
邹钟辕回信:男儿只能萌祖荫的话,何必来世上走一遭。
邹钟辕不回北京,也不议亲。
他站在延安府的街头,看着魏姑娘远去。
白敬收到右玉送来的玉米,又惊又喜。陆相晟对白敬有愧,玉米一收就往延安府送。白敬并不完全是为了有粮食而高兴,玉米种子,等于大晏又有了一种谷物,又有一项支柱。天下民皆苦,若无饥馑,苦去六七。
山东亦送来一些谷子和豆子。今年山东豆子收得好,宗政鸢立刻往延安府运。
白敬第一次见到玉米粒儿吓一跳,怎么一粒就那么大,整个玉米像是放大无数倍的麦穗,粗壮到粗野的地步。就是这样的作物,看着心里跟着热起来。
天雄军的军官乐呵呵介绍:“水煮也行,磨成粉熬粥也好喝。吃这个容易饱,而且也不难伺候。麦收之后接着种。我看延安府跟我们那边差不多气候,麦子不够两熟,接上玉米,完全就不可惜了。”
白敬心中感慨:“如此,上天垂怜晏民。”
天雄军官离开,研武堂的塘报送到:摄政王殿下送玉米种子去辽东。
白敬这才算看到了真正的希望,关于大好河山的希望。今日若失辽东之民,明日可舍任何一地之民。延安府大疫便舍延安府,右玉扛鞑靼大军便舍右玉。得天下者先得民心,又何止民心?臣心亦是。宗政鸢天天说“ji,ng诚团结”,这是摄政王殿下的话。
白敬思绪万千,魏知府挽着袖子底气十足地指挥粮食入库。最近魏知府心事也多,难得高兴。延安府为了抗疫粮库已经见底,正愁明年怎么办。那一车一车的玉米就是天降甘霖,魏知府雄心勃勃地筹划明年留多少种子。
白敬多少知道点陆相晟在右玉为了玉米的艰苦卓绝。朝廷嘉奖权道长是应该的,只是陆指挥也功不可没。能保下番薯土豆,再保下玉米,陆指挥得罪的人多了。白敬拈起一粒玉米,忽然对陆指挥心有戚戚。
为了种玉米,得有地。地从何来?陆指挥年前一到右玉就抄田分地,右玉逃跑的地主天地一律算无主。分了地开始筹谋耕种,规划垄亩,注重农务,才把民心安定下来。朝廷说不交租,大概是没人信的,这一点陆指挥根本不能着急。遇上伐高若峰,军垦地里玉米长得高大全去烧玉米,多少保住了土豆番薯。伐高若峰回去,陆指挥惩治烧地者的血腥杀戮恐怕不下于自己,何况陆指挥根本没有镇寇斩马剑。麦收过后果然不交租,才种上玉米。
也是唯一真正的大丰收。
陆指挥赌上自己的前程,才换来一粒玉米。权道长一心耕种令人敬佩,只是若没有陆指挥不惜一切地维护,断然没有玉米。不光玉米,土豆番薯大约也被土地原主人给损毁殆尽。
摄政王殿下是知道的,白敬想,殿下明见万里,他一定知道陆指挥为这一粒也许能挽救大晏河山的玉米所做的一切。
山东送来几回东西,才送来宗政鸢小心翼翼的信:
延安府有桃花吗?
白敬微笑回信:
延安府有桃花,来年春天,开满天地。
宗政鸢高兴得抱着小白又亲又蹭,小白特别生气,咩呀咩呀叫着,四肢蹬着。小家伙生气也不怎么咬他,只用r_ou_垫软软地踩脸,狸花儿着急地在宗政鸢脚边打转,从它这个角度看,特别像是宗政鸢要吃小白。
“小白牙小白,你回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桃花开满天地,你站在桃花雪里,对我笑一笑吧?”
第196章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 秦军陆续换上厚衣物。白巡抚感谢魏姑娘率领针线娘子军在入冬之前完成冬衣, 赠送数斤棉花和贵重衣料。魏姑娘一面背药典一面用白巡抚所赠衣料给魏知府做了个大棉袍,结结实实挡风御寒。这衣料魏知府其实也没见过,据说是泰西来的,厚厚绒绒,魏姑娘给魏知府做衣服舍得下料子, 泰西衣料里絮上棉花, 跟穿一床大被子在身上似的。还不到穿这么厚衣服的时候, 魏知府偏偏穿着到处晃, 哪儿人多往哪儿站。
白巡抚正撞上魏知府捂一脑门子汗站着, 微微一愣:“魏知府?”
魏知府微笑点头:“白巡抚。”
白巡抚笑道:“魏知府今日穿得好ji,ng神。”
魏知府矜持:“小女粗通针线。”
后来魏知府热得实在有点受不了,才回去换了衣服。
大疫刚过,周边地区还得除疫,白巡抚日日领着秦军出城, 个个戴着面罩手套穿着大白袍,回城之前全烧掉。每次魏知府目送白巡抚出城, 心里都想, 还真是白修罗王率领众修罗战瘟疫啊。此次延安府大获全胜,陛下嘉奖,召吴大夫觐见。吴大夫离开延安府之前吩咐魏姑娘背医书,待他回来考校。
白巡抚出城, 魏知府主持政务, 忙得没时间吃饭。他比他闺女爱吃甜,白巡抚赠送的番薯所剩不多, 魏姑娘发现隔水蒸更好吃,就一天给魏知府蒸一个,等魏知府傍晚回家来吃口热乎乎甜软的。
魏知府回家,掰一半给魏姑娘,父女俩围着火盆分享一只不大的蒸番薯。魏知府喜欢连皮吃,啃着啃着忽发感慨:“你爹我年轻的时候,想推广芋艿来着。”
魏姑娘没听过这东西,魏知府叹气:“南边的东西,跟番薯有点像,比土豆小点,吃着饱腹。哈,当然没推广开。地主乡绅都不让种,我自己手里又没地。”
魏姑娘听着稀奇:“既然是好东西,为什么都不让种?”
“种别的就影响种麦子,给朝廷缴的租子不能少,给乡绅的自然就少了。而且农户种别的容易‘种野了心’,乡绅地主们自然不干。我那时候刚来延安府,想干一番事业,当头一木奉。那时候你小,还不知道,鱼鳞册已经没了,卫所的田早不在官府手里。没地,没人听我的,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当初你爹我豁出去强制推广芋艿,说不定不用饿死那么多人,当然,也说不定你爹我早就被 了官职,甚至丢了脑袋。”
橘色的火焰明亮温暖,魏姑娘漆黑的眼睛认真地看魏知府。魏知府脸上有愧,非常大的愧:“后生可畏。摄政王压着,朝廷现在不敢明着跟摄政王叫板参陆指挥。陆指挥在右玉杀了一大批乡绅,右玉送来给延安府救急的玉米,其实是被血浇灌起来的。”
魏知府有心事就爱跟魏姑娘说说,在蹉跎的岁月里,女儿是唯一能安慰他的人。
魏姑娘轻声道:“爹年轻的时候,没赶上摄政王殿下。”
魏知府长长叹息:“摄政王殿下还年轻,研武堂以后的坎儿多了。京察就快来了,那才是……暴风雨。”
“京察不就是官员考评,怎么会那么严重?”
魏知府默默地吃完番薯,连蒂头都吃掉了,嚼在嘴里,牙碜。
“摄政王殿下在一日,便能在风雨里护白巡抚陆指挥他们一日。摄政王不在了,咱们……也就到头了。”
魏姑娘没敢细问,“咱们”指谁。研武堂的将军们?研武堂将军们的亲信?还是……
大晏?
摄政王在鲁王府折腾“火室”,说白了就是建个棚,养一些春夏的蔬菜水果。王修冬天吃不上水果就容易上火,肯定不让从南方千里迢迢运水果,又心疼北京市场上冬天水果太贵,不让买,摄政王自己种。
“你想吃荔枝我也能种出来。”摄政王强调。
李小二骑着黑鬼满院子撒欢儿,王修心惊胆战怕他掉下来,虽然是个小黑蛋儿,到底是个皇子,摔着磕着都不像话。李小二比皇帝陛下幸福,身边没有富太监死死跟着,就一个ru母,哪里能随便进入摄政王府。所以李小二来鲁王府,等于放飞天性,每次都滚一身泥才回宫。
王修站在院子里,老李指挥着人在鲁王府的地里忙,李小二和大黑狗玩儿得开心。落日已沉,天幕尚余一丝微光,赤金的一线在墨蓝的天边默默璀璨。微冷的风拂过王修的面颊,李奉恕抬头在余晖中看到王修在余晖中水润盈动的眼睛。
“冷不冷?冷就进去。”
王修身上披着李奉恕的大氅。他自己觉得自己不矮,但是老李的大氅都快着地了。他紧一紧大氅的衣领,微微一笑:“不冷啊。”
廊下厨房开始准备晚膳,木柴暖暖的焦香随风而起,轻轻飘来。
王修的心胀饱饱地满足。
赵盈锐在研武堂当值完毕,一本正经告辞,落落大方离开鲁王府,一撩前襟,撒丫子往书斋跑。今日书斋抄报发行,有赵盈锐大作。
书斋不但卖书,还刊印抄报,大书斋们联合搞了个抄报行,报子们每天收集新鲜事,刊印成薄薄几张纸。一开始只是在读书人之中流行,子曰诗云以文会友,或者研习商讨政事以备科考。再后书商觉得阳春白雪的钱要赚,下里巴人的钱也要赚,渐渐分出一些市井俗话的版面。再后来出现“报帖”,不像抄报那么详细繁琐,通常有字数限定,先起个骇人听闻的头,接着寥寥数语更猎奇的内容,却戛然而止,竟然更受欢迎,引得大规模讨论甚至对骂。发报帖要给书斋钱,按字付费。文人骂起人一激动长篇大论偏偏自己觉得都是玑珠,一个不删。上回为了争唐诗谁意境第一,互骂一年有余,甚至牵动外省学子官员,书斋疯赚一笔。
后来有传闻这骂战是京城第一书斋叶铺挑起来的。
近日有其他戏班眼红庆喜班和吉祥班。吉祥班的武生是多年老底子,其他班比不了,《战瘟神》不好复制,那就复制庆喜班的《木兰辞》,统统都是女扮男装然后被王爷皇子发现再互相爱慕的。本来赵盈锐就想骂庆喜班,这一下跟风的模仿得更四不像,赵盈锐在抄报上大骂这便是“荡气回肠”与“消化不良”的区别。
赵盈锐跑到书摊问新的抄报到了没。抄报上有赵盈锐大作,赵盈锐沾沾自喜地看了看,甚觉自己笔锋犀利直中要害。这一期抄报上没有什么可读内容,赵盈锐随手翻着往期,发现一份报帖上居然有人骂自己是烂俗庆喜班的烂俗拥趸。赵盈锐喜意全无,登时热血上头, 起袖子,不就是骂战吗,来啊!
小赵官人笔名“三尺青锋”,一骂成名。此后有些戏班排新戏,花钱托请书斋让三尺青锋骂他们,被他一骂全国都认识他们戏班了。
不过此时的小赵官人还不知道自己能给别人骂出前途来,正是冲动的年纪,恨不得穿透报帖伸手掐住对方的脖子,他当即要在叶铺挥毫讥讽回去,无意间却翻到抄报上一版攻击摄政王要跟蒙古开市的文章,写得慷慨激昂声声泣血,仿佛汉家大好河山就要断送在摄政王手里。
小赵官人迅速找回自己的理智,报帖对骂还是要骂的,但现在他顾不上。他忽地意识到,抄报这几张纸捏在手里轻如鸿毛,扔出去却是撩起千里野火的火折子。
看的都是读书人,特别是官学生,他自己就当过官学生,最知道这波人,经不起煽动。
和鞑靼开互市,朝廷都没讨论几次,怎么就上抄报了。一旦舆论形成,谁都别想张嘴,即便是摄政王。
小赵官人想起自己走出研武堂前,在鲁王府广阔菜地里忙的殿下,鼻子一酸,恶狠狠摔了抄报。京郊秋狝他看到了军队c,ao练,摄政王惊世膂力,大彻大悟自己是个什么东西:当不了班超,得一辈子伺候笔墨纸砚。刀笔吏刀笔吏,以笔为刀,没什么不好。
这事儿出现苗头,他必须告诉王都事。赵盈锐买下最近几期抄报,匆匆离去。
已经入夜,鲁王府招待建火室的工人晚饭,李奉恕洗了手,一把捉住李小二抄起来,王修用细长手指蹭一蹭李小二鼻头上的灰,李小二兴奋地咯咯笑。
李奉恕笑他:“跟只野猴崽子似的。”他无意间一瞥,顿住。王修披着长长的大氅站在檐下,室内通明灯火胧胧地映着他,宣纸上卓尔绝俗的人像画上最后一笔晕染了光影和时间。
李奉恕盯着王修看,心想灯下观美人,是有道理的。
李小二小肚子咕叽一响,李奉恕一只手搂着王修的腰,一只手抱着李小二。王修伸手一推门,馨香热气扑面而来。
“吃晚饭咯。”李奉恕怀里抱着沉甸甸的李小二,揽着王修,心里踏踏实实。
李奉恕一只脚刚踏进门槛,大奉承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宫里来人,带来太后的话,说今天晚上皇二子不要回宫了,陛下可能也得来……”
李奉恕一愣:“啊?”
大奉承面色如土:“皇三子……出痘了!”
王修脚下一晃。
天花。
第197章
王修彻底慌了, 腿软得站不住, 抓着李奉恕的衣服靠着他。李奉恕揽着他的腰,一边抱着李小二,岿然不动。王修仰脸张皇地看摄政王,朦胧的灯火夜色里,摄政王雕凿的侧面一层冷而镇静的光。
宫里来的人跟在大奉承身后作揖弯腰, 摄政王冷峻问他:“确定是出痘么。”
那内侍是富太监手下的, 平时说话也有点分量, 在摄政王面前都浑了脸熟:“殿下, 确定。皇三子身边伺候的人也有, 也有痘症。圣人把东边皇子住的端本宫给围起来,前后的慈庆宫昭俭宫也都清了人,一律不许通过。想起皇二子在鲁王府,说先不让皇二子回宫了。”
摄政王问:“那陛下呢!”
内侍额角冒汗:“皇帝陛下这几日临时安置在西边养心殿。太后想着, 是不是要把陛下送出来?”
摄政王冷静:“不必,陛下在养心殿, 皇二子在孤这儿, 皇三子在端本宫,各个都隔开,太后这样做是对的。皇三子病况如何?端本宫里有信么?”
内侍声音哆嗦:“还没有……”
李小二没听懂,只是很害怕, 惊恐地看摄政王:“六叔……”
摄政王笑着颠颠他, 温声安抚:“没事。”
内侍弯腰低头,摄政王声音平淡沉稳:“去回圣人, 就说孤会照顾好皇二子。”
大奉承去送内侍,李小二那幼小生物的本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用黑黑的眼睛看摄政王,摄政王抱着李小二,揽着王修,淡淡道:“没事。”
夜色里仿佛战神的摄政王,顶天立地。
李奉恕破天荒地喂李小二吃东西,李小二眨巴着眼睛受宠若惊。李奉恕很耐心,拿小勺舀粥。李小二左右看看,觉得一切和昨天晚上没有不一样,什么都没发生,所以小小的心安定下来,隐约记得刚才宫中来人说他可以不用回宫,于是高高兴兴:“六叔,我今天晚上住下吗?”
李奉恕用鼻梁顶顶李小二的小鼻尖:“嗯。”
李小二欢呼,他决定了,明天晚上也要住在鲁王府。
王修眼圈一红。
李奉恕温声道:“快吃。”
大奉承心神不宁地站在餐桌后面看摄政王殿下亲自喂皇二子,时不时帮一把力不从心的摄政王。皇二子吃得满脸都是,还笑得很高兴。摄政王喂皇二子,还得顾着王都事,照看王都事吃东西。
摄政王是穿行万丈风浪面不改色的人,他说没事,好像就真的没事。这一刻,鲁王府中,平静安宁。
用过晚膳,大奉承伺候皇二子活动活动溜达溜达,洗漱睡在摄政王卧房,大奉承陪着坐夜。摄政王命令明天火室停止修建,提前给工人结钱,全部散去。大奉承看着皇二子平稳的睡颜,心中一时害怕,一时平稳。天花才是一直盯着大晏随时索命的厉鬼。或许有白修罗王能战瘟神,这一次,怕是没有哪个神仙能帮助大晏胜天花了。
可是,摄政王殿下说没事。大奉承有些恍惚,殿下说没事,就让人相信,天下没有过不去的坎。
窗外漏进风,幽幽的烛火一晃。
李奉恕仰面躺着,王修靠近他,李奉恕一伸胳膊,把王修搂进怀里。李奉恕体温比常人高,夏天贴着热,这时候却是唯一温暖的来源。王修枕着李奉恕的肩,抬眼看窗外。他喜欢自己这个卧房,主要就是因为朝向好,不大,雅致养气。王修爱看窗景,李奉恕把所有窗都镶上玻璃。整个大晏最清澈皎净的平板玻璃,除了紫禁城里的,就在王修窗上。
月朗星稀。月色以为英武的摄政王是雕像,小心翼翼地给殿下镀一层铮铮的光。王修看得入神,轻轻问:“你……出过痘么?”
李奉恕闭着眼,沉声回答:“没有。”
王修笑了:“你又没麻子。你有麻子就可惜了。”他笑容里透着苦,我宁愿你一脸麻子呢……
李奉恕抓住王修玉白的手指,贴着脸蹭一蹭。
他和成庙兄弟几个都没出过痘,景庙也没有。他刚归京时还问龙椅上方是不是悬着大铁锤,不合天意的人坐上去会被砸死——其实,这些大锤早就一个一个砸下来了。
最致命的天花,正砸中大晏的命门。
王修搂紧李奉恕的腰,缩在他怀里。两个人静静地面对夜色,没有说话。
李奉恕听出王修呼吸声音不对,翻身亲亲他的额头:“没事。别怕。”
摄政王说没事,就真的不要害怕。
第二天李小二高高兴兴起床,吃完早饭,接着去鲁王府庞大的院子里撒欢儿。紫禁城里为防行刺,花园很局促,也没什么东西。鲁王府的菜园子可大了,但凡在皇极门站过的军队,全来鲁王府干过活儿。气势汹汹的军官们整菜地整出荡寇平虏的豪迈,一马平川,大好河山。王修ji,ng心规划布局,荷塘亭台,九曲回廊,鲁王府辽阔的菜地于大俗中浸透大雅。
今天菜地不热闹,半段火室孤零零地在菜地中落魄地立着。六叔说火室搭起来,能冬天吃荔枝,李小二还很期盼。他站在荒凉的菜地边,十分无措:“人呢?”
大奉承低声道:“今天不上工,殿下请跟奴婢来。”
大奉承连哄带骗让皇二子呆在卧房里不要轻易动。皇二子很忧虑:“什么时候再热闹起来哦?”
大奉承轻声道:“很快的。”
王修帮李奉恕换公服。公服袭承宋制无补子,古朴简练的红色,李奉恕穿着庄重威武。王修帮他系上腰带,李奉恕捏捏他的面颊,笑一笑。
太后已经看过延安府抗疫的折子,下令封闭东三宫三进九扇门,找出宫中曾经出过花的老宫人老内侍进东三宫照顾皇三子以及三皇子身边出痘症的人。衣物被褥每日都烧,东三宫浓烟滚滚。整个后宫上下,所有人无论后妃还是宫侍全部动手缝夹药口罩和外袍。太后实在讨厌白色,罩袍改用天蓝色竹布,和口罩一起每日换下来就烧。皇帝陛下迁居南司房,就在武英殿后面,不再踏入后三宫。
这样一看,竟是太后坐镇后三宫,要对付天花了。
皇帝陛下这才知道,富太监进宫之前出过花。富太监圆胖的脸上倒没什么麻子,都在身上。富太监没进过内书房,身份不高,此前也没当过什么正经职位,在内侍中数不上,却突然被先帝点名伺候太子,竟是因为这个原因。皇帝陛下这才确信,先帝为了他,苦心谋划已经细微深远至此。
摄政王穿公服进宫,深沉的红色被他撑起,一从除恶驱邪的真火从宫外一路燃烧进来。富太监一看摄政王,眼泪就冒出来了。
皇帝陛下昨天晚上就吓着了,他没怎么见过皇三子,皇三子还不怎么会说话。只听说端本宫突然沸腾,小小的幼儿高热不退,身边的人全都出现痘症的征兆,太后立刻封了东三宫的门。往日不受重用满脸疤痕的杂役老宫人突然被传召进到太后面前,进入东三宫照顾痘症病人。
小皇帝冲进摄政王怀中抽泣:“六叔!怎么办?听说东三宫好多人都出现痘症了,突然出现的,一点预兆都没有……”
疫症哪里会给喘息的时间。摄政王抱起皇帝陛下,看富太监:“圣人做得好,圣人要不要避西苑去?”
富太监含泪:“圣人说既然躲不过,去哪儿都是一样的。有圣人在后宫,人心不乱。延安府可以,紫禁城天下至尊,自然也可以。”
摄政王发现皇帝陛下近身伺候的人除了富太监全换了,全部出过花。富太监抹泪:“现在宫里都在自查有无红疹,出过花的才能在宫中行走。圣人下旨,东三宫痘症活下来的人,有重赏。”
摄政王暗叹,太后排兵布阵,是要打一仗了。小皇帝靠着摄政王,摄政王问富太监:“太医院的大夫呢?进东三宫了么?”
富太监点头:“进去了,院使院判都进去了……”
皇帝陛下抽泣,摄政王半跪着,把皇帝陛下架上脖子,慢慢站起。皇帝陛下骑在摄政王肩上,破涕为笑。
“今日不上朝,把太医院的大夫都召进武英殿!”
太医院的大夫们进入武英殿,他们头一次站在四品以上大员才能站的地方,仰望皇帝陛下和摄政王殿下。
天花隐患自有史以来便明明暗暗地存在。翻开史书,字里行间隐隐可见天花歹毒的微笑。一旦染上天花,除了乞求神明,别无他法。且传播极烈,比瘟疫有过之而无不及。
汪太医道:“宣庙时,宫中亦闹过,皇子皇女迁出宫外居住,得天眷没有染上。当时宫中……”
病死后妃宫侍无计。现在宫中出过花的宫人,大部分是那时候幸存的。
亦有说法,宣庙就是天花死的。
摄政王平静:“京城戍卫司来报,京畿地区有农户阖家出痘而死,尸体已经焚烧。孤想知道,有无防疫措施,难道让天花肆虐?”
汪太医把心一横:“殿下,穆宗时,宫中有痘医。”
摄政王看汪太医。汪太医闭上眼,又睁开,坚定道:“穆宗时,宫中出现过痘医,取出痘幼儿的痘浆种给健康幼儿,健康幼儿便不再有出花之忧。只是此种做法太过惊世骇俗,而且穿刺出痘幼儿实在太过残忍不慈,反对者众。时年久远,对痘医讳莫如深,穆宗之后宫中脉案再无痘医记载。”
另一个太医道:“如此种痘并不能保证绝对安全,被种幼儿极有可能正好染上痘症,所以痘医才不被正道医学所容。”
摄政王看汪太医:“卿所说痘医,到底是如何的?”
汪太医思忖一下:“具体臣查不到,只知道穆宗时安徽黄山有医者专门给人种痘,种痘之后的人终生不染天花。臣尤为好奇,这几年一直打听安徽痘医,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鹿大夫一惊,他是自己师兄的拥趸,既然吴大夫认为瘟疫传染分为天授人授,断绝瘟疫传染便是要隔离病人,这怎么还要……还要用病人痘浆?他惊骇道:“汪太医,延安府抗疫,验证瘟疫从鼠身上来,便要隔绝病人焚烧被褥焚烧鼠类,在健康人身上种天花,是何道理?”
汪太医攥着拳,一撩前襟对摄政王跪下:“臣专长内科,从不同意吴有性大夫瘟疫外感传染的看法,只是前人经验既然存在,必有原因。殿下去安徽黄山问一下,是不是许多年来平民孩子很少有出痘的,便能验证臣所说真假!”
林太医忽然道:“确实听说过以前有人专门把痘症病人的衣物给幼儿穿,幼儿无事则再不染天花。”
汪太医道:“一病归一病,瘟疫是瘟疫,天花是天花。臣……臣自知提出痘医便是大逆不道,只是如今烈疾迫近,为保大晏江山,臣不得不说出来!”
鹿太医道:“汪大夫,你的意思是,给陛下种痘???”
武英殿一片寂静。摄政王捏着鼻梁蹙眉沉思。
安徽,居然是老家的。
东三宫忽然一片响动,隔这么远西边的武英殿居然能听到。摄政王放下手:“东边怎么了?”
富太监慌慌张张进来,看着摄政王欲言又止。摄政王道:“你说。”
富太监哭道:“皇三子……殁了!”
摄政王眼前一黑。这个孩子他只远远见过,小小的,抱在怀里,宫人逗一逗就笑。老宫人说,皇三子最像成庙小时候,成庙小时候也爱笑……
皇帝陛下带着哭腔:“六叔?”
摄政王把急促的喘息吞咽下去,咬牙道:“汪太医,你起来。命人去安徽,找痘医!”
王修在研武堂接到驿报:吴大夫不日进京。
李奉恕一直致力于修复太宗的驿道,各省份都在修,正好,就修到了安徽。
老家来的人,能救大晏江山么?
第198章
北京的天yy地压下来, 沉沉地碾着帝国的都城。
就要立冬, 北风凛冽,威严地绞杀着苟延残喘的生机。鲁王府中,一片衰败。
一辆轻简马车直接进入城门,守城军换下驾车的马夫,径直进入王府街, 停在鲁王府门口。
王修迎出来, 这才真正见到救了一个城的吴大夫是什么样——不高, 清癯, 须发花白。用一生奋勇追逐瘟疫的人, 竟然如此羸弱。
王修握住吴大夫的手含泪:“吴大夫,您救了延安府,现在京城有难,请吴大夫救京城, 救大晏!”
吴大夫温和镇定医者的眼神安慰着王修:“您是王都事?“不要着急,心定神定, 处变不惊。”他慈祥地拍拍王修的背, “我一人之力极其有限,延安府能挺过瘟疫,乃是白巡抚统领上下众志成城的结果,否则我一介老朽之人, 哪里有胜天的本事?”
王修哽咽:“那是天花……禁宫中出现天花, 皇三子已经殁了,皇帝陛下如果有闪失……”
王修觉得春天刚刚到来, 桃花灼灼盛开,鲁王府的菜园子欣欣向荣,转瞬间寒冬迫至,垂垂凋零。
吴大夫握住王修的手:“王都事,京城团结,人心安定,则能逆天。”
京畿暴出更多痘症。
摄政王下令京营更换驻扎地。
延安府经验在前,鲁王府重金征召出过花的人全副武装去京郊隔离病人焚烧尸体。周烈在京营抽出过花的士兵,组成一队。能在天花中活下来的人并不多,近七万京营才找出十九个人,有老有少,有贵族有平民。在天花面前,也无甚区别了。
周烈抱拳长揖:“只能,拜托诸位了。”
十九个人同时抱拳:“谨遵将军令!”
这一小队,开始在京营中检查有无痘症迹象。所有人必须脱了衣服接受检查,从京营提督周烈开始。
京营戍卫京畿,绝对不能乱。然而烈性疫病可以轻易导致一支劲旅全面陷落,京畿天花正在蔓延。周烈不寒而栗,直觉得y森森天空中盘旋的冤孽正在俯视他一手整顿起来的京营,如恶鹫在等待猛兽的,死亡。
北京城关闭城门。
没想到,北京城门下日日有去闹的。大约是哪个达官显贵,想要逃出城。京城戍卫司指挥使张敏冷冷地看这对面奢豪的马车。上回女真围京,他们想跑。这回暴起天花,他们还想跑。跑,跑去哪儿?
“摄政王有令,出京城可以,子孙后代,永不能入京。诸位大官人,还是冷静想想吧。”
“大晏气数早尽了!”
张敏眯起眼:“谁?”
一个身着华服的男人神情激动得错乱:“大晏气数早就尽了,去年年前闹鬼,过年时女真人就来了!现在闹天花,就不知道什么东西进京城了!”
所有人毛骨悚然,一片啜泣。那男人不知道是哪个官员的家人亲属,又哭又嚎:“大晏气数尽了!不知道什么要进城了!跑啊!”
张敏拔出雁翎刀,寒光一挥,那男人周围的人被腥热的血喷个正着。
张敏拎着淌血的刀站在城门口,狰狞笑道:“诸位大官人,天子脚下,摄政王坐镇,什么脏东西敢进来,什么脏东西能进来!摄政王殿下有令,妖言惑众者,杀无赦!”
有女人坐在地上嚎啕,凄厉的哭声在肃杀的风中哀叫,张敏下令开城门:“大官人们,请,永不再见。”
研武堂清查离开京城之人是哪个官员的家眷,罢官削职,永不叙用。
何首辅发下内阁批文:“为臣者,不能尽忠职守肝脑涂地以报君恩,国难之际只图避祸偷生,朝廷内外官员不屑与之为伍。”
太医院疯狂查找以前的记录,论证种痘是否可行,吵得歇斯底里。院使院判都还在东三宫,京城中时有人家起痘症,天花之疫愈演愈烈。
汪太医在争吵中不发一言。
林太医道:“汪太医,你把种痘之说给翻出来,就不怕吗?”
汪太医睁开眼看他:“林太医的意思是,如果种痘一事祸及国本,汪某人便为千古罪人。”
林太医默然。
汪太医长叹:“如果瞻前顾后,因为爱惜自身性命便什么都不说,放着天花在京城肆虐,难道就不是我汪某人的罪了么。”
鹿太医出声:“宣庙时京城大疫,太医院的大夫十存一二。”
太医院寂静下来。
吴大夫从门外进来,轻声道:“此刻,便又用到你我了。”
摄政王命吴大夫协助太医院,吴大夫对着太医院同仁深深一揖:“吴某人有幸与诸位同仁并肩作战。”
凡医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陈词滥调,至高之理。
太医院诸位大夫齐齐还礼:“吾等……做好准备了。”
陈驸马听到京城恐有天花肆虐,第一个反应便是想出城,把儿子送回河北老家。寿阳大长公主一锤定音:不行。陈永嘉必须留在京城,或者死在京城。
陈驸马无可奈何。寿阳大长公主不准儿子离开京城,天天对着幼小的儿子流泪。皇三子没熬过去,那么小,连名字都没有,被天花折磨死,恐怕……不成样子了。
陈驸马搂着寿阳大长公主,终究没忍住:“不就是罢官削籍,我不怕。陈家本来就是商人,哪儿不是卖东西!”
寿阳大长公主一抹眼泪:“去河北便安全?河北闹天花,你又要往哪儿跑?陈永嘉的亲娘是大晏皇族,我李家生来便是死守国门,死也要死在京城。陈永嘉哪儿都不去,李家哪儿都不去!”
陈驸马流泪。宣庙时也没撤出京城,隐隐约约有说宣庙就是天花死的。寿阳公主那时候着实太小,跟着ru母出宫的,什么都没记住。寿阳公主还庆幸对那时候没有记忆,现在,她正在经历。
“不走……便不走。咱们一家都留在这儿,反正到哪儿还是一家人。”
陈驸马拍着公主,心想,那就看看大晏,得是个什么结局吧。
摄政王站在寥落的鲁王府菜地中,对着未完工的火室发呆。前天他还挺高兴的,野心勃勃盘算冬天种什么王修爱吃的水果,甚至盘算明年春天,明年夏天种什么。天花突然就出现了,还是在禁宫中。皇三子已经夭折,他没有仔细看过的小孩子,听富太监形容,可爱极了。
王修轻轻走到他身后,搂住高大的摄政王的腰,俯身把脸贴在他的后心口,静静地听风声呜咽。
他刚从太医院出来。王修终于明白什么是“种痘”,听得他心惊胆战。把天花病人身上的痘脓弄出来,种在健康人身上,有意让健康人去染天花。完全跟吴大夫的隔离病人理论背道而驰!穆宗时宫中出现过痘医,后来又记载全无。大约也是因为太过可怕难以理解,并且根本不能保证被种之人的安全,只在穆宗一朝,便被中止。
老李想干什么。
王修牙齿咯咯打颤:“老李,你别冲动。有些事不管你……是什么意愿,就是不能做,做了就是错,明白吗?真的不行,你真的不能让陛下去,去种痘,万一陛下因你而出事,你要怎么办……”
法理上说,摄政王是可以继位的。
只要皇帝和李小二都死了就行!
李奉恕嘶哑的声音缓缓响起:“我从来没怎么仔细看过李小三。因为觉得实在太小了,坐都坐不稳当,我是个老粗又不会抱那么大的孩子,怕把他给弄伤了。心想着,赶明儿李小三大一大能跑能跳了,取了名字就接到鲁王府来,跟李小二一起长大,送他们去封地。我是真没想到……李小三突然就没有明天了。为什么说没就没?我都没抱过他。成庙也是说没就没,最后一面我都没见着。明天原来是最大的奢侈……”
王修听老李结结巴巴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怎么关注过李小三,强行吞下哽咽。
“老李,有时候,命这回事儿吧……人力不可逆的……”
王修搂住李奉恕的胸前,李奉恕仰头看天,闭上眼睛。
那天生我李奉恕来世间一趟,是为了什么!
李奉恕没再说什么,轻轻拨开王修的手,把王修拢到身前,脱下大氅披到王修身上,握住王修秀美的手,轻声道:“你手怎么那么凉?”
摄政王把王修紧紧搂紧怀中:“别害怕。”
摄政王说别害怕,就天塌下来,都别怕。
研武堂宽阔平坦的驿道从京城伸向全国,正到达安徽。研武堂驿马一到,按照汪太医的说法,立刻找到了黄山的痘医。
穆宗时语焉不详被驱逐出京城的朱姓痘医的后人。
朱氏原本就是安徽人氏,先祖进京,再出京,并未贻误他们行医,历经数代,辗转在安徽各地。一开始富贵人家嫌弃痘医粗蛮不堪,居然用天花毒脓去染活人,简直和害人性命没有两样!
朱氏祖先为了推行种痘,常常被人驱赶追打。不知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有平民的孩子接受种痘。种平安痘的高手能确保十之八九的幼儿平安活下来。十年前安徽闹天花,死亡的幼童里几乎没有平民孩子。汪太医尚未进太医院,正在安徽游历,惊觉这事必须上报,然而并未引起任何重视。
那个时候,北京正在打萨尔浒。
萨尔浒成为冥冥中一切命运的转折。
研武堂驿马找到朱氏医官,朱氏当家人并未露出什么情绪。他们的祖上就是太医,虽不为朝廷理解,他们也不能丢祖先的脸。
朱氏当家人朱大夫率领全家开祠堂,祭拜祖先,请出历经几代的苗箱,小心翼翼搬上研武堂的马车。驿官看着这巨大的箱子,十分犹疑。朱大夫微微一笑,打开木箱,里面是封装整齐的瓷瓶。
“官人莫着急。这里面都是痘苗,并非其它东西。只是阖我朱氏满门,都没有这只箱子里的瓷瓶重要。这是我朱家几代人用自身种出来的痘苗,太平痘的成功几率更大。”
驿官全身起粟:“你们自身种的?”
朱大夫点头:“正是。以前种痘之后亦会发痘,取脓,再为人种痘,发出痘来再取脓。这样辗转数代数百人,总结出来的痘苗已经不大发痘,仅有低热红印。低热红印过去,便无大碍,终身不再染天花。”
驿官毛骨悚然,只觉得朱家人都是神经病,居然不拿自家血脉当回事。而且看上去简直就是巫医神汉,这么搞有什么道理?
他皇命在身,不再多问,帮助朱大夫捆结实大木箱,用棉被毯子紧紧塞在马车中。朱大夫对朱氏所有人道:“此去京城,恐有凶险。痘医本就不为世人所容,但若祖先垂怜,亦可一雪前耻,纠正世人偏见。你们在家,不必慌张,只照常行医救人,一切自有天理安排。”
研武堂马车奔上宽阔的新驿道。
武英殿早朝,群臣们并没有过多争执,因为他们都惊得无话可说。
摄政王去安徽找痘医了。
并非这些大员们食古不化,他们也并不是理解不了“医术”二字上沾着多少血腥人命。安徽痘医的是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听过,汪太医上报没引起重视的最大原因就是谁也担不起责任。绝顶种痘高手也只能保证十之八九的存活,万一皇家子嗣在那十之一二里呢?谁的责任?举荐的人就他妈完了!
徐阁老今天并没有滔滔地骂摄政王,他只是很平静:“殿下,您要陛下种痘,可有想过后果?”
皇帝陛下万一死了,摄政王永远也说不清楚。他当然可以自立,这样一来全国李氏一族都能自立,大晏刚刚安稳,金国就在山海关外等着。
内阁,六部,全都跪下了。这一次,他们是真的恐惧了:“殿下,臣等反对!臣等誓死反对!”
摄政王的声音平稳缓慢:“京城天花一日比一日猖獗,今日安全,不等于明日无事,大晏是要找出稳妥的防病方法。孤看过了,安徽一地,连续十数年有天花记载而无大伤亡。这法子并非不可行。”
武英殿上整整齐齐跪着朝臣。王修闭上眼,这一次,他都想跟着他们一起跪。太冒险了,风险太大了。
摄政王沉稳厚重的声音在武英殿上震动:“孤,跟陛下一起接受种痘。”
武英殿瞬间坠入深海。
王修倏地站起,愣愣瞪着高高在上的摄政王殿下。
研武堂驿马冲进武英殿,一叠声道:“安徽来的马车到了!安徽来的马车到了!”
摄政王微微一笑:“老家人到了。”
第199章
北京城门关闭, 京畿天花蔓延, 戍卫京师的京营更换驻扎地。
永定门那边杀人了。皇城戍卫司的指挥使张敏砍了一个贵人,听说血喷三尺高。老王爷在菜市场上抢了最后一点东西,拎着就往家跑,跑到家里一关门,靠着大门喘息。背后突然振起敲门声, 老王爷吓得一弹:“谁!”
“爹!”
老王爷打开门, 把李在德薅进来, 死死关上门。在家是最安全的, 老王爷知道薄薄的门板挡不住天花, 但是门板后面是他唯一能守护的家。
“永定门那里砍人了你知道么?”老王爷白着脸,和李在德一起坐在地上背后顶着们,仿佛回到金兵围城的那几天,他们除了眼前破败的小院, 一无所有。
“知道,都传开了, 大官人想要出城, 摄政王殿下说一旦出城永远不准进京。”
老王爷搂着李在德:“咱们得守着自己的家。就是小邬和旭阳在城外……这俩孩子不知道怎么样了……”
李在德一想邬双樨就难受,听说京畿暴起天花,京营不容乐观。邬双樨脸上除了那道大疤,面白如玉, 根本没出过花。李在德也没出过……他突然羡慕那些面上斑驳的人, 他们不怕突然而至的死亡,因为他们已经去地府门口溜达一圈。
“摄政王去老家找痘医。”老王爷吸一口凉气, “殿下居然想起来要去找痘医!”
李在德缩在父亲怀里发抖:“我听说痘医,是让活人染天花,那跟直接得天花有什么区别?”
老王爷声音发抖:“不知道,我只记得以前听老人说,穆宗时用过这法子,多少年了,没人再敢……”
李在德坐在冷砖地上屈起膝盖抱着。摄政王殿下想要做什么,都是铤而走险孤注一掷。
“爹,你经历过天花么?”
“听说宣庙那时候闹过,比瘟疫还可怕,人一旦得上一点办法都没有,说没就没,死都不成人形。”
“皇三子已经夭折啦。”
“嗯。所以摄政王殿下可能,也慌了。”
父子两个背顶大门,徒劳地捍卫自己的家,一面在寒风中窃窃私语,这样私密的声音营造出虚无的安全感。
第48节
恋耽美